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5-8)美國已“破產”:《參考消息》:窮兵黷武已導致美國破產
美國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華盛頓再也不能對全世界進行事無巨細的管理。在入不敷出的同時做出這種嚐試實屬愚蠢行為。
對美國的傳統軍事威脅基本上不複存在。科林•鮑威爾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時有一句名言:“我的敵人快沒了。”然而,美國繼續充當全球的急救中心。
極度活躍的[
閱讀全文]
轉貼:馬英九:兩岸已達運作無礙現狀
2010-5-9
盡管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逐漸加溫,兩岸貿易往來日趨緊密,但馬英九七日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對兩岸現狀提出新解。他表示,兩岸關係已達到一種運作無礙的「現狀」,中國在口頭上擱置對統一的要求,台灣淡化獨立主張,彼此致力於維持和平。
中國時報報導,馬英九對《華郵》表示,現在考慮兩岸領導人之間[
閱讀全文]
轉貼:周秉德:周恩來臨終前念念不忘台
2010-5-10
「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今天上午在台北登場,大陸建國首任總理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在致詞時表示,幾十年來,周恩來透過多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想方設法為兩岸溝通做了不懈的努力,直到臨終前,周恩來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念念不忘台灣的新、老朋友,念念不忘台灣的同胞,在臨終前3個月,還用顫抖的手寫[
閱讀全文]
轉貼:印鷹派:中印若戰藏南是決戰地
2010-5-10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8年2月22日報道,印度將向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增派兩個新組建的山地師,每個師員額1.5萬人,以增強山地作戰的攻擊力和防禦力。
2009年7月2日,《印度時報》又報道稱,印度陸軍計劃向東部邊境調派一支新組建的炮兵師。對此,美國《華爾街日報》2009年7月14日報道稱,新增兵力加上原有駐軍,[
閱讀全文]
2010-5-8
【大公網訊】隨著美軍秘密研發的X-37B空天飛機一飛衝天,國際輿論紛紛驚呼太空戰爭時代即將到來。事實上,號稱「兩小時打遍全球」的X-37B隻是美軍奪取「製天權」的先鋒,還有更多新概念武器在公開項目的掩護下暗中醞釀。盡管迷霧重重,基於美軍近些年發布的各種作戰綱要、智庫的研究報告以及新聞媒體的零星報導,外界仍然能初步勾勒出以「[
閱讀全文]
zt:5-6:港媒:中國對美試射X-37B保持克製
2010-5-6
【大公網訊】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網站5月2日發表題為《中國有充分理由保持安靜》(作者彼得·J·布朗)的文章。文章內容如下:
4月22日,美國空軍在佛羅裏達州發射了神秘的X-37B無人軌道試驗飛行器——這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小型太空飛機,類似於體積大得多的航天飛機。就在數小時前,「獵鷹」高超音速試驗飛行器-2(HTV-2)[
閱讀全文]
轉貼:5-7:美艦隊司令:維持南海東海現狀
2010-5-7
【大公網訊】據新華網5月7日報道: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威拉德目前表示,中國海軍的反介入戰略事實上是在建立武力投送到本區域的力量,這看起來不象是防禦性的武力。
新加坡《海峽時報》4月派資深記者前往檀香山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專訪威拉德,今天首先刊登一部分內容。
文章說,美國的太平洋司令部,這個[
閱讀全文]
,並首次授權五角大樓可在必要的時候對一個非核國家(伊朗)發動核攻擊。與此同時,奧巴馬總統還正在積極擴大布什政府觸發的戰爭,加強並部署美國無以倫比的軍事力量。4月9日,美俄兩國在布拉格簽署新的《削減核武器條約》,規定將兩國將部署型戰略核彈頭削減至1550枚,這是奧巴馬政府取得的一個積極成果。對此,文章稱,這的確是一個進步,但歸根結底這種進步的程度也非常有限,甚至不能稍微降低核戰爆發的可能。<br><br>《四年防務評估》是美國國會授權五角大樓編撰的長達128頁的國防報告。五角大樓每4年向國會提交一次該報告,主要內容為預測美國20年軍事計劃。為提供「獨立」觀點,由五角大樓和國會甄選的 20人小組委員會將分析報告內容,並提出修改意見。小組委員會內11名成員,包括委員會主席——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裏與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斯蒂芬.哈德利——都受雇於國防工業部門。<br><br>盡管五角大樓正為可能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其它戰事做準備,但新《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的主要側重點仍為不久的將來,隻是籠統提及了長期計劃。雖然美國方麵並未公開承認,但新《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明顯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的潛在敵人。無論是北京還是莫斯科都不會采取任何行動來證明五角大樓的設想,因為它們永遠都不會做出攻擊遠比自己強大的美國的自殺行為。畢竟人口僅占4.54%的美國在戰爭和戰爭準備方麵的投入較其它國家之和還要多。奧巴馬總統的2010年五角大樓預算為6800億美元,但如果將華盛頓其它部門的國家安全開支也計算在內——例如核武器、16個情報機構、國土安全、戰爭債務等——那麽實際數字可能是這一數字的兩倍。年度戰爭相關開支已遠遠超出1萬億美元。在1月的國情谘文報告中,奧巴馬呼籲酌情凍結政府計劃,但卻特別將五角大樓/國家安全開支排除在外。奧巴馬在戰爭領域投入巨額資金。其為五角大樓 2011財年劃撥7080億美元資金(不包括國會將通過的330億美元阿富汗「增兵」撥款),超出了布什總統製定的最高國防開支——2009財年6510 億美元。<br><br>文章稱,目前,美國軍力已經滲透整個世界。正如《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所指出的那樣:「美國是一個擔負全球責任的世界強國。包括駐阿富汗及伊拉克的美國士兵在內,華盛頓政府在全球範圍內駐紮或輪換部署了近40萬美軍士兵。」<br><br>現在,五角大樓掌管著10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包括位於戰區的那些基地)、在各個大洋都部署有大量艦隊、擁有遍布全球的空軍部隊、已向太空發射了軍事衛星,而且已經提前將其一觸即發的核彈提前對準了「敵人」或者潛在「敵對」城市和軍事設施。而且,除升級、擴展並增加新武器係統(如「快速全球打擊」係統)外,所有這些都不會發生改變。雖然美國在其2010《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巧妙地放棄了「全麵軍事優勢」的說法,不過,保持並擴展優勢仍是五角大樓的當務之急。<br><br>《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指出,「美國的利益及其在全球範圍內所扮演的角色,要求其武裝部隊具備無與倫比的能力」,並且要求「美國武裝部隊要在大規模對抗作戰繼續保持自身優勢」。今年2月1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新聞發布會上進一步指出:「美國需要具備更廣泛的軍事能力,從而擁有最大的多功能性,應對各種衝突。」而且,最近奧巴馬也自誇稱,自己指揮著「世界曆史上最強的軍隊」。<br><br>文章指出,顯然,五角大樓正計劃在為一場戰爭做準備的同時,參加眾多被短暫和平中斷的未來戰爭。鑒於美國僅明確表示,隻有基地組織有意攻擊美國,很明顯,美國發展空前軍力實際上是出於其它目的。<br><br>文章稱,這裏的「其它目的」指的是地理政治:進一步增強五角大樓的軍事機構,以確保在負債累累、生產基地遭到嚴重腐蝕、國內政治幾乎陷入僵局、其它幾個國家和集團的全球聲望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美國仍能保持其全球霸主地位。<br><br>《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在談及這一點時指出:「全球政治、經濟及軍事力量的分布正在發生變化,而且變得越來越分散。」中國(世界人口最多國家)和印度(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崛起,將繼續重新塑造國際體係。盡管美國仍會是最強大的參與者,但它必須逐漸與其它主要盟國及夥伴合作,構建並維持和平與安全。新興力量能否以及如何完全融入全球體係,這將是本世紀需要確定的眾多問題之一,而且對美國的利益也極為重要。」<br><br>五角大樓部署反彈道導彈包圍中國<br><br>新《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表明華盛頓正在擔心限製美國向世界各地「投射力量」的「反介入」戰略。這意味著,某些國家——如中國和俄羅斯——正在開發可與美國相媲美的先進新式武器,這會對五角大樓隨意部署美軍造成障礙。例如,中國正在發展和部署大量先進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配備有先進武器係統的新攻擊潛艇,日漸強大的遠程防空係統、電子戰和計算機網絡戰能力,先進戰機以及反太空武器係統。<br><br>對於中國軍事現代化項目的步伐、範圍和最終目的外界都無從得知,這使外界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長期意圖充滿疑慮。文章稱,為了遏製中國和其它地方的這種趨勢,五角大樓正不計血本的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未來遠程攻擊能力;開發潛艇作戰優勢;增強美國前進態勢和基地基礎設施的彈性;確保進入太空並利用太空物資;提高關鍵ISR(情報、監督和偵察)能力的強度;打擊敵方的傳感器和作戰係統;提升美國海外駐軍及反應力。」而且,美國不僅盯緊中國的核彈,還在中國周圍(當然包括俄羅斯) 部署反彈道導彈。目的很簡單:一旦美國發現「有必要」向中國發射彈道導彈,反彈道導彈將會破壞其有限的報複能力。<br><br>根據中國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2月22日的一篇文章稱,中國軍事學者觀察到,華盛頓似乎決定用美製反導彈係統包圍中國。著名軍事戰略家空軍戴旭上校在本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處在一種新月形的包圍當中。此包圍圈開始於日本,經過南海和印度,到阿富汗結束。」與布什政府2006年的《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相比,當前版本反華論調有明顯緩和,但很明顯仍將中國視為《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中「潛在敵對國家」的首要對象。<br><br>根據軍工產業刊物《防務新聞》2月18日的消息,《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努力在不激怒北京的前提下強調中國造成的威脅。蘭德中國軍事專家羅格.克利夫稱,‘關注一下美國部隊要進行的能力提升就會發現,主要能力是用於應對中國的,而不是伊朗、朝鮮或真主黨。所以即使沒有在中國上花很多時間……對中國威脅的分析無疑是《四年一度防務評審報告》中現代化項目的主要動力’。」另外,根據軍控與防擴散中心消息,今年中國國防預算為780億美元,五角大樓則為6640億美元(不包括其它部門國家安全的額外總預算)。中國擁有 100-200枚核彈頭,美國則擁有9326枚(包括部署和儲備武器)。中國正在計劃建造航母,而美國在航的已有11艘。而且中國在國外沒有軍事基地。文章稱,中國似乎在製造防禦武器,而不是為了攻擊美國;而且,中國的外交政策以拒絕被美國左右為基礎,同時盡一切努力避免兩國出現嚴重對峙。<br><br>此外,與2006《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相比,2010評估報告對俄羅斯的態度好了許多。雖然俄羅斯擁有巨大核威懾力量以及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但美國隻將其稱為在幾個大國中處於第二位的「潛在敵人」。美國認為,與俄羅斯相比,中國的威脅更大。這在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幅員遼闊、發展迅速、由共產黨領導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相當成功,而且中國有望在未來20至40年內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領導者。對此,文章稱,雖然這一趨勢相當明顯,但人們在公眾場合卻極少提及。就中國而言,其不想支配世界,也不允許自己被別的國家支配。北京政府支持由多個國家和集團共同發揮作用的多極化世界秩序的構想。不過,問題或許是誰將成為一把手。<br><br>最後,文章稱,蘇聯解體後的二十年時間,是華盛頓最為滿意的一段時間。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為美國馬首是瞻。在這一時期,美國成為單極世界霸權國家,而且其現在也不想放棄這一頭銜。不過,目前以中國為首的等新興國家正在崛起,而美國卻似乎逐漸衰落。在接下來幾十年的時間裏,世界格局向多極化過渡的方式,將確定是否可以避免災難性戰爭的發生。)
轉貼:傳美欲部署反巡航導彈包圍中國
2010-5-9
資料圖:美軍海陸空天反導係統示意圖。
東方網5月9日消息:美國Antiwar網站7日發表文章稱,為了製衡中國軍力的崛起,五角大樓正計劃以巨大但不會公開的成本來遏製中國,具體包括擴大未來的遠程打擊能力,充分利用地下行動優勢,增加美國前沿態勢和基地設施的彈性,確保進入太空和使用太空資產,強化情報、偵察[
閱讀全文]
邊境推進的決定性因素」。一貫反對使用原子彈的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也要求部下研究確定,「在何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原子彈,可打擊的最合適的目標,需要製訂何種政策和做何種準備,以確保我們在時機合適時能夠使用原子彈。」<br><br>當五角大樓還在秘密討論使用原子彈的時候,曾警告麥克阿瑟要言論謹慎的杜魯門,卻在無意間瀉露了「天機」,驚得全世界目瞪口呆。<br><br>11月30日,杜魯門參加記者招待會:<br><br>記者:總統先生,進攻滿洲是否有賴於在聯合國的行動?<br><br>總統:是的,完全是這樣。<br><br>記者:換句話說,如果聯合國授權麥克阿瑟將軍向比現在更遠的地方推進的話,他會這樣做嗎?<br><br>總統:我們將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滿足軍事形勢的需要,正如我們經常做的那樣。<br><br>記者: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彈?<br><br>總統: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br><br>記者:你說的「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著正在積極地考慮使用原子彈?<br><br>總統: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它。這是一種可怕的武器,不應用之於與這場軍事入侵毫無關係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而如果使用原子彈,還就會發生那樣的事。<br><br>杜魯門還拋出了一句極為令人震驚的話,說他的戰場指揮官將負責對核武器的使用。<br><br>盡管幾個小時後白宮新聞辦公室就發布了一份「澄清聲明」,解釋杜魯門「並不是說已經決定要使用原子彈」。但是,杜魯門的這番話還是飛快地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瞬時間掀起了軒然大波——人們普遍認為,杜魯門的話意味著,朝鮮戰場的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已經領受了總統的授權,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原子彈了。<br><br>當天下午,在日內瓦的西方大使們極為震驚,發狂似地向美國使館打電話詢問詳情。倫敦、巴黎、羅馬、維也納的各大報紙紛紛譴責美國試圖擴大戰爭,並對事先未與盟國協商就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他們認為,美國人正在「一個不可思議的時間和可能出現最困難的戰略條件下,把他們拖入亞洲戰爭的深潭」。<br><br>反應最激烈的是英國,自從蘇聯擁有原子彈之後,英國就一直擔心駐有美國B-29轟炸機部隊的英國領土將成為未來蘇聯核攻擊的目標。在倫敦,大約100名工黨議員聯名向首相艾德禮致信,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核武器。<br><br>艾德禮不請自到,匆匆於1950年12月4日赴華盛頓同杜魯門進行會晤。臨行前,艾德禮還與訪英的法國總理交換了意見,雙方一致同意:應當阻止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br><br>在各方壓力下,最後,杜魯門被迫正式聲明「不使用原子彈」,輿論才大體上平靜下來。不過,12月初,杜魯門還是下令把分解的核彈部件空運至遠東,儲存在美國的一艘航空母艦上,以防不測。美國飛機還對北朝鮮首都平壤進行了模擬核襲擊,作為打核戰爭的應急計劃的一部分。<br><br>9架B-29轟炸機攜帶核彈頭飛往戰區<br><br>1951年 3月下旬,美國獲悉,中國在鴨綠江一帶重兵集結,準備發動一場春季攻勢,並準備首次使用空軍;斯大林則意味深長地命令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解決亞洲問題,並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薩哈林島南部一帶集結了大批潛艇和部隊。杜魯門得出結論,所有這些意味著中國人和俄國人準備將美國逐出朝鮮,並「企圖占領日本諸島,以潛艇切斷我們通往日本和朝鮮的補給線」。美國人一直認為,一旦蘇聯人卷入朝鮮戰爭,就意味著全球戰爭的開始。<br><br>4月11日,杜魯門向全國發表講話,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對聯合國軍進行空中攻擊,否則就要對由此引起的後果承擔責任。然而,朝鮮戰場上的地麵戰鬥依然照常進行。杜魯門下令向關島地區緊急運送核部件,9架B-29轟炸機受命飛越太平洋,接著美軍舉行了公開的核戰演習。一時間,核戰爭的陰雲密布朝鮮三千裏江山。<br><br>這次部署是杜魯門政府在朝鮮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次訴諸核武器的準備行動。因為派往關島、繼而飛至衝繩島的9架B-29轟炸機真的攜載了核彈頭。4月末,在中國人民誌願軍發起又一輪地麵攻勢後,杜魯門再一次批準將載有核彈的飛機派往戰區。華盛頓還給麥克阿瑟的繼任者李奇微將軍一道指令,授權他針對來自朝鮮半島以外的空襲進行核報複。局勢最緊張的時刻,B-29轟炸機組已把準備投彈記入飛行日誌。6月初,美軍偵察機超出以往的飛行範圍,侵入中國東北和山東上空,收集關於空襲目標的情報。<br><br>杜魯門當局的這次核威脅,對中朝軍隊並沒有產生什麽影響。那些恫嚇之詞傳到了北京,但朝鮮戰場上的地麵戰鬥依然照常進行。<br><br>麵對一個有備無患、不怕核威脅的國家,威脅不起作用,即使真的使用核武器也難討到什麽便宜。和這樣的對手打交道,杜魯門當局機關算盡,依然是一籌莫展。1951年6月末,B-29轟炸機和所載運的核武器,又悄無聲息地撤回了美國。隨著戰場局勢的進展,美國人隨後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開始與中朝方麵進行停戰談判。<br><br>核打擊計劃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除<br><br>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此時朝鮮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勝利十分渺茫,和談亦不見希望。這引起美國人民強烈不滿,反戰、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乘機抓住朝鮮問題攻擊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並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br><br>當時,大多數的美國人同意采取「強硬步驟」結束這場戰爭。剛剛入主白宮的艾森豪威爾告訴國家安全委員會:「我們應該考慮(在朝鮮)使用戰術核武器」。「為了結束戰爭而擴大它可能是必要的」,這成為美國新政府在朝鮮問題上的主旨。<br><br>麵對艾森豪威爾的赤裸裸的威脅,中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麵不能作出任何讓步,因為任何讓步都會被對方理解成懦弱的表現」。中國方麵斷言,「要使美方返回談判桌,唯一的做法就是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此後,中國人民誌願軍發動了一場修築前線工事的運動,其中包括「前線戰場的工事,反原子屏障??在山中央挖防空洞」。<br><br>艾森豪威爾對核政策的變化,是因為美國武器庫中增添了一種意義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在新墨西哥州核試驗場,一種適於大口徑火炮發射的原子彈第一次爆炸成功,這意味著核武器既可用於戰略目的,又可用於戰術目的。這一消息使美國參聯會立即重新考慮核政策。<br><br>1953 年2月11日,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次秘密會議上,美國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將軍介紹說,在三八線附近的開城地區28平方公裏的範圍內,集結有大量的中朝軍隊和軍用物資,於是,艾森豪威爾總統開始考慮在開城地區使用戰術原子彈,他甚至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親自參與選定了攻擊目標,目的是為了迫使板門店談判盡快達成協議,以減緩國內外的巨大壓力。<br><br>然而,這時的國際形勢又有了新變化。1953年3 月初,斯大林去世,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便有所鬆動。3月30日,中國宣布有條件地接受雙方自願遣返戰俘的原則。美國再次坐下來與中朝兩國進行談判。<br><br>7月19日,雙方談判代表已就所有問題達成一致,停戰協議的簽訂指日可待。艾森豪威爾在國家安全委員會7月 23日的會議上卻擔心「停戰可能是一個危險的騙局」,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如果中國共產黨人違反停戰協議,我們必須以核力量去對付他們」。在簽訂停戰協議前夜,艾森豪威爾批準把全部核武器移交給軍事部門監控,以進行海外部署。<br><br>但由於板門店談判出現轉機,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美國才最終放棄了核打擊計劃。<br><br>毛澤東不吃這一套,美國人有心無膽<br><br>盡管美國政府一次次計劃核部署,但最終也未敢啟動核按鈕。美國人恐嚇政策的最大失敗還不僅僅是歐洲人的過激反應,而是他們的恐嚇對象——中國人根本就不吃這一套。<br><br>30多年後,美國軍事曆史學家約翰·托蘭寫道:「杜魯門的原子威脅非但沒有引起毛澤東的擔憂,反被他當成了有用的工具。」當時的國務卿迪安·艾奇遜也說,杜魯門關於使用核武器的言談「把盟友嚇得半死,對敵人卻未起作用」。<br><br>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隻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他還曾經對金日成就原子彈問題說過這樣的話:「這是一種恫嚇,一種赤裸裸的核訛詐。」如果真的要在朝鮮使用核武器,那杜魯門也沒有義務事先通知對方,讓對方先做準備!中國是以「誌願軍」的名義投入朝鮮戰爭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人是比較克製的。如果美國擴大戰爭,轟炸中國東北的基地,封鎖中國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彈,不信邪的中國人必然不惜一切代價,與美國戰鬥到底。這一點美國當局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更危險的是,戰爭一旦擴大,蘇聯很可能主動介入,從而使戰爭升級為全麵戰爭,甚至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鹿死誰手,美國沒有把握,誰也不敢保證美國能穩操勝券。而對於歐洲人來說,擴大戰爭的任何一種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br><br>使用原子彈在軍事上也可能得不償失。如果把戰爭限製在朝鮮境內,就隻能攻擊朝鮮境內的戰術目標,例如對方的軍隊和物資集結地,但中朝軍隊都很少暴露在適合於原子彈襲擊的開闊地帶,而是廣泛疏散和隱蔽在山林中;即使在露天,他們也很少集中兵力於一地。況且,發現和查明這種集結地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三八線附近為中朝部隊最可能集結的地區,但使用原子彈會使美軍也受到傷害和波及。<br><br>此外,朝鮮地形複雜,即使使用原子彈,其破壞作用也極為有限。一枚核彈在山穀裏爆炸,對山那邊敵方的軍隊可能觸動不大。同時中朝方麵的軍事目標較分散,用原子彈對付小型分散的目標,實在是得不償失。<br><br>英國元帥蒙哥馬裏於上世紀60年代初訪問中國後,頗有感慨地指出:「戰爭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進攻中國,誰要是進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黴,因為中國就像一塊吸水石一樣,任憑你有原子彈,有大量新式的技術裝備也無濟於事,必將被7億中國人所擊敗。」美國當局當年不一定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至少也感覺到了原子彈不可能使中國屈服。況且,當時中國的軍用物資主要由蘇聯提供,襲擊中國的基地和供應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br><br>朝鮮戰爭剛開始時,美國的核貯備還不足以應付如下局麵:既在歐洲遏製蘇聯,又用在朝鮮戰爭中對付朝鮮和中國。事實上,其核力量還不足以應付一場全麵戰爭,隻能顧此失彼:要麽用於威懾蘇聯保衛西歐,要麽用於朝鮮戰場。<br><br>戰爭後期,美國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蘇聯打擊美國的核能力也不斷增長。如果蘇聯對美軍在朝鮮和日本的目標進行報複性攻擊,其核攻擊能力更是綽綽有餘。<br><br>另一方麵,美國當時把核武器投放到敵方目標的能力在技術上也受到了限製。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美國仍然沒有一架裝有核武器的美國飛機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決策者們估計,在缺乏前進基地和海外燃料供應的情況下,至少需要花三個月時間的轟炸,才能使莫斯科投降。到1953年,美國空軍裝備了噴氣式轟炸機,建立了海外基地,又部署了經過改建的能攜帶核彈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更快、更成功地打擊蘇聯的可能性增強了。但是,五角大樓尚未正式掌管任何完整的原子彈,美國國務院也沒有開始與外國談判將核武器部署在它們領土上的問題,這意味著美國在朝鮮附近並沒有立即可以使用的核武器。<br><br>雖然二戰以後原子彈從未用於實戰,但核武器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帶來了新的戰略邏輯。朝鮮戰爭拉開了超級大國之間核軍備競賽的序幕,到戰爭結束的1953年,美國的核武庫中已經擁有1000枚核彈,1000架核轟炸機,蘇聯也有了150枚核彈,核轟炸機也急劇增加到1000架。<br><br>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美國終於沒有使用核武器。擁有核優勢,而無法依靠它使對手俯首稱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這種兩難情結確實值得回味。而中國在飽受原子彈威脅之後,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沒有核武器受人欺侮的滋味,這不是毛澤東所能忍受的,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擺在了中共領導人的麵前。<br><br>來源:文史參考)
轉貼:麵對核威脅毛澤東不吃這一套
【大公網訊】30多年後,美國軍事曆史學家約翰·托蘭寫道:「杜魯門的原子威脅非但沒有引起毛澤東的擔憂,反被他當成了有用的工具。」當時的國務卿迪安·艾奇遜也說,杜魯門關於使用核武器的言談「把盟友嚇得半死,對敵人卻未起作用」。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隻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
閱讀全文]
轉貼:國產大飛機發動機研發人員到崗
2010-5-6
【大公網訊】中國大型客機發動機項目責任主體和總承製單位中航商用飛機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6日透露,首批73名研發人員於日前加入中航工業商發研發中心,陸續參與大型客機發動機項目總體方案定義工作,這標誌著大飛機發動機項目研發團隊粗具雛形。
據新華社上海5月6日電,這批具有航空發動機專業背景的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