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一首七十年前的校園詩

一個人的成長如此孤寂,有時,我們需要一個靈魂裏的夥伴,來見證與分享所有快樂與憂愁……
打印 被閱讀次數


   這些年光在電腦上打字了,偶爾拿起筆,寫出的字已遠不如從前那樣流暢。回想起來,練字最多的時候要算呆在鄉下的那三年,反正晚上閑著也沒事,練完漢字練英文,內容不限。

   剛下鄉的那些日子,夜裏總夢見自己仍坐在教室裏上課,醒來才知道已永遠不可能。我們高中畢業時文革還未結束,在我們畢業前的那半年,學校裏就已經沒有了正常的學習氛圍,大家開始逃課,早晚要下鄉,上文化課還有啥用?同學們都這樣想。隻有我不這樣想,離開校園隻是迫不得已。下來的時候大家都帶著小說和雜誌,有些還是文革前出版的,所以宿舍裏不缺書看。那天晚上,在一本沒了封麵的舊雜誌裏第一次讀到了這首描寫校園生活的詩歌,出於羨慕與好奇,便不由得坐到炕邊的桌子前認真抄寫在了日記裏——


   是個風雪交加的夜晚

   一個姑娘徘徊在路邊

   雪片擊打著姑娘發紅的臉

   寒風卷起了她長長的發辮

   今天是學期考試的第十天


   姑娘的第二門課程已考完

   雖然不曾浪費一點點寶貴的時間

   可又一個三分出現在記分冊上麵

   姑娘緩步在那風雪吼叫著的路旁

   晶瑩的淚珠滾在姑娘發紅的臉上


   ......

   ......

   可以說詩的內容與我們當時的處境格格不入——通過詩裏的描述,曉得了那時的人們還是崇尚文化的,校園裏的學生還是認真學習的,學來的知識也是能用得上的,不像我們天天都在農村修地球,想到如今的我們已墮落成這個樣子,讀完這首詩後心裏隻有羨慕的份了;說好奇,是因為詩歌的語言背景有些不同,如把學習過程稱作學習戰線,將共青團稱作青年團,還有,那時的課程考試五分便是滿分,三分剛剛及格......考慮到青年團是一九五七年之前的叫法,判斷出這應該是一本五十年代的雜誌。

   那天晚上,因幻想回到校園,便抄錄下了這首五十年代的校園詩,如今算起來,這首詩也該有七十年了。或許以今天的眼光看,這首詩再普通不過,但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文革特定環境下,這種渴求知識的詩歌真的很另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