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03-22 05:37:33)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見誌不從,敬而自行。 孝好不好?好!仁好不好?好!然而過了頭,則適得其反。 上舉孝廉,就有人臥冰嚐糞;上好逢迎,就有人吮癰舔痣;子曰:過猶不及,是也!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21 08:11:32)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什麽是賢?管仲可謂賢,伯夷叔齊亦有賢名。殺妻求降的吳起,背信棄義的張儀,一肚子陰謀詭計的呂不韋,在儒人眼裏這些人可謂能,算不得賢。 人的本能是向“利”看齊的,賢而無利,人也不會自動自覺地見賢思齊。但如果大家眼裏都隻盯著“利”,就跟動物無異了。孔子勸人為賢,提高人格,然而,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20 06:42:02)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重義亦是一種利——精神之利,給人一種快樂而驕傲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非常厲害的,它可以使阿Q誓死如歸,“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 義與利之爭從古至今,“義”從一邊倒優勢,一點一點讓步,“利”從可恥地位,不斷上升,最終達到某種平衡之後,在平衡線上下波動。短時期平衡或被打破(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9 06:04:31)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好不好?好!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裏,“忠恕”二字,從根兒上把自己固定在“順從”的立場上,最大的榮耀是盡忠而死,死諫,死節,死忠,反抗則是大逆不道。 隻講“忠恕”不講“真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8 05:22:49)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觀其行,他還是很想有位的。如果說“子見南子”還屬迫不得已之舉的話,那麽“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就有點迫不及待了,兩次都是子路出來當麵詰問。要說“直”,還是子路,他把孔子說的話全100%當真了。 孔子在魯做過大司寇,後來受到排擠,而不得不周遊列國。為什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7 06:13:15)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一言以蔽之,以“禮讓”為國不行! 人是群體動物,爭是本性。 古有炎黃之爭,商周之爭,後有虎狼之邦吞並六國,之後是楚漢相爭,待勝為王,然後講禮讓。 和平時代,明爭暗鬥,權力角逐。 即使民主社會,照樣左右爭權,你死我活。 禮讓為國,烏托邦之想。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6 08:13:36)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如果其根本的話,“行”必有其目的,而這個“目的”就是其“利”。 拿孔子之學來說,行仁義禮之目的是成為君子——孟子升級為“仁者無敵”。綠林高手想天下無敵一統江湖;儒林高士想的是“平天下”,著眼點不同罷了。 佛家大慈大悲,看似無利可圖,實為追求終極之利——脫離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5 05:58:02)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常人同時懷德” 懷德、懷土、懷刑、懷惠,人皆有之,所懷比例不同罷了,不懷恵的人隻怕無有,懷邢也可能是為了對付異己。 一人之言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如子見南子,可以說孔子懷的是德——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亦可以說懷的是恵——走後門。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4 08:33:37)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不刻意強為,不故意不為,怎麽合理怎麽做。問題在“義”字,怎樣算正當?怎樣算不正當?孔子之義,墨子非之;孟子之義,莊子非之。“適”“莫”“義”都是相對的,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關鍵在“標準”。 “仁”——人類發展大趨勢。“天下大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3 06:07:03)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把誌、道、祿統一到同一方向——祿在其中矣,隻是更強調“誌於道”。這基本上符合人的心理。後儒多用此言來自我開解,俗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儒者吃不到葡萄,說苦才有味。中華文明遂沿著味苦的方向發展——即誌於道。 基本上與孔孟在同一時期,希臘諸哲也麵對類似的問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1]
[42]
[43]
[44]
[4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