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3-10 11:22:27)


1.將澱粉和清水按照1:1,捏入一點鹽攪成澱粉稀漿
2.舀一大勺澱粉漿倒入盤子中(我用的是8寸的披薩盤,也可以用不鏽鋼盤子等)晃勻,不能太薄了吃起來不筋道
3.將盤子直接放到燒開的熱水麵上,讓澱粉顏色變白
4.澱粉變白後壓下去一邊將熱水灌進盤子裏,鍋裏的水一直保持沸騰的狀態
5.煮到盤子裏的粉皮起泡
6.撈出連盤子都放入涼水盆中,用食指順著盤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7)
(2015-03-09 08:44:36)

壁瓶,為諸多瓶式的一種,以掛於壁麵而名,又稱“轎瓶”、掛瓶。器型為常見花瓶、尊等豎部的一半,靠壁一麵平坦有孔,以利於懸掛於牆壁上,做家居裝飾之用。
清嘉慶(1796-1820)粉彩花卉紋壁瓶
據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記載,壁瓶造型最早出現在明代萬曆時期。它可掛在牆上或床內的柱子上,其器型多樣,有葫蘆式、半圓式、蓮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3-09 08:14:05)
近幾年來,隨著國內書畫市場的日益發展和買家的不斷成熟,古代書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被買家逐步認同,行情不斷升溫,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如宋黃庭堅《砥柱銘》拍出4.3億元,元王蒙《稚川移居圖》拍出4.02億元,王羲之摹本《平安帖》拍出3.08億元,明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拍出1.69億元,清朱耷《竹石鴛鴦圖》拍出1.18億元等,足見古代書畫越來越受到藏家的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最昂貴的中國藝術品———黃庭堅的《砥柱銘》。田耘收藏的老書法家祝嘉書法對聯。(張茂/攝)田耘收藏的清代畫家楊晉山水冊頁。筆墨紙硯,最簡單的工具創造了風雅獨樹的中國繪畫和書法。從古至今,典雅蘊籍、含蓄詩意的中國書畫家留下了許多獨樹一幟的書畫作品,其蘊含的藝術價值震爍古今中外,不少字畫作品在國際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出上億天價。。字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位於英國倫敦的達利奇美術館(DulwichPictureGallery)日前給參觀者和評論人出了一個難題。美術館花了120美元,通過網購的方式,在中國訂製了一幅油畫複製品。2月10日至4月26日,這幅作品暫時替換下館藏真跡,和美術館收藏的其他古代大師傑作懸掛在一起。達利奇美術館邀請公眾及藝術專家(包括佳士得和蘇富比的鑒定專家)從真品中找出這幅魚目混珠的作品。而在整個項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知名收藏家劉益謙花了3.1億港幣買了一張明朝永樂年間的唐卡,這是近來藝術圈最轟動的事件。微信裏大喊的一聲“任性”,也延續了他的土豪氣質。2.5億買雞缸杯用來喝茶,一年之內將齊白石作品一買一賣,從中賺取3.5億差價,劉益謙闊綽的出手外加精明的投資眼光,讓他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可能是邀約采訪的人太多,他索性開了場半講座半發布會的活動,名稱就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3-07 02:23:25)

中國有太多讓人一見鍾情的藝術創造,其中青花是最富有東方民族風情最契合中國人心理審美的的瓷器品種,它起源於唐代,元代發展成熟後主要為外銷瓷,從明代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導地位,外流傳至今的青花瓷器,數量之多,品種之繁,是非常驚人的,它們都是來自瓷都景德鎮的產品,不僅時代特征鮮明,而且燒造脈絡清晰,為世人再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3-07 02:16:28)

◆◇◆爐類◆◇◆
進入封建社會後,人們不再把鼎當作禮器,而把它變為焚香用的爐。瓷爐始於東吳,宋以前均見無足香熏和托爐,宋代開始流行三足爐。鬲式爐
鬲本為古代陶製炊器,圓口,三空心足。宋代龍泉窯開始燒製,明永樂鬲式爐多作虎耳,器體較扁,足呈垂乳狀。博山爐
盛行於漢、晉,係仿銅熏爐燒製。因其爐蓋高聳,象征海上蓬萊三山,故名。使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3-07 02:12:49)
款識”又稱“銘文”,本指古代鍾、鼎等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後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製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等的文字。在漆器、玻璃器物和陶瓷製品中較為多見。
宋元以前陶瓷器的的款識多為各類記年款,如山東鄒縣邾國故城遺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印有篆書秦詔文,文曰“二十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311]
[312]
[313]
[314]
[3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