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文化中,人們被要求無條件遵守權威和上級,不鼓勵越級質疑,挑戰甚會得處罰。在這種環境下,一元化需求容易形成 - 人人都向往一件事,那就是得到權威或上級所肯允,因為這是唯一得到肯定的暢道。
看一眼中國社會,甚至在西方的華人群體,至今可見後果。創造性的枯竭, 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中國人喜歡相互攀比。為什麽呢?既然一元化,事情和目標變得簡單和可見,也使人們眼光短淺,也無多少擴展視線的欲望。大家所追求的標準都很一致和單一。攀比的內容無非房子、票子、子女、榮譽等。攀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存在,但像中國人這麽對如此狹窄和具體的內容又如此刻骨在意的,應該說還是少。因為這種狹隘,妨礙了中國人的思想自由,使人們難以將眼光投向遠方,享受更深層次的探索。
儒家文化的這種尊卑服從的關係,沒有給寬容,理解和原諒留餘地。這種一元化關係和文化中有種“非黑即白”的意味。
儒家文化對禮儀倫理的規定,是以階層服從來界定的。那麽,人性呢?愛呢?
基督教文化則以愛為基點。愛是超越一切。神愛世人,世人要互愛,要愛自己,愛家人,愛鄰居,愛敵人。文藝複興則更將人性激活,因為愛是和人性向性相隨的。這個文化下,很多事情,一旦用愛來解釋,則很容易被人們理解,盡管有時不同意。同時,因為沒有把遵從作為無條件責任來要求,質疑和多元思考得到鼓勵,挑戰得到尊重,改變也會水到渠成,而不會成為禁忌。
儒家的五常裏有仁。仁就是善,也是一種愛。但這個仁要在三綱框架下。先有尊卑和服從,才有仁。甚至在家庭和親人中,仁也在孝道之下。孝,是父父子子,是服從。在儒家中,有了孝,仁就有了。這個“愛”,不是發自人性,而是源於對責任的規定。本來在父父子子中,有一種天然的關聯,在家庭裏,父母總是天然長輩。可是將父父子子和君君臣臣也相並,甚至將君臣關係提到父子關係之上,則是全然否定自然的人性愛的重要性了。於是,政府與小民,上級於下級,都被賦予一種無商量餘地的服從關係概念。
我才疏學淺,沒讀過幾本書。可是,我在中國社會生活了我的頭三十年,印象中好似不曾記得傳統文化中有關於愛的灌輸和鼓勵。記得有24孝的故事,不過那些故事對我來說很恐怖,自己不敢讀完,也絕對不會傳輸給我的孩子們。對於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的生死效忠的故事倒是聽過很多。
對權威(authority)的無條件尊崇,使得中國文化沒有產生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的概念。隻要是權威或權力,比如領導,或權威所控製的聲音,所說所做,民眾便容易深信不疑。這樣做,對小民來說,既安全,又偷懶。沒有思想自由成為常態,民眾也會欣然習慣而為之;對君來說,當然也順手。即使有所質疑,在這種君君臣臣文化下,君臣雙方都比較容易接受現狀。即便在社會進步到如今,有能力去批判性思考的人們也會比較傾向於一笑了之,調侃一下就算給自己的智商一個交代。
不過,有些事情還是比較奇特。韓國深受儒家文化浸潤。這個民族除了有許多的上述相同性,卻對權威在尊崇的同時,還有對其及其嚴苛的要求甚至挑戰。這裏是說他們對幾屆政府的強烈質疑。也許是近百年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和對民主哲學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