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二: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孔老二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出自於《論語》。完整表述見於《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何謂《女子》?朱熹《論語集注》將“小人”解為“仆隸下人”,將“女子”解為“臣妾”,即帝皇將相權貴階級家裏的女仆與男仆。
何謂《小人》?《小人》即是:陰私滿腔,與君子恰好相反之人,論語裏稱這類人為《小人》。
何謂《小人》?作者: 餘秋雨有對《小人》的綜合描述:
《小人》是: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們曆史學家忽視了。
此不能不由衷地佩服起孔老夫子和其它先秦哲學家來了,他們那麽早就濃濃地劃出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誠然,這兩個概念有點模糊,互相間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彈性,但後世大量新創立的社會範疇都未能完全地取代這種古典劃分。孔夫子提供這個劃分當然是為了弘揚君子、提防小人。
而有關《小人》的話題,孔老二說得很多,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意。
例如:“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是就身份地位而言小人的,似與德行無關。按《論語》集注的解釋,“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說他們像“女子”(富貴人家之“妾”)一樣“難養”,因為與他們太接近了,他們就會沒大沒小;與他們太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於你。所以,孔老夫子主張“莊以蒞之,慈以畜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這是就道德品行而言小人的,似與身份無關。孔老二在這個層麵上說小人,都與君子相對。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如此等等。君子與小人之分野,核心都在“君子喻於義”而“小人喻於利”。所以,大凡結黨營私,勾心鬥角,得誌便猖狂之人,大凡溜須拍馬、兩麵三刀、看風而使舵之人,曆來都被正派人視為“小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話也是孔老二說的。仁與不仁原是關係到禮樂存廢之大事。仁者有德,那麽,不仁就是缺德,不仁之人就是小人,從此言看卻是未必。《論語》集注說:“君子誌於仁矣,然毫忽之間,心不正焉,則未免為不仁也。”富貴為君子的不仁,隻在一念之差,不仁了也依然是君子;貧賤為小人的卻永遠都是不道德的。這樣一來,就將身份與德行合二為一了。對此,我很不以為然。無論是結黨營私,勾心鬥角,還是溜須拍馬、兩麵三刀,權勢人物哪一樣不比“仆隸下人”玩得熟稔?!
在《經典雜文》上讀到餘姓名人的《小人》一文。前半篇轉述一則在雜誌上看到的歐洲的往事——“不久前剛搬到村子裏的一位巡警的妻子,是個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由於“她不負責任的竊竊私語”,使一個“數百年來親如一家的和睦村莊”的“鄰裏關係突然產生了無窮麻煩”。餘先生說:“對於這樣的女人,我們所能給予的還是那個詞匯:小人。”他還認為,“惹不起,總躲得起”這句話,說的“不是躲盜賊,不是躲災害,而是躲小人”。對於“小人”概念的這種圖解,倒也暗合了孔老二說的那句話:“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看來餘先生也是把“小人”定格於“仆隸下人”的,在這一點上,他與孔老夫子一脈相承。
原先弄不清那位“巡警的妻子”怎麽會使餘先生如此激情澎湃,聲嘶力竭,讀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所謂的“小人”暗指 “長久地纏著”他“打所謂名人官司”的那“幾個很想成名的人”。但他沒有意識到:名人備受關注,每一個毛孔都是被放大的,既容易受讚頌,也容易被挑剔。隻想受人之讚頌而不想被人挑剔,乃是一廂情願。
餘先生是在上層中混的人,什麽人物都見過的,如果對權勢人物中的那些或結黨營私,勾心鬥角,或溜須拍馬、兩麵三刀的小人能夠如此疾惡如仇,可謂大義凜然,令人肅然起敬。對付“幾個很想成名的人”還要如此大動幹戈,卻是有失名人的身份。你瞧人家孔老二,對他認為很難弄的“女子與小人”,也還主張“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呢。
在這一點上,看來餘先生是遠不如孔老二來得大度了。
孔老二是工農的敵人富貴的恩人:孔老二是幾千年來舊中國一切四舊理論的師表,社會上黑惡勢力的靈魂,在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社會裏,以及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特色社會中,孔老二還很像是一個“不倒翁”,在民國抗日戰爭時連日寇漢奸也要利用孔老二做“傀儡”。而如今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特色社會中,孔老二己被送出國當外國人的鬼師祖了。而形形式式的特色中國的尊孔者,派別非常複雜,花樣愈來愈多,有為綱常禮教者,三綱五倫,有勸西洋人也來信奉孔老二禮教。有使孔學西洋化時代化的,引誘青年來信仰孔老二的。
中國自有儒家孔老二以來,以“反孔”見稱者,在周有墨子、莊子、韓非,在漢有王充,在魏有嵇康,在明有李贄,在清有汪士鐸,在民國有陳獨秀、吳虞、李大釗、魯迅、易坤、聞一多·······諸先生,尤以王充、李贄、陳獨秀、吳虞四人不失為有名的健將。而晚年非常尊孔的梁啟超、章炳麟,在清末也曾劇烈反孔過。
孔老二是工農的敵人、富貴的恩人。
孔老二的儒家思想不利於勞動者生產者,而大利於有閑者享樂者。
例如樊遲請學稼學圃,竟被孔丘痛斥為“小人”(詳見《論語》第十三);又說:“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同上第十四)這是以農民為惡人的。而一般從事農耕者,亦譏笑孔丘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詳見同上第十八)。以上是孔丘和勞動生產的不兩立。
古代學者的講究衣、食、行等,衣、食、行等的貴族化,似乎沒有一個人比得上孔丘,孔丘的聖,原來隻是聖於貴族生活:第一,在食方麵,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朱注:食音嗣,飯也。精,鑿也。牛羊與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食精則能養人,膾粗則能害人)。食餷(飯傷熱濕也)而鋦(味變也),魚餒(魚爛)而肉敗(肉腐),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烹調生熟之節也)不食,不時(五穀不時,果實半熟之類)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沽、市,皆買也,恐不清潔)······(詳見同上第十及朱熹集注)
在衣方麵,如:當暑,袗(單也)稀綌(葛之精者曰稀,粗者曰絡),必表而出之(謂先著衣,表締絡而出之於外)。緇(黑色)衣羔裘(用黑羊皮),素衣麑裘(鹿子色白),黃衣狐裘(狐色黃)。褻裘長,短右袂(長欲其溫;短右袂,所以便作事)。必有寢衣,長一身又半(其半蓋以覆足)。狐貉之厚以居(狐貉,毛深溫厚,私居取其適體),去喪無所不佩(無故,玉不去身,觴礪之屬,亦皆佩也)。······齋,必有明衣,布(齋必沐浴,浴竟,即著明衣,以布為之)。(同上)
在行方麵:如孔丘說:吾不徒行,……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同上第十一)“徒行”就是自己走路。他出門必使學生禦車,所以做他的學生,兒乎等於做他的義務車夫。
又連睡覺乘車,也大講禮儀:《論語》第十:“寢不屍(屍謂偃臥似死人也)。”“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挽以上車之索也)。車中,不內顧(回視也),不疾言,不親指。”
真是會做花樣,閑得無聊!以上是孔丘和刻苦儉約的不兩立。
他如孟軻更明白地主張對立階級為天經地義道:“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滕文公上》)殊不知到了無產階級政權、社會主義時代出現,竟卻會反而由“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於人”,而到沒有君子野人的階級對立。
不利於不得誌的人民,而大利於得誌的士夫。
孔丘對於君主以下,又分種種等級,如和下大夫說話,便剛直;和上大夫說話,便和悅(《論語》第十)。連看見大夫也要做出“上”“下”兩副麵孔;他先飯黍而後啖桃(詳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連食物也要分為“貴”“賤”各個等級。這種貴族念頭,勢利態度,真是無以複加。他還主張“君子畏大人”(《論語》第十六),反對“居下訕上”(同上第十七)。
所以後人,地位愈高,生活愈好,便愈喜歡孔學;反之,愈被壓迫,愈不得誌,便愈痛恨孔學。甚至同是一人,也會前後不同。吳虞說得最好:“章炳麟《諸子學說略說》,攻孔子最有力;其《訄書》並引日本遠藤隆吉“支那有孔子,為支那禍本'之言。梁啟超《新民叢報》攻孔子誅少正卯,以為吾國曆史之最大汙點。孔丘在《易傳·係辭》上明說:“崇高莫大乎富貴”;反之,“卑下莫小乎貧賤”,也就可以想見了。所以孔學是富貴者的恩人,貧賤者的敵人。
孔老二: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yongbing1993 (2025-10-07 10:00:00) 評論 (1)孔老二: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孔老二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出自於《論語》。完整表述見於《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何謂《女子》?朱熹《論語集注》將“小人”解為“仆隸下人”,將“女子”解為“臣妾”,即帝皇將相權貴階級家裏的女仆與男仆。
何謂《小人》?《小人》即是:陰私滿腔,與君子恰好相反之人,論語裏稱這類人為《小人》。
何謂《小人》?作者: 餘秋雨有對《小人》的綜合描述:
《小人》是: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們曆史學家忽視了。
此不能不由衷地佩服起孔老夫子和其它先秦哲學家來了,他們那麽早就濃濃地劃出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誠然,這兩個概念有點模糊,互相間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彈性,但後世大量新創立的社會範疇都未能完全地取代這種古典劃分。孔夫子提供這個劃分當然是為了弘揚君子、提防小人。
而有關《小人》的話題,孔老二說得很多,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意。
例如:“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是就身份地位而言小人的,似與德行無關。按《論語》集注的解釋,“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說他們像“女子”(富貴人家之“妾”)一樣“難養”,因為與他們太接近了,他們就會沒大沒小;與他們太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於你。所以,孔老夫子主張“莊以蒞之,慈以畜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這是就道德品行而言小人的,似與身份無關。孔老二在這個層麵上說小人,都與君子相對。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如此等等。君子與小人之分野,核心都在“君子喻於義”而“小人喻於利”。所以,大凡結黨營私,勾心鬥角,得誌便猖狂之人,大凡溜須拍馬、兩麵三刀、看風而使舵之人,曆來都被正派人視為“小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話也是孔老二說的。仁與不仁原是關係到禮樂存廢之大事。仁者有德,那麽,不仁就是缺德,不仁之人就是小人,從此言看卻是未必。《論語》集注說:“君子誌於仁矣,然毫忽之間,心不正焉,則未免為不仁也。”富貴為君子的不仁,隻在一念之差,不仁了也依然是君子;貧賤為小人的卻永遠都是不道德的。這樣一來,就將身份與德行合二為一了。對此,我很不以為然。無論是結黨營私,勾心鬥角,還是溜須拍馬、兩麵三刀,權勢人物哪一樣不比“仆隸下人”玩得熟稔?!
在《經典雜文》上讀到餘姓名人的《小人》一文。前半篇轉述一則在雜誌上看到的歐洲的往事——“不久前剛搬到村子裏的一位巡警的妻子,是個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由於“她不負責任的竊竊私語”,使一個“數百年來親如一家的和睦村莊”的“鄰裏關係突然產生了無窮麻煩”。餘先生說:“對於這樣的女人,我們所能給予的還是那個詞匯:小人。”他還認為,“惹不起,總躲得起”這句話,說的“不是躲盜賊,不是躲災害,而是躲小人”。對於“小人”概念的這種圖解,倒也暗合了孔老二說的那句話:“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看來餘先生也是把“小人”定格於“仆隸下人”的,在這一點上,他與孔老夫子一脈相承。
原先弄不清那位“巡警的妻子”怎麽會使餘先生如此激情澎湃,聲嘶力竭,讀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所謂的“小人”暗指 “長久地纏著”他“打所謂名人官司”的那“幾個很想成名的人”。但他沒有意識到:名人備受關注,每一個毛孔都是被放大的,既容易受讚頌,也容易被挑剔。隻想受人之讚頌而不想被人挑剔,乃是一廂情願。
餘先生是在上層中混的人,什麽人物都見過的,如果對權勢人物中的那些或結黨營私,勾心鬥角,或溜須拍馬、兩麵三刀的小人能夠如此疾惡如仇,可謂大義凜然,令人肅然起敬。對付“幾個很想成名的人”還要如此大動幹戈,卻是有失名人的身份。你瞧人家孔老二,對他認為很難弄的“女子與小人”,也還主張“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呢。
在這一點上,看來餘先生是遠不如孔老二來得大度了。
孔老二是工農的敵人富貴的恩人:孔老二是幾千年來舊中國一切四舊理論的師表,社會上黑惡勢力的靈魂,在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社會裏,以及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特色社會中,孔老二還很像是一個“不倒翁”,在民國抗日戰爭時連日寇漢奸也要利用孔老二做“傀儡”。而如今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特色社會中,孔老二己被送出國當外國人的鬼師祖了。而形形式式的特色中國的尊孔者,派別非常複雜,花樣愈來愈多,有為綱常禮教者,三綱五倫,有勸西洋人也來信奉孔老二禮教。有使孔學西洋化時代化的,引誘青年來信仰孔老二的。
中國自有儒家孔老二以來,以“反孔”見稱者,在周有墨子、莊子、韓非,在漢有王充,在魏有嵇康,在明有李贄,在清有汪士鐸,在民國有陳獨秀、吳虞、李大釗、魯迅、易坤、聞一多·······諸先生,尤以王充、李贄、陳獨秀、吳虞四人不失為有名的健將。而晚年非常尊孔的梁啟超、章炳麟,在清末也曾劇烈反孔過。
孔老二是工農的敵人、富貴的恩人。
孔老二的儒家思想不利於勞動者生產者,而大利於有閑者享樂者。
例如樊遲請學稼學圃,竟被孔丘痛斥為“小人”(詳見《論語》第十三);又說:“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同上第十四)這是以農民為惡人的。而一般從事農耕者,亦譏笑孔丘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詳見同上第十八)。以上是孔丘和勞動生產的不兩立。
古代學者的講究衣、食、行等,衣、食、行等的貴族化,似乎沒有一個人比得上孔丘,孔丘的聖,原來隻是聖於貴族生活:第一,在食方麵,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朱注:食音嗣,飯也。精,鑿也。牛羊與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食精則能養人,膾粗則能害人)。食餷(飯傷熱濕也)而鋦(味變也),魚餒(魚爛)而肉敗(肉腐),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烹調生熟之節也)不食,不時(五穀不時,果實半熟之類)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沽、市,皆買也,恐不清潔)······(詳見同上第十及朱熹集注)
在衣方麵,如:當暑,袗(單也)稀綌(葛之精者曰稀,粗者曰絡),必表而出之(謂先著衣,表締絡而出之於外)。緇(黑色)衣羔裘(用黑羊皮),素衣麑裘(鹿子色白),黃衣狐裘(狐色黃)。褻裘長,短右袂(長欲其溫;短右袂,所以便作事)。必有寢衣,長一身又半(其半蓋以覆足)。狐貉之厚以居(狐貉,毛深溫厚,私居取其適體),去喪無所不佩(無故,玉不去身,觴礪之屬,亦皆佩也)。······齋,必有明衣,布(齋必沐浴,浴竟,即著明衣,以布為之)。(同上)
在行方麵:如孔丘說:吾不徒行,……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同上第十一)“徒行”就是自己走路。他出門必使學生禦車,所以做他的學生,兒乎等於做他的義務車夫。
又連睡覺乘車,也大講禮儀:《論語》第十:“寢不屍(屍謂偃臥似死人也)。”“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挽以上車之索也)。車中,不內顧(回視也),不疾言,不親指。”
真是會做花樣,閑得無聊!以上是孔丘和刻苦儉約的不兩立。
他如孟軻更明白地主張對立階級為天經地義道:“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滕文公上》)殊不知到了無產階級政權、社會主義時代出現,竟卻會反而由“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於人”,而到沒有君子野人的階級對立。
不利於不得誌的人民,而大利於得誌的士夫。
孔丘對於君主以下,又分種種等級,如和下大夫說話,便剛直;和上大夫說話,便和悅(《論語》第十)。連看見大夫也要做出“上”“下”兩副麵孔;他先飯黍而後啖桃(詳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連食物也要分為“貴”“賤”各個等級。這種貴族念頭,勢利態度,真是無以複加。他還主張“君子畏大人”(《論語》第十六),反對“居下訕上”(同上第十七)。
所以後人,地位愈高,生活愈好,便愈喜歡孔學;反之,愈被壓迫,愈不得誌,便愈痛恨孔學。甚至同是一人,也會前後不同。吳虞說得最好:“章炳麟《諸子學說略說》,攻孔子最有力;其《訄書》並引日本遠藤隆吉“支那有孔子,為支那禍本'之言。梁啟超《新民叢報》攻孔子誅少正卯,以為吾國曆史之最大汙點。孔丘在《易傳·係辭》上明說:“崇高莫大乎富貴”;反之,“卑下莫小乎貧賤”,也就可以想見了。所以孔學是富貴者的恩人,貧賤者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