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總理的風光與百姓的辛酸

hgwzx (2025-09-15 17:21:00) 評論 (2)
總理追逐的是全球矚目,百姓惦記的卻是眼前生計。

周末帶客人看房,客戶忽然感歎:

“新總理月初去了烏克蘭,又承諾援助20億。中國人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三個多月過去了,國內經濟一點火苗都沒見著。”

他又說:“老百姓最關心的,其實就是眼前的日子。”

對普通人來說,焦慮很簡單:房價跌、租金漲;工作難找、難民增加;物價高企、日子緊巴。但這些煩惱,偏偏不是總理的優先事項。

政客們也要講“投入產出比”。在國內埋頭幹,幾年都不一定見成效;在國際舞台上亮相,一紙聲明就能收獲掌聲。

以房市為例:

刺激房市、降息,不少買家更買不起;不刺激,業主和市政府又叫苦。2022年,多倫多靠房產交易稅進賬$10.5億;2023年跌到$7.5億;降幅近30%,估計2024年降幅會更大。

血脈的力量

加拿大有約140萬烏克蘭裔移民,其中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影響深遠:

Chrystia Freeland(前財政部長、副總理),把“支持烏克蘭”視為責任與國家利益;

 James Bezan(保守黨國防影子部長),在議會中是最堅定的挺烏聲音。

數據也能說明問題:自戰爭爆發以來,加拿大已提供逾 $140的援助,在 G7 國家裏,人均貢獻最高。

這不隻是外交策略,更是血緣和情感驅動下的必然選擇。

母國有難,僑胞出力

1990年北京亞運會,我在集資部工作,親眼見證了那段日子。中國當時遭受到西方的嚴厲製裁,資金緊缺,組委會號召全國和海外僑胞國際友人伸出援手。除韓國的大宇、三星等小數企業讚助外,真正傾囊相助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

最讓我難忘的,是霍英東捐資1億元興建“英東遊泳館”,一舉創下紀錄。

在艱難時刻,僑胞往往成為母國最堅實的依靠。今天,加拿大政壇的烏克蘭裔政治家,正以堅定的行動支持著身處戰火的祖國。

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與普通百姓,關注點本就不同:一個是國際格局,一個是鍋碗瓢盆。

善待僑胞,在需要的時刻,他們或許會成為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最可靠的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