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麵對核威脅 毛澤東不吃這一套
【大公網訊】30多年後,美國軍事曆史學家約翰·托蘭寫道:「杜魯門的原子威脅非但沒有引起毛澤東的擔憂,反被他當成了有用的工具。」當時的國務卿迪安·艾奇遜也說,杜魯門關於使用核武器的言談「把盟友嚇得半死,對敵人卻未起作用」。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隻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他還曾經對金日成就原子彈問題說過這樣的話:「這是一種恫嚇,一種赤裸裸的核訛詐。」
美國要往中國扔原子彈,朝鮮戰爭中的蘑菇雲陰影
1950年11月30日,正當中國人民誌願軍把美軍打得節節敗退之際,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華盛頓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看似輕率地發表了美國「正積極考慮」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經過白宮的一番澄清和補救,此後,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輿論界都沒有再公開論及核武器的使用問題。然而,根據美國在此後多年的解密檔案文件,此番言論絕非是杜魯門的一時口誤,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美國一直考慮、策劃「在危急時刻」使用原子彈。
太平洋上空首次籠罩核陰雲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到7月下旬,戰場局勢對美國極為不利,朝鮮人民軍已將美軍趕至周長隻有90英裏的釜山一帶。麵對「一塌胡塗」的戰局,美國決策層終於認識到,他們不得不用原子彈作為一種威懾,以遏製北朝鮮將美軍趕出朝鮮,遏製中國可能的參戰和進攻台灣。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與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將軍在東京與麥克阿瑟會晤時,問麥克阿瑟,如果中國軍隊參戰,他將如何切斷中國軍隊的補給通道,麥克阿瑟毫不含糊地回答說:「隻有使用原子彈」,才能將中國軍隊困在北朝鮮!
7月30日,杜魯門聽從了國防部長約翰遜的建議,下令派遣10架裝有非核部件的 B-29轟炸機部署到關島,置於軍方監控之下。這是美國首次在太平洋地區預先儲備核潛力。實際上,他這一步棋是下給中國看的,目的是要警告中國,如果中國采取軍事行動,那麽美國將使「可怕的後果」降臨到北京頭上。國務卿艾奇遜還故意把消息透露給了《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於是,第二天的報紙便將這一消息在全世界廣泛傳播開來,變得幾乎盡人皆知。
然而中國人並沒有被核訛詐嚇倒。這些B-29轟炸機也沒有參加對朝鮮的轟炸,而是在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之前,就迫於國際國內的種種壓力而返回到了美國。在返航途中,一架可能載有核武器的飛機在舊金山附近墜毀。美國做了一次賠本買賣。
杜魯門的核恐嚇,嚇壞了盟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美軍和南朝鮮軍遭到沈重打擊,從鴨綠江邊一直撤至清川江以南,並繼續向三八線撤退。麥克阿瑟「回家過聖誕節」的叫囂被徹底擊碎。
美國當局因意外而驚慌。11月20日,美國參聯會正式建議,應著手研究對朝鮮、中國東北以及內陸實施核打擊的目標問題,陸軍作戰計劃處認為,「從軍事的角度看,目前局勢比7月份更有利於使用原子彈」,建議「一旦中國共產黨發動全麵攻勢,對其部隊和物資集結地使用原子彈,也許是使聯合國軍守住防線或盡早向滿洲(指中國東北地區)邊境推進的決定性因素」。一貫反對使用原子彈的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也要求部下研究確定,「在何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原子彈,可打擊的最合適的目標,需要製訂何種政策和做何種準備,以確保我們在時機合適時能夠使用原子彈。」
當五角大樓還在秘密討論使用原子彈的時候,曾警告麥克阿瑟要言論謹慎的杜魯門,卻在無意間瀉露了「天機」,驚得全世界目瞪口呆。
11月30日,杜魯門參加記者招待會:
記者:總統先生,進攻滿洲是否有賴於在聯合國的行動?
總統:是的,完全是這樣。
記者:換句話說,如果聯合國授權麥克阿瑟將軍向比現在更遠的地方推進的話,他會這樣做嗎?
總統:我們將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滿足軍事形勢的需要,正如我們經常做的那樣。
記者: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彈?
總統: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
記者:你說的「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著正在積極地考慮使用原子彈?
總統: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它。這是一種可怕的武器,不應用之於與這場軍事入侵毫無關係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而如果使用原子彈,還就會發生那樣的事。
杜魯門還拋出了一句極為令人震驚的話,說他的戰場指揮官將負責對核武器的使用。
盡管幾個小時後白宮新聞辦公室就發布了一份「澄清聲明」,解釋杜魯門「並不是說已經決定要使用原子彈」。但是,杜魯門的這番話還是飛快地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瞬時間掀起了軒然大波——人們普遍認為,杜魯門的話意味著,朝鮮戰場的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已經領受了總統的授權,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原子彈了。
當天下午,在日內瓦的西方大使們極為震驚,發狂似地向美國使館打電話詢問詳情。倫敦、巴黎、羅馬、維也納的各大報紙紛紛譴責美國試圖擴大戰爭,並對事先未與盟國協商就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他們認為,美國人正在「一個不可思議的時間和可能出現最困難的戰略條件下,把他們拖入亞洲戰爭的深潭」。
反應最激烈的是英國,自從蘇聯擁有原子彈之後,英國就一直擔心駐有美國B-29轟炸機部隊的英國領土將成為未來蘇聯核攻擊的目標。在倫敦,大約100名工黨議員聯名向首相艾德禮致信,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核武器。
艾德禮不請自到,匆匆於1950年12月4日赴華盛頓同杜魯門進行會晤。臨行前,艾德禮還與訪英的法國總理交換了意見,雙方一致同意:應當阻止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
在各方壓力下,最後,杜魯門被迫正式聲明「不使用原子彈」,輿論才大體上平靜下來。不過,12月初,杜魯門還是下令把分解的核彈部件空運至遠東,儲存在美國的一艘航空母艦上,以防不測。美國飛機還對北朝鮮首都平壤進行了模擬核襲擊,作為打核戰爭的應急計劃的一部分。
9架B-29轟炸機攜帶核彈頭飛往戰區
1951年 3月下旬,美國獲悉,中國在鴨綠江一帶重兵集結,準備發動一場春季攻勢,並準備首次使用空軍;斯大林則意味深長地命令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解決亞洲問題,並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薩哈林島南部一帶集結了大批潛艇和部隊。杜魯門得出結論,所有這些意味著中國人和俄國人準備將美國逐出朝鮮,並「企圖占領日本諸島,以潛艇切斷我們通往日本和朝鮮的補給線」。美國人一直認為,一旦蘇聯人卷入朝鮮戰爭,就意味著全球戰爭的開始。
4月11日,杜魯門向全國發表講話,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對聯合國軍進行空中攻擊,否則就要對由此引起的後果承擔責任。然而,朝鮮戰場上的地麵戰鬥依然照常進行。杜魯門下令向關島地區緊急運送核部件,9架B-29轟炸機受命飛越太平洋,接著美軍舉行了公開的核戰演習。一時間,核戰爭的陰雲密布朝鮮三千裏江山。
這次部署是杜魯門政府在朝鮮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次訴諸核武器的準備行動。因為派往關島、繼而飛至衝繩島的9架B-29轟炸機真的攜載了核彈頭。4月末,在中國人民誌願軍發起又一輪地麵攻勢後,杜魯門再一次批準將載有核彈的飛機派往戰區。華盛頓還給麥克阿瑟的繼任者李奇微將軍一道指令,授權他針對來自朝鮮半島以外的空襲進行核報複。局勢最緊張的時刻,B-29轟炸機組已把準備投彈記入飛行日誌。6月初,美軍偵察機超出以往的飛行範圍,侵入中國東北和山東上空,收集關於空襲目標的情報。
杜魯門當局的這次核威脅,對中朝軍隊並沒有產生什麽影響。那些恫嚇之詞傳到了北京,但朝鮮戰場上的地麵戰鬥依然照常進行。
麵對一個有備無患、不怕核威脅的國家,威脅不起作用,即使真的使用核武器也難討到什麽便宜。和這樣的對手打交道,杜魯門當局機關算盡,依然是一籌莫展。1951年6月末,B-29轟炸機和所載運的核武器,又悄無聲息地撤回了美國。隨著戰場局勢的進展,美國人隨後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開始與中朝方麵進行停戰談判。
核打擊計劃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除
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此時朝鮮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勝利十分渺茫,和談亦不見希望。這引起美國人民強烈不滿,反戰、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乘機抓住朝鮮問題攻擊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並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
當時,大多數的美國人同意采取「強硬步驟」結束這場戰爭。剛剛入主白宮的艾森豪威爾告訴國家安全委員會:「我們應該考慮(在朝鮮)使用戰術核武器」。「為了結束戰爭而擴大它可能是必要的」,這成為美國新政府在朝鮮問題上的主旨。
麵對艾森豪威爾的赤裸裸的威脅,中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麵不能作出任何讓步,因為任何讓步都會被對方理解成懦弱的表現」。中國方麵斷言,「要使美方返回談判桌,唯一的做法就是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此後,中國人民誌願軍發動了一場修築前線工事的運動,其中包括「前線戰場的工事,反原子屏障??在山中央挖防空洞」。
艾森豪威爾對核政策的變化,是因為美國武器庫中增添了一種意義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在新墨西哥州核試驗場,一種適於大口徑火炮發射的原子彈第一次爆炸成功,這意味著核武器既可用於戰略目的,又可用於戰術目的。這一消息使美國參聯會立即重新考慮核政策。
1953 年2月11日,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次秘密會議上,美國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將軍介紹說,在三八線附近的開城地區28平方公裏的範圍內,集結有大量的中朝軍隊和軍用物資,於是,艾森豪威爾總統開始考慮在開城地區使用戰術原子彈,他甚至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親自參與選定了攻擊目標,目的是為了迫使板門店談判盡快達成協議,以減緩國內外的巨大壓力。
然而,這時的國際形勢又有了新變化。1953年3 月初,斯大林去世,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便有所鬆動。3月30日,中國宣布有條件地接受雙方自願遣返戰俘的原則。美國再次坐下來與中朝兩國進行談判。
7月19日,雙方談判代表已就所有問題達成一致,停戰協議的簽訂指日可待。艾森豪威爾在國家安全委員會7月 23日的會議上卻擔心「停戰可能是一個危險的騙局」,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如果中國共產黨人違反停戰協議,我們必須以核力量去對付他們」。在簽訂停戰協議前夜,艾森豪威爾批準把全部核武器移交給軍事部門監控,以進行海外部署。
但由於板門店談判出現轉機,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美國才最終放棄了核打擊計劃。
毛澤東不吃這一套,美國人有心無膽
盡管美國政府一次次計劃核部署,但最終也未敢啟動核按鈕。美國人恐嚇政策的最大失敗還不僅僅是歐洲人的過激反應,而是他們的恐嚇對象——中國人根本就不吃這一套。
30多年後,美國軍事曆史學家約翰·托蘭寫道:「杜魯門的原子威脅非但沒有引起毛澤東的擔憂,反被他當成了有用的工具。」當時的國務卿迪安·艾奇遜也說,杜魯門關於使用核武器的言談「把盟友嚇得半死,對敵人卻未起作用」。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隻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他還曾經對金日成就原子彈問題說過這樣的話:「這是一種恫嚇,一種赤裸裸的核訛詐。」如果真的要在朝鮮使用核武器,那杜魯門也沒有義務事先通知對方,讓對方先做準備!中國是以「誌願軍」的名義投入朝鮮戰爭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人是比較克製的。如果美國擴大戰爭,轟炸中國東北的基地,封鎖中國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彈,不信邪的中國人必然不惜一切代價,與美國戰鬥到底。這一點美國當局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更危險的是,戰爭一旦擴大,蘇聯很可能主動介入,從而使戰爭升級為全麵戰爭,甚至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鹿死誰手,美國沒有把握,誰也不敢保證美國能穩操勝券。而對於歐洲人來說,擴大戰爭的任何一種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
使用原子彈在軍事上也可能得不償失。如果把戰爭限製在朝鮮境內,就隻能攻擊朝鮮境內的戰術目標,例如對方的軍隊和物資集結地,但中朝軍隊都很少暴露在適合於原子彈襲擊的開闊地帶,而是廣泛疏散和隱蔽在山林中;即使在露天,他們也很少集中兵力於一地。況且,發現和查明這種集結地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三八線附近為中朝部隊最可能集結的地區,但使用原子彈會使美軍也受到傷害和波及。
此外,朝鮮地形複雜,即使使用原子彈,其破壞作用也極為有限。一枚核彈在山穀裏爆炸,對山那邊敵方的軍隊可能觸動不大。同時中朝方麵的軍事目標較分散,用原子彈對付小型分散的目標,實在是得不償失。
英國元帥蒙哥馬裏於上世紀60年代初訪問中國後,頗有感慨地指出:「戰爭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進攻中國,誰要是進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黴,因為中國就像一塊吸水石一樣,任憑你有原子彈,有大量新式的技術裝備也無濟於事,必將被7億中國人所擊敗。」美國當局當年不一定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至少也感覺到了原子彈不可能使中國屈服。況且,當時中國的軍用物資主要由蘇聯提供,襲擊中國的基地和供應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朝鮮戰爭剛開始時,美國的核貯備還不足以應付如下局麵:既在歐洲遏製蘇聯,又用在朝鮮戰爭中對付朝鮮和中國。事實上,其核力量還不足以應付一場全麵戰爭,隻能顧此失彼:要麽用於威懾蘇聯保衛西歐,要麽用於朝鮮戰場。
戰爭後期,美國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蘇聯打擊美國的核能力也不斷增長。如果蘇聯對美軍在朝鮮和日本的目標進行報複性攻擊,其核攻擊能力更是綽綽有餘。
另一方麵,美國當時把核武器投放到敵方目標的能力在技術上也受到了限製。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美國仍然沒有一架裝有核武器的美國飛機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決策者們估計,在缺乏前進基地和海外燃料供應的情況下,至少需要花三個月時間的轟炸,才能使莫斯科投降。到1953年,美國空軍裝備了噴氣式轟炸機,建立了海外基地,又部署了經過改建的能攜帶核彈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更快、更成功地打擊蘇聯的可能性增強了。但是,五角大樓尚未正式掌管任何完整的原子彈,美國國務院也沒有開始與外國談判將核武器部署在它們領土上的問題,這意味著美國在朝鮮附近並沒有立即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雖然二戰以後原子彈從未用於實戰,但核武器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帶來了新的戰略邏輯。朝鮮戰爭拉開了超級大國之間核軍備競賽的序幕,到戰爭結束的1953年,美國的核武庫中已經擁有1000枚核彈,1000架核轟炸機,蘇聯也有了150枚核彈,核轟炸機也急劇增加到1000架。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美國終於沒有使用核武器。擁有核優勢,而無法依靠它使對手俯首稱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這種兩難情結確實值得回味。而中國在飽受原子彈威脅之後,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沒有核武器受人欺侮的滋味,這不是毛澤東所能忍受的,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擺在了中共領導人的麵前。
來源: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