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的樓蘭,最佳背鍋俠

讀唐詩宋詞,發現邊塞詩人們特別愛暴打樓蘭玩。

李白: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杜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到了宋朝,懷才不遇,隻能意淫收複河山的辛棄疾,也整天狂想著:莫邪三尺照人寒,未須攜去斬樓蘭。

樓蘭地處交通要道,漢朝要去西域各國,先要經過敦煌,到達樓蘭,然後就可以向不同方向到達西域的幾個主要大城市。因此樓蘭成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國。與中原王朝巨大的貿易順差,使得樓蘭國非常富庶。漢朝時西域匈奴崛起,小國樓蘭自然歸附匈奴,俯首聽命。他們不時還要劫掠大漢的商人,幫匈奴襲擊漢朝使者。所謂的經濟靠大漢,安全靠匈奴。漢武帝對這種吃飯砸鍋的行為很憤怒,便派兵討伐,樓蘭於是投降,歸附大漢。這樣匈奴又不幹了,就揍他,於是趕緊又管匈奴叫爹。幾個來回之後,大漢對其恨之入骨,幹脆派特種兵長途奔襲,把樓蘭王殺死,立他的兒子為新國王。再給國家改個名字,魯比奧啥的,就當從來就沒有過樓蘭這回事。

不過,中原文人一直叫他們樓蘭,因為這個名字好聽,容易記。

80年左右,那裏出土了一具女性幹屍,高鼻深目,麵容俊美,氣質憂鬱。樓蘭美女成為當今許多宅男的夢中情人。我總覺得如果叫烏孫美女,龜茲美女啥的,感覺總歸要差點意思,不方便遐想。

實際上,唐朝時,樓蘭國早就不存在了。唐朝主要是和突厥,吐蕃,高句麗打仗。但邊塞詩人隻說樓蘭。

中國人最愛提雖遠必誅,很令人自豪的樣子。因為大宛國不願給汗血寶馬,於是大漢就派兵把它滅了。樓蘭成為文人的最愛,理由也差不多。一個小破國家,變來變去,不夠忠誠,我泱泱大國隨便動幾根手指頭,就能滅掉你。於是,邊塞詩人幹脆就把它當作邊疆外族的統稱。

唐朝時,科舉還沒有完全的製度化,朝廷需要人才時,就考一次,遇到點其他的事忙,就好幾年想不起來。唐玄宗某天突然想起好久沒科考了,來一次吧。宰相李林甫為了打壓潛在後起之秀的威脅,就在考完後匯報說:“恭喜萬歲,這次考試沒發現一個有用之才。說明萬歲賢明,朝堂之上,已經網羅了所有人才了”。唐玄宗一聽,覺得我的國厲害了,回頭又找楊貴妃玩去了。

杜甫就是在這次科考中失意回家,繼續過著苦逼的日子。

當時的文人如果得不到高官推薦,科舉又無門,基本上沒有啥出路。許多人投筆從戎,去邊塞從軍。心情好時,意氣風發,揮筆寫詩:斬樓蘭,破樓蘭;但多數時候,在軍中做一些抄抄寫寫的文書工作,看看自己那個小細胳膊也不是上陣殺敵的料。鬱悶起來,也寫詩一首:滅樓蘭,刺樓蘭。總之,見到慫人摟不住火,有事沒事就拉出樓蘭出出氣。好比在公司被老板罵了,就回家打老婆孩子。

當時有一條孔雀河穿過樓蘭,使樓蘭成為沙漠中一片美麗的綠洲。後來,孔雀河在上遊改道。樓蘭就逐漸幹旱沒落,人口慢慢流失殆盡。近年在那裏出土的文物,發現有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法律:砍樹者,罰一匹馬;砍樹之大枝,罰一頭牛。當時的氣候環境惡化由此可見一斑。

漢朝後,中原戰亂,無暇顧及塞外。所以史書上缺乏具體的記載,不清楚樓蘭怎麽就不見了。東晉末年,有僧人路過那裏,回來寫書說那裏“天無飛鳥,地無走獸”,可見已經荒涼不堪了。不過,到了北魏時期,鮮卑與那裏的其他遊牧民族打仗,在那附近戍邊。有記載稱常有樓蘭居民向中原地區遷徙過來。前幾年好萊塢拍的“花木蘭”,說的就是北魏與樓蘭國大戰的故事。顯然是借指其他遊牧民族,樓蘭國從來沒有這麽大的實力。

再後來,就是唐初,唐三藏取經路過那裏,已經是一片無人的沙漠了。

白居易有詩:一堂華屋何曾見,萬裏黃沙破樓蘭。這個破字應該不是擊破的意思,而是對狀態的直接描述。同時也代表文人們對其反複無常的不屑。

但是,這能怪他們嗎?他們不就是想生存下去嗎?

Mary888 發表評論於
寫的好,informative。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真正幹反樓蘭的是氣候變遷。唐以前氣候濕潤,大草原貿易線南路(絲綢之路隻是其中的一個階段)比較昌盛。後來就不行了,幹枯滅亡了。大草原北路貿易線就逐漸占了上風。唐以前是秦勝趙,關中勝河北,安史之亂等等。而後西安就衰敗了。北京就崛起了。
wumiao 發表評論於
樓蘭小國地處偏遠,大概十幾萬人,幾十年的曆史,被中華大國蔑視痛擊了上千年,算不算欺負弱小的典型案例?
海棠依然依舊 發表評論於
文風獨步,題材新穎,好文!
老財主說兩句 發表評論於
回複 '2maomao' 的評論 :
多謝欣賞
2maomao 發表評論於
有趣的好文章,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