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禪的博客

體悟人生真理,通達智慧覺悟。自覺覺他,自利利他。youtube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fjoWGlYx4&list=PLXXuRYOXx2fKoL33puVNg_m7JH9th7Wu4
博文
(2021-11-17 16:21:00)
禪修法會安排1作者:逍遙禪《六祖壇經》都講了些什麽?如何依照《六祖壇經》修行禪宗?如何修行教外別傳、以心傳心、正眼法藏、涅槃妙心的禪宗頓法?如何辨別明心見性?七天禪修班讓你明明白白修行禪宗頓法。。。。。。。
第一天:上午讀誦《六祖壇經》第一品至第六品;下午針對學員學習《六祖壇經》第一品至第六品的情況答疑解惑。
第二天:上午講解十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什麽是業障病?如何治療?作者:逍遙禪什麽是業障病?業障病就是無始劫來惡心惡念惡行所作下的惡果在身體上的顯現,作在心、受在身。一般來說,所有身體的病苦,首先就是無形的業障(也叫虛病),然後改變了氣場能量,經過長時間的侵蝕,造成了身體肌肉骨骼五髒六腑的損傷,就轉化成了實病。因此說:治病先治心。先通過懺悔消業,轉變自己的心性,借助佛力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修行人與不修行人的根本區別作者:逍遙禪其實,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做事,是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還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幫助他人、成就他人?是立足於自我還是大公無私放眼全世界?
這就是修行人與不修行人的根本區別。修行人不在於你說什麽,而在於你怎麽做、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11-17 15:03:53)
什麽是修行?作者:逍遙禪其實修就是修正一顆自私自利之心,也就是除掉貪嗔癡慢疑的我執;行就是依佛心佛性行,也就是行正大光明之心性!
一個人謊話連篇,一個人老是企圖掩蓋什麽,說到底隻是為了自己,最終障礙的是自己覺悟真心本性的法身慧命!80430[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11-17 15:01:27)
念佛與參禪作者:逍遙禪其實,參禪與念佛並無差別!隻是參禪的起點要高一點,念佛法門更容易一些而已!
參禪是通達佛心光明智慧,用智慧心照見五蘊皆空,契入本心本性,圓明常寂照,成就法身慧命(涅槃妙心),發揮法身慧命的妙用(化身),達到自性三身圓融!
念佛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分別與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相應,成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佛說四十二章經》後漢摩騰、竺法蘭共譯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供養布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11-17 08:14:57)
禪修法會計劃安排2

第一天:上午讀誦《六祖壇經》第一品至第六品;下午針對學員學習《六祖壇經》第一品至第六品的情況答疑解惑。
第二天:上午講解十法界十種道的心性差別境界,搞清楚明心見性的心性境界;下午參考《六祖壇經》第六品懺悔品皈依發願、懺悔消業、連接法界本尊佛和佛心光明智慧。
第三天:教授製心一處、一心不亂的念佛方法,訓練&ldqu[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11-17 08:11:33)
神通與智慧 作者:逍遙禪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佛對彌勒菩薩說: 是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以淨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複次,聞諸世間極微小聲,是名神通;於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複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複次,於過未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11-17 08:10:14)
人活著,就得折騰!
無論大折騰還是小折騰,反正是折騰!
無論緊折騰還是慢折騰,早晚都折騰!
無論好折騰還是壞折騰,善惡皆折騰!
無論是痛不欲生的折騰,還是自由瀟灑的折騰,都名折騰!
無論是一個人折騰,還是大家一起折騰,都叫折騰!
無論是天上折騰,還是地獄折騰,都是善惡業力牽引折騰!
折騰了,了折騰。。。。。看破折騰,遊戲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1-11-17 08:07:50)
有為法與無為法作者:逍遙禪
《楞嚴經》上說:是以汝今離明離暗,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嚐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1]
[62]
[63]
[64]
[6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