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長一段時間裏,加拿大的財富敘事都圍繞著一個隱形前提展開——擁有積累優勢的,是“本土家庭”。
移民群體,更多被視為勞動力的補充者,而非財富結構的重塑者。
但數據正在悄悄改變這種刻板印象。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1999年至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那些已定居較久(主要收入者45–64歲、在加拿大居住超過20年)的移民家庭,其平均淨資產從約62.5萬加元增長至約106萬加元,增加約43.5萬加元或70%;同期,加拿大本土出生家庭的平均財富由約51.9萬加元升至97.9萬加元,增幅約46萬加元或89%。
從增長的絕對數和幅度來看,差距依然存在。但從趨勢看,一種更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變化正在發生——移民家庭,並沒有被長期甩在財富結構的邊緣,相反,他們正穩步向中軸線靠攏。
這並非“逆襲神話”,也不是幸運彩票式的成功案例,而是一種高度紀律化、長期主義導向的生活結構選擇。
新移民往往從更低的起點出發,卻更早進入一種“低消費、高儲蓄、強目標”的生活狀態。他們並不高調,卻和時間做朋友,悄悄搭建了自己的財富框架。
比起抽象的宏觀數據,更接近真相的方式,是走進我們身邊的人生故事。
以下三個華人移民家庭的人生軌跡,或許能勾勒出這群“被低估的財富建造者”真實的日常。
案例一:從半地下室到兩套房的跨越
本世紀初,李先生一家從中國來到溫哥華。落地時,一家三口身上隻有不到5000加元的積蓄。
最初三年,他們住在本拿比一位老鄉家的半地下室裏,每月房租900元。李先生在餐館做幫廚,妻子在超市做收銀員,兩人輪流上班、接送孩子,生活緊繃,卻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
買房。
每個月工資到賬,他們先把一部分存入專門設立的“購房賬戶”。極少外出就餐,不旅遊,不買車,衣服多在打折季購買。朋友勸他們“該享受生活”,他們總是笑著說:“先站穩腳跟,再談生活。”
2005年,他們在素裏買下人生第一套小公寓,總價18萬加元。房子陳舊、學區普通,卻是他們第一次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
真正改變家庭軌跡的,是隨後的十多年。
溫哥華房價持續上漲,這套公寓在2022年的估值接近65萬加元。他們沒有出售,而是通過房屋淨值重新貸款,加上多年儲蓄,又購入一套小型聯排屋用於出租。
至今,他們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卻已擁有兩套房產。
回頭看,他們漸漸明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收入暴漲,而是當年那次“咬牙買房”的決定。
他們常對朋友說:“我們不是靠運氣發財,而是靠房子,一點點站起來的。”
案例二:一本記賬本改變了命運
2013年,王女士一家從中國東北來到多倫多,帶著3萬加元存款和一個5歲的兒子。
最初的兩年異常辛苦:丈夫白天在建築工地打零工,晚上送外賣,後來考了牌照,專做水電維修;王女士一開始在養老院做護理助理,最後考了會計證,成為一名小公司職員。
真正改變他們家庭軌跡的,並不是加薪,也不是換更好的工作,而是一本普通的記賬本。
王女士堅持每天記賬,把房租、水電、餐費、油費逐條寫下。每到周末,她用熒光筆標出“非必需支出”,並設定嚴格上限。
他們家有一條鐵律:收入一到賬,先儲蓄,再消費。
即便隻有50加元,也會轉入獨立的高息儲蓄賬戶。他們每年給自己設定“財務紀律挑戰”——一年不換手機、不換車、不追求品牌服裝。
到了2022年,他們擁有穩定工作、緊急備用金、孩子的RESP教育賬戶,以及長期堅持定投的RRSP和TFSA賬戶。
財富增長談不上耀眼,卻異常穩健。
王女士總結自己的方式:“我們不是最會賺錢的那一家,但我們從來沒讓錢失控過。”
案例三:把“落腳點”過成“一生的家”
2006年,陳先生一家來到卡爾加裏。起初,他們並未確定是否長期留下,隻是把這裏當作一個“試試看的地方”。
他們租住在一套陳舊的鎮屋裏,陳先生在倉庫做裝卸工,妻子在洗衣店上班。他們約定:努力五年,如果站得住腳就留下。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他們不再給自己留退路的那一年。
第五年結束時,他們沒有回國,而是在當地買下第一套房——一間普通的小平房。
簽約那天,陳先生第一次對妻子說:“從這一刻起,這裏是我們的家了。”
從此,他們的選擇徹底改變:不再頻繁跳槽,而進入一家物流公司長期深耕,從基層逐步積累資曆;開始為孩子定期存入RESP賬戶;參與社區事務,從“住在這裏的人”,變成“社區的一分子”。
十多年過去,房子升值,孩子進入大學,陳先生成為倉儲部門主管。
他曾對兒子說:“我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們是下定決心留下來的人。”
從個案到共性:移民家庭財富積累的底層邏輯
這些故事是個案,卻具有高度普遍性,其背後的規律大致體現在:
- 住房成為最關鍵的財富引擎:移民家庭更願意將儲蓄投入房產,房屋淨值的長期累積構成財富核心。
- 對養老金體係的依賴度較低:許多移民在加國職業起步較晚,就職的工作也較少有養老金保障,故更傾向於通過房產與儲蓄來保障未來。
- 財富差距隨定居時間逐步縮小:初期劣勢並非宿命,而是一種階段性狀態。隨著居住時間增長,他們逐步站穩腳跟。
- 嚴格的儲蓄紀律:精細的預算管理,使他們在結構性限製下仍能穩健積累。無論收入多少,他們都把儲蓄放在優先的位置。
- 更高杠杆的房地產策略:盡管按揭負擔更重,但長期償還與升值形成良性循環。再加上合適的入市時機,趕上近20年的低利率、房地產單邊增長行情。
- 就業與收入的係統性改善:隨時間推移,職業路徑趨於穩定,上升空間不斷擴大。
- 教育背景的機會優勢:平均而言,較高的受教育比例提升他們進入中高收入行業的可能。
- 多收入家庭結構:家庭協作式經濟模式,加快了償債與儲蓄節奏。
- 長期定居心態的決定性作用:最重要的轉折,並非加薪,而是心理上不再為自己預留退路。
這些故事,並不構成一個完美的科學樣本,也不是高淨值群體的成功再現,而是普通移民家庭的正常人生軌跡。
在加拿大的財富地圖上,他們很少成為焦點,卻構成最穩定、最耐久的底層結構。
他們不談“翻身”,隻談“站穩”;不追求暴富,隻在乎可持續。
某種程度上,這群人並不是時代的幸運兒,而是結構的建設者。他們用節製換安全,用耐心對衝不確定,用時間抵消出身。
也許,移民家庭真正的意義,從來不隻是“適應”這個國家,而是以沉默而持續的方式,重新塑造這個國家的中產基礎。
這,才是被長期忽視的力量來源。
參考資料:
Study: The Wealth of Immigrant Families in Canada
Housing use of immigrants and non-permanent residents in ownership and rental markets
Lyn Sable, Author at Mastermind Quotes
轉載於:移民家庭:被低估的財富建造者 - 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