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看【非誠勿擾】,發現台上的美女特別喜歡問男嘉賓人生規劃和職場劃,搞得小男生們“大話連篇”,不得已主持人孟非總要補上幾句“雞湯”救場。規劃這說法其實跟我們過去說的理想有點接近,隻不過它似乎更具體一些,可涉及到各個方麵,而理想有點像夢想,看不見摸不著,說說而已,成與不成都無所謂,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而已。
人一生的經曆曲曲折[
閱讀全文]
中午吃完午飯,不願馬上回到公司為“老板賣命”-:)於是開車到園藝店看看有沒有什麽可心的,想著花些銀兩移到自家後院為夏日添點姿彩。回來的路上,車來車往,看來不少職場上的夥計都跑出來幹"私活"。快到公司時,突然見到對麵馬路上,兩車前後Kiss,哦哦,後麵的車馬上停下來幫著處理,其它車輛按原有秩序前行,由於這是靠近十字路口,人們的車速[
閱讀全文]
老爸將邁入九十的高齡,老媽年輕幾歲,現在兩人依然健健康康,相濡以沫,漫步於夕陽西下,享受著晚年之幸福時光。作為晚輩的我們,能時而依然感受著父母知冷知熱的問候及關愛,是一種福分。我們雖兩地相隔,但每周煲電話與時時的微信,聽著他們羅羅嗦嗦“上課”,也拉近了彼此的親情。
父母到了這把年紀,所以將以往兩年一次的探親改為一年一次,希望能[
閱讀全文]
人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具有社會性,需要與人交往。人也是孤獨的,更需要與人交流,因而每人周邊總會有幾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如您是自來熟的個性,結交的估計是“三教九流或狐朋狗友”,朋友滿天下-:)咱不好不壞,介於中庸。之前說過【老朋友再聚難不難】,出國早些年,流動性較大,結交的朋友,來來去去,有些走向遠方,見過則過。後來生活安定了,朋友[
閱讀全文]

中國百姓住房的曆史,帶有很強烈的時代感,之前寫的博客【在國內,沒有房子的尷尬日子】,回顧了自家及周邊朋友家在我們成長年代大院住房的點點滴滴,其中的生活片段引起了博友的共鳴,尤其說到筒子樓,彼此感同身受,這一個特殊的居住環境深深烙印在我們一代人的內心,過去了這麽多年,讓人難忘。後來朋友聚會,又聊起了筒子樓,發現不少來自北京大院的哥們[
閱讀全文]
生活中的多與少是常常要麵對的,幸福越多越好,苦惱越少越好;財富越多越好,窮困越少越好;閑暇越多越好,上班越少越好;青菜吃的越多越好,肉吃的越少越好。任何事物的正反麵,人遭遇時,因時因地,都可能會做出此多彼少的選擇,這一是表現在人欲望層次的追求上,二是表現在對生命的渴求上,人於不同的年齡段上,多與少訴求也是完全不一樣。
古訓“月滿[
閱讀全文]
初初看,認識接觸國人好像與出不出國沒多大關係,到處都是自己的同胞,有何難?關鍵就看你是否有心去互動。國內不用說了,自己的國家,抬頭低頭都是一樣的麵孔。可細細想,還是有所不同,比如我們出國前的那個年代,人們的流動性不大,有些人一輩子工作在一個單位,能見到的就是有限的幾個人,再有公有製的架構,人人惦著向上爬,留著心眼,彼此難於交心,雖[
閱讀全文]

出外旅行的模式多種多樣,有自駕深度遊,有跟團隨意遊,咱比較懶願意選擇後者,這主要是省了提前做功課,也不用為訂Hotel之類的瑣事l煩惱,一般還包飯,連吃都不用上心,能做的就是跟緊導遊,走馬觀花四處打卡“到此一遊”-:)這些年海內外各地之旅,差不多都是如此,大體滿意,當然個別有些小插曲也在所難免。由於地域不同,帶團的性質也完全不同,歐洲[
閱讀全文]

不知大夥有沒有感覺,近期嚴重劇荒,到文學城【影視論壇】一看,居然不少有同感的網友。劇荒不是沒有劇,而是太多太爛,大部分戲都是些幾個人閉門造車攢出的劇本,橋段雷同,矛盾的突發點突兀,缺乏合理的連貫性,雖有大腕頂杠,也是一地雞毛。如年初【大江大河】之好戲已是鳳毛麟角。沒辦法,咱隻好找些過往熱播沒趕上收看的劇,以填補劇荒時段,最近在看&ldqu[
閱讀全文]
之前在博客【沒有親戚在這個城市的生活】中說過,由於父母從南方北上工作,遠離了兄弟姐妹,他們孤軍在北京打拚,之後有了我們孩子,這個家漸漸發展壯大,到了第三代,才有了一定的人氣。而對於我們成長的年代,可謂是冷冷清清,堂表的親戚遠在天邊,讓幼小的我們感受不到人丁興旺的氛圍,遇到該出手就出手的時候,想找個同代的“親兄弟”幫襯亦難。特別[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