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的一生,真的就像個劇本,有些事物的到來,有些人物的離去,似乎是有定數的。趕上了是此生的榮幸,沒趕上也不需要遺憾,因為人生劇本就沒安排這出戲……“來的歡迎,去的懷念。”大概是我現在麵對這個世界時,還算平和的心境吧。
“匆匆千年事,悠悠秦皇堤。”一條跨越千年,飽經滄桑的大堤橫亙在我們村子的正前方,這個華北平原的小村莊一直接受著她的庇佑。無聲的大堤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故鄉的回憶。在沒有山的家鄉長大,書本上看到爬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每次爬上布滿野酸棗和荊棘的秦皇堤,站到大堤頭的感覺。這就是我的山,永遠在我心中巍峨高聳!
我們村是明朝以後才有的,大概是元朝統治失敗人口銳減,沃野千裏卻村村荒蕪。村裏來的第一戶人家姓李,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於此。村口的石碑有詳細記載,我憑著記憶大概能想起如下這些內容:據《莘縣縣誌》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老官屋遷來李姓一家,因村中有一大碾盤,故取名“大碾李家村”。後遷來吳姓一家,因吳家繁衍很快,人口迅速超過李家。故想改為“吳家莊”。李家不同意,兩家去曹州府打官司,曹州府衙為解決紛爭,為本村取名“岔樓”。明朝才有的村子,但村前大堤要久遠了許多……
我小的時候老人講起大堤的傳說,更是滔滔不絕,也因為村民在堤上種地時,時常挖出人骨,而更顯示她的神秘。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村前這一道高高堆起的黃土又隱藏著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從小就知道,傳說裏的秦皇堤,是秦朝為了抵禦洪水而建,大堤南邊也確實是一片長達幾裏的窪地,也真的是個古河道。村中老人們嘴裏講出來的內容,那就更加的玄幻了:秦朝建立後,由於我們村前就是黃河故道,常年發大水,朝廷決定修築河堤。工程艱巨,條件惡劣。秦始皇拿著“趕山鞭”,把位於魯西南阻礙修建大堤的群山都趕到了東邊。為了趕工,他騎一尊石馬,由民夫拉著往前走 ,他走過的地方大堤必須要堆砌起來。還有更邪門的說法:為了不讓天變黑,始皇帝集自己暴虐之氣、用皇帝之威把太陽定住,從此不再有黑夜,總是豔陽高照,民夫們一天吃七十二頓飯還是有很多人餓死,餓死的人不是就地掩埋在大堤下,就是被豺狼虎豹吃掉。我小時候每當聽到秦始皇三個字,就特害怕也特恨他,一個人的殘暴竟然影響到兩千年後一個小孩子的身心,這家夥可比周扒皮壞多了。每次想起修築大堤,我都能想到極其悲慘的場景,順著此刻的心情作首小詩,詩曰:“秦朝始皇修秦堤,工地民夫慘兮兮。山鞭趕走山阻礙,一道土擋平地起。威權定住當頭日,天不變黑工不遲。日進糙飯七十二,餓死累死喂獸食。”傳說畢竟是傳說。想來也隻是讓人們記住秦始皇的暴虐和修大堤時的辛苦罷了。
我出生的時候,不管是河窪地還是大堤頂就全變成了土地,是分到每家每戶的農田,種出一茬又一茬的小麥、玉米。大堤正上方的區域種紅薯,是沙化比較嚴重的土質,堤頂上海拔高,也不容易灌溉,紅薯耐旱,而且在沙土裏長出來的口感很特別,糯糯的甜甜的。誰家要是在大堤上有幾分地,種出來的紅薯除了自己吃,還是送給親戚不錯的“禮物”,一說是秦皇堤上種出來的都願意要,也都愛吃。所以大堤頭上種紅薯占據了我記憶裏很大一部分。很多時候,平常而無趣的日子裏總會來點特別的,比如有一年政府把路邊和大堤上種了很多楊樹——速生楊。種路邊的還行,大堤上隻能栽到人家地裏。地勢高的農田本來就缺水,楊樹還會跟莊稼爭養分,確實不是個明智的決定。對於那些小楊樹,我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年奶奶家東屋的燕子窩掉下一隻小燕子,我給養著。大人說需要喂它活食兒,抓點小螞蚱,小蟲子什麽的最好。我倒是聽話,大中午的就跑去了大堤上,螞蚱沒看到,蟲子也沒捉到,一隻野兔在紅薯地裏跑向遠處,幾個知了在小楊樹上玩命的叫,讓本來就很熱的晌午,平添了幾分聒噪,我上去就是一腳,小楊樹猛的一晃驚飛了知了,小樹也歪到了一邊。農田裏怎麽可能長出大樹呢?……所以,大堤上的楊樹長錯了地方,隻在我的記憶裏停留了一瞬間,現實裏也確實是一兩年就消失了。
有些植物是某些地方特有的,離開了那片區域就不容易見到,大堤上農田的兩頭,或橫斷處會看到一種野生的小酸棗,長得跟藍莓大小差不多,興許還小點兒,每到七八月份會變紅,其實肉很少,就一層皮酸酸的,核很大。現在看來沒什麽可吃的,但小時候不知什麽原因,對小酸棗很迷戀,我記得北寨的三姑來了也喜歡去我家堤道口那塊地的坡上摘酸棗……或許沒有多好吃,但是在那個缺少副食和零食的年代,能有東西塞嘴裏嚼幾下就心滿意足了。二孩哥也是小酸棗的忠實粉絲……小時候聊天的內容裏,絕對提及了無數次,因為此刻想起大堤和酸棗,嘴裏還能感覺酸溜溜的。有一年我們幾個小孩子,我,小立,二孩哥,是不是還有邵二山,記不清了。在堤道口的西側發現了一種漿果,也像藍莓,吃完有股甜味,口感有點黏。每人吃了幾個,感覺還挺美,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過了一會嗓子全啞了,幾個人再說話嗓子噗噗啦啦的,那玩意似乎有點毒、蜇嗓子……自那以後我可不敢瞎吃了。
順著大堤腳下有條貫穿東西頭的水渠,從東大河一直到西頭我家這邊,是當年最重要的村級水利灌溉工程,由於都是黃土堆起來的,而且和農田有個高度上的落差,每年澆地都會打漏子,是澆地時在地壟溝巡邏人的噩夢。每年下雨說不定還會把大堤衝塌,把壟溝的一段埋上。第二年用的時候,還得重新挖開,進行疏通。灌溉農田時,因打漏子衝出的水溝,有的很大,而且在地麵以下,表麵看不出來,踩到上麵會塌陷。有年夏天我穿著大褲衩小背心,沿著壟溝去往大河洗澡,沒想到有一段壟溝底下被水衝的,土都被掏空掉了,一腳踩下去整個塌了,落差得有多半米,我順勢身子一歪躺在了塌陷的泥土上,摔了個仰麵朝天,沒想到塌陷的空洞裏有條蛇,它也被驚到了,順著我的大腿和肚皮爬了過去,而且速度飛快……我起身一直走到河邊遊泳的地方,還驚魂未定,一直問小夥伴們:“那條蛇要是有毒,明天我的腿會不會腫?”其實也沒人知道,更不會有答案。後來沒什麽事兒,隻是蛇的肚皮接觸皮膚的時候感覺蠻特別涼涼的,像是無數個小觸角窸窸窣窣的亂動。
去王莊的路穿過西大堤,堤頭上有片荒地,很多灌木和野槐樹條子,都是刺兒,早年有夭折的嬰兒丟在那邊,我小時候去看過,幾個小孩圍著看,有調皮的孩子還拿小樹枝敲敲死嬰的腦袋,也不知道害怕。現在想想為什麽不挖坑埋了呢?真是想不通。東大堤頭,是個很突兀的大土堆,老家人把它叫做“大骨堆”,我寧願它是“大穀堆”,這地方是有點邪門兒的,因為王莊有個人蓋房取土,想挖大穀堆的土,剛沒挖幾車變成了神經病……大家解釋不了,就離這塊遠遠的,沒人再敢來這兒挖土。我舅舅以前在大穀堆東側有塊地,我家種棉花的那幾年從來沒感覺不對勁,前兩天跟北關的嶽三哥聊天,說是大穀堆下麵挖出了青磚。而且,有個嫁去他們那邊的女人,晚上經過那兒,不知道看見了什麽,也被嚇到神智不清了。我猜是不是盜墓的裝神弄鬼?就不好說了……過去老人們說那地方有狐狸,誰也沒見過,自從農村有了電,啥妖精也不好使,半夜看得清清楚楚,一切裝神弄鬼都失去了神秘。話說回來,即便大穀堆是個墓,也不一定是什麽好人的墓,我老家把捉迷藏叫做“藏麻根兒”。麻根兒是誰?聽過單田芳評書《隋唐演義》的都知道,裏邊有個橋段: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工期也是趕得很緊,有個監工叫麻胡,對民夫殘酷無情,苛刻至極。運河沿線的婦女看孩子不聽話哭鼻子時,總愛嚇唬他們的那句話:“麻胡來了!”孩子聽到這話立刻停止了哭鬧。所以合理想象一下,麻根兒是不是修大堤時的壞監工?大穀堆是埋他的墳也說不定。換個思維,換個角度,可能對那堆土“憎恨”肯定大過了“恐懼”。
秦堤的另一個傳說比較荒誕,在老早那些年間,每逢村裏誰家有紅白事,需要大量使用碗筷的時候,隻要去東堤頭燒香磕頭,轉天就會有碗有筷子出現在燒香的地方,供大家使用。我是不信的,不過濤濤說的有鼻子有眼。也不止他一個人這麽說。“我怎麽沒見過?那後來怎麽沒有了呢?”濤濤又說:“有很多人用完了不還,慢慢就少了,就不再出了……” “啊?!什麽素質?”真是大跌眼鏡。我想這應該跟神鬼無關,或許是哪個善人用這種匿名的方式捐助鄉裏吧……
村莊的鄉親們和堤頂農田時時刻刻在互動,不隻是種植和收獲的季節,即便到了秋天莊稼收完了,裸露的黃土地,也是很多年輕人“撒野”的場所。秋天沒了莊稼的遮擋,平日裏啃食莊稼的野兔子居住地洞穴也更加的明顯。村裏的年輕人帶著我們這些小孩子,點起撿來的柴火冒出濃煙,拿大紙殼子煽風!大家一起熏野兔。俗話說“狡兔三窟”。為了更準確的捉到野兔,讓年紀小的幫著找洞口,美其名曰“小孩心細眼尖看得清”。凡事我們能找到的洞口,他們都拿編織袋子扣上,還有專門派人來把守。煙飄進洞穴,在家的兔子被熏得受不了,從裏邊像一發“炮彈”彈射出來,有的鑽進了編織袋就地被擒,有的則很幸運,衝出沒被我們發現的洞穴,幸運的野兔帶著一股白煙狂奔,消失在大家的視線裏……
時勢更迭,世事變遷。古老的秦皇堤早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一直保留並不是村民出於對古跡的保護,而是缺乏撅平它的生產力。延續了近千年的農業耕作技術,時間來到了九十年代。在農用三輪普及以後,農民耕作、運輸的能力大大提升。由於村裏沒有下水道,新蓋房時需要把宅基地墊高,每家每戶蓋房子都需要大量的黃土,滿是黃土的秦皇堤成了最佳取土的地方,由於農用三輪加持、運輸能力的增加,也為秦皇堤的消失增加了速度。隻有那個“邪乎”的大穀堆沒人敢動。很快,在村前這個守護了兩千年,海拔五六米,綿延五六裏的大堤就跟平地挖齊了,我小時候像“山”一樣的大堤再也不存在了,隻在西曹營村留了一段,還有個碑亭紀念。後來我才知道,據官方考證秦皇堤也不是秦始皇修的,修建於東漢時期,永平12年(公元69年),所以很多傳說跟實際相去甚遠……撅平也就平了吧……唯一有點可惜的,我還沒好好看過“秦堤落日”,聽說那些年陶醉了很多當地的攝影愛好者。
這就是我記憶裏的秦皇堤,是我童年家鄉的樣子,她曾經橫亙在村前,護佑家鄉,跟我生命裏最初的十幾年還有個相逢,上天如此奇妙的安排,我深感榮幸!或許現在的家鄉變得更好,是將來更多人懷念的地方,對我卻稍顯遺憾,因為我提前離了場……不知不覺活到了懷舊的年紀,看看如今,想想過去,還是這些東西值得我來回味。
消失的秦皇堤
李蒙格 (2025-11-24 13:31:22) 評論 (0)回望人的一生,真的就像個劇本,有些事物的到來,有些人物的離去,似乎是有定數的。趕上了是此生的榮幸,沒趕上也不需要遺憾,因為人生劇本就沒安排這出戲……“來的歡迎,去的懷念。”大概是我現在麵對這個世界時,還算平和的心境吧。
“匆匆千年事,悠悠秦皇堤。”一條跨越千年,飽經滄桑的大堤橫亙在我們村子的正前方,這個華北平原的小村莊一直接受著她的庇佑。無聲的大堤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故鄉的回憶。在沒有山的家鄉長大,書本上看到爬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每次爬上布滿野酸棗和荊棘的秦皇堤,站到大堤頭的感覺。這就是我的山,永遠在我心中巍峨高聳!
我們村是明朝以後才有的,大概是元朝統治失敗人口銳減,沃野千裏卻村村荒蕪。村裏來的第一戶人家姓李,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於此。村口的石碑有詳細記載,我憑著記憶大概能想起如下這些內容:據《莘縣縣誌》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老官屋遷來李姓一家,因村中有一大碾盤,故取名“大碾李家村”。後遷來吳姓一家,因吳家繁衍很快,人口迅速超過李家。故想改為“吳家莊”。李家不同意,兩家去曹州府打官司,曹州府衙為解決紛爭,為本村取名“岔樓”。明朝才有的村子,但村前大堤要久遠了許多……
我小的時候老人講起大堤的傳說,更是滔滔不絕,也因為村民在堤上種地時,時常挖出人骨,而更顯示她的神秘。一年一年,一代一代,村前這一道高高堆起的黃土又隱藏著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從小就知道,傳說裏的秦皇堤,是秦朝為了抵禦洪水而建,大堤南邊也確實是一片長達幾裏的窪地,也真的是個古河道。村中老人們嘴裏講出來的內容,那就更加的玄幻了:秦朝建立後,由於我們村前就是黃河故道,常年發大水,朝廷決定修築河堤。工程艱巨,條件惡劣。秦始皇拿著“趕山鞭”,把位於魯西南阻礙修建大堤的群山都趕到了東邊。為了趕工,他騎一尊石馬,由民夫拉著往前走 ,他走過的地方大堤必須要堆砌起來。還有更邪門的說法:為了不讓天變黑,始皇帝集自己暴虐之氣、用皇帝之威把太陽定住,從此不再有黑夜,總是豔陽高照,民夫們一天吃七十二頓飯還是有很多人餓死,餓死的人不是就地掩埋在大堤下,就是被豺狼虎豹吃掉。我小時候每當聽到秦始皇三個字,就特害怕也特恨他,一個人的殘暴竟然影響到兩千年後一個小孩子的身心,這家夥可比周扒皮壞多了。每次想起修築大堤,我都能想到極其悲慘的場景,順著此刻的心情作首小詩,詩曰:“秦朝始皇修秦堤,工地民夫慘兮兮。山鞭趕走山阻礙,一道土擋平地起。威權定住當頭日,天不變黑工不遲。日進糙飯七十二,餓死累死喂獸食。”傳說畢竟是傳說。想來也隻是讓人們記住秦始皇的暴虐和修大堤時的辛苦罷了。
我出生的時候,不管是河窪地還是大堤頂就全變成了土地,是分到每家每戶的農田,種出一茬又一茬的小麥、玉米。大堤正上方的區域種紅薯,是沙化比較嚴重的土質,堤頂上海拔高,也不容易灌溉,紅薯耐旱,而且在沙土裏長出來的口感很特別,糯糯的甜甜的。誰家要是在大堤上有幾分地,種出來的紅薯除了自己吃,還是送給親戚不錯的“禮物”,一說是秦皇堤上種出來的都願意要,也都愛吃。所以大堤頭上種紅薯占據了我記憶裏很大一部分。很多時候,平常而無趣的日子裏總會來點特別的,比如有一年政府把路邊和大堤上種了很多楊樹——速生楊。種路邊的還行,大堤上隻能栽到人家地裏。地勢高的農田本來就缺水,楊樹還會跟莊稼爭養分,確實不是個明智的決定。對於那些小楊樹,我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年奶奶家東屋的燕子窩掉下一隻小燕子,我給養著。大人說需要喂它活食兒,抓點小螞蚱,小蟲子什麽的最好。我倒是聽話,大中午的就跑去了大堤上,螞蚱沒看到,蟲子也沒捉到,一隻野兔在紅薯地裏跑向遠處,幾個知了在小楊樹上玩命的叫,讓本來就很熱的晌午,平添了幾分聒噪,我上去就是一腳,小楊樹猛的一晃驚飛了知了,小樹也歪到了一邊。農田裏怎麽可能長出大樹呢?……所以,大堤上的楊樹長錯了地方,隻在我的記憶裏停留了一瞬間,現實裏也確實是一兩年就消失了。
有些植物是某些地方特有的,離開了那片區域就不容易見到,大堤上農田的兩頭,或橫斷處會看到一種野生的小酸棗,長得跟藍莓大小差不多,興許還小點兒,每到七八月份會變紅,其實肉很少,就一層皮酸酸的,核很大。現在看來沒什麽可吃的,但小時候不知什麽原因,對小酸棗很迷戀,我記得北寨的三姑來了也喜歡去我家堤道口那塊地的坡上摘酸棗……或許沒有多好吃,但是在那個缺少副食和零食的年代,能有東西塞嘴裏嚼幾下就心滿意足了。二孩哥也是小酸棗的忠實粉絲……小時候聊天的內容裏,絕對提及了無數次,因為此刻想起大堤和酸棗,嘴裏還能感覺酸溜溜的。有一年我們幾個小孩子,我,小立,二孩哥,是不是還有邵二山,記不清了。在堤道口的西側發現了一種漿果,也像藍莓,吃完有股甜味,口感有點黏。每人吃了幾個,感覺還挺美,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過了一會嗓子全啞了,幾個人再說話嗓子噗噗啦啦的,那玩意似乎有點毒、蜇嗓子……自那以後我可不敢瞎吃了。
順著大堤腳下有條貫穿東西頭的水渠,從東大河一直到西頭我家這邊,是當年最重要的村級水利灌溉工程,由於都是黃土堆起來的,而且和農田有個高度上的落差,每年澆地都會打漏子,是澆地時在地壟溝巡邏人的噩夢。每年下雨說不定還會把大堤衝塌,把壟溝的一段埋上。第二年用的時候,還得重新挖開,進行疏通。灌溉農田時,因打漏子衝出的水溝,有的很大,而且在地麵以下,表麵看不出來,踩到上麵會塌陷。有年夏天我穿著大褲衩小背心,沿著壟溝去往大河洗澡,沒想到有一段壟溝底下被水衝的,土都被掏空掉了,一腳踩下去整個塌了,落差得有多半米,我順勢身子一歪躺在了塌陷的泥土上,摔了個仰麵朝天,沒想到塌陷的空洞裏有條蛇,它也被驚到了,順著我的大腿和肚皮爬了過去,而且速度飛快……我起身一直走到河邊遊泳的地方,還驚魂未定,一直問小夥伴們:“那條蛇要是有毒,明天我的腿會不會腫?”其實也沒人知道,更不會有答案。後來沒什麽事兒,隻是蛇的肚皮接觸皮膚的時候感覺蠻特別涼涼的,像是無數個小觸角窸窸窣窣的亂動。
去王莊的路穿過西大堤,堤頭上有片荒地,很多灌木和野槐樹條子,都是刺兒,早年有夭折的嬰兒丟在那邊,我小時候去看過,幾個小孩圍著看,有調皮的孩子還拿小樹枝敲敲死嬰的腦袋,也不知道害怕。現在想想為什麽不挖坑埋了呢?真是想不通。東大堤頭,是個很突兀的大土堆,老家人把它叫做“大骨堆”,我寧願它是“大穀堆”,這地方是有點邪門兒的,因為王莊有個人蓋房取土,想挖大穀堆的土,剛沒挖幾車變成了神經病……大家解釋不了,就離這塊遠遠的,沒人再敢來這兒挖土。我舅舅以前在大穀堆東側有塊地,我家種棉花的那幾年從來沒感覺不對勁,前兩天跟北關的嶽三哥聊天,說是大穀堆下麵挖出了青磚。而且,有個嫁去他們那邊的女人,晚上經過那兒,不知道看見了什麽,也被嚇到神智不清了。我猜是不是盜墓的裝神弄鬼?就不好說了……過去老人們說那地方有狐狸,誰也沒見過,自從農村有了電,啥妖精也不好使,半夜看得清清楚楚,一切裝神弄鬼都失去了神秘。話說回來,即便大穀堆是個墓,也不一定是什麽好人的墓,我老家把捉迷藏叫做“藏麻根兒”。麻根兒是誰?聽過單田芳評書《隋唐演義》的都知道,裏邊有個橋段: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工期也是趕得很緊,有個監工叫麻胡,對民夫殘酷無情,苛刻至極。運河沿線的婦女看孩子不聽話哭鼻子時,總愛嚇唬他們的那句話:“麻胡來了!”孩子聽到這話立刻停止了哭鬧。所以合理想象一下,麻根兒是不是修大堤時的壞監工?大穀堆是埋他的墳也說不定。換個思維,換個角度,可能對那堆土“憎恨”肯定大過了“恐懼”。
秦堤的另一個傳說比較荒誕,在老早那些年間,每逢村裏誰家有紅白事,需要大量使用碗筷的時候,隻要去東堤頭燒香磕頭,轉天就會有碗有筷子出現在燒香的地方,供大家使用。我是不信的,不過濤濤說的有鼻子有眼。也不止他一個人這麽說。“我怎麽沒見過?那後來怎麽沒有了呢?”濤濤又說:“有很多人用完了不還,慢慢就少了,就不再出了……” “啊?!什麽素質?”真是大跌眼鏡。我想這應該跟神鬼無關,或許是哪個善人用這種匿名的方式捐助鄉裏吧……
村莊的鄉親們和堤頂農田時時刻刻在互動,不隻是種植和收獲的季節,即便到了秋天莊稼收完了,裸露的黃土地,也是很多年輕人“撒野”的場所。秋天沒了莊稼的遮擋,平日裏啃食莊稼的野兔子居住地洞穴也更加的明顯。村裏的年輕人帶著我們這些小孩子,點起撿來的柴火冒出濃煙,拿大紙殼子煽風!大家一起熏野兔。俗話說“狡兔三窟”。為了更準確的捉到野兔,讓年紀小的幫著找洞口,美其名曰“小孩心細眼尖看得清”。凡事我們能找到的洞口,他們都拿編織袋子扣上,還有專門派人來把守。煙飄進洞穴,在家的兔子被熏得受不了,從裏邊像一發“炮彈”彈射出來,有的鑽進了編織袋就地被擒,有的則很幸運,衝出沒被我們發現的洞穴,幸運的野兔帶著一股白煙狂奔,消失在大家的視線裏……
時勢更迭,世事變遷。古老的秦皇堤早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一直保留並不是村民出於對古跡的保護,而是缺乏撅平它的生產力。延續了近千年的農業耕作技術,時間來到了九十年代。在農用三輪普及以後,農民耕作、運輸的能力大大提升。由於村裏沒有下水道,新蓋房時需要把宅基地墊高,每家每戶蓋房子都需要大量的黃土,滿是黃土的秦皇堤成了最佳取土的地方,由於農用三輪加持、運輸能力的增加,也為秦皇堤的消失增加了速度。隻有那個“邪乎”的大穀堆沒人敢動。很快,在村前這個守護了兩千年,海拔五六米,綿延五六裏的大堤就跟平地挖齊了,我小時候像“山”一樣的大堤再也不存在了,隻在西曹營村留了一段,還有個碑亭紀念。後來我才知道,據官方考證秦皇堤也不是秦始皇修的,修建於東漢時期,永平12年(公元69年),所以很多傳說跟實際相去甚遠……撅平也就平了吧……唯一有點可惜的,我還沒好好看過“秦堤落日”,聽說那些年陶醉了很多當地的攝影愛好者。
這就是我記憶裏的秦皇堤,是我童年家鄉的樣子,她曾經橫亙在村前,護佑家鄉,跟我生命裏最初的十幾年還有個相逢,上天如此奇妙的安排,我深感榮幸!或許現在的家鄉變得更好,是將來更多人懷念的地方,對我卻稍顯遺憾,因為我提前離了場……不知不覺活到了懷舊的年紀,看看如今,想想過去,還是這些東西值得我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