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比餘茂春更靠近川普的華裔,為何被華文媒體冷落?

這位比餘茂春更靠近川普的華裔,為何被華文媒體冷落?

最近美國駐華大使館網站上陸續出現這樣的新聞標題

50 天贏下50場勝利:川普總統為美國人民做出卓越貢獻

在總統川普的領導下,勝利無處不在

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我們總在贏,但我們不嫌多

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美國製造業複蘇

看到這些標題,人們不免納悶:難道退休的胡吊盤在美國再就業了?

很快有人出來解疑:這是白宮通訊主任華裔張振熙近期輕車熟路的代表作。

張是何許人也?

川普的相撲選手發言人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落下帷幕,川普以高調回歸重奪白宮,而他的團隊陣容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張振熙(Steven Cheung)的任命尤為引人注目,這位長期追隨川普的華裔發言人,被提拔為白宮通訊主任,標誌著他正式進入美國政治權力的核心圈。

張振熙以激烈的溝通風格和對川普的絕對忠誠聞名。在其多年的從政經曆中,他通過尖銳的語言和策略性的傳播手段,為川普的政策議程保駕護航。然而,這一任命也引發了輿論的廣泛討論:他的風格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他的激烈言辭如何影響美國的外交形象和政策實施?

1982年,張振熙出生於加利福利亞州州府薩克拉門托市的一個華人家庭。高中時的張振熙加入了學校的橄欖球隊,奠定了他對對抗性競技的愛好。隨後他入讀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托分校,修習政治學和計算機專業。

2003年,張振熙本科期間,在時任加州州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辦公室擔任傳播與演講撰稿實習生,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他在受訪時表示,這份在大學期間的實習經曆不僅讓他接觸到高層政治傳播實踐,還使他學會了在複雜環境中“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

隨後,他投身於共和黨全國性政治活動,參與了多場高規格競選活動, 2008 年,他搬到華盛頓特區,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總統競選團隊工作。他還曾為史蒂夫·波茲納的加州州長競選、莎倫·安格爾的美國參議院競選以及得克薩斯州副州長大衛·德沃斯特的參議院競選效力。

2013年,張振熙短暫離開了政治領域,轉而加入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終極格鬥冠軍賽(UFC),擔任該賽事的公共事務傳播總監。張振熙在UFC的傳播工作經曆為他勝任川普競選團隊的角色奠定了堅實基礎。UFC以強硬處理批評性媒體著稱,曾多次吊銷記者的采訪權限,如因提前發布未公開的新聞而撤銷記者阿裏爾·赫爾瓦尼(Ariel Helwani)的證件。張振熙在UFC期間積累了豐富的危機管理經驗,擅長快速、果斷地應對媒體爭議。

張振熙與川普:天作之合



2016年7月11日,張首次與川普結緣,被任命為川普競選團隊的快速反應主任。根據新聞稿,他的職責包括“確保競選團隊及時掌握突發新聞,並反擊錯誤或不公正的報道”。競選團隊的高級顧問之一傑森·米勒(Jason Miller)表示,張振熙與川普的風格天衣無縫。“完全不需要磨合時間,”米勒說道,“不用花時間互相了解,也不用琢磨川普總統會如何表達或他希望團隊如何配合他的行動。”

川普上任後,張振熙在白宮擔任總統特別助理兼白宮助理通訊主任,主導了尼爾·戈薩奇(Neil Gorsuch)提名為最高法院法官的輿論工作。2017年8月16日,張振熙被任命為總統特別助理兼戰略響應主任。隨後,他參與推動了川普的稅改法案《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的通過。根據《陷入泥潭》(Kushner, Inc.: Greed. Ambition. Corruption.)一書的記載,張振熙與另外三人在白宮被川普女婿賈裏德·庫什納和斯蒂芬·班農稱為“殺手級的人物”。班農認為他們“富有創新性並注重行動”。

然而,張由於第二任幕僚長約翰·凱利實施的全麵人事調整而離開。據2018年《政客》雜誌的一篇報道,“張振熙是白宮中少數經常出現在重要場合卻保持低調的助手之一。與他的許多同事不同,他從未試圖讓自己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在2020年總統選舉期間,張振熙擔任川普競選團隊的顧問,協助組織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一年後,他參與了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競選加州州長的選戰,並曾考慮自己參選加州第九選區的國會席位。然而,他最終選擇加入支持川普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MAGA Inc.),成為其最早聘用的成員之一,並在2022年11月川普宣布再次參選時重新加入其競選團隊,被任命為川普2024年總統競選的發言人。

川普的“攻擊手”

張振熙的外形粗獷,別名“熊貓”(Panda),曾因其早年的Twitter賬號@CaliforniaPanda得名,川普則稱其為“我的相撲選手”。張和川普都熱衷於格鬥運動和WWE摔跤賽事,他們經常被一起看到觀看UFC比賽,而UFC的主席達納·懷特(Dana White)也是川普的長期支持者。

 “身強力壯”的張振熙作為川普競選團隊的發言人,其溝通風格和傳播策略與其個人形象一致,展現了極強的攻擊性、戲劇化和標簽化屬性。其辛辣的語言在網絡時代有較強的傳播力,與川普本人的語言習慣較為一致。

這種具有爭議的風格在現代美國政治中並不常見,但在川普的競選團隊中卻獨具一格。張振熙的溝通風格可以用“硬漢”式的強人和男性化來概括,體現在對權力、剛強和攻擊性的強調,通過語言塑造強者形象、激發情緒共鳴並強化支持者的歸屬感。

他通過粗魯、直白的語言構建出川普強硬、不妥協的形象。在2024共和黨黨內初選期間,張將川普的競選對手、佛州州長德桑蒂斯描繪為一個“絕望的太監”,並嘲笑他的牛仔靴“像一個剛穿上高跟鞋的小女孩”。這些攻擊性言論不僅迎合了川普支持者的情緒,還成功塑造了德桑蒂斯在公眾麵前的“無力”和“尷尬”形象,從而削弱了他的政治威脅。

對另一位對手尼基·黑利(Nikki Haley),他的評論相對“溫和”,但依舊貶低她為“自毀形象”的失敗者,形容她的成就將“被她自己點燃的垃圾火燒毀”。他曾針對拜登身體狀況發表聲明,稱拜登“像穿著尿布的人一樣慢慢走路”,將拜登照片配以“救命!我的尿布爆滿了!”的文字,並批評他“經常當著全世界的麵摔倒”。對哈裏斯,他稱其為“無可救藥的失敗者”和“害蟲”,並指責她的言論煽動了針對川普的暗殺企圖。

川普的“善後人”

另一方麵,在川普因“失言”而引起輿論嘩然時,張也通過各種技巧消解爭議的道德基礎。2023年10月,川普因公開聲明“非法移民正在‘毒害我們國家的血液’”引發廣泛批評。這一言論被外界解讀為帶有白人至上主義和仇外情緒,甚至與希特勒的言辭相提並論。

張迅速通過媒體聲明表示:“這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正常表達,無論是在書籍、電視、電影還是新聞報道中。如果有人認為這是種族主義或仇外心理,那麽他們顯然生活在一個被非理性憤怒吞噬的另類現實中。”

他並未正麵回應批評內容,而是以“過度解讀”作為核心反擊點,從而規避了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他將批評者描述為“不理性憤怒”的人,轉移輿論焦點,將原本針對川普的批評反轉為對批評者的質疑,鞏固川普支持者對外界的敵對情緒。

另一個事件則更為敏感,如若處理不當可能對選情造成負麵影響。2024年8月,川普團隊在阿靈頓國家公墓60區(主要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老兵的墓地)進行視頻拍攝,違反了聯邦法律禁止在軍方設施內從事政治活動的規定。一名墓地工作人員試圖製止拍攝,卻被團隊成員推搡。事件曝光後引發公眾批評。

一般的危機處理思路可能是迅速公布事件詳情、進行道歉或者與進行不當視頻拍攝的工作人員及時切割。然而,張卻轉守為攻,首先聲稱墓地的女性工作人員“正在經曆心理健康問題”,試圖通過抹黑個人形象來削弱對方的指控。隨後,他指控該工作人員“無故發起肢體接觸”,並承諾公開事件視頻以證清白,但最終並未兌現。張進一步稱工作人員不願起訴川普團隊是因為“荒謬的、帶有川普精神錯亂綜合症的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張振熙在多次媒體回應中反複提到“川普精神錯亂綜合症”(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 TDS),並通過語言攻擊批評者的心理狀態或人格特質。這一說法最初源自川普支持者,用以諷刺那些過度反對或批評川普的人,將他們描述為“失去理性、被仇恨驅使”的一群人。

通過標簽化,將川普的批評者統一納入一個否定性框架。這種語言不僅簡化了複雜的批評聲音,還幫助川普支持者對外界的批評建立集體防禦心理。使支持者更加認同團隊的“被攻擊者”敘事,強化了“我們對他們”的陣營劃分,構建出對抗性極強的政治生態。

川普團隊關注的中間派獨立男性選民認同這一標簽,並將其視為對“主流媒體”“假新聞”“極左翼勢力”的攻擊,從而獲得情緒上的滿足感。通過心理攻擊,張振熙不僅削弱批評者的合法性,也強化了川普團隊“反精英、反建製”的政治敘事:將批評者描述為脫離普通民眾的“精英階層”,從而突顯川普團隊代表“真實民意”的形象。張的語言風格具有強烈的戲劇化特征,例如用“雪花”“精神錯亂”等形象化詞匯,既通俗易懂,又能製造傳播熱點,迎合川普支持者的偏好。

然而,幕後的張振熙也對媒體接觸有較為務實的態度。根據《紐約客》的報道,記者認為,張振熙在激烈的媒體攻防中遊刃有餘,雖然他的言辭往往過激,但他也能在私下與記者建立友好關係。記者們普遍指出,川普團隊能夠接受批評性報道,前提是報道透明且符合專業標準,這與拜登團隊對媒體的更高期待形成鮮明對比。張振熙的工作風格較為專注,未婚的他每天清晨六點便開始給記者發送信息,甚至忙到半夜仍在解答問題。他既是川普的“攻擊手”,也被視為為其“善後”的關鍵角色。

白宮通訊主任是美國總統高級幕僚團隊中的關鍵角色,主要職責在於製定和實施總統議程的傳播戰略,確保政策信息能夠以清晰、精準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傳遞給公眾。這一職位不僅負責塑造總統的公眾形象,還承擔著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通訊主任需規劃總統的媒體露麵策略,包括安排新聞發布會、演講及訪談,協調政府不同部門的傳播活動,以確保政策宣傳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同時,通訊主任還需領導團隊應對危機公關,通過快速反應和統一口徑來管理輿論風波。此外,隨著數字化傳播的興起,通訊主任的職責已擴展至監督社交媒體和在線平台的傳播活動,以借助數字技術擴大政策議程的影響力。

作為長期追隨川普的核心幕僚,張振熙的強人化溝通風格與川普一脈相承。其語言風格直接、對抗性強,常通過戲劇化和通俗化的語言塑造“強者”形象,迎合川普支持者的情緒傾向。張的策略以分化為核心,將批評者歸入“精神錯亂”或“精英階層”的標簽化框架,同時鞏固川普團隊的“反建製”敘事。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在國內強化了川普的基本盤,也可能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使兩極化的輿論生態更加複雜。

張的媒體策略與川普的交易模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善於利用表麵的強硬姿態製造談判壓力,同時通過靈活調整和交易實現政策“獲利”。張的傳播風格不僅為川普的強硬政策提供了輿論支持,還通過精心設計的危機公關手段創造妥協和利益交換的空間。

張振熙的任命還對川普政府的外交傳播戰略產生深遠影響。作為白宮的核心傳播人物,張不僅需要塑造國內支持,還需應對國際輿論壓力。他的直接對抗型語言和迅速反應策略或許能為川普的外交政策辯護。然而,這種風格可能導致美國與盟友間的溝通成本增加,甚至在敏感議題上引發誤解與衝突。張在危機管理中的“攻守兼備”策略,雖能迅速消解爭議,但過度對抗可能削弱美國政府在國際事務中的道德信譽。

作為華裔,張需要在美國政治圈內證明自己的忠誠,以消除任何潛在的身份質疑。他可能通過強化“美國優先”的立場來展示對川普政策的堅定支持。張可能會避免在公開場合展現對中國有任何過於同情的態度,反而會通過強硬的語言和策略彰顯自己完全站在美國利益一邊。

在數字傳播領域,張振熙的任命可能加速川普政府進一步擁抱新興傳播形式。張擅長利用社交媒體和非傳統媒體擴大政策影響力,這將使川普團隊在數字輿論場中占據優勢。在他推動下,白宮可能將更多政策議程搬到社交媒體平台,通過直觀、生動的內容吸引年輕選民和邊緣化群體。這種數字化傳播方式將顯著提升川普政府的議程可見度,但也可能因缺乏傳統媒介的監督而加劇虛假信息傳播的風險。

總體而言,張振熙的任命不僅是川普團隊傳播策略的延續與強化,更象征著白宮在政策傳播上的轉型。他的語言與策略將直接塑造川普政府的公眾形象,既可能推動政策議程的快速傳播,也可能引發新的爭議與挑戰。無論是國內的輿論攻防,還是國際的傳播博弈,張振熙的角色都將成為未來川普政府政策成敗的重要變量。

張振熙與餘茂春的中文待遇為何如此不同

在兩屆川普政府中,這兩個華裔麵孔都會令華人難忘。讓人值得思考的是,華文媒體與華人對張振熙為何如此冷落?個中原因實在大有深意。

supercs88 發表評論於
原來“川普總統贏麻了”出自此人,嗬嗬
haohao88 發表評論於
用人唯親(川普死忠),其他都不重要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點讚網友wumiao的評論。相由心生。
cng 發表評論於
川普是非常重視手下人顏值的。據說博頓被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不喜歡他的海象胡子。張這麽醜還得到重用說明川普沒他他當人看,就是一條攻擊犬
鐵釘 發表評論於
馬屁精!
武勝 發表評論於
他不是被用來對付中國的。
茶先生 發表評論於
回複 'wumiao' 的評論 : 讚
兵團農工 發表評論於
這位哥們與眾不同,,

看來符合川普的要求。

wumiao 發表評論於
這人的醜陋真是讓人看著驚心,難怪他是川普的犬,看看他讚美川普的那些東西,和中宣部讚美中國領導一模一樣,可怕。
茶先生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隨意看看110' 的評論 : 謝謝
隨意看看110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有意思
o-tree 發表評論於
和川糞一丘之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