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8-05-31 20:44:48)

希臘四:大陸(上)從奧林匹亞到德爾菲(Delphi)途中兩地距離約為二百零三公裏。希臘國土的百分之八十是山脈和丘陵,隻有在大陸的北部,人們才能看到平原。德爾菲小鎮現代德爾菲是個一千多居民的小鎮。借鎮東考古遺址的光,這裏有許多旅遊設施如旅館、飯店、酒吧和咖啡館等。一.德爾菲考古遺址古希臘聖地德爾菲被認為是地球的肚臍。凡遇征伐殖民之類的大事,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希臘三:伯羅奔尼撒半島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交會處、總麵積約為十三萬二千平方公裏的希臘在地理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北方大陸、南方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及海上主要是愛琴海上的六千餘個大小島嶼。伯羅奔尼撒半島像片桑葉,靠一根細小的梗子與大陸相連。那條地峽僅寬六點三公裏。為了溝通地峽西麵的科林斯(Corinth)灣和東麵的愛琴海,有人在十九世紀末幾經折騰,開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5-27 19:22:06)

希臘二:雅典(下)一.羅馬遺跡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帝國擊敗馬其頓,隨即把希臘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一向對希臘文明頂禮膜拜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rdrian)在公元124年巡視希臘以後,決心把雅典建成帝國的文化中心,他在城裏大興土木,為後人留下了奧林匹亞宙斯神廟(TempleofOlympianZeus)、哈德良圖書館、羅馬集市等遺跡。奧林匹亞宙斯神廟遺址奧林匹亞宙斯神廟遺址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8-05-25 20:19:08)

希臘一:雅典(上)最早走出國門向洋看世界的同胞,大多為閩廣人。當他們從書報和街談巷議中得悉那個地中海上雖小卻大有講究的國家Hellas時,漢語裏就多了個專用名詞“希臘”。那些人大概是後來才聽說源自拉丁語Graecia的Greece的,而誰也懶得為之去改去創造新譯名了。Graecia意為“Greeks(即希臘人)的土地”。我不清楚那些閩廣人對古希臘文明有多深的了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8-04-22 20:37:48)

冰島四:南部一.赫本(Hofn)冰島南部的一大半覆蓋著方圓達八千一百平方公裏的Vatnajokull冰殼。那是南北兩極以外最大的冰層,其最厚處近千米,平均厚度在四百至六百米之間。從夾在Vatnajokull與大西洋之間、東西距離為二百公裏的狹窄的通道上,不時能看到從冰原上下瀉的冰川。毋庸贅言,在Vatnajokull冰殼下隱藏著眾多的活火山。位於那通道東端一個半島上的漁鎮赫本是冰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8-04-20 22:16:29)

冰島三:東部一.希德斯菲約德(Seydisfjordur)一號公路上的艾吉爾斯塔迪爾(Egilsstadir)是冰島東部最主要的交通樞紐,也是我們在冰島的第五個過夜點。從那裏往東二十七公裏,我們去了希德斯菲約德。根據《孤星》的意見,如果在鋸齒狀東部峽灣的若幹小鎮中隻能去一個,那就非其莫屬。可惜那天細雨蒙蒙、雲遮霧罩。希德斯菲約德的六百六十五個居民(2014年)原本多以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8-04-18 20:25:09)

冰島二:北部一.阿克雷裏(Akureyri)Google上顯示,從冰島西南部南端的博爾加內斯到北部正中的阿克雷裏的距離為三百十點九公裏,駕駛時間應為三小時四十一分鍾,然而我們卻花了六個半小時。除了必不可少的休息看景拍照以外,我們發現,要達到九十公裏的時速好像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那裏許多地段的路況,跟我們所習慣的高速公路太不一樣。以不到一萬九千的人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4-16 22:23:13)

冰島一:西南部與西部一.關於冰島的若幹信息1.冰島沒有土著。它最早的居民是第九—十世紀北上謀生的挪威人和凱爾特(Celt)人(主體乃今天的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其中不乏冒險家、各類壞料以及不安分守己之輩。而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民主議會Althingi就是由這些人在公元930年建立的。在獨立自主了三個世紀以後,冰島先後附屬於挪威和丹麥。冰島在1944年徹底獨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巴黎篇外之三:愛情之都的實體象征人稱巴黎為愛情之都。可惜我在巴黎隻待了短短的一周,實在無從體會那兒獨特的浪漫和風情。當然見過多次在大庭廣眾間的接吻,不過那種場景在西方司空見慣,而且絕對不比我在秘魯利馬、墨西哥城、智利聖地亞哥等地見到的更加如火如荼。巴黎街景利馬公園墨西哥城小巷聖地亞哥人行橋坐落在蒙馬特(Montmartre)高地半腰上的小廣場Squa[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巴黎篇外之二:楓丹白露宮與凡爾賽宮 一楓丹白露宮 據說Fontainebleau被徐誌摩譯作“芳丹薄露”,而首創“楓丹白露”的是朱自清。徐譯從漢語角度看似乎比較工整,朱譯則發音大概更接近法語。我不知道為什麽“楓丹白露”最終勝出,我隻知道兩種譯法都非常地《紅樓夢》。 最早把Champs-Elysees譯作“香榭麗舍”的也是徐誌摩。五四前後走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