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北極熊之旅6:與白鯨互動,尋北極熊

若敏 (2025-11-06 19:30:42) 評論 (1)
《追北極熊之旅6:與白鯨互動、尋北極熊》

若敏

2025年8月10日 晴

清晨五點半,我在地毯上鋪開一片小小的瑜伽天地。北極熊的出沒傳說,讓晨間漫步成了奢望;然而在吐納與拉伸之間,卻收獲了意外的寧靜。筋骨舒展如潮水退去又漲滿,神情自若,漸漸明亮。



民宿慢慢蘇醒。六點,導遊夫婦在廚房跳起默契的“雙人舞”,鍋鏟聲裏飄著早餐的香氣。這幾日,看他們並肩忙碌、配合無間,真切地感受到“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我與早起的小寧清洗黃瓜、西紅柿,切薄薄的蘋果片,像準備一場儀式。無論何時,都要好好地愛自己。



八點整出發。女主人開車送我們到碼頭——今天上午要乘衝鋒艇前往哈德遜灣,尋找北極熊,也再次與白鯨親密相遇。



導遊駕駛衝鋒艇,劃破海灣的寂靜。寒風刺骨,我們裹緊外套,在飛濺的浪花中搜尋兩岸的白色身影。



導遊減速,七雙眼睛睜得大大的,不放過任何疑點。可惜駛出很遠,往返兩岸,仍不見北極熊蹤跡。夏季的北極熊怕熱,早已進入“能量節約模式”,隱匿在避風又不曬的岩石間。有些相遇,終需緣分加持。



尋覓一小時未果,導遊調轉方向,提議重返內灣與白鯨相會。



果然,一入灣內,成群的白鯨便如歡愉的精靈般圍攏而來。



導遊升起無人機,屏幕中,一道道雪白的身影在藍灰水麵上翻騰、追逐,水花如碎玉四濺。尤其那些灰色的小鯨,緊貼母鯨身側嬉戲遊弋,畫麵溫柔得令人心醉。



七八月間,約有三千五百頭白鯨活躍在丘吉爾河口。它們不像藍鯨般躍出水麵,也不似虎鯨那樣張揚,隻是偶爾浮起雪白的背脊,短暫呼吸。



即便如此,能在如此近的距離感受這些“海洋歌者”的存在,已足以讓人心潮澎湃。



白鯨是最愛“唱歌”的鯨類,被稱為“海中金絲雀”。它們依靠複雜的聲呐係統導航、交流,詞句豐富,音調多變。視力微弱的它們,若失去聲呐,幾乎如同失明。此刻,它們追隨著我們的艇,仿佛在進行一場夏日的共舞。



我問導遊,為什麽哈德遜灣的白鯨總喜歡“跟船”?他笑著說原因很多。回程後我查了資料,果然如此——



1. 好奇天性:白鯨愛社交、喜探索,對船的聲音與尾流格外感興趣;



2. 聲音吸引:馬達聲頻率接近它們的聲呐,可能誤以為“同類在呼喚”



3. 泡泡效應:螺旋槳攪動水流,氣泡與漩渦像“水下按摩”,幫助換皮;



4. 季節因素:夏季河口溫暖、船多、鯨多,互動頻繁;



5. 行為傳承:它們早已習慣人類,“跟船”成了代際相傳的習性。



無人機鏡頭下,人與鯨共舞的畫麵震撼而純淨——那是哈德遜灣獨有的夏日詩篇。



十點,回到碼頭。女主人的父親與導遊配合,將衝鋒艇緩緩拖上岸。



陽光灑在車與船的金屬上,如古老漁獵儀式的延續。隨後,女主人開車送我們回到小鎮中心。

【丘吉爾小鎮素描】

丘吉爾鎮實在不大,主街Kelsey Boulevard 的得名於亨利·凱爾西(Henry Kelsey) 。17世紀末從哈德遜灣深入加拿大西部內陸的英國探險家。他是第一個從哈德遜灣深入加拿大西部內陸的歐洲人。他在1690年代探索曼尼托巴草原,與原住民建立早期貿易。如今,這條街默默銘記著這位開拓者的足跡。



全鎮走完不過二十分鍾。超市、郵局、車站、油站、銀行……所有設施僅此一家。街上人車稀落,略帶荒涼。房屋整齊,牆上多繪著北極熊、白鯨與極光的壁畫,為小鎮塗上一抹白鯨和北極熊之都獨有的浪漫。



女主人說起一樁舊事:有回他們兩人在街頭散步,竟被一隻北極熊悄悄尾隨,幸得鄰居駕車鳴笛提醒,才驚險脫身。如今鎮上有“驅熊車”日夜巡邏,一旦發現熊蹤,立即通報“北極熊監獄”設陷捕捉。

在這裏,人人都需牢記遇熊守則:

· 保持冷靜,與隊伍在一起;

· 麵朝熊,緩慢後退,絕不奔跑;

· 不裝死,盡快躲入建築或車內;

· 報警電話:204-675-2327。

街頭隨處可見警示牌,所有房門、車門一律不鎖——隻為在危急時刻,為人留一扇生門。



小敏有些著急:“來兩天了,連熊毛都沒見!”她還向德國同事誇下海口:“拍到真熊才算數!”海東也在祈禱:“看到一隻也行!”



漫步街頭,我們遇見一艘來自德國的遊輪遊客。小敏(德國)和小寧(瑞士)立刻用德語聊得熱火朝天。翻譯給我們聽時,才知這些遊客大多乘苔原車看到了北極熊——有人見八隻,有人隻遇一隻,全憑運氣。頓時,我們對明天的苔原車之旅充滿期待。

【車站、展館與熊之秘】

丘吉爾鎮商業不多,幾家旅館和民宿,加上一座大超市,支撐著整個小鎮。每日往返溫尼伯的航班僅一趟,機票稀缺又昂貴;若坐火車,則需 44 小時以上,有可能買不到臥鋪票。



我們信步走向火車站——它同時也是小鎮的博物館。建於1929年,白牆灰頂,塔樓獨具一格,融合“女王安妮複興”風格。它見證著北方鐵路的延伸與丘吉爾的誕生,至今仍是VIA鐵路的終點,並被列為聯邦遺產建築。



車站一樓設有 Parks Canada 的接待中心與展覽,展示丘吉爾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故事:



• 早期歐洲殖民與毛皮貿易史(Hudson’s Bay Company 交易品、火繩槍、毛皮仿製品等)

• 原住民文化與考古遺跡(因紐特、Dorset、Thule 文化等)



• 北極熊與白鯨生態影像展示



• 鐵路與港口發展史檔案



展覽免費開放,但隻有火車到站日(周二、四、六)才有工作人員值守。離開前,我們買了幾張北極熊明信片作紀念。

【北極熊之家(PBI House)】

隨後,我們參觀了 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 House(PBI)——一個集科研、教育與保護於一體的北極熊中心。



講解員是一位笑容明朗、氣質溫柔的加拿大女孩。她告訴我們:



北極熊(Ursus maritimus)最愛吃的是海豹的脂肪層(blubber),那是它們在極地的“燃料”。一隻成年環斑海豹的脂肪可讓北極熊維持數日甚至一周。它們常吃脂肪,剩下的肉則留給北極狐和烏鴉。



夏季“無冰期”(ice-free season)是北極熊最艱難的時光——在哈德遜灣,這一時期通常持續 3~4 個月(約 7 月至 10 月)。

當無法捕獵海豹時,北極熊會進入“能量節約模式”:盡量少活動、少進食,依靠春季捕獵儲存的脂肪生存,新陳代謝顯著減緩,宛如“半休眠狀態”。母熊尤其依賴脂肪維持懷孕或哺乳。



然而,隨著氣候變暖,海冰結得更晚、融得更早,熊的“饑餓期”被迫不斷延長。越來越多北極熊體型消瘦,並不得不靠近人類社區。



那些此刻正“半休眠”的北極熊,究竟藏身何處?或許,就隱匿在我們明日將探訪的國家公園某塊岩石之後。



(小潔攝影)

帶著這份溫柔的懸念,我們離開PBI,漫步走回民宿。海風中,藏著無數等待被講述的故事。

(完稿於2025年11月6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小寧、小潔、小寧、Shawna、海東、熊三隻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