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好幾個<有關老齡化社會的報告>,還是有些驚訝:聽說台灣地區的老齡化情況特別嚴重,說是每3個台灣人,就有一個60周歲或以上的人士,應該算是超高老齡化社會了。人口增長出現反剪刀差的窘境。
香港情況也不容樂觀。據特區政府統計:截至到2024年12月,香港社會60周歲或以上人士,也有170萬人。意味著每4個香港人中(750萬總人口),就有一個60歲或以上的人士。

更要命的是:
台灣地區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人士,幾乎佔到全部台灣人口的30%左右;香港的情況也在急起直追。我看沒有30%也有25%,也許發達的自由經濟體社會就是這樣。居民在乎隱私以及人權,或是文化習俗的嬗變,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人士是越來越多。這可能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個新的社會現象,令我想到中國民國時期的另類偉大作家張愛玲。據說,張愛玲的晚年生活,也是選擇獨居而自得其樂的生活。
我挺好奇:“張愛玲式的活法”是什麼?

我理解有幾個意思:
一是性格比較安靜,喜歡獨處而另類的人。
據說張愛玲的少年時代,因為受母親的離婚,和後來跟隨母親東奔西跑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僅學會了照顧自己,性格也比較獨立。
我說她另類,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她作為知名作家參加文代會,看到其他女人都脫掉旗袍,換成了中式的服裝很不理解,再加上後麵到基層社會實踐不是很適應,一氣之下,就想到去自由的香港。
據說,當時就有人勸她不要走,其中就有知名女作家丁玲(斯大林文學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但她的獨立人格和另類性格,決定了她必定會選擇離開中國。
我看香港大學資料館,對張愛玲在港大求學期間的一些往日的軼事。說是張愛玲因為胡蘭成的事情,令她對愛情徹底失去憧憬和希望,自然性格也發生很大的變化。
她選擇去美國生活,一是希望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二是算是一種逃避,她想找個安靜的地方,把自己喜愛的的寫作進行下去。
我想,很多遭遇男女的糾葛或煩惱的人,多半會選擇張愛玲的方式 。張愛玲喜歡寫作,活在自己筆下人物的世界裡,這倒是真的。
二是厭惡世俗交往,精神上想有所超脫,想過自己生活的人。
說到這一條,我就特別想說一個故事。我在Youtuber裡,看到這樣一條視頻:一個還算壯年的亞洲單身男人,住著豪華別墅,經濟條件應該相當不錯,沒有和美的家庭,卻養了三隻鬥牛犬,甚至穿著人類一樣的漂亮衣服,在別墅裡來回奔跑。
看視頻,感覺這位老兄對三隻鬥牛犬的照顧,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都做好吃的,比如牛排,雞胸肉,高級水果,以及各色甜品,喂給這些比Baby還要嬌慣的鬥牛犬,這或是一種解壓的方式。
不過,我還是會聯想起今天的很多中產階層人士,飼養寵物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應該遠遠高於生育自己的孩子。難怪香港特區政府最近,為了取悅中產階層人士,開放了很多餐廳,允許客人攜帶寵物進入餐廳用餐。這或是一種官方默認的無可奈何的方式。
也許今天的中產階層人士,打拚非常辛苦,他們需要順從,尤其是精神上的慰籍。寵物可能真好滿足到他們的心理需求。

我在想:張愛玲應該是個有著典型中產階層人士情結的另類女人。隻不過,她的心理慰籍,是寫作,是她筆下的哪些鮮活的精緻的人物。她真的活在超越世俗和人際關係的世界。也許今天很多像張愛玲一樣的城市小資男人和女人,逃避現實凡塵,義無反顧地追求單身的獨居主義生活。
三是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人隻求快樂而不會考慮善終。
我早間有個聊天圈子,都是七老八十的香港中產階層退休人士。這兩天,有一個老友記偶爾聊起藏傳佛教的一本很出名的書籍<西藏生死書>。他說感受很深。
聽說這本書是一個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比較宗教的藏人學者用英文書體寫的 。所以,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據說這本書的最有價值的觀點就是:
人類的生死和快樂永遠聯繫在一起。
可能作者非常洞察人性,有本事用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闡述了“活著和死去的意義”一樣重要。所以,西方人才特別認可他的東西,覺得作者的觀點,跟弗洛伊德以及榮格的學說和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也這樣認為。我想,很多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中產階層人士可能也是這樣的看法。把握當下,過好每一天,管它未來如何。

這種想法,令我想起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當年為毛澤東寫的傳記裡的一個有趣的片段:說是當年毛澤東死的時候,人家問他:以後國家怎麼辦?毛澤東竟然說“我才不管以後呢。洪水滔天也不管了”。看來偉大的人物也不講究善終。善終是個觀念的問題。
我猜測:當年的張愛玲也是這麼想。或許今天的更多的追求單身(和獨居)生活的中產階層都是這麼想。這或是人類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選擇單身(和獨居)生活的人士,不要去埋怨子女了;不要去指責媳婦了;更不要去痛恨社會了。未來的世界,很多人注定是張愛玲式的活法。
已經求仁得仁了。
未來的世界:很多人注定是“張愛玲式的活法”
Billzhou (2025-11-02 23:28:00) 評論 (4)我最近看到好幾個<有關老齡化社會的報告>,還是有些驚訝:聽說台灣地區的老齡化情況特別嚴重,說是每3個台灣人,就有一個60周歲或以上的人士,應該算是超高老齡化社會了。人口增長出現反剪刀差的窘境。
香港情況也不容樂觀。據特區政府統計:截至到2024年12月,香港社會60周歲或以上人士,也有170萬人。意味著每4個香港人中(750萬總人口),就有一個60歲或以上的人士。

更要命的是:
台灣地區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人士,幾乎佔到全部台灣人口的30%左右;香港的情況也在急起直追。我看沒有30%也有25%,也許發達的自由經濟體社會就是這樣。居民在乎隱私以及人權,或是文化習俗的嬗變,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人士是越來越多。這可能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個新的社會現象,令我想到中國民國時期的另類偉大作家張愛玲。據說,張愛玲的晚年生活,也是選擇獨居而自得其樂的生活。
我挺好奇:“張愛玲式的活法”是什麼?

我理解有幾個意思:
一是性格比較安靜,喜歡獨處而另類的人。
據說張愛玲的少年時代,因為受母親的離婚,和後來跟隨母親東奔西跑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僅學會了照顧自己,性格也比較獨立。
我說她另類,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她作為知名作家參加文代會,看到其他女人都脫掉旗袍,換成了中式的服裝很不理解,再加上後麵到基層社會實踐不是很適應,一氣之下,就想到去自由的香港。
據說,當時就有人勸她不要走,其中就有知名女作家丁玲(斯大林文學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但她的獨立人格和另類性格,決定了她必定會選擇離開中國。
我看香港大學資料館,對張愛玲在港大求學期間的一些往日的軼事。說是張愛玲因為胡蘭成的事情,令她對愛情徹底失去憧憬和希望,自然性格也發生很大的變化。
她選擇去美國生活,一是希望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二是算是一種逃避,她想找個安靜的地方,把自己喜愛的的寫作進行下去。
我想,很多遭遇男女的糾葛或煩惱的人,多半會選擇張愛玲的方式 。張愛玲喜歡寫作,活在自己筆下人物的世界裡,這倒是真的。
二是厭惡世俗交往,精神上想有所超脫,想過自己生活的人。
說到這一條,我就特別想說一個故事。我在Youtuber裡,看到這樣一條視頻:一個還算壯年的亞洲單身男人,住著豪華別墅,經濟條件應該相當不錯,沒有和美的家庭,卻養了三隻鬥牛犬,甚至穿著人類一樣的漂亮衣服,在別墅裡來回奔跑。
看視頻,感覺這位老兄對三隻鬥牛犬的照顧,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都做好吃的,比如牛排,雞胸肉,高級水果,以及各色甜品,喂給這些比Baby還要嬌慣的鬥牛犬,這或是一種解壓的方式。
不過,我還是會聯想起今天的很多中產階層人士,飼養寵物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應該遠遠高於生育自己的孩子。難怪香港特區政府最近,為了取悅中產階層人士,開放了很多餐廳,允許客人攜帶寵物進入餐廳用餐。這或是一種官方默認的無可奈何的方式。
也許今天的中產階層人士,打拚非常辛苦,他們需要順從,尤其是精神上的慰籍。寵物可能真好滿足到他們的心理需求。

我在想:張愛玲應該是個有著典型中產階層人士情結的另類女人。隻不過,她的心理慰籍,是寫作,是她筆下的哪些鮮活的精緻的人物。她真的活在超越世俗和人際關係的世界。也許今天很多像張愛玲一樣的城市小資男人和女人,逃避現實凡塵,義無反顧地追求單身的獨居主義生活。
三是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人隻求快樂而不會考慮善終。
我早間有個聊天圈子,都是七老八十的香港中產階層退休人士。這兩天,有一個老友記偶爾聊起藏傳佛教的一本很出名的書籍<西藏生死書>。他說感受很深。
聽說這本書是一個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比較宗教的藏人學者用英文書體寫的 。所以,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據說這本書的最有價值的觀點就是:
人類的生死和快樂永遠聯繫在一起。
可能作者非常洞察人性,有本事用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闡述了“活著和死去的意義”一樣重要。所以,西方人才特別認可他的東西,覺得作者的觀點,跟弗洛伊德以及榮格的學說和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也這樣認為。我想,很多選擇單身(獨居)生活的中產階層人士可能也是這樣的看法。把握當下,過好每一天,管它未來如何。

這種想法,令我想起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當年為毛澤東寫的傳記裡的一個有趣的片段:說是當年毛澤東死的時候,人家問他:以後國家怎麼辦?毛澤東竟然說“我才不管以後呢。洪水滔天也不管了”。看來偉大的人物也不講究善終。善終是個觀念的問題。
我猜測:當年的張愛玲也是這麼想。或許今天的更多的追求單身(和獨居)生活的中產階層都是這麼想。這或是人類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選擇單身(和獨居)生活的人士,不要去埋怨子女了;不要去指責媳婦了;更不要去痛恨社會了。未來的世界,很多人注定是張愛玲式的活法。
已經求仁得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