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米蘭市容 (圖片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米蘭是意大利城邦中一座以文化藝術和時尚著稱的城市。在它2600餘年曆史中,記載著屢屢被入侵者和外族統治的經曆。在從領主治理、公國、王國、到共和國的曆史進程過,它經曆了兩個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即十四至十五世紀的米蘭公國時期的商業及藝術繁榮,和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意大利王國的工業與金融及商業的發達。米蘭大教堂和《最後的晚餐》壁畫均是十四至十五世紀的米蘭公國時期留下的曆史魄寶。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教堂和最大哥特式建築,從1386年動土到1965年落成,曆時近600年。教堂總麵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40000人。聽說教堂建得如此巨大的原因是,當時意大利半島諸城邦競爭激烈,佛羅倫薩、威尼斯都各具不同的優勢。米蘭公國統治者,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 Ⅲ)公爵作為背後推手,想借此來招攬人才和加強實力,好為自身家族揚名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要知道,米蘭當時處於神聖羅馬帝國體製內,一旦米蘭被外來者入侵,最終強者方才會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和授以大公頭銜。
②米蘭大教堂遠觀從遠處初見教堂時,眼前是一座渾身充斥著尖塔的石頭”大山”。不僅它的主體建築正麵呈山字形,連”綁”在周身的石柱尖塔也都以”山”字形對稱分布。在“大山"的山峰頂端我看到一個耀眼的亮點,那便是著名的聖母鍍金銅像。據說聖母像重700多公斤,身上包裹了3900多片金葉。由遠走近,才發現這座建築幾乎沒有一麵閑置的牆麵。它的每寸肌膚似乎都被建築藝術元素占領。
由於建造跨越數個世紀,教堂哥特式建築中也滲入了其他風格元素。準確的講,米蘭大教堂上半部用135座尖塔和大量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 及尖峰石陣(pinnacles)來突顯哥特式建築風格,下半部用堆砌的雕像代入了巴洛克和新古典的神韻。有資料披露,米蘭大教堂共有6000座大理石雕像,其中3159座分布在建築外部。如果你一開始就近觀,多半會誤認為見到的是一顆長滿建築藝術元素的參天石樹。它讓人陷入其中眼花繚亂,怎麽看也難看透徹。這種感受在我們登上教堂頂端時尤為強烈。
③米蘭大教堂近觀 (圖片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乘電梯上教堂的頂層,我們首先到達的是頂層下端的一個環形無頂露台。如說那個露台是無頂也不甚準確,因為我們頭頂上斜跨著許多飛扶壁。我們不時需從它們下方的小門通過。頭上是飛扶壁,腳下外端是成排的尖峰石陣。它們每一件都是饒有風味的藝術品,層層疊疊在空間上互相嵌套。當你從露台近觀其中一件時,其它的也毫不客氣的闖入你的視線,讓你無法專注,無法看個透徹。米蘭大教堂的飛扶壁可比巴黎聖母院的多得多,多得沒人公布一個具體數量。
④米蘭大教堂樓頂下露台
④露台上飛扶牆和尖峰石陣由露台去頂層平台,我們還需步行約50級台階。樓梯很窄隻夠單人通行,但沿途所開的小窗卻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教堂外部的裝飾細節。那些你無法從地麵或頂層看到的活靈活現的人物雕像,那些爬滿牆麵和小角落的藝術裝飾元素都清晰的展示在我們眼前。看!那牆外藏匿著的家夥想幹什麽,還全副武裝哩。有人打趣的用英文喊到,get him!於是這段台階曆程在人們眼裏變得輕鬆愉快起來。終於到了頂層平台的出口。隻覺得那單向進與單向出的兩個樓梯開口都像電影《地道戰》中的地道出口一樣特別小。這與開闊而恢宏的樓頂平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⑤藏在牆外的那個家夥
⑤填滿牆角的人物雕像
⑥米蘭大教堂樓頂平台
⑦米蘭大教堂內聖喬凡尼.波諾祭壇平台上尖塔高聳,石柱林立。每個石柱上都立有一座人物雕像。它們似虔誠的信徒在向上天禱告,又似忠誠的衛士守衛著這信仰的城堡。從平台上放眼望去,整個米蘭盡收眼底。但周圍的建築都顯得矮小。據說米蘭對新建築高度有區域性限製,以保護城市天際線和曆史建築。從樓頂平台下樓。接駁電梯的一樓出口就直通到教堂大殿。大教堂內部那種壯觀大氣的陣式再次令人感歎。在此行遊遍了其它城市哥特建築和大教堂後,我才意識到米蘭大教堂是一個把建築藝術運用到極致的特例。或許真是大教堂的興建為米蘭帶來了繁榮契機。十五世紀,米蘭吸引一批文藝複興的藝術家來這裏工作,使米蘭成為意大利半島的文化重鎮。
達芬奇於1482年至1499年,以及1506年至1513年兩段時間在米蘭工作和生活。這個佛羅倫薩藝術家,以他廣博多麵的才華成為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紮(Il Moro)所尋找的集藝術家、工程師和軍事技術專家才幹於一身人才的最佳人選。他那些傑出畫作的光芒往往使他的藝術天賦比他在其他領域的智慧更廣為人知。1495 - 1498期間達芬奇創作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便是我們此行要參觀的第二個對象。《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著名的三幅“煙霧狀畫法”(Sfumato)畫作中的最大一幅,而且是現存的唯一一幅達芬奇壁畫作品。另外二幅,《蒙娜麗莎》和《岩間聖母》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內。

⑧達芬奇自畫像(圖片取自網絡)
《最後的晚餐》位於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小餐廳內的泥灰牆上。米蘭濕度高,對畫作的保存是個挑戰。展館因而嚴格控製觀眾的隨身攜帶物,任何液體和食品都不得入內。每次進入的人數也控製在15人以內。從安檢口到小餐廳之間,我們被安排在一個房間中等候了一段時間。聽說這裏是一個隱形的對觀眾身體進行”脫濕"處理的環境。餐廳不大,光線也較暗。幅長880公分,寬460公分的壁畫占滿了餐廳的一整麵短牆。我們被允許越過拉繩圍欄,在內層木欄杆外近距離參觀。
⑨《最後的晚餐》壁畫《最後的晚餐》似乎與《蒙娜麗莎》有同樣的主色調,朦朧畫麵增加了畫作的神密感。畫上耶穌兩旁的人物以三人為單位分為四組,組與組之間又和諧為一體。有人認為,達芬奇對《最後的晚餐》的刻畫在手的描繪上下了一番功夫。這一點與《蒙娜麗莎》的處理同出一轍。對於《最後的晚餐》,坊間還存在一種自畫像趣談。藝術史學家羅斯·金認為,畫上的門徒多馬和雅各的希臘式鼻子、胡須和發型都與達·芬奇的一副肖像畫非常相似,而且多馬的手勢也是達·芬奇的習慣性動作。
米蘭是個不尋常的地方。通過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工作,它也成為了文藝複興運動發展重地和傳播的窗口。米蘭與法國也在這點上產生了交集。法國的文複運動是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推動下於十六世紀初在法國傳播開的。而弗朗索瓦一世則在此之前兼任米蘭公國的大公,受到了米蘭文複的薰陶。於是,在弗朗索瓦一世國王的誠邀下,達·芬奇於1516年從意大利移居到法國並在那裏度過生命最後的三年時光。從而才有《蒙娜麗莎》和一批達芬奇作品落戶巴黎盧浮宮的後話。而這一切是否都來自米蘭大教堂”大”的效應哩?不知有無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