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中庸》CH20的第二部分 哀公問政,孔子回答:第二、要選擇一個重視倫理關係和具有智仁勇三達德的賢人,這樣的人、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 先將CH20第二部分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 〖中庸CH20第二部分原文〗 1、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2、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3、知、仁、勇,三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CH20第一部分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告訴他:第一條件是要選擇一個懂得正確修身的人。〖中庸CH20第一部分之原文〗1、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3、人道敏政。地道敏樹。4、夫政也者、蒲盧也。5、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6、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為大。7、親親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CH20緒論在我國所有的哲學書籍中,大部分都含有治國之道,《中庸》也不例外。在此章(CH20)中,子思記載一段孔子回答“哀公問政”,借此敘述以中庸之道的為政之道。孔子說出以下四點:1、最重要的是選擇一位懂得修身的人。2、懂得修身的人,就有良好的人倫關係的五達道,並且擁有知、仁、勇的三達德。3、列舉了治理天下國家的九經:修身、尊賢、親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前一章,孔子讚美周武王之大孝與周公之製禮作樂,所以奠定周朝的四百多年的盛世。在此章[《中庸》CH19]中,孔子繼續宣傳並且敍述以孝道治國的方式與好處,他又告訴我們古代宗廟之禮的細節,和告訴我們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要發自內心,這才是真正的最孝。再擴大孝的禮儀,能夠定期祭祀上帝和祭祀祖先,這樣以孝立國的話,就可以治國有如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中庸》CH18,孔子告訴子思,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後,大力推行孝道,並且說明與規定當時的喪葬祭的禮儀規格。我們知道,在曆史記載:周武王得到周公的相助,推翻商朝後,周公製禮作樂,將商朝的迷信奢華浪費的壞習慣全部消除,重新建立一個有禮儀並且著重孝道的國家。所以在中國曆史上,周公的推廣孝道,由祭祀周武王的父親與祖父開始,實在是推行中庸之道的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四千多年前,堯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舜。在禪讓之前,堯偷偷考察舜的為人作事,並且確定舜對父母的孝心,與他對著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包容心後,才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舜。所以在《中庸》CH17中,子思引用孔子的話,闡述舜是一位大孝的君主,以他的孝順父母的德行,順利地擴展至治民治國,讓人民安居樂業,使有才能的人高興地為國家服務,後世紀念他,甚至建宗廟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子思在《中庸》CH16,誠實地記錄孔子討論鬼神的問題,這點和在《論語》書中所記載的孔子有不同之處。在《論語》述而篇有: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在《論語》雍也篇也有孔子教他的學生要“敬鬼神而遠之”。在《論語》先進篇有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因此有許多國學大師稱孔子為無神論者。但是、在《論語》中,孔子也有些言論卻讓另外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中庸》CH15,子思告訴我們:中庸之道要從自己的身邊著手,譬如走到遠方去,一定要先從近處開始,攀登高山一定要從山下開始。所以君子一定要先著手於夫妻關係與兄弟關係,如此家庭可以和睦相處,使得家中的長軰可以安心生活,如此一切就可以順利了。先將《中庸》CH15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中庸CH15原文〗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2、辟如登高必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之CH14告訴我們:奉行中庸之道的君子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隨時都有安定的心情,無論是生活富貴、貧窮、離開家鄉或者處於憂患的時刻,心中都懷抱著中庸之道,所以隨時可以自得其樂(原文:無入而不自得焉)。他又告訴我們:君子不欺負在下位的人,也不拍長官的馬屁,所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可以心中平靜度過一生。先將《中庸》CH14之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中庸》CH13中孔子告訴我們:中庸之道離人不遠,所以君主統治百姓時,對於作奸犯科的人,要以情和理去感動犯人,希望他們能改邪歸正,而能回歸到上天賦於他們原本的本性,隻要他們能更改,就不會得到更多的處罰。由此可見,儒家的治國,是希望所有的壞人都可以改正他們的錯誤,就不再追究了。又如何修養自己呢?在《論語》書中,有兩次記載,孔子的弟子們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