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起源於公元580年左右,是從森訥河(Senne)畔的一個小型農村發展起來的。其名稱來自“Bruocsella”一詞,意為“沼地之居所”,19世紀起逐漸成為歐洲的一個重要城市。與諸多歐陸大都會相比,布魯塞爾似乎存在感不算太強。多年前全家自駕去巴黎遊玩,曾與其擦肩而過,隻是在郊外的“迷你歐洲”和“原子塔”稍作停留。今年五月,來到布魯塞爾快閃遊玩兩日,才發現這個城市的許多有趣之處。布魯塞爾大廣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1998年入選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夕陽西下時分,在大廣場上席地而坐,看著周邊金光燦爛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和路易十四風格的組合建築,非常美好的感覺。

大廣場始建於11世紀,17世紀基本完工,被中世紀的行會建築包圍。在1695年的大同盟戰爭中,法國軍隊轟炸布魯塞爾,廣場周邊的大部分建築被毀,後來逐步重建,19世紀中開始進行了全麵整修。左上圖的市政廳正立麵和塔樓始建於15世紀上半葉,塔高約96米,是廣場上唯一的中世紀遺存,八角形鏤空尖塔頂端是2.7米高的布魯薩爾保護神——總領天使聖米迦勒(St Michael) 的鍍金雕像,並且作為風向標之用。市政廳正麵裝飾著許多代表當地貴族、聖徒和寓言人物的雕像,現在的雕像都是副本。右上圖的房子是1852年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住過的地方;馬克思旅居布魯塞爾期間常與恩格斯在左下圖的天鵝咖啡館見麵,並在那裏組織成立了 “德意誌工人協會”和 “民主協會”;右下圖的油畫題為《1695年轟炸大廣場》。

市政廳對麵的 “國王之家”始建於12世紀,最初是一座木製的麵包房,後來多次改建,在1695年的轟炸中遭到嚴重破壞後重建。現在是19世紀末重建的新哥特式建築,1887年成為布魯塞爾城市博物館,擁有7000多件藏品,通過繪畫、雕塑、掛毯、照片和模型等形式展示布魯塞爾豐富的曆史和民俗底蘊。市政廳的原始雕塑均收藏在這裏,中圖是1455年設計的市政廳塔尖的聖米迦勒雕像原件。聖米迦勒身披羽翼和鎧甲,腳踏惡龍,象征著正義戰勝邪惡,其頭部刻意被設計得不成比例,以便人們從地麵仰望近100米高的塔樓時能夠清晰地看。右圖是1887年的一幅表現市政廳前星期日集市的油畫,油畫《1695年轟炸大廣場》也收藏於城市博物館。

布魯塞爾大廣場旁邊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皇家 St Hubert 長廊於1847年落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步行商業街之一,也是歐洲第一條整體設計建造的有頂商業街,透過鑄鐵骨架的玻璃拱頂覆蓋灑下溫暖的天光。長廊原址是布魯塞爾下城一條狹小的中世紀街道,由政府決策、中產階級民眾通過購買股份集資,在拆除了49座老房子之後建成,見證了19世紀歐洲曆史發展關鍵時刻的社會變革。左上圖是長廊的南門主入口,立麵的壁柱從下至上分別為多立克柱、愛奧尼和科林斯三種柱式。長廊分為三段,分別為“國王長廊” “王後長廊”和“王子長廊”,王子長廊是王後長廊的側廊,每段長廊都是三層。左下圖是國王長廊主入囗外的一座銅像,19世紀最後19年的布魯塞爾市長 Charles Buls。右下圖是布魯塞爾最小的房屋門麵,18世紀建造,位於王後長廊北門外。

皇家長廊秉承“一切為了每個人”(Omnibus omnia)的座右銘,兩側布滿了名牌精品店、藝術品店、高級巧克力店和甜點咖啡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左上圖是位於國王長廊南入口附近的Corné Port Royal巧克力店,1932年由年輕的糕點師莫裏斯·科內創立的比利時巧克力品牌,店內的燈飾和家具均為華麗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右上圖是比利時名牌巧克力 Neuhaus 店創始人 Jean Neuhaus 的胸像,是用巧克力製作的,Neuhaus 是一個瑞士人,他的第一家門店於1857年在國王長廊開張。長廊清晨六點開門直到午夜,大部分商店的營業時間是10-19點,在商店打烊的時間段在這裏閑逛特別愜意。想來日本各個城市這 “筋”那 “通”的商業街都是從歐洲進囗的,不同之處是,日本的充滿煙火氣,而歐洲的多為櫥窗展覽。

皇家長廊一經建成便成為時尚人士的聚集地,當年雨果、大仲馬、埃德加·基內畫家和作家經常在長廊的Café des Arts咖啡館聚會。長廊中隱藏著很多有趣的細節和另類景點,上方二圖是王子長廊裏的Tropismes書店,主要出售法文書籍。灰泥天花板、鍍金柱子,高大的室內空間是金碧輝煌的新古典主義裝修,長廊裏很少能夠進入體驗完整保存的19世紀中葉原始室內設計的地點之一。這裏以前是一個比利時知名爵士樂俱樂部舊址,保留了女士舞廳的鏡麵牆。國王長廊裏的Cinéma Galeries小型電影院,是長廊原始設計的一部分,19 世紀的外觀、裝飾藝術和現代主義之間的風格,影院外的一麵牆上還有幾部各國獨立影片的?廣告。右下圖卓別林和愛因斯坦貌似正在PK心靈雞湯,頗有文藝範兒。

比利時南部的瓦隆大區主要說法語,北部的弗拉芒大區主要說荷蘭語,夾在中間的首都大區混搭。主要宗教是天主教,這也是1830年代與新教國家荷蘭分手的重要原因。左上圖的布魯塞爾的 St Michael & St Gudula 主教座堂始建於11世紀,哥特式建築在16世紀基本建成,主保聖人是總領天使聖米迦勒和八世紀的殉道者 St Gudula(左下圖)。聖米迦勒也是布魯塞爾的主保聖人,就是屹立在市政廳塔頂上的那位。151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這座教堂登基,現在大教堂是比利時國家教堂,右上圖中殿兩側的圓柱上是12使徒雕像。中下圖是後殿高窗及巴洛克式祭壇,16世紀的大理石和雪花石膏祭壇畫描繪耶穌受難記。右下圖是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講壇,底座描繪亞當夏娃偷嚐禁果後被逐出伊甸園的情景,頂部的聖母聖子刺穿毒蛇象征救贖。

城市博物館收藏的三座神話和宗教雕塑:總領天使聖米迦勒; “三美惠女神噴泉”,分別是希臘神話中代表“輝煌”的Aglaea、代表“歡樂”的Euphrosyne和代表“豐饒”的Thalia;中世紀瑞典聖女 Santa Birgitta 。

考登山(Coudenberg)上的皇家廣場是布魯塞爾曆史最悠久、建築風格統一、規模宏大的公共廣場之一,也是18世紀城市建築的典範。左上圖是廣場左側後方於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重建的比利時王宮,更早的考登山宮毀於1731年的一場大火。右上圖是廣場東側新古典主義的 St James 天主教堂,建於18世紀後期,教堂右前方的樓頂擺放著20世紀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Rene Magritte 的招牌作品 “綠蘋果”。左下圖是位於廣場中心的騎馬銅像,表現11世紀末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領?、耶路撒冷王國第一任國王 Godefroy de Bouillon出正式的情景。右下圖是比利時最重要的法院建築——1866-1883年間修建的司法宮,采用希臘羅馬式的折衷主義風格,據稱是19世紀建造的最大建築。二戰中司法宮的圓頂被毀重建,腳手架還是1984年掛上去的,預計2030年拆除。

皇家廣場下方的藝術之丘(Jardin du mont des arts)是布魯塞爾最美的景觀之一,這一帶直到14世紀都是猶太人定居區,陡峭的猶大階梯連接了上城和下城。在露台上的咖啡廳發呆,近觀幾何形狀的公共花園,遠眺大廣場上的市政廳高塔,十分地愜意。16世紀布魯塞爾建造了第二城牆,形成了五邊形的中心城區,19世紀在城牆遺址上修建了林蔭大道,左下圖是城市博物館內按比例縮小的中世紀五邊形城市模型。2003年6月1日,比利時成為繼荷蘭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國家。今年5月7日至17日恰逢布魯塞爾 Pride 2025,主題是 “團結起來,捍衛我們的權利”,大廣場開始擺攤了。

比利時曆史上先後被周邊列強西班牙、奧地利、法國、荷蘭侵占,1830年革命之後獨立,1831年的憲法規定為世襲的君主立憲製國家。位於歐洲區最東部的是1880年建造的 “五十周年紀念公園”(Parc du Cinquantenaire)。上方二圖是建於1905年的公園主建築凱旋門和馬蹄形拱廊,凱旋門內飄揚著一麵大大的彩虹旗。左下圖是公園西北角的兩座建築,左邊是采用希臘神廟造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洋亭,比利時最著名的建築師 Victor Horta 邁向新藝術運動的第一個作品,裏麵安置著雕塑家Jef Lambeaux創作的巨幅大理石浮雕《人類激情》,但洋亭基本上不開門。右邊曾經是布魯塞爾最古老的清真寺,現在這個是1978年重建的。右下圖是公園西南角的皇家藝術與曆史博物館的一部分,公園內綠草如蔭,幾乎看不到遊人。

二戰結束以來,布魯塞爾成為歐盟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被認為非正式的歐盟首都。歐洲區裏到處都是鋼筋水泥玻璃幕牆的高樓大廈,缺乏美感。左上圖是五十周年紀念公園西門前法國前總理、歐洲議會第一任議長、被稱為“歐洲之父”之一的 Rorbet Schuman 的胸像,雕像正前方不遠處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環島。右上圖的歐盟總部大樓就坐落在環島旁,現在正在裝修大樓和環島道路,據稱2029年才完工,都是俺們交的稅。好不容易避開施工路障和車輛,才拍下這張照片。利奧波德公園(Parc Léopold)是歐洲區一個安靜的去處,有很多珍稀樹木和水禽,湖畔景色如畫。左下圖是公園裏的一座樓房,1927年10月在這裏舉行了現代物理學史上最負盛名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布魯塞爾的市標是身高約半米的五歲“撒尿小童”(Manneken Pis)噴泉銅像,被稱為“布魯塞爾第一公民”。關於他的故事有多個版本,主要情節類似,隻是發生的曆史背景不同。撒尿小童常被稱為“小於連”(Julianske),其實是不準確的,後者是指附近另一個已經消失的雕像。左上圖的撒尿小童雕像是1965年的副本,中上圖的1619年原始雕像現存城市博物館。1698年為慶祝布魯塞爾從法軍戰火中重生,當時的統治者巴伐利亞選帝侯 Maximilian II Emanuel 給撒尿小童穿上一件藍緞上衣,並戴上一頂有羽毛的帽子,因此他第一次穿上衣服。現在撒尿小童已有上千套衣服以及專門的衣帽博物館收藏,每到節日都要盛裝出鏡,從而變身時裝名模,右上圖是今年五月 的Pride 服裝。

布魯塞爾是充滿童趣的“歐洲漫畫之都”,卡通人物丁丁(Tintin)和藍精靈(Les Schtroumpfs)的故鄉。《丁丁曆險記》是比利時漫畫家Georges Remi(筆名埃爾熱)於1929年創作的係列連環漫畫,在畫家的筆下,丁丁是一位圓圓臉、有一撮毛發型的小記者,帶著他的愛犬白雪環遊世界,後來又結識了新朋友阿道克船長、向日葵教授、偵探兄弟杜邦和杜龐。丁丁的形象問世以來一直是深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早已成為比利時國家名片。剛到機場就會看到1952-1953年間連載的《月球探險家》中丁丁登月的火箭,在當時看上去是不可思議的事。1958年,比利時另一位漫畫家Pierre Culliford(筆名貝約)與夫人共同創作了藍精靈,描寫一百多個生活在大森林中、三個蘋果高的藍色小精靈,藍精靈也是伴隨中國80-90後小朋友們長大的小可愛。

從1991年開始,布魯塞爾啟動了一條約6公裏的“漫畫之路”,由幾十幅在牆上精心繪製的漫畫組成。多為比利時及法國、瑞士和意大利漫畫家筆下的經典人物和場景,與周邊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充滿了童趣與純真,讓人愛不釋手。左圖是1991年出現的第一幅畫作,取材於Frank Pé的《拉格博爾》(Ragebol),這是一部始於 1987 年的漫畫係列,圖中主角Ragebol摟著中性打扮的 “女友” Catherine穿過馬路,以河流作為天空意象,角色仿佛飛在天上。中圖是離大廣場最近的《丁丁曆險記》裏的一個情景:丁丁和白雪為了逃脫警察的追捕,跟在哈德克船長身後,正從飯店外的防火樓梯上逃跑。右圖是比利時最大的飲用水生產商之一Vivaqua 為慶祝成立 130 周年,2021年在布魯塞爾總部牆上繪製的壁畫 “水並非從天而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