胡德平與《青年論壇》雜誌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書摘
李明華
十四期刊物中竟有八期都以"自由"為主題,幾乎貫穿了辦刊的全過程。如此密集、充分的討論,在同時期的民間刊物裏,都是僅有少見的。《青年論壇》在1980年代獨樹一幟地高揚"自由"精神,這無疑具有思想史與出版史的意義和價值。——北京大學教授 錢理群
這個刊物的確發表了好些在別處較難看到的饒有新意、頗有膽識的文章,提出了或初步論證了好些相當尖銳和敏感的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這恰恰是飽學之士、老師宿儒們所未敢輕易下筆的。盡管這些文章欠成熟,有毛病,但它清楚地顯示了年輕一代強烈追求改革的理論銳氣和朝氣。——著名學者李澤厚
《青年論壇》是1980年代一份頗有影響的思想類期刊,它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的一群青年學者創辦於1984年,以其敢於觸及敏感政治問題的思想鋒芒、清新活潑的爽利文風在理論界刮起一陣旋風,與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並稱為"一報一刊"。也與《世界經濟導報》一樣,它經受了政治風波的驚濤駭浪,僅僅四年、十四期之後,《青年論壇》被迫停刊,熊熊燃燒的思想之火被撲滅。
本書作者李明華是原《青年論壇》雜誌主編。他根據親身經曆和記錄,訪談了當年的多位同事、作者和相關人士,撰寫了這本紀事。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與《青年論壇》之間的密切關聯也由此浮出水麵。
下文摘自本書第二章:曆史機遇與《青年論壇》創辦。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是壹嘉出版的”壹嘉個人史”係列最新一種,2023年10月出版,點擊購買
(二)胡德平南下武漢
1984年4月,胡德平從北京來到武漢。
胡德平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長子。胡德平1962年至1967年在北京大學曆史係學習,畢業後,在4627部隊農場勞動鍛煉,後到北京第二通用機械廠當工人。1972年至1984年間,胡德平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工作,曾任博物館負責人。1984年至1986年,任中央整黨指導工作委員會湖北巡視組巡視員,華北聯絡組副組長、西北聯絡組組長。1986年後,先後任中央統戰部秘書長、五局局長,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胡德平學曆史出身,卻對《紅樓夢》研究情有獨鍾,還特別考察了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的軼事,出版過關於紅樓夢的著作,並且是北京曹雪芹學會的會長。在人們印象中,胡德平謙和正直,誠懇認真,平易親民,書生氣很濃,很像他的父親。胡德平有理想和抱負,對理論研究和改變現實很感興趣,這一點可以解釋胡德平熱心支持創辦《青年論壇》的必然性。
由於胡德平的特殊背景,又是以中央派駐的名義來到湖北,官場上下非常關注。胡德平到武漢後,並不急於發表意見,而是深入基層,調研了解情況。
九省通衢的千年古城武漢,位於中國大陸地理中心,曆史可追溯至3500年前的盤龍城。自漢以降經南北朝至元、明,武漢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商賈輻輳。漢口、武昌、漢陽三鎮雄踞長江兩岸,曆來被稱為“大武漢”。明代中期成化年間及至明末清初,漢口以商業大鎮卓立華中,與北京、蘇州、佛州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武昌,則是中國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地方,清王室因為這場革命而退出曆史舞台。在中共創立初期、國民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武漢都是曆史重鎮。武漢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密集,高等院校林立,在校大學生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20世紀80年代,經中央、國務院批準,武漢列為經濟體製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其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緊跟改革步伐,呈現出一派生機。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製高點,以胡耀邦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當然十分重視,派胡德平到此地,意義重大。
我和王一鳴與胡德平的結識,是一次偶然的機緣。1984年6月12日,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組織關於民辦的“黃鶴書刊發行社”改革經驗座談會,胡德平出席了會議並作了總結講話。那天我和王一鳴也參加了這個座談會。當時我們正在籌備創辦一份青年理論刊物《青年論壇》,王一鳴說:“我們與他談談吧,爭取他對我們刊物的支持。”我覺得很好,就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上麵寫道:“德平同誌:我們是社會科學院的一群年輕人,我們正在籌備創辦一個青年學術刊物,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李明華、王一鳴”,並留下了編輯部的電話,遞給了胡德平。胡德平當時沒有表態,會後向他的北大校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李步樓了解李、王的情況,證實了確有《青年論壇》一事。6月18日,胡德平打電話給李步樓,約我和王一鳴以及李步樓去與他會麵。
1985年1月25日,湖北省委秘書長呂乃強召開《青年論壇》座談會,代表省委表示支持。左起:胡德平,呂乃強,李明華
我們接到李步樓電話,就知道胡德平對創辦青年學術刊物有想法了,當然十分高興。在此之前,我們籌辦《青年論壇》這件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我和王一鳴都畢業於武漢大學,都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江漢論壇》編輯部工作,我在哲學組,王一鳴在經濟組。《江漢論壇》創刊於1958年,“文化大革命”中停刊,1979年複刊。這是一家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哲學社會科學專業雜誌,很多學術名家在這裏發表論文,還有不少學者的處女作在《江漢論壇》發表之後,從此走上高端學術殿堂。我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係,這是 “文化大革命” 後恢複高考的第二屆招生,也是我高中畢業10年後才有機會參加的高考,所以入學時是“大齡生”。武大哲學係當年是全國高校哲學專業的前三強,擁有陶德麟、蕭萐父、江天驥、陳修齋、楊祖陶、王蔭庭、唐明邦等眾多知名學者。我的本科學位論文選了俄國哲學家普列漢諾夫做題目,由全國最著名的普列漢諾夫研究專家王蔭庭教授指導。畢業前王教授將我的論文《普列漢諾夫社會結構理論初探》推薦給《江漢論壇》雜誌,很快就在雜誌上發表,1982年我畢業後也順利到《江漢論壇》編輯部工作。王一鳴1979年入學,比我晚一屆,但因為他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年齡比我小13歲。他入讀武大經濟係,1983年到《江漢論壇》編輯部工作,與我同事。1983年畢業到編輯部工作的還有另一個年輕人饒建國,是武大哲學係比我低一屆的同學,與王一鳴年齡相仿。我們這幾屆大學生,都經曆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特別是在大學校園受到愛國強國、改革振興的濃厚氛圍的熏陶,滿懷國是民瘼、複興理想,以及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學們課餘談論的話題,很多都是關於真理標準、國家前途方麵的,畢業後都胸懷抱負,充滿激情,以赤子之心投入到改革時代的大潮中。
在80年代改革浪潮中,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領導要求下屬各部門考慮改革方案。《江漢論壇》編輯部的工作人員感到刊物的發行量小,發行麵窄,盡管在理論界有一定權威,但由於刊物內容距現實較遠,對實際工作部門影響較小,因此一致主張對刊物進行改革,並提出了各種改革思路。
為了搞好改革,1984年4月底,編輯部副主任榮開明帶領幾位編輯到幾個地市考察企業和農村,聽取基層的呼聲。我因有其他工作安排,沒有參加考察,聽考察回來的同事介紹,他們看到基層改革氣氛熱烈,收獲很大,思想很振奮。考察結束後在回武漢的火車上,王一鳴和饒建國交流想法,他們感到有必要辦一份青年理論刊物,有別於《江漢論壇》麵向資深學者和知名專家的專業定位,另辟蹊徑,創辦一份麵向青年人的理論刊物,以新思想、新風格為特色,刊名就叫《青年論壇》。
回到武漢後王一鳴、饒建國向我談了他們的設想,我非常讚同。他們還提出,希望我牽頭籌辦工作,理由是我在學術上成果較多,容易與學術界交流,編輯業務也很出色,為人謙和勤謹,又是黨支部委員,比較得到領導和群眾的信任,因此適合做牽頭工作。……在征得編輯部領導同意之後,籌備組決定征求社會各界意見,使辦刊設想完善後,再向院領導匯報。
要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我和王一鳴自然首先想到了我們的母校武漢大學。我們利用晚上的時間到武大與師生們座談,現場反應十分熱烈,他們表示會積極寫稿,還意願義務當兼職編輯,幫助發行刊物。還跑了其他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幾乎全都是熱情支持。除了在本地征求意見外,編輯部的幾位中青年分別寫信給全國各地的同行和學者,聽聽他們的意見。很快收到很多回信,紛紛表示支持,還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議。看到這些反應,我深深感受到,眾多年輕人渴望有一個表達觀念的陣地,特別是在改革的年代,多少思想的激情需要訴諸公眾,而全國麵向青年學者的理論刊物幾乎是一個空白,各地的反應實際上是時代的需求。
6月12日在座談會上與胡德平見麵,盡管他當時沒有表態,我們的籌備工作仍然在抓緊進行。6月14日,在征求各方麵意見的基礎上,我與王一鳴、李肇文商量之後,以籌備組的名義執筆起草了一份辦刊的初步設想,呈給社科院黨組。黨組書記沈以宏、院長密加凡、副院長夏振坤對辦刊都表示支持。兩天後,院黨組將《關於創辦<青年論壇>的初步設想》下發全院各下屬部門,還附了黨組書記沈以宏的批示: “這是一個良好風氣的興起”,要求全院討論。
…… ……
由於有了創刊設想和前期的一係列準備,6月18日與胡德平麵談時就十分順利。
6月18日,我們在李步樓的帶領來到胡德平下榻的東湖賓館。風景優美的東湖賓館位於武昌東湖邊上,離社科院很近,當年毛澤東凡來武漢都是住這裏。我們一到賓館門口,胡德平就笑著迎上來,與大家握手。落座後李步樓向胡德平做了簡單介紹,我和王一鳴先匯報了情況,胡德平說:“你們的設想很好,有人說曆史上的改革從來沒有成功的,這不對,農民起義也是改革嘛,也有成功的,我認為我們的改革是可以成功的,更何況我們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搞改革,共產黨絕不會讓改革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我和王一鳴談到刊物內容和申請雜誌刊號的問題, 胡德平說:“刊物要多發些研究現實問題的文章。《青年論壇》裏頭可以探索經濟改革,異化問題我們不談,至於人道主義,我們是講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人的價值等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胡耀邦總書記非常重視人的問題,主張要重視人的價值,在50年代的時候還就這個話題寫過文章。關於人道主義,周揚寫了幾篇文章,有人要把他打下去,後來也沒有把他怎麽樣。”胡德平提到異化、人道主義以及周揚的文章,明顯地涉及到當時的政治形勢:1984年1月,中央政治局理論權威胡喬木署名的近4萬字的《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批判人民日報副總編王若水和文化部副部長周揚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的觀點,鄧力群主持的中宣部發文通知全國學習,發動了“清除精神汙染”運動。1984年2月胡耀邦即在上海的一個會議上予以反擊,後來胡喬木、鄧力群也沒有掀起大浪。
關於辦刊的宗旨,胡德平說:“你們的章程上應寫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自我教育,成為黨團結青年理論工作者的陣地。在當前理論刊物辦得比較沉悶的情況下,你們一定要辦得活一些,政治上不要過於擔心。我對你們辦刊是很感興趣的。辦刊號我可以幫忙。”
胡德平還提出了股票問題,他說:“你們可以先做點實際的事,比如就現實問題提出些有見解的意見,整理成文章就很好。現在有好多問題值得研究,比如股票問題,我看是可以討論的。你們能不能幫我借套《資本論》來,我想再認真讀讀。”胡德平讓王一鳴回社科院取來《資本論》,專門翻閱了《資本論》第三卷中有關股份經濟的論述,大家進行了討論。在改革開放初期,胡德平關注股份經濟和股票,這是非常超前的思想,後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證實了他的遠見。(後來我們了解到,胡耀邦較早提出了實行股份經濟、建立股票證券市場的問題。就在胡德平與我們談股票後不久,1984年7月,胡耀邦在接見一名日本記者時談到“中國可以發行股票,建立股票交易所”,《參考消息》作了報道,這比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早了八年。)
在門口道別時,胡德平說道:“我對這件事(辦《青年論壇》)的興趣比東湖智力開發公司要大。”這次見麵做出了兩個決定,就股票問題組織一個由專家參加的小型討論會,以及月底召開武漢地區青年理論工作者改革座談會。
…… ……
胡德平說對辦《青年論壇》的興趣比東湖智力開發公司要大,說明他非常重視思想理論的影響。據賀紹甲回憶,《青年論壇》創刊後,胡德平請他幫忙聯係與兩個人見麵,一位是華中工學院黃克劍,…… 另外一位是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賀紹甲陪同胡德平去劉道玉家裏見麵。劉道玉是教育改革的先鋒,當年在武大實施多項改革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使校園氛圍十分活躍,人才、成果不斷湧現,成為全國高校改革的標杆。胡德平找劉道玉,一方麵是要見一見這位著名的教育家,交流改革心得,所以“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另一方麵是請劉道玉支持《青年論壇》。胡德平對劉道玉說,刊物辦得不錯,一些文章為實施改革開放提供了有用的理論武器,武大是辦好這本刊物的有力後盾,確實功不可沒。劉道玉早就知道《青年論壇》是武大的畢業生在主辦,一直十分支持這個刊物。他對胡德平說,已見到了這本刊物,表示完全支持《青年論壇》的辦刊宗旨,並說《青年論壇》在武大校園裏也有了很大影響,這對學校的教學改革也會起到促進作用。後來劉道玉受聘為《青年論壇》顧問,並為《青年論壇》寫了文章。胡德平與以上兩個人的見麵,都與《青年論壇》有關。另外胡德平還特地與賀紹甲和李步樓見麵談《青年論壇》,請曾經擔任過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的李步樓多關照和幫助《青年論壇》。這些都說明胡德平非常關心支持《青年論壇》,而且考慮得十分細致。
與胡德平的一席交談,使我們更加充滿信心。接下來的事情也進展得十分順利。一方麵,抓緊進行刊物的籌備工作,同時也緊張地安排胡德平布置的兩件事,組織關於股票問題的專家討論會,以及籌備武漢地區青年理論工作者改革座談會。
在與胡德平交談兩天之後,6月20日王一鳴以我們兩人名義給省委書記關廣富和省委副書記錢運錄寫了一封信,匯報創辦《青年論壇》一事,並附了給院黨組的“設想”一份。
關廣富第二天即做了批示,令人聯想到胡德平的影響和作用。
送請以宏、加凡同誌閱。
看來改革之風已經吹進社科大院。經濟改革必然伴隨社會科學的活躍,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望能在改革中社會科學有所建樹。改革者的呼聲對我們太重要了。
關廣富
6.21
省委副書記錢運錄是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在胡德平打招呼之後積極支持《青年論壇》的籌備工作,後來省委宣傳部批準刊號、省財政廳撥開辦費,都得力於錢運錄。
(三) 《為自由鳴炮》:石破天驚
2萬冊創刊號運到編輯部,充滿著油墨的氣味,大家一片歡騰。不久後聽到各界反應,雜誌社同仁們更是歡欣鼓舞。
《青年論壇》創刊號
創刊號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胡德平的《為自由鳴炮》。或者說,《青年論壇》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為自由鳴炮》。幾十年後,人們談到《青年論壇》,首先想起的也是這篇文章。當初胡德平給我們這篇文稿時,我感到分量很重,預計會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同時我在編輯時考慮到胡德平的身份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不想過於張揚,因此編排在目錄的第三篇,但用了黑體字標示其重要性。
胡德平在文章中說:
“自由”,這本是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最低層的人們——奴隸最早發出的怒吼和要求。以後每個被壓迫階級都有一部自由鬥爭史……”“奇怪的是,歐美資產階級隻把自己尊為自由的代表,把他們的社會稱作自由世界,認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自由的社會。同樣奇怪而又令人難過的是,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中有人也作如此是觀……筆者有感於此,為自由鳴放一炮,以求學術上徹底、明確地探討……
文章提出了“我們關注自由,就是關注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和主觀勞動力,也就是關心社會生產力”的觀點,並指出既然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也就應該極大地關注自由。
在社會主義國家,“對自由,或是噤若寒蟬不敢問津;或者囁嚅趔趄不敢越雷池一步;或是心向往之,卻把自由和‘自由世界’劃成等號”。他認為,自由與人類基本實踐緊密相關,社會生產力的本性是要求自由。因此,自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胡德平“願為自由鳴一炮,以求學術上徹底、明確地探討,並希望‘自由’二字在政治上不要永遠成為一種避諱的字眼”。在1984年的政治氛圍中發表這樣一篇文章,可謂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一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黨內理論家胡喬木在《人民日報》發表《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長篇文章,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中央宣傳部向全國發文組織學習並要求“清除精神汙染”,遭胡耀邦抵製,黨內鬥爭呈膠著狀態。當時“自由”確實是一種避諱的字眼,人們還噤若寒蟬。胡德平的文章一發表,立即獲得同氣相求的知識界大力讚賞。人們不敢說的話,由具有特殊身份的胡德平說出來,頓時似乎感覺“解放了”。
各家媒體迅速做出反應。《人民日報》、《新華文摘》、《長江日報》、《世界經濟導報》等報刊轉載《為自由鳴炮》,不少人將這篇文章作為政治信號,對“左派”反攻的信號。
《人民日報》轉載《青年論壇》創刊號兩篇文章
胡德平寫這篇文章,是有一定風險的。他清楚地知道,黨內有一些元老,以及中宣部長鄧力群,都是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他們討厭“自由”這個字眼。文章發表之後,胡喬木批評《為自由鳴炮》不講四項基本原則,胡德平很不以為然。他說:難道每一篇文章都要把四項基本原則放在前麵不成?何況我引的都是經典作家的話,耀邦同誌的話我都沒有引。這篇文章,對於堅持解放思想的時任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確實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多年之後,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德平的文集《改革放言錄》(2013年2月),胡德平在前言中寫道:
本書匯集了我從1984年以來的文章、講話、訪談及部分書信。第一篇文章就是為湖北《青年論壇》創刊號寫的一篇政論文《為自由鳴炮》。當時我參加湖北省的整黨工作,親眼目睹了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浪潮澎湃未歇、城市經濟體製改革風雲又起的盛況,親身感受了武漢三鎮的高校、科研院所中不少知識分子渴望為改革事業獻計出力的激情。有感於此,寫成此文,後被《人民日報》節選刊載。父親胡耀邦看到此文後,對我隻淡淡說了一句話:“這事沒有完。”
“這事沒有完。”這是一個政治預警,預示了《青年論壇》的坎坷命運,也預示了胡耀邦的悲憤結局。在一個威權製度下,你談自由(更不用說“為自由鳴炮”),爭自由,你的事就會“沒有完”。
印刷粗糙的創刊號在全國一炮打響,《人民日報》、《新華文摘》、《世界經濟導報》轉載文章,這是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其實主要原因是因為胡德平關於敏感話題的文章,特殊時期的特殊呐喊,加上他的特殊身份,引起各界關注。一時間,欲說還休的“自由”口號終於登堂於黨中央機關報,胡德平也成為輿論的中心。坊間關於“胡德平是《青年論壇》的後台”之說盛傳,我們在向外界的解釋中,很坦然地說明胡德平對《青年論壇》的大力支持,胡德平在各種場合也高度讚揚《青年論壇》,公開表明他對《青年論壇》的支持。
…… ……
胡德平在武漢期間,多次到社科院和《青年論壇》狹窄的編輯部辦公室,和編輯人員交談。記得在1985年春節,他曾來到編輯部與工作人員談話後,還以主人身份向編輯部年紀最大的工作人員、財務主管黃逸筠致謝,令這位退休後來《青年論壇》兼職的老人家激動不已。有一次胡德平接受香港的一家刊物采訪,他不回避與《青年論壇》的關係,並表示自己是《青年論壇》的編委。
經費問題始終是雜誌的一個難題。胡德平為《青年論壇》爭取了5萬元的開辦費,但很快就捉襟見肘了。在困難的時候,我們又請胡德平予以幫助,他果然又通過錢運錄,讓省財政追加撥款5萬元,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
1985年6月,胡德平回到北京。此後胡德平和《青年論壇》的聯係主要通過書信和電話進行,我和王一鳴也經常去北京向他匯報工作,聽聽他對時局的分析和見解,也討論《青年論壇》的下一步走向。《青年論壇》第二次和第三次爭取複刊過程中,王一鳴都到北京找了胡德平,他表示“《青年論壇》在哪裏遇到障礙,我就到哪裏做工作”,對複刊是積極支持的。
2004年11月,為紀念《青年論壇》創刊20周年,編輯部同仁和部分作者、記者站成員在北京聚會,總共有20多人,胡德平非常高興地與大家見麵,並集體合影,體現了胡德平與《青年論壇》親密的、同氣相求的友誼。2012年,我和王一鳴打算精選《青年論壇》各期有代表性的文章,編輯一本《為自由鳴炮——<青年論壇文集>》,我們去北京與胡德平商量後,胡德平十分讚成,而且同意擔任文集的主編。後來由於輿論環境不允許,出版社臨時變卦,這本文集沒有能夠出版。
本文摘自李明華《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亞馬遜、B&N等各大網絡書店有售。各國亞馬遜購買地址:
曆史 · 傳記 · 人文 · 社科
高質量海外中文出版 點擊訪問壹嘉出版官網
無數個水滴匯成江河
無數個個體成就曆史
歡迎關注“壹嘉個人史”係列
中文世界最睿智的聲音 資中筠新作《夕照漫筆》已上市
兩項美國童書金獎得主
亞馬遜同類新書排行第一
美輪美奐,展示中國傳統建築美學
給ABC孩子們的最好禮物 點擊購買
Reader's review: My 10 years old loves social study and history topic reading. He enjoys this book and thinks it is great addition to his geography/travel/world history book collections. Beautiful beautiful illustration. Very detailed painting. Lots of information to get throughout the pages and one would enjoy a great sense of satisfaction after reads without feeling tired. A great buy for kids also for adults who loves travel, culture, art or just loves books. We will buy another copy to send to a friend who is a Chinese teacher at a bilingual elementa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