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門遊玩隻能住旅店,沒有其他選擇。有了民宿這個平台後,出門旅行又增加了點刺激。在不同國家和民宿主人聊天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不僅可以快速了解各種實用信息,還可以增長很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比網絡和誰誰誰告訴你的要有用的多。
住的民宿是一幢日本普通的小樓房。由50多歲的馬來婆自己經營,她英語有限,中文流利。和我聊天常常要帶點英語。她自己住一樓客廳旁的一間房。底樓一間和二樓兩間作民宿出租。
8小時的時差,人雖然精疲力盡,其實也隻睡了2個多小時。熬到早上7點鍾,到樓下客廳打算喝杯咖啡。馬來婆已在客廳裏忙碌著。打過招呼和她閑聊了一會兒,她說來日本20多年,日本老公過世多年。平時做些短工。出租3間房以補家用。然後詢問我來東京想去哪兒玩等等。看著我有些遲疑,馬上介紹了一通東京的名勝古跡和網紅打卡之地。我知道她在她的民宿網頁上有提供導遊的服務。我如實告訴她我來東京是因為女兒在東京開導演會議,住在涉穀。會議結束後一起去大阪住幾天,然後去上海,主要是陪女兒去上海。如果各自從歐洲單獨飛,路上甚感無趣。被她拖來東京也順便散散心,走走看看而已。我去年已來過大版。馬來婆聽完我的話張著眼睛將信將疑的看著我。我猜在她的認知裏,哪有來東京對吃,購物和參觀名勝古跡不感興趣的。這老家夥要麽是胡說八道,要麽是另有不可告人的隱情。是個怪人。
當然我隻是沒敢對她說日本的東西對我沒什麽吸引力,吃,我個人沒覺得日本的食物有多美味,什麽高級的牛羊肉和海鮮,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品種沒有日本多,但食品的信譽,質量絕對不低於日本。日本的名勝古跡,我不懂美學和建築藝術,但感覺上和上海的豫園都不能比。和歐洲建築相比,那。。。。
從馬來婆那裏了解了點簡單實用信息,附近哪家餐館可以吃到多一點大米飯,來去的交通信息等等,一個人就漫無目標的去街上閑逛了。東京的街道和建築,除了幹淨。和八,九十年代上海的有些區域在很多地方很相像。大腦裏回想起80年代初,看日本的電影和一些圖片。東京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日本的朋友還為我辦了東京的一所什麽學校的入學通知和經濟擔保。終因當時政府不給護照而隻能絕望的作罷。後來護照政策放鬆,時過境遷。在西方各國輾轉,時光匆匆就再也沒有和他們聯係。不知如今這些日本朋友是否還在人間。去年九月在大阪心中也同樣浮現出這種傷感。物是人非,由它去吧。想想年輕時的無知,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甚感荒唐可笑。
用西瓜卡進入車站。內心卻很糾結,自己在問自己,究竟遊,行兼並還是以行為主。自去年9月獨自在大阪京都等地盲目逛了幾天。對遊覽日本的名勝古跡就幾乎失去了興趣。我對日本的文化曆史,知之甚少,也不感興趣。對佛教和古建築更是一竅不通。遠遠看看就行了。從我個人的欣賞角度,日本的亭台樓宇寺廟,建築風格和上海城隍廟---也就是豫園都不能相比,隻是日本的建築物外多掛了點大小不一的紅白燈籠而已。更不要說蘇州的園林相比了。好多地方參觀還要收門票,特別是去年9月去京都,在一個叫二條城禦殿的地方進去看看,看見大門外很多歐洲遊客,心裏有些後悔。凡是歐美遊客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不怎麽好玩,都是被忽悠來的。無奈腳上起泡,實在想找個地方歇歇腳。付了10歐元門票進去。圍著幾幢低短的建築和空空如也的花園。裏麵有個茶室,人很疲勞隻想先坐下休息,要了個單球冰淇淋。付錢時還是嚇了我一跳。1500日元,幾乎是11歐元。我一開始還以為自己沒聽清楚。我居住的城市生活開銷大概和日本一樣,但也沒有11歐元一個單球冰淇淋。
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隨意而行吧,先去東京市中心看看。腦子裏忽然想到先去問車站管理員要一張地圖。地圖一目了然。日本的遊客信息中心不多。要弄一張地鐵路線圖或旅遊地圖不容易。大的火車站的辦公室有些有,有些也沒有。看著車廂裏男男女女不管是坐著的還是站著的,沒有一個不在低頭擺弄著手機。時髦話叫‘刷’手機。一下子有點分不清是在上海地鐵裏還是在東京。中文媒體總是說東京人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壓力怎麽大。隨意看了一眼旁邊坐著的年輕人,正低著頭手指快速的在屏幕上上下滑動,以為他在回複或接洽什麽工作。仔細看了一眼他的手機屏幕,好像是個新聞網頁。他如此不停的快速滑動根本不能看文字。再看看旁邊一個菲律賓女人,也是30多歲吧,在一個語言APP界麵上不停的上下劃動,其實是一種很嚴重的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