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2011-01-19 16:05:05)

前一陣子看了個電視片段,好像是一位牧師講自己兒子如何反叛,但是父親的生活態度和方法還是在兒子長大的過程中印入細胞裏,兒子長大之後,生活中處處能看到父親留下的痕跡。
孩子就是這麽長大的,有意無意之間,跟父母學會了很多東西。除了挑出來的幾件要反叛的事兒,其他的一不小心,就都跟著學會了,忘都忘不掉。
孩子是否精益求精,直接跟父母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1-01-19 11:58:01)

這次討論虎媽的運動,俺旁觀的時候多,但靈魂深處也有些被觸動。
俺對虎媽教授的了解,局限於報紙上的斷章取義介紹和她自己的一次簡短電視訪談。報紙的介紹很糟糕,當然是為了觸目驚心。實踐證明,這份報紙擁有成功的某種元素,確實招來了驚心動魄的討論。電視訪談讓俺對教授稍微有了些了解,很正麵。
剩下的,就是檢討自己這些年來東施效顰、邯鄲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BecomingChineseAmerican

這本書的作者出生在舊金山唐人街,20世紀,20年代。那時候的中國人,聚居在唐人街,與外界其他族裔的聯係甚少。中國人也受到整個美國社會的各種排擠。
作者在唐人街學中文,也在普通公立學校學習,後來上了UCB,讀工程專業,畢業後從事工程師職業30載。但同時,他非常喜歡曆史,在搜集、整理北美華人曆史資料方麵做了很多努力。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這幾天被amy媽媽的回憶錄給搞得快有公式了。
淡定,淡定啊。不能因為有人寫回憶錄,咱就不用過了。咱還得慢慢過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1-12 11:49:32)

凡是流行的,大概都是包裝過的。看那個追風箏的孩子,據說就是20、30位編輯幫著作者把書的內容打造成符合美國口味的樣子,所謂主流的喉舌吧。聽到一位當作家的朋友這樣介紹,心裏還真是翻江倒海一陣子。
Amy的書,廣告的方式大概也是出版商設計的。她本人也算是被涮了。不過她願意寫書,跳坑,也有她自己的問題。寫書的人,多少不能算成正常人。讀者要懷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1-12 09:06:49)

接兒子回家的路上,跟他聊了一下amy媽媽的事跡。彼此唏噓了一番。
大體給他介紹了amy媽媽自己的父母有4個女兒,都培養得不錯。這跟她的父母對孩子嚴格要求分不開。
後來amy當了媽媽,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Amy生了兩個女兒….
聽到這裏,兒子打斷我的介紹,說:Ifeelsorryforherdaddy。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感覺不錯。這位媽媽基本上掌握了中國傳統養孩子的要素,也能對應找到在現在社會環境下要克服的困難,有針對性地批評。
美國現在的環境是大家都對教育有危機感。50年代蘇聯衛星上天的時候,在美國的政治領域和教育領域都有過這種危機感。
這位媽媽的很多說法我都同意。但是我自己肯定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我自己成長的過程所受的教育就完全不同。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1-01-11 09:03:22)

也不是這十年、二十年的新鮮事務了。俺們舊金山這裏,早在十九世紀的五十年代,也就是1849淘金熱之後,就開始行動了。
由於淘金熱的出現,舊金山市從一個小漁村,一下子變成了個都市。1850年代的物價,都論金子買賣。一份早餐,咖啡加三明誌,6美元。理發4美元。
所以呢,洗衣服這種事情,俺們舊金山人是不幹的。嗯,也不是不幹,是沒人付得起錢讓街坊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
星期六丫頭有活動,兒子說自己在家做功課,玩兒。
誰知丫頭的活動一下子持續了4、5個小時。兒子也沒來個電話,不知道他自己在家玩兒些什麽。
剛搬了家,家裏小到沒地方放電視,也沒有地線電話,隻有手機。網絡服務還沒有申請。用2011年的眼光看,就像住在孤島上。
回到家,看見兒子在廁所裏玩兒。廁所是家裏顯得比較寬敞的地方。幸好,家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1-06 13:15:08)

過節的時候搬家。來了幾位師傅,其中一個推著小平頭,穿著迷彩服,看上去不是特工隊也是野戰排的。
孩子們的書桌,死沉的大木頭,小平頭師傅抱著就上了三樓。那力氣是沒得說。
後來聽老公說,師傅剛來美國的時候去參加入伍考試,結果沒通過,後來就去搬家公司賣苦力。現在說不定比真正的軍人還健壯,但是也懶得去考了,因為真打仗了。
不過師傅的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41]
[42]
[43]
[44]
[4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