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文章來源:安靜麵相不如心相。假如上等貴相之人,也有做下虧心事,損了陰德,反不得好結果;又有犯著惡相的,卻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反禍為福。此是人定勝天,非相法不靈也。
--------喻世明言
人之所以長久以來固守相法之道,也是因為相法有靈驗之例所致。
話說汗文帝時,寵臣鄧通伴君左右,出則同輦,歸則同榻。神相許負,觀其麵部有縱理紋入口,斷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人生是一趟孤獨而冒險的旅行鹿桐
送交者:mary1212
人生是一趟孤獨而冒險的旅行
最近看了獲今年奧斯卡獎幾項提名的電影《closer》(《難以接近》),影片講述一個紐約脫衣舞女Alice隻身來到倫敦,邂逅愛情,遭遇情變,重操舊業,後又孤獨離開英國的故事。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圍繞這個故事的是四個年輕人麵對愛與性,忠誠與欺騙時的痛苦,緊張,衝突和迷茫。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個擁抱的溫暖
--------------------------------------------------------------------------------
作者:蘭溪
上海南京西路的Espresso店是隻能容納四人的狹小咖啡店,Espresso是一種氣壓式咖啡,黑褐色的液體,很濃很夠味。喜歡的人會特別喜歡,不喜歡的人一口都難以下咽。這家小店鬧中取靜,精致狹小的麵臉,像足了一位海派女人。裏麵除了櫃台外,隻有兩張小小的桌子,可以同時坐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阿羅漢,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亦稱為羅漢。十八羅漢是佛陀入滅後,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後期,受到中國廣泛的崇拜,並成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Purna的音譯。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ramqitrayaniputra)的略稱,意譯為滿慈子。迦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迦成道後,前往歸依,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被稱為「說法第一」。富樓那能因人施教,見一種人,說一種法,在他的解說後,人們都為之折服,從而皈依佛門。富樓那經進修持,不懈不怠,宣揚人生真理,教化眾生,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ubhuti的音譯。或為須浮提,須扶提等,號稱「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著稱。須菩提每次化緣都去有錢人家裏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而大迦葉卻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要給窮人集善的機會,後來,佛陀知道後,斥責他們的心不均平,不合佛家法規,從此,和尚化緣不在責富挑貧。幹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5-02-25 16:47:25)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Mahamaudgalyagana的音譯。或為摩訶目犍連,目犍連、大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後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設盂蘭盒供奉十方僧眾,在他們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ariputra的音譯。或譯作鹙鷺子、舍利子。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由於他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因此很快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這裏所說的舍利子並不是佛經中經常提及的舍利子什麽是舍利?
舍利,梵語中意為“屍骨”,指死者火化後的殘餘骨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釋迦牟尼佛的「四大聲聞」之一,佛陀涅盤前,再向眾弟子說「彌勒經」時說:我已八十歲,就涅盤了,但幸好有四大聲聞弟子(大迦葉,君屠缽歎,賓頭盧,羅候羅),他們智慧,德行並俱,堪當弘揚佛法的大任,你們四大聲聞弟子不要涅盤,應弘揚吾法後才涅盤,足見佛陀對四大聲聞弟子的重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阿羅漢,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亦稱為羅漢。十八羅漢是佛陀入滅後,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後期,受到中國廣泛的崇拜,並成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436]
[437]
[438]
[439]
[44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