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之下,受傷的是誰?——中美關稅站中的普通人

奮鬥沒有終點,任何時候都是一個起點。
打印 被閱讀次數

  近年來中美之間的關稅摩擦不斷升溫。每一次關稅加征的消息,都像一塊沉重的石頭,投向了本已不平靜的湖麵。而真正承受這一切衝擊的,並不是對峙談判的決策者們,而是千千萬萬最普通的老百姓。

  關稅,表麵上是對進口商品征稅,看似懲罰對方國家的出口商,實際上,這筆賬最終常常由消費者來買單。當一批商品被加征了高額關稅,出口方可能會部分吸收成本,但大多數情況下,商家為了生存,不得不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買家。結果就是——商品變貴了,選擇變少了,生活的負擔又重了。在美國,收到關稅影響的中國進口商品覆蓋了衣服、家具、電子產品、玩具等日常用品。超市貨架上,原本平價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無形中攀升。而在中國,部分依賴美國產品的行業,比如高端製造、農業領域,也因為進口零件、設備、原材料成本上升而連帶影響到終端價格,甚至就業機會。

  兩邊受傷,同樣無助。對於美國的中低收入家庭來說,異常關稅戰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裝修一間房子的費用要增加,買一台冰箱或者洗衣機要多掏腰包;意味著孩子上學需要的電子設備、課外用品都變得更貴;意味著本就拮據的生活更加緊張。而對於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出口企業訂單減少了,工廠裁員了,甚至小微企業因為國際市場萎縮而倒閉。農民種植的大豆、果蔬找不到原有的美國買家,價格暴跌,收入銳減。表麵上是國家的利益博弈,實際上確實無數家庭的小賬本在悄悄吃緊,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一點點被侵蝕。

  很現實的是,越是底層民眾,越缺少轉嫁成本的能力。大型企業可以通過調整供應鏈、尋找其他市場來減少損失;富裕階層可以承擔物價上漲帶來的額外開銷。而普通人,隻能消減消費、降低生活質量來默默消化這一切。有一句話說得好:“經濟衝突中,受傷最深的,永遠不是決策者,而是被動承受的人民。”中美之間的摩擦拉鋸了這麽多年,政治上沒有真正的贏家,但生活中的輸家卻清晰可見。

  沒有人希望生活變得更難,沒有人希望在價格飆升的超市中踟躕。世界越是動蕩,人民越渴望穩定、開放與合作。國家之間的競爭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否可以有更多對話,更多務實的合作,讓普通人的生活免受無謂的波及?

關稅戰,終究不會有真正的勝利者。但如果能讓人們的日子好過一點,讓市場自由流動,讓普通家庭可以不必為基本開支而焦慮,那麽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會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在關稅重壓下,我們應該記住,生活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普通人,才是經濟大潮中最需要保護的人。希望未來的博弈,少一點意氣之爭,多一點以人為本的智慧。

因為真正偉大的,不是贏得一場貿易戰,而是守護住每一個家庭的安穩歲月。

bighead00 發表評論於
"關稅戰,終究不會有真正的勝利者。" Really?中國對進口汽車長期征100%以上的關稅,不然外國製造商不會到中國設廠。美國十九世紀對英國紡織品長期加重關稅才建立起本國的紡織業。
ahhhh 發表評論於
關稅是進口國的內政,以有利本國為原則.沒錯。誰是本國?本國的勞工,消費者,還是企業?
irisin2021 發表評論於
如果高關稅有這麽多壞處,為什麽世界各國對美國實行高關稅?如果商人可以將關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商人為什麽極力反對關稅?關稅是工具,不是政策,稅率可高可低,征稅時間可長可短,征稅的產品數量可多可少。關稅是進口國的內政,以有利本國為原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