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從貝裏尼的簡介中可以看出,1831年是他非常繁忙的一年:3月6日,《夢遊女》(Lasonnambula)首演;不到十個月以後,《諾瑪》(Norma)又於12月26日首演,以後事實證明,這兩部都是貝裏尼的名作。下麵就按時間順序先說《夢遊女》。
《夢遊女》屬喜歌劇,由羅馬尼(FeliceRomani)編劇,劇名又譯作“夢遊病者”。據說夢遊這種病有些可怕,患者會在夢中起身行走,還能做一些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歌劇欣賞散記:關於貝裏尼
前麵說過,貝裏尼(VincenzoBellini,1801-1835)是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的“前三傑”之一。說起這前三傑,通常的順序是:羅西尼(GioachinoRossini,1792-1868),貝裏尼,唐尼采蒂(GaetanoDonizetti,1797-1848)。其實他們中間貝裏尼最年輕,但可能是由於他的幾部歌劇名作問世比唐尼采蒂早一點,所以人們往往先說他。可惜的是,貝裏尼雖然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年僅3[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塞維利亞理發師》(IlBarbierediSiviglia)是羅西尼(GioachinoRossini)最著名的喜歌劇,於1816年在羅馬首演。劇本是斯特比尼(CesareSterbini)根據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喜劇《費加羅》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的。從故事的順序來說,《費加羅的婚禮》是《塞維利亞理發師》的續篇,盡管莫紮特的歌劇作品在先。
劇情大意是:費加羅是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一位理發師,正直,機智,助人為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羅西尼(Gioachino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紀初期傑出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與比他略晚的貝裏尼(VincenzoBellini,1801-1835)和唐尼采蒂(GaetanoDonizetti,1797-1848)音樂風格比較接近,有人稱他們為19世紀意大利歌劇的“前三傑”。他們的歌劇都重視聲音和歌唱技巧,美聲唱法在他們那裏發展到極至。如今的聲樂比賽中,他們的作品仍然倍受歌唱家們的青睞。同時,他們也注重戲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這段唱選自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LeNozzediFigaro),是伯爵年輕的仆從凱魯比諾的一段抒情曲。有的中文書把這首歌也叫“詠歎調”,但“詠歎調”的原文是aria,而這首歌是arietta,還是譯作“抒情曲”以示區別為好。凱魯比諾由女中音扮演。這是第二幕中,凱魯比諾在好友蘇珊娜的鼓勵下,向伯爵夫人表明心情時演唱的。她很好地表達了陷入情網的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前麵說過,在莫紮特的二十二部歌劇中,有三部是德語的,她們為後來的同類作品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而在這三部德語歌劇中,《魔笛》(DieZauberfloete)無疑是最成功的。
劇本是希卡內德(J.E.Schikaneder)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於1791年在維也納首演。劇情大意是:埃及王子塔米諾為了尋找夜後的女兒帕米娜,隨身攜帶夜後所贈的一支魔笛。在象征光明的薩拉斯托的幫助下,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早就說要寫一篇關於扒車回京的往事回顧,但真的開始寫,又發現扒車其實沒有太多可說的,不是在客車上心驚肉跳躲避查票,就是在貨車上滿臉煤屑狼狽不堪.想到我最後一次扒車是為了回京看畫展,就把這兩件事一塊兒寫了.還得說一句,扒車肯定不對,希望大家永遠不要,也用不著扒車.)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往事回顧:三十年前的一場音樂會 
記得那是在一九七三年初,我從農村回城過冬期間.一天,一個好友興衝衝地跑來告訴我:“英國倫敦愛樂樂團要來訪問演出了!” 
這消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當時文革尚未結束,能夠公演和廣播的隻有那幾個“樣板戲”和少數通過審查,帶有“革命”內容的節目.西方音樂早在”文革”開始就被打入了冷宮。。。 
“真的嗎?”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這是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LeNozzediFigaro)中男主人公費加羅一段著名的詠歎調。是在第一幕,凱魯比諾被罰去當兵,情緒低落時,費加羅開導他時唱的。這段唱情緒熱情開朗,曲調流暢有力,很好地表達了歌詞的內容,同時對費加羅性格的塑造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樂隊伴奏也相當有特色,是男中音最喜愛的歌劇選曲之一。
全曲的結構運用回旋曲式的原則,大體形成A[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莫紮特(Mozart)作曲的二十二部歌劇中,《費加羅的婚禮》(LeNozzediFigaro)無疑是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前麵說過,這是一部意大利喜歌劇(operabuffa),但其內容並不隻是單純的搞笑,而是在滑稽嘻笑的同時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思想。劇本是彭替(LorenzodaPonte)根據法國劇作家博馬舍(Pierre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改編的。博馬舍的原作因受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公開批評貴族,頌揚平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31]
[32]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