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食而嫌,羊肉混淆腥膻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傳統諺語“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意思是“人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曆過某件事情,但是也聽說過,見識過,略有了解”。絕大多數的日本人從來沒吃過羊肉,也未見過羊跑。有的是對羊肉的偏見與誤解。

  日語有“不食而嫌”其漢語意思是:沒吃過不知其味卻感到討厭。沒吃就先厭惡。有成見,無故地厭惡。無緣無故地拒絕,無端看不慣某些人。

   英語:dislike without trying;silly prejudice;dislike without ever having tasted any。


  日本人很難見過羊肉,就象中國大陸內地人很難見到“鯨魚”一樣,那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才能有的。

  最南端的衝繩島有人養養,那隻是小山羊一類的品種;最北端的北海道有牧場可以放牧養羊但產量很紙供需量小,人們將燒烤店的羊肉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鍋”。可見對羊肉還是稀有的東西。

  內陸人認為海魚很“腥臭”,日本人則覺得河魚,池魚等淡水魚很“(泥)腥臭”。

  習慣了的飲食就不會臭。臭豆腐,納豆,鮑肆臭魚,各有詬忌,各有各的嗜好,各有各的忌口物。

  不同的飲食習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民族國家的中國飲食習慣豐富多彩

  主要民族的漢族是農耕民族:飲食較為豐富多樣,主食有米飯、麵條、饅頭等,菜肴注重色香味俱全。農耕民族飲食習慣形成了農耕文化,決定了漢族農耕文化的特征,還集合了各民俗文化為一體,形成了漢族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征。農耕文化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少數民族:如藏族以奶製品、肉類為主,喜歡喝青稞酒;回族喜歡吃牛肉、羊肉,注重清真食品;蒙古族則以奶製品和肉類為主,喜歡烤全羊等。不同地域的人,由於環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氣候不同,導致思想觀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每個地區的水土環境,人文環境都不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人文曆史也就隨之而改變,而生活在一起的人,性格也會很相似。所以一塊地方的人都差不多。就像新疆的人個個都是能歌善舞,長睫毛大眼睛的,上海的小姑娘個個都是能說善辯。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也是由於地理環境才會產生的也就是說地域的獨特性.是和全體國民性相對的。

  日本人靠海吃海,捕魚狩獵飲食習慣形成了日本人的海洋文化,決定了大和民俗的文化特征,還集合了各民族的文化為一體,形成了大和民族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征。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日本人不喰羊肉由來久,混淆腥臭與膻臭。膻味主要來源於羊肉,特別是山羊,而腥味主要來自魚肉、蛋類和肉類等。膻味是一種特殊氣味,而腥味主要是食物中三甲胺的味道。

  日本形成了自己國家獨特的飲食習慣,那就是“生.鮮”,任何食物他們都力圖留下它最原始的味道,並且還要求清淡不油膩,所以在處理食材時,一方麵就是“生”,比如生吃魚、生吃雞蛋、生吃蔬菜等,他們認為這樣的食物營養價值最為豐富。

  另一方麵即是“鮮”,食物的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鮮期,時鮮有助於身體健康。為了達到人體要求的豐富營養需求,日本人還對食物兼收並蓄,形成了雜食的飲食特色,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個“雜食”卻不包括羊肉。

  經過曆史學者們的考證,日本的人類曆史可以追溯到3萬年——10萬年以前。

  大約在1.2萬年左右,日本進入到繩文時代,也就是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初期。新石器古代日本人主要獵食得的對象是麋鹿和野豬,也有狐狸、熊等大約60種哺乳動物,但據一些原始社會古墓的發掘發現,豬、鹿等動物骨骼都很常見,但是羊的骨架卻沒見過。於是有學者推論當時的日本是沒有羊這種動物的,有學者推論當時的人們不是不吃羊肉,而是沒有羊肉可吃。

  2000多年前,“渡來人”(從中國和朝鮮東渡去的移民,日本人稱他們為“渡來人”),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稻穀,於是日本順利地邁入了農業時代,食物自然更加豐富,特別是對稻米青睞有加,這就成為日本人的主食。當然,“渡來人”不僅為他們帶去了稻穀,還有各種生產資料,據三國時期《三國誌》的《魏誌-倭人傳》記載,“其地無牛馬豹羊鵲”,這就更確定原始居民無羊肉可吃是事實。“渡來人”為他們引進了牛、馬作為耕種、出行的工具,也同時引進了羊,但不是為了吃哦,而是為了它們身上的羊毛編織衣物呢。

  日本人沒有吃羊肉的習慣有地理人文決定。日本是典型的島國,由數百個大小不一的島嶼組成,多是低山丘陵地形,且地窄人密,而羊群的大規模發展,是需要在地廣人稀的高原草場上,一來羊群有充足的的青草食用,二來可以自由奔走,這樣的羊肉才鮮美精瘦,味道可口。

  如中國大規模的羊肉源頭是內蒙古草原,有詩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顯然日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羊已經被引入日本,也根本沒有讓羊群自由奔跑的“天堂”。

  日本人不吃羊肉,除了羊肉不多見,少有機會吃的客觀因素外,還有一個主觀原因就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人們都自發的不吃羊肉。

  大約6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日本,這一宗教文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原本的小乘佛教教義是教徒可以吃“三禁肉”,也及時沒看見殺、沒聽見殺、不是為自己所殺。但是傳入日本的佛教可就不是這個說法了,要求教徒隻能吃素,葷腥一律不沾,怎麽回事呢?

  日本的佛教不是本來的小乘佛教而是經過中國本土化的佛教,中國在梁武帝時期朝鮮有一個小國名叫“百濟”,百濟的佛教是從中國學去的,而百濟又為了結交日本,向日本傳授了經書,如此一來,佛教到了日本,經過中國、百濟這“兩站地”的改良,吃“三禁肉”嚴格為不能吃肉。

  傳入日本的佛教受到聖德太子的支持廣泛傳播,推古天皇把佛教定為“萬國之極宗”,天武天皇又在公元676年下達《殺生禁斷令》,明令禁止殺生食肉,在這樣的宗教影響下,不但是羊肉,就連別的肉也基本不吃,百姓不吃,天皇貴族也同樣。

  每頓飯都是米飯加點素材、醬湯,長此以往,他們把素食的吃法都研究出彩了,比如世界聞名的“精進料理”,從米飯、小菜到味增湯,每樣不多但卻色澤鮮豔、營養豐富,讓人胃口大增,再有“羊羹”,從中國傳入日本,食材就從羊肉變成了紅豆和麵粉,雖然仍然是道美食,但不吃肉不科學啊,人體所需的營養跟不上。

  考古學者研究發現,禁肉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是1.63米,禁肉後的一千多年,平均身高就成了1.55米,明白了不吃肉這國民身體素質直線下滑,國力太差明治政府於是廢棄了禁肉令,可是日本人民吃素都吃了一千多年了,早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飲食係統,乍一吃肉,可就不是什麽肉都能接受的了。

  當“禁肉令”取消後,人們就開始琢磨吃肉了,但肉這個東西,不論怎麽烹調,腥味總會有的,而日本人在長期吃素後,一時很難接受血腥味很重的肉食。1872年,明治天皇親試牛肉,而且還每天喝兩次牛奶,推動了全民吃牛肉的熱潮。

  日本是島國,漁產豐富,各種魚肉也飽受追捧,而羊肉就不一樣了,羊肉的膻味是非常重的,即便是長期吃肉的民族,很多人對羊肉也是敬而遠之,何況是日本這個剛剛開始吃肉的國家!

  同時,日本人始終接受不了羊肉還和他們的烹製手法有關。日本長久以來形成的烹製原則是保持食材原汁原味,少油、少鹽、少糖,就比如他們吃魚肉,基本有生、熟、幹、醃四種,其中生魚的吃法也是傳向世界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

  中國美食也是舉世聞名,但是考究的是各種調料對食物的影響,花椒、大料、胡椒、沙仁、豆蔻、丁香、陳皮、草果、小茴香、山奈、白芷、桂皮、鮮薑等等,各種調料數不勝數,不但去除了肉的膻味,而且還讓肉顯現出不同滋味。如此一來,羊肉在中國可以大受歡迎,在日本這個不用調料的國家,當然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冬日進補最佳選擇的羊肉和孜然的神仙組合在日本是很難吃到的。
在高級洋食料理店可吃到一些有限的羊肉,也如鹿肉、馬肉都不是日常的嘉肴菜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