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糖漿007

楓葉糖漿007 名博

剝一剝瓊瑤人生的洋蔥—附加為什麽她的小說毒害一大批青少年

楓葉糖漿007 (2024-12-08 15:53:27) 評論 (72)

瓊瑤的人生經曆比較豐富,總從她走後,各種文章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她的人生成長經曆,各種關係,家庭的,男女的,經濟的,也都一一浮出水麵,所有的一切對於指向她的自殺結局都是有關聯的。

她的童年是悲慘的,不是因為物質,而是精神上遭受的虐待留下的創傷,一輩子都在haunted 她。敏感的小女孩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愛,因為達不到父母的對她人生學業上的期望,讓她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我覺得除了和父母的關係,她和同輩人的人際關係也一定有問題,才會埋頭中古書籍,讀了超常量的書籍,她的文學功底從那裏而來,她的詩,她的文字都說明了這一點。

小女孩讀書,才不會琢磨孫子兵法,一般就是才子佳人,卿卿我我,瓊瑤也不例外,從書裏得來愛情知識都是不完整的,加上自己的想象,變成了一個情感上早熟的小女孩,她的情感寄托第一次放在了大二十幾歲的國文老師身上,不知道那個國文老師怎麽想的,也許還是男人經不起誘惑那種老套故事,結局大家已經看到,瓊瑤媽媽親手撕毀瓊瑤的第一次春夢,順便撕毀了那個中年男人的前程。這個絕對是瓊瑤心口的一個大創傷。

可是瓊瑤對於愛情的渴望還在繼續,多年的文學修養讓她要把自己心中的願望呐喊出來,被平鑫濤慧眼識中,從此開啟了瓊瑤時代。

從時間段來看,雖然瓊瑤的書熱賣,但是遠遠到不了發大財的地步,這些書靠情節取勝,在雜誌上連載確實吸引人欲罷不能,再說台灣就那些人,那些市場,真正的轉機是進入了大陸市場。那個時候瓊瑤已經四十多了。

這個之前還發生了平鑫濤婚變,瓊瑤逼婚,結婚。現在我們知道了,平鑫濤並不是像瓊瑤一再標榜的愛她死去活來,平一直有自己的打算。平和前妻並不是為沒有感情了分開,他們的分開絕對是平鑫濤為了利益最大化,很難說平是一個自私的男人,從某種角度說還是很高尚的一個人,雖然舍棄原配和三個子女很痛,但是他想給他們更好的生活,這個從最後主要的遺產沒跟瓊瑤商量就留給自己的孩子就可以看出,也從瓊瑤一直抱怨的平鑫濤太寵溺自己的孩子也流露出瓊瑤和平的孩子們爭寵並沒有贏。

話說回來,那個時候和瓊瑤結婚是不得不走的那一步。因為他了解瓊瑤,知道瓊瑤需要什麽,瓊瑤的感情索取是一個無底洞,平以毅然舍棄原配和家庭來對瓊瑤表示她可以擁有他的全部,從此瓊瑤一心一意活在了自己想象的世界裏,覺得自己和平的愛情天下唯一,世界之最。但是潛意識都寫在了瓊瑤的書裏,據說許多故事都是小三把原配鬥敗的結尾,小三和男主是真愛,說真的,千般萬般強調這個結局,其實還是不自信的表現,以為寫在書中,落在紙上就是板上釘釘變真實了。

其實這樣做的效果適得其反,原配和平鑫濤的小孩看了,就像刺刀一次次刺向他們最軟弱的地方,以前他們的爸爸還活著,各種經濟利益還在繼續,他們年紀長了以後,一定是懂的,所以他們一再忍隱,直到爸爸過世,自己的羽毛漸豐,一切的利益也塵埃落定,就是他們翻臉的時候,也是他們聲討的時候。他們看到他們的媽媽所遭受的痛苦,也許還有爸爸做風箱裏的老鼠的時光,他們怎麽會原諒? 所有的金錢也買不走他們對瓊瑤的仇恨,這個是瓊瑤種下的因,最後的果也是瓊瑤自己收獲。

瓊瑤四十多歲,小說進入大陸市場,馬上風靡一代人。

那個時候的中國,八十年代,除了紅色文學就沒有任何東西了,愛情,性都還是禁忌,中學裏男女都互相不說話,成年了大多數人靠媒人介紹認識談戀愛結婚,對於愛情是白紙一張。瓊瑤的小說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青少年幾乎人手一冊,哦,原來這就是愛情。要死要活,非你莫屬。這個現象隻能在那個時代,那個大陸存在,人類曆史上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機會的。也許朝鮮會,但是市場也太小。所以說,瓊瑤和平鑫濤是站在了風口上,後來在涉足電視,可以說,瓊瑤到了六十歲才真正開始發大財。

那個時候瓊瑤和平鑫濤都已經名利雙收,人生的大目標已經實現,至少對於平鑫濤來說,用這個錢,幫助自己的小孩,受良好的教育,再把他們引入自己的生意,一切貌似圓滿。

但是對於瓊瑤來說,這麽多年,她的感情無底洞看樣子並沒有被平鑫濤填滿,反而滋生了很多不滿,其實人到六,七十,怎麽還會對愛情這類事情不明察秋毫呢,隻是戲還要繼續演,演到自己信以為真,隻到平鑫濤癡呆對她喊媽媽,這個戲才演不下去。這個喊媽媽很有看頭,也許平喊的是自己的媽媽,也許平喊的是自己孩子的媽媽。台灣人有這個習慣的,老公跟著孩子喊老婆“媽媽”。 這是一樁懸案,隻有當事人或者當時的身邊人知道。

這個事情發生以後瓊瑤大受刺激,才發生要拔插管的事件,平鑫濤兒子發文言辭犀利,說瓊瑤認為癡呆不認識她的平鑫濤已經沒有了靈魂,不應該再活著。雖然瓊瑤否認,但是從瓊瑤一貫的理論,平的兒子不是沒有道理。瓊瑤每天要問躺在病床上的平,還愛不愛她,平說愛,她就很開心,有一天不能說了,她就非常生氣。這個絕對不是正常人的關係和正常人的行為。

這些不正常的行為發生在初戀,青少年時代是有情可原的,發生再七八十歲的老太身上一定是哪裏出問題了。

然後就有了最後的視頻和遺書,各種華麗辭藻,各種唯美畫麵,後麵是人生不堪的重負,所謂的愛情沒有讓瓊瑤content,沒有讓瓊瑤接受她自己。她也許有一些老年病痛,但是絕對到不了可以去瑞士申請安樂死的地步。於是八十六年的無解的人生指向了最後的結局,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再說八十年代和後來年代的看過瓊瑤小說的許多對於愛情有錯誤的認識,有的人被耽誤了終生,有的人從自己跌跌撞撞的感情經曆中悟出瓊瑤書中的愛情故事是空中樓閣,是毒藥,希望自己從來也沒有讀過。

瓊瑤的小說的流行,那種時代那個國度已經一去不複返,願瓊瑤把她的詩詞留下,把小說帶走。來世重新來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