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7-09-20 14:35:40)

中秋漸近,能幹的巧婦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忙乎著精美的廣式蘇式月餅。我本來有個宏大的新學年resolution,要將中華文化揉進娃兒的成長,所以月餅便成了我的好高騖遠的project。
谘詢了很多行家,要求簡單、初級入門水平,最後取得經來,說pastrysheet加紅豆沙就好。
哈,簡單了。都現買的,包上送烤箱不就行了嗎?嗐!零stress啊!
然後帶著萬聖節的氣質出爐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那天,由於生活馬上會因為我回到上班狀態而發生許多我不情願的改變,我抱著ipad用電影來放鬆神經。 可是這部電影,沒有放鬆我的神經,卻將我的情緒帶到另一個場,去體會浪漫。這浪漫,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這場愛,被擠壓在殘酷的戰爭縫隙中,是被禁止的愛。含蓄中醞釀著激情,壓抑和矛盾成就了不一樣的爆發。 很久,都沒有被愛情片故事感動。而這部名不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這部2016影片,"Jackie",由NataliePortman主演,描述了JackieKennedy在丈夫被刺殺後的一個星期以來的細節,中間通過記者采訪回顧了一些作為第一夫人的往事。 影片比較多地體現了這位尊貴而年輕的第一夫人,由於那場舉世震驚的刺殺而受到的巨大刺激和隨之而來的深深的悲痛。觀眾可以看到許多還原的曆史場景。為了體現Jackie的內心情感,影片運用了好多的推近的各種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1-27 21:21:27)

架不住如潮的好評,還有朋友的再三推薦,昨天終於去把”lalaland”看了。 我是音樂劇fan。在我的spotify裏,存的好多都是一串串的musical選段。上班幹活的時候用來聽。看過許多經典的音樂劇電影,每次去紐約,也總會在百老匯看一部喜歡的。 聽了許多關於lalaland的評論,充滿溢美之詞,有人說這是2016最好影片,同時也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於是,昨天去看了,還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多年前,我在HalfPriceBooks書店買了一本書,叫“BreadBible",內容非常有意思,囊括了麵包的曆史,曆史裏的麵包,麵包的種種細節,各個文化的麵包,麵包工藝。。。 剛過去的這個聖誕假期,比較閑,又翻出這本老書讀著玩,學做幾個麵包。 PlolishRyeBread(波蘭黑麥麵包) 這個方子的做法特點是:因為加入了一半的白麵,使麵包的感覺比傳統黑麥麵包更輕柔,質地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7-01-20 11:23:22)

這段時間做了不少麵包。rye,查了中文,翻譯成黑麥。這是一種在老歐洲,比如東歐的俄國、波蘭,西歐的法國和德國,很普遍的做麵包的穀物。在如今提倡粗糧和纖維的時代,這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富含蛋白質的穀物。 我試著做了幾次PolishRye,每次都發覺質量不穩定。 這個圖裏的算是比較好的。結實也夠軟。缺點是口子被我切得太大,跟大峽穀似的。;)麵團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一個是嚴謹自律的出版社總編,他發掘了歐內斯特-海明威和ScottFitzgerald(“偉大的蓋茨比”作者)等偉大作家。他的名字叫MaxwellPerkins,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文學最有名的出版編輯。 另一個是豪放無羈,思維和行文都天馬行空的窮作家。他文思如泉湧瀉,滔滔不住,一下筆往往寫出好幾千頁。他需要那個慧眼識他的伯樂相中他,還要那個孜孜不倦,耐心如父的編輯來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7-01-10 09:59:36)

在匆匆忙忙疲於奔波,隨波逐浪中,我們會不會有時失去自己,喪失應該的方向? 什麽是真實的自己?什麽是應該的自己?應該選擇怎樣的自己? 有時,我們是不是應該痛下決心,舍得花時間和努力,來審視自己靈魂深處,滌蕩心靈,重回潔淨,找回救贖? 有一本書,叫“Wild:FromLosttoFoundonthePacificCrestTrail”,這是本自傳,作者叫CherylStrayed.Strayed在她26歲那年,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HansZimmer,偉大的電影作曲家。要是你說你沒聽過他的曲子,可能性不大。先來看看幾首你肯定聽過的: TheLionKing(獅子王) TheLastSamurai(最後的武士) TheDarkKnight(黑騎士) Gladiator(裏麵有首曲子叫NowWeAreFree,相信大家都聽過) PiratesoftheCaribbean(加勒比海盜) PearlHarbor(珍珠港) TheDaVinciCode(達芬奇密碼) 。。。 怎樣?想起來了吧?再來看看他長什麽樣: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2-06 12:01:41)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青,大多聽說過弗洛伊德之類的精神分析的書。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精神病的診斷分析相對今天距離頗大,治療更可謂令人毛骨悚然。
這部電影,StonehearstAsylum,講述十九世紀末,發生在英國一個偏僻的精神病院的故事。
看到圖中的四個人物?從右到左:(男一號)年輕英俊的醫科實習生(或另一身份);美貌的女主角,被診斷為精神病人;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