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第二次大戰史的人,都知道納粹德國又稱德意誌第三帝國。第二帝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解體之前的德意誌帝國。德國在近代史中影響很大,中國近代史上常提到的那個德國,就是第二帝國。但第二帝國存在才不到半個世紀,曆任隻有三位德皇。那麽什麽是第一帝國?十九世紀初之前,德語係的日耳曼諸邦有上百個,一盤散沙,鬆散地維持在一個同盟框架下,史稱德意誌人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即德意誌第一帝國。奧地利與德國同屬德語係的日耳曼民族,奧地利曆史上作為德意誌諸邦的霸主,長期控製它們的邦聯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十八世紀普魯士王國的興起。普魯士起初是由中世紀的波蘭王國,封賞日耳曼人的條頓騎士團首領為公爵,在波羅的海沿岸立陶宛獵人為主的森林地區,建立波蘭附屬公國。引進日耳曼族農民開發後,普魯士變成一個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不受其約束的日耳曼人為主的國家。通過聯姻,普魯士公爵家族控製了更大更有權勢的帝國四個世俗選帝候之一,勃蘭登堡大公國及其首都柏林。至今柏林的勃蘭登堡門,以其曾屬的大公國冠名。十八世紀後期,從小受法國人教育的國王弗雷德裏克二世(又譯腓特烈二世),法語比德語好,深受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影響。他以國家公仆而不是主人自居,立法教育鼓勵平權,削弱普魯士傳統的容克貴族與地主勢力,給平民灌輸國家主人翁意識,使普魯士成為啟蒙運動中最早期嚐試建立的現代民族國家之一。弗雷德裏克二世每戰親自參戰衝鋒陷陣,以出色的戰略思想和現場戰術指揮,加上大膽的政經改革成果,使普魯士陸軍一躍成為歐洲最強悍的陸軍,迅速擴張,搶占奧地利東北的西裏西亞地區,與俄國和奧地利瓜分波蘭,購買或兼並多個德意誌諸候國,自己稱王,奠定普魯士在歐洲的強權地位,史稱其為弗雷德裏克大帝(腓特烈大帝)。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的法蘭西帝國,輕鬆擊敗神聖羅馬帝國中德意誌各邦國,德語係中隻有奧地利與普魯士尚能結盟阻擊。普魯士王國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侖後繼續擴張,最終取代奧地利成為德意誌各邦的盟主。德意誌各邦國大多數為基督新教徒國家,宗教上更傾向同屬新教的普魯士而不是天主教的奧地利。為抗衡歐洲大陸非德語係的強權,在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運作下,解散奧地利為主的德意誌邦聯,排除奧地利,讓其他德語係小邦國依附普魯士,於1871年合成德意誌帝國,推舉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皇帝。盡管帝國體製上表麵是聯邦製,各邦代表形成的議會有立法權,但普魯士國王、首相和海陸軍總參謀部的霸權地位,使帝國具有君主獨裁的特征。奧地利隻好與同為天主教的非德語係屬國匈牙利、捷克、亞得裏亞海沿岸的克羅地亞等,成立新的奧匈帝國。起初由於德皇威廉一世放權由宰相俾斯麥掌權,德意誌帝國有相當於君主立憲似的優勢,德國工業軍事迅速發展壯大成歐洲最強大先進。但是繼位的德皇威廉二世自大攬權驅逐俾斯麥,到處豎敵,與同宗同語的奧匈帝國結成排外的聯盟。成立不到半個世紀的德意誌第二帝國,就被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戰敗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本身為奧地利人的希特勒,讓納粹德意誌第三帝國幹脆吞並他的祖國,"統一"說德語的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