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中國旅遊回來,一路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趁著還能記清楚細節,想要一個個的寫下來,分享給大家一些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個體和他們真實的生活。

北疆大環線上的老張:一個把生活當成工程項目的退休高工
老張是大型國企的退休高工,屬於體力和精力都明顯超過同齡人的旅遊達人,據老張說,他從55左右就開始過著半退休生活,因為單位效益好,收入高,他的旅遊也有了底氣,基本上是亞非拉都涉足,歐美也去過,現在隻有南美和北歐還從未涉足,但是日本去過N次,對於旅遊目的地,他個人最推薦的也是日本。
傍晚五點半,布爾津的空氣混合著溫熱的陽光和微冷的秋風。旅遊車的門剛剛打開,老張已經第一個提著相機下車。他的動作一絲不苟:先把鏡頭摘下來檢查一遍是否進灰,再對準天空檢查傳感器反射,再確認腳架的三個腳釘是否穩固。

同行的驢友小聲說:“這就是高工的做事方式吧,井井有條”
另一人補一句:“他那架勢跟調試設備一樣”
老張聽見了,笑而不語,隻是繼續擰緊腳架鎖扣。他做任何事都這樣 —— 不是因為較真,而是因為幾十年工程師的習慣深入骨髓。
一、他的旅行像項目管理
旅遊團裏,大家妖媚靠導遊簡單的講解,要麽急著去看景區的指示牌,但老張有自己的“項目路線圖”。
他隨身帶一個微型記事本,封麵磨得發亮,裏麵密密麻麻寫著:
每天的風向、濕度、預計溫差
哪一段路程最適合拍逆光
哪個河穀在下午三點到三點五十之間光最柔
哪個觀景台人多,哪個要提前半小時卡位
哪段公路可以用長焦壓縮空間感
哪個站點附近有廁所(這一點大家都非常感激他)
第一次看到他的記錄時,一個同行的年輕人忍不住問:“老張你這是做功課還是做科研呀?”
老張啪地合上筆記本:“工程師看世界,本來就要看得比別人詳細。”
說完,他背著相機又衝著光線校準曝光去了。
二、老張對日本的愛,精確得像數學式
旅途中隻要有人提到日本,老張就像被按下“啟動”按鈕。
他能把東京和大版的地鐵線路圖在空氣中畫出來,還能告訴你成田機場第三航站樓的免稅店哪家便宜、關西機場淩晨有沒有巴士、京都哪個站附近的便利店深夜仍營業。直到聊到福島,鹿兒島,北海道,乃至衝繩的話題,老張都娓娓道來。
有人問他為什麽去日本那麽多次,他想了想說:“日本是一個做事情講邏輯的地方,我喜歡這種工程師的調調”,老實說,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對於日本旅遊的評價。
同行的人笑:“那你老張不是也很有日式匠人精神嗎?”
老張擺擺手:“我有中國工程師精神。我們能在沒有條件的條件下創造條件。”
話雖自謙,可他的嚴謹與細膩,在旅行團中的確無人能及。
三、風景之外,他對世界的觀察也“有數據、有模型”
有一天在車上,導遊提到新疆建設速度快,老張就順勢聊起城市化和基礎設施投入。他不會情緒化,但觀點清晰:
說歐美,他從工程體係到社會治理逐一分析;
談到台灣,他不是喊口號,而是說:“理解比立場重要”
說中國,他既看到成就,也敢指出“結構性矛盾”。
他說話時不急不躁,卻讓人感覺“他確實見過這個世界”。
旁邊的人感慨:“老張這水平,是不是寫兩篇文章都能發表了?”
老張擺擺手:“沒必要,能跟你們聊聊就挺好。”
他的批判,不是情緒式,而是“工程師式”,講邏輯、講因果。
不過,因為老張的軸,也會有一些小的矛盾,一次老張和導遊司機嗆嗆起來,原因就是因為對於司機說的棉花畝產千斤不相信,特地用豆包查了,的確最多隻有六百多斤,把司機也氣的夠嗆。
四、在禾木,他拍出了全團最美的照片
那天的晨霧像從山穀裏慢慢升起的白綢子。別人還在拍遊客照,老張卻已經把相機對準河穀,用濾鏡做長曝光。
他站在木棧道邊,微微弓著背,像一棵撐住風的老鬆,專注又專業。他提前半小時占位、提前計算光比、提前判斷霧線移動方向。等太陽從東南角升起時,他隻按了三次快門,就收起腳架。
“拍好了?”
“拍好了。”
“這麽快?”
“提前做了計算。”
後來大家看照片才知道 —— 那三張,每一張都像雜誌封麵。
五、在賽裏木湖,老張像一個“年輕的老男孩”
湖麵藍得像被光拋光過。風很大,吹得湖邊的草像伏在地上的動物。
老張把鞋脫了,卷起褲腳,踩進冰涼的湖水裏。同行的人嚇得喊:“別感冒了!”
他頭也不回地說:“幹工程三十年,這點水算什麽。”
他蹲在水裏調整角度,等波浪與湖麵反光達到理想的“呼吸節奏”,才按下快門。
拍完後,他像年輕人一樣甩甩腳:“行了,不虛此行。”
那一刻,誰都看得出 —— 他不是老了,而是自由了。
六、夜裏,他和年輕人坐在酒店門口聊人生
那天晚上快十一點,北疆山區的夜晚溫度掉到8度,大家都回房間休息,卻看到老張坐在酒店門口台階上,喝著熱茶看天。
同行的年輕人問他:“老張怎麽有這麽多精力?”
老張想了想,說:“以前上班,所有事情都有回應指標、風險控製、設備穩定性 …… 現在退休了,終於可以為自己的好奇心負責了”
“累嗎?”
“不累,旅行讓我覺得自己更加年輕”
風從伊犁河穀吹來,吹動他的微微發白的鬢角,卻吹不動他堅毅的眼神。
結語:一個永遠不會下線的工程師
在這趟北疆大環線裏,我看到了天山的壯闊、草原的遼遠、河穀的溫柔,但最讓人記住的,是老張 ——
一個把旅行當項目管理、把拍照當實驗、把世界當公開課、把退休生活當第二次青春的退休高工。
他仍然好奇、仍然思考、仍然熱愛,就像一台永遠不會停機的發動機。
馬克談天下(374) 旅遊達人:大型國企的退休高工
markyang (2025-11-24 16:01:33) 評論 (2)剛剛從中國旅遊回來,一路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趁著還能記清楚細節,想要一個個的寫下來,分享給大家一些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個體和他們真實的生活。

北疆大環線上的老張:一個把生活當成工程項目的退休高工
老張是大型國企的退休高工,屬於體力和精力都明顯超過同齡人的旅遊達人,據老張說,他從55左右就開始過著半退休生活,因為單位效益好,收入高,他的旅遊也有了底氣,基本上是亞非拉都涉足,歐美也去過,現在隻有南美和北歐還從未涉足,但是日本去過N次,對於旅遊目的地,他個人最推薦的也是日本。
傍晚五點半,布爾津的空氣混合著溫熱的陽光和微冷的秋風。旅遊車的門剛剛打開,老張已經第一個提著相機下車。他的動作一絲不苟:先把鏡頭摘下來檢查一遍是否進灰,再對準天空檢查傳感器反射,再確認腳架的三個腳釘是否穩固。

同行的驢友小聲說:“這就是高工的做事方式吧,井井有條”
另一人補一句:“他那架勢跟調試設備一樣”
老張聽見了,笑而不語,隻是繼續擰緊腳架鎖扣。他做任何事都這樣 —— 不是因為較真,而是因為幾十年工程師的習慣深入骨髓。
一、他的旅行像項目管理
旅遊團裏,大家妖媚靠導遊簡單的講解,要麽急著去看景區的指示牌,但老張有自己的“項目路線圖”。
他隨身帶一個微型記事本,封麵磨得發亮,裏麵密密麻麻寫著:
每天的風向、濕度、預計溫差
哪一段路程最適合拍逆光
哪個河穀在下午三點到三點五十之間光最柔
哪個觀景台人多,哪個要提前半小時卡位
哪段公路可以用長焦壓縮空間感
哪個站點附近有廁所(這一點大家都非常感激他)
第一次看到他的記錄時,一個同行的年輕人忍不住問:“老張你這是做功課還是做科研呀?”
老張啪地合上筆記本:“工程師看世界,本來就要看得比別人詳細。”
說完,他背著相機又衝著光線校準曝光去了。
二、老張對日本的愛,精確得像數學式
旅途中隻要有人提到日本,老張就像被按下“啟動”按鈕。
他能把東京和大版的地鐵線路圖在空氣中畫出來,還能告訴你成田機場第三航站樓的免稅店哪家便宜、關西機場淩晨有沒有巴士、京都哪個站附近的便利店深夜仍營業。直到聊到福島,鹿兒島,北海道,乃至衝繩的話題,老張都娓娓道來。
有人問他為什麽去日本那麽多次,他想了想說:“日本是一個做事情講邏輯的地方,我喜歡這種工程師的調調”,老實說,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對於日本旅遊的評價。
同行的人笑:“那你老張不是也很有日式匠人精神嗎?”
老張擺擺手:“我有中國工程師精神。我們能在沒有條件的條件下創造條件。”
話雖自謙,可他的嚴謹與細膩,在旅行團中的確無人能及。
三、風景之外,他對世界的觀察也“有數據、有模型”
有一天在車上,導遊提到新疆建設速度快,老張就順勢聊起城市化和基礎設施投入。他不會情緒化,但觀點清晰:
說歐美,他從工程體係到社會治理逐一分析;
談到台灣,他不是喊口號,而是說:“理解比立場重要”
說中國,他既看到成就,也敢指出“結構性矛盾”。
他說話時不急不躁,卻讓人感覺“他確實見過這個世界”。
旁邊的人感慨:“老張這水平,是不是寫兩篇文章都能發表了?”
老張擺擺手:“沒必要,能跟你們聊聊就挺好。”
他的批判,不是情緒式,而是“工程師式”,講邏輯、講因果。
不過,因為老張的軸,也會有一些小的矛盾,一次老張和導遊司機嗆嗆起來,原因就是因為對於司機說的棉花畝產千斤不相信,特地用豆包查了,的確最多隻有六百多斤,把司機也氣的夠嗆。
四、在禾木,他拍出了全團最美的照片
那天的晨霧像從山穀裏慢慢升起的白綢子。別人還在拍遊客照,老張卻已經把相機對準河穀,用濾鏡做長曝光。
他站在木棧道邊,微微弓著背,像一棵撐住風的老鬆,專注又專業。他提前半小時占位、提前計算光比、提前判斷霧線移動方向。等太陽從東南角升起時,他隻按了三次快門,就收起腳架。
“拍好了?”
“拍好了。”
“這麽快?”
“提前做了計算。”
後來大家看照片才知道 —— 那三張,每一張都像雜誌封麵。
五、在賽裏木湖,老張像一個“年輕的老男孩”
湖麵藍得像被光拋光過。風很大,吹得湖邊的草像伏在地上的動物。
老張把鞋脫了,卷起褲腳,踩進冰涼的湖水裏。同行的人嚇得喊:“別感冒了!”
他頭也不回地說:“幹工程三十年,這點水算什麽。”
他蹲在水裏調整角度,等波浪與湖麵反光達到理想的“呼吸節奏”,才按下快門。
拍完後,他像年輕人一樣甩甩腳:“行了,不虛此行。”
那一刻,誰都看得出 —— 他不是老了,而是自由了。
六、夜裏,他和年輕人坐在酒店門口聊人生
那天晚上快十一點,北疆山區的夜晚溫度掉到8度,大家都回房間休息,卻看到老張坐在酒店門口台階上,喝著熱茶看天。
同行的年輕人問他:“老張怎麽有這麽多精力?”
老張想了想,說:“以前上班,所有事情都有回應指標、風險控製、設備穩定性 …… 現在退休了,終於可以為自己的好奇心負責了”
“累嗎?”
“不累,旅行讓我覺得自己更加年輕”
風從伊犁河穀吹來,吹動他的微微發白的鬢角,卻吹不動他堅毅的眼神。
結語:一個永遠不會下線的工程師
在這趟北疆大環線裏,我看到了天山的壯闊、草原的遼遠、河穀的溫柔,但最讓人記住的,是老張 ——
一個把旅行當項目管理、把拍照當實驗、把世界當公開課、把退休生活當第二次青春的退休高工。
他仍然好奇、仍然思考、仍然熱愛,就像一台永遠不會停機的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