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後,中國在 1978 年的改革開放中,再次“睜眼看世界”,又一次為外部世界的發展速度和活力而震撼。這次主動式的“開門”,迎來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快速、最深刻的的發展跨越。
然而,在經曆了四十年高速崛起之後,今日中國卻在悄然走向一種“回縮”趨勢:信息封閉、思想收緊、高牆愈築愈高,外交語言日益強硬,與主要國家全線緊張,仿佛又摸到了當年閉關鎖國的老路。曆史不是簡單重複,但對不警醒的國家,它喜歡押同一道考題。
清朝並非從來就閉關鎖國,但到了乾隆時期以後,“天朝心態”徹底凝固:西方是“蠻夷”;中國是天下中心;“夷貨不足觀”;“自古無外患,可閉關高枕”。這種錯誤的優越感,使滿清政權對工業革命後飛速發展的世界一無所知。當英國蒸汽戰艦駛入珠江口時,清朝還以為對方不過是放大號的海盜船。
於是,鴉片戰爭給清廷帶來了兩個“驚訝”——第一驚訝,是軍事實力的差距遠超想象。中國精銳綠營、八旗,竟然抵不過對方的幾艘軍艦。清軍的火炮射程幾十米,英軍艦炮射程幾公裏;清軍的燧發槍點火要兩三秒,英軍火槍連發如雨。對於工業革命後的歐洲軍事體係,清朝完全沒有防禦能力。第二個驚訝,是製度差距堪稱兩個時代。鴉片戰爭不僅是武力衝突,更是製度、科技、知識、經濟力量的全方位碾壓:工業化 vs 農耕手工業,科學技術 vs 經驗知識,現代國家體係 vs 皇權家天下。
清王朝在“閉關鎖國”的迷夢中停留太久,錯過了整個世界的變化。閉關鎖國的直接後果,就是落後與挨打。但更可怕的是,清朝直到戰敗後仍然不明白世界為何變了——以為輸的是“幾場戰爭”,卻不知輸掉的是“時代”。

百年後的 1978 年,中國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使國家元氣大傷;經濟瀕臨崩潰;國家貧窮到“票證社會”;全民靠口號和鬥爭維持政治熱情。當時的領導層驚訝地發現:外麵的世界又一次,推進得比我們更快、更遠、更深。日本已成為發達國家;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實現產業騰飛;全球化正在形成新的產業鏈秩序,而中國幾乎完全缺席。
這是一次曆史性的清醒,是一種深刻的現實主義:隻有融入世界,中國才有可能追趕世界。接下來的四十年,中國創造了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奇跡:數億人脫貧;製造業全球第一;貿易規模世界前列;城市化速度史無前例;科技與教育體係全麵現代化。
這一切的根源隻有一個:開放。沒有外資,就沒有珠三角;沒有全球市場,中國出口奇跡不會存在;沒有技術引進,中國工業無法躍升;沒有 WTO,中國企業不會出海;沒有交流,中國人才體係不會現代化。中國真正的崛起,來自於擁抱世界,不是關起門來喊口號。
進入 2020 年代後,中國的發展邏輯正在發生微妙而重要的變化。開放仍在口頭,但閉關的影子卻悄然浮現。教育審查增強;海外信息屏蔽更嚴;外資企業經營環境惡化;言論空間不斷縮窄。開放不僅是經濟開放,更是思想開放。思想一旦關上門,人就會退化,國家也會退化。
中美摩擦是結構性矛盾,但中國如今在外交上呈現一種“逢外必強硬”的姿態:中日緊張;中歐疏離;與澳大利亞、加拿大衝突;與歐美的信任體係迅速崩解。一個國家,不可能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全部敵對,卻還能保持長期繁榮。
自力更生當然必要,但把“內循環”當成主軸,就是另一種閉關鎖國:技術內循環無法替代國際合作;市場內循環規模實際上遠遠小於全球市場;創新離不開交流,封閉隻會讓技術退化;清朝當年也喊“自強”,卻從未真正理解開放的意義。
世界不需要中國,但中國離不開世界,這是一個殘酷但必須直麵的現實。世界沒有中國,也照樣全球化。1840 年的世界不需要中國;1978 年的世界,也無需中國參與就能高速發展。今天的世界依然如此,芯片可在台灣、荷蘭、日本供應;製造業可轉移至越南、印度、墨西哥;資本、人才不會被鎖在某一個國家;供應鏈可在危機下迅速重組。中國固然重要,但不是不可替代。
中國離開世界,後果非常嚴重。一旦脫離全球化:技術斷鏈;市場縮小;外資流失;製造業失去全球訂單;人才逃離;創新停滯;青年失業率攀升。曾經的日本、韓國、台灣、東南亞國家的經驗已證明:開放帶來富強,封閉帶來落後。
為什麽曆史總在提醒我們,卻總有人選擇忘記?因為封閉會帶來兩個幻覺:第一個幻覺是:我們足夠強大,可以不依賴世界。然而事實是:科技體係在關鍵底層技術仍依賴外部;製造業高度依賴全球訂單;能源和礦產的戰略資源需進口;中國 GDP 中有很大部分來自出口產業鏈。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一個 14 億人的經濟體可以封閉運行。
第二個幻覺是:外部世界會被迫承認我們的中心地位。清朝也曾這樣想。結果就是:世界繼續進步,而中國繼續落後。今天世界也不會因為中國的收縮而停滯——世界會繼續科技革命,繼續全球合作,隻是換另一個中心。
“1840 年我們驚訝地發現,沒有我們世界也能發展得很好;1978 年我們又驚訝地發現,沒有我們世界發展得更好了。”這句戲謔的話,藏著中國最深刻的曆史痛感。第一次開門是被迫的,代價慘烈;第二次開門是主動的,收獲巨大第三次是否會再次閉門,決定著未來百年的國運。
開放不是姿態,而是生存。封閉不是安全,而是慢性自殺。當一個國家選擇與世界對抗,實際上是在與未來對抗;當一個民族拒絕交流,實際上是在拒絕成長。曆史告訴我們:開門,才能看到世界;開門,才能走向未來。關門,隻會關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