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鮑羅丁我們前麵提到過,是著名的俄國作曲家,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五人團”(也稱“強力集團”)的成員之一。鮑羅丁本人是醫生,又是化學家,並在化學方麵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他隻在業餘時間作曲,據說曾自稱是“星期日作曲家”,因此他的音樂作品數量並不多,然而質量卻讓人不能小覷。僅舉一個例子:為人熟知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黑桃皇後》是柴可夫斯基繼《葉甫蓋尼•奧涅金》之後創作的又一部歌劇名作,腳本也是根據著名俄國文學家普希金的同名小說改編,主要由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傑斯特·柴科夫斯基執筆,作曲家本人也參與了改編。劇情大意是,男主人公,下級軍官蓋爾曼愛上了伯爵夫人的孫女,女主人公麗莎。但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懸殊,麗莎已經是一位公爵的未婚妻,蓋爾曼不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ZT)https://v.qq.com/x/cover/syunshf3ptesmsu/m0513egu3o1.html 《卡廷慘案》簡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寫了11部歌劇,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這部《葉甫蓋尼·奧涅金》(又譯“尤金·奧涅金”或“歐根·奧涅金”)。腳本是根據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的同名長篇詩體小說,由作曲家本人和康斯坦丁·西羅夫斯基(К.С.Шиловский)改編完成的。人們常說“劇本是一劇之本”,此言不虛。普希金的原著為這部同名歌劇的成功奠定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穆索爾斯基是俄國民族樂派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也是俄國音樂“五人團”或“強力集團”的成員之一。“五人團”的另外四位是巴拉基列夫,鮑羅丁,裏姆斯基-柯薩柯夫和居伊。穆索爾斯基曾長年擔任政府的文職工作,音樂創作多是在業餘時間完成。他一生創作了五部歌劇,《鮑裏斯·戈都諾夫》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 這部歌劇的腳本是穆索爾斯基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前麵我們先後欣賞了十九世紀以前,意大利十九世紀早期中期,及法語,德語等歌劇的代表作。在回到意大利十九世紀末歌劇之前,讓我們再欣賞幾部俄語及東歐國家的歌劇。大約從十九世紀中葉,民族主義思潮在歐洲興起,在音樂界產生了民族樂派。就風格來說,民族樂派是在浪漫派的基礎上與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在歌劇方麵,用作曲家本民族的語言作歌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在理查德·施特勞斯創作的十幾部歌劇中,《玫瑰騎士》是少有的喜劇,從頭到尾充滿喜劇氣氛,是表現十九世紀中葉維也納社會生活的現代戲。腳本是由奧地利作家、詩人霍夫曼施塔爾(HugovonHofmannsthal)專門為此創作的。 劇情敘述一位19歲的單身伯爵與32歲的元帥夫人發生戀情,年輕的伯爵又陰錯陽差地擔任了元帥夫人表親的“玫瑰騎士”(“玫瑰騎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提起施特勞斯,人們可能馬上會想到有“圓舞曲之王”美稱的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StraussJr.,1825–1899)。然而,德國還有一位姓施特勞斯的作曲家也很有名,他就是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Strauss,1864–1949),和“圓舞曲之王”的家族除了同姓外,沒有其他關係。 理查德·施特勞斯是一個相對全麵而多產的作曲家,其生活和創作的年代大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小約翰•施特勞斯大家都很熟悉,是著名的圓舞曲之王。他的創作除了大量的圓舞曲及其它種類的舞曲,還作有十多部歌劇,大多是輕歌劇(Operetta),而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當屬《蝙蝠》。 輕歌劇的主要特點就是“輕”,包括內容與音樂。在表演方麵,對話是用道白(而不是宣敘調),基本類似“話劇加唱”的形式。 《蝙蝠》的劇情與輕歌劇的體裁很吻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帕西法爾》是瓦格納完成了“指環係列”之後,創作的最後一部樂劇。他稱之為“Bühnenweihfestspiel”(劇場慶典節日劇),是專門為拜羅伊特節日劇院所作的,於1882年在該劇院首演。像瓦格納其它的歌劇-樂劇一樣,腳本出自他本人之手,是根據德國中世紀詩人沃爾夫拉姆·馮·埃申巴赫(WolframvonEschenbach)的史詩《帕西法爾》(Parzival)編寫而成的。&l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