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
盧家少婦(2)鬱金(3)堂,海燕雙棲玳瑁(4)梁。
九月寒砧(5)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6)。
白狼河(7)北音書斷,丹鳳城(8)南秋夜長。
誰為(9)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10)。
2. 盧家少婦:梁武帝蕭衍樂府詩《河中之水歌》中的人物,後來泛指少婦。
3. 鬱金: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
4. 玳瑁(dai4mao4):海生龜類,龜甲上有褐色美觀的花紋,古人用做裝飾品。
5. 寒砧(zhen1):此處指寒秋的搗衣聲。砧是搗衣用的墊石。搗衣是一個將新織的布料平鋪在砧板上,用木棒或杵(chu3)敲擊的程序。目的是使之平順、柔軟,便於裁製衣服。
6. 遼陽:遼河以北,泛指遼東地區。
7. 白狼河:今遼寧省境內的大淩河。
8. 丹鳳城:此處指長安。相傳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吹簫,引來鳳凰,故鹹陽被稱為丹鳳城。後以丹鳳城稱京城。
9. 誰為:即“為誰”。
10.流黃:褐黃色織物,此處指帷帳、窗簾。
沈佺期(656—約714年),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初唐後期著名詩人。沈佺期出身於下層官宦家庭。他上元元年(674年)進士及第。武後時任協律郎、考功員外郎、給事中、尚書等,顯赫一時。神龍政變後被流放到驩(huan1)州(今屬越南)。神龍三年(707年)被召回,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常侍宮中等。後曆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卒於開元初期,享年約58歲。
沈佺期(同宋之問等人一道)總結了前人的創作經驗,規範了律詩的聲韻和平仄規則,為律詩創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對唐代近體詩的成熟與定型貢獻巨大。明朝高棅在其《唐詩品高序》中說:“沈(佺期)宋(之問)之新聲,蘇(頲)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
沈佺期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全唐詩》收沈佺期詩3卷共152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2.
宋雨:今天我們來說說沈佺(quan2)期和他的一首著名七言律詩《獨不見》。沈佺期是初唐後期的著名詩人,他與宋之問齊名,並合稱“沈宋”。他們為近體詩(特別是律詩)格律的成熟與定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那一時期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唐風:沈佺期在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中進士。當時每年全國僅有二十幾個進士及第,平均年齡近30歲。能在18歲中進士,表明其才華絕不一般。當時朝廷重用才高位卑的官吏。沈佺期一開始的職務是協律郎(大約相當於社科院研究員)和侍製(相當於朝廷高級秘書)。他無事時在中書省(相當於國務院)從事文書工作或詩詞研究。遇皇帝出巡或有活動時跟隨做一些應製詩文。因為是禦用文人,其作品必須用詞考究、格律漂亮,因此他對律詩的研究與規範,可能就是在那些年初步完成的。
宋雨:沈佺期30歲左右被升為考功員外郎,負責科舉考試的一些事宜,大約相當於今天教育部的一個局長。公事之餘他的主要工作是侍從武皇,做詩應答。武則天的詩作和書法皆有相當的水平,這是有據可查的。她對文人非常重視,多有恩寵。
唐風:是的。武則天本人的詩文有水平,所以才特別願意跟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等宮廷文人切磋。她絕非弄幾個學士在周圍裝門麵,或替自己寫出點兒什麽蒙人的東西。其實整個唐宋兩朝,皇帝普遍具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
宋雨:大約在公元697年,也就是沈佺期剛過40歲的時候,他被晉升為從三品給事中,大致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廳主任。三年以後,他再升尚書,具體負責中書省的日常政務,進入朝廷權力中心。這就是為什麽在705年“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之後,像他、宋之問、杜審言這些寵臣都被流放的南方夷蠻之地。沈佺期的流放地的是今在越南境內的驩(huan1)州。這年他49歲。
唐風:在流放之前,沈佺期兩個分別為4歲和7歲的兒子也與他一同下獄,隻有他的續弦韓夫人和9歲的女兒幸免。此時,這個女人表現出不凡的魄力。她背著獄中的丈夫,散盡家財,把兩個兒子從獄中贖了出來,然後帶著3個孩子到英麓(今湖北英山縣)居住(這裏可能是她的娘家)。三、四年後沈佺期被召回朝,他長安的家業已經不存。此時韓夫人又做出重大決定,她讓家人、仆人帶著次子到長安照料沈佺期,而自己和長子繼續留在英麓。到713年沈佺期去世時,次子承襲了皇帝的封賞,成人後恩補入仕,其後代也在長安做官。而韓夫人也被皇帝冊封、賞賜,英麓沈氏也成為發達的大族。
宋雨:這個女人還真是不簡單!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獨不見》。它是寫於什麽時候呢?從字麵上看,思婦是說遼陽的戰火不得停歇,丈夫十年不能回來。我知道那幾百年遼河一帶戰火頻頻。隋煬帝三征高句(gou1)麗失敗。唐朝也打了幾十年。到了中唐,李賀又有“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之歎。那麽,沈佺期這首詩的具體背景是什麽呢?
唐風:經學者的考證,本詩最可能作於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當時高句麗已經被唐朝滅了。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領。然而這個地方並沒有持久的和平。先是朝鮮半島南麵的新羅國與唐朝發生戰爭,然後北麵的契丹部落又與唐朝在此地發生衝突。這個地方一直是幾個民族時有摩擦的火藥桶。在這一時期,唐朝軍隊的主要任務已經由攻轉守,力求保住勝利果實。
宋雨:《獨不見》是漢樂府舊題。《樂府解題》提示“傷思而不得見也。”所以作為閨怨詩是切題的。從風格來講它似乎的確是受樂府詩的一些影響,比如首聯它用了比興的手法,這在後來的七律中不多見。
唐風:於是在《唐詩三百首》中,蘅塘退士將《獨不見》歸於樂府詩。其實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七律,我感覺還是歸於“七言律詩”更合理。蘅塘退士反倒把一些不嚴格合律的詩,如崔顥《黃鶴樓》歸於七言律詩。
宋雨:清朝學者管世銘認為“七言律詩出於樂府”,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唐朝以前除樂府外少有七言詩。將“七言八句”的樂府詩輔以五言律詩的對仗和平仄格律的基本原則,就可以形成七律。也許這就是沈佺期、宋之問這些初唐詩人的心得和創新吧。
唐風:首聯“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 盧家少婦,名莫愁,是梁武帝蕭衍詩《河中之水歌》中的人物,後來用作少婦的代稱。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首聯兩句有齊梁體的華麗詩風,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居室之美:四壁以鬱金香料塗抹,芬芳四溢。頂梁用玳瑁殼裝飾,雍容華貴。
宋雨:“海燕雙棲玳瑁梁 ”暗用比興手法 — 一對海燕飛到梁上來安棲,引來全詩情思和愁緒的主旋律。與鴛鴦類似,雙燕在古詩詞中也多用來代指愛侶。如“雙燕複雙燕,雙飛令人羨”(李白),“曉日窺軒雙燕語。似與佳人,共惜春將暮”(秦觀)等等。現在梁上的燕子成雙成對,而女主人卻獨守空閨。首句對少婦居室之華麗的誇張描繪,恰是反襯她內心的孤獨與憂傷。
唐風: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憶遼陽”動人心魄。秋天到了,外麵傳來此起彼伏的搗衣聲,女人們在為遠方的遊子和征夫準備冬衣。搗衣聲、秋風、落葉這一係列外在的信息最終都轉成了女主人的傷懷之感。本來落葉並不是搗衣造成的,詩人卻用了“催”字假設思婦認定的因果關係。“砧”字前麵加“寒”與其說反映溫度,不如說反映心情。李煜的“斷續寒砧斷續風”(《搗練子令·深院靜》)那個“寒”字,也是反映他作為階下囚的淒苦。
宋雨:“十年征戍憶遼陽” 中“憶”這裏是“思念”的意思。丈夫征戍遼陽,一去就是10年。她也苦苦思念了10年。每讀到這一句,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就算“十年”是個虛數,兩三年總是有的。夫妻就這樣天各一方,音訊絕無。這在我們今天是難以想象的。
唐風:頷聯這兩句寫得很地道,是典型的詩的語言。語法上兩句都可以理解成倒裝,即 “寒砧催木葉”應理解為“木葉催寒砧“,是季節催人;“征戍憶遼陽”是“憶遼陽征戍”之意。然而既是詩的語言和句法,則常可以有別的理解,特別是後麵一句,並不一定要理解成倒裝,理解為女人思念在遼陽的丈夫,“十年征戍”作狀語,應該也可以。能夠從多角度理解,對讀詩很重要。如果能很自然地這樣寫,那就是會寫詩了。
宋雨:頸聯進一步描述征人的一去不還和思婦的愁緒。出句“白狼河北音書斷”中,“白狼河”是今遼寧省境內的大淩河,與上聯遼陽相一致。十年了,夫婿音訊斷絕,生死未卜,這種心情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很難想象。對句“丹鳳城南秋夜長”中,“丹鳳城”即長安城,當時長安城北是宮殿,城南為居民區。在夜晚的秋風明月之中,是怎樣一種煎熬。
唐風:這裏“音書斷”尤為殘酷,哪怕偶爾報一次平安,人的心中也踏實許多,等待的日子也更有盼頭。否則,那種"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隴西行四首》)的慘狀真的可能發生。
宋雨:此聯在語言上也是很精妙的,比如“白”對“丹”,"狼"對"鳳" “北”對“南”,兩個地名相對且一遠一近。這些反映了宮廷詩人作品的工巧。
唐風:很多年以前我在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聽一位文科朋友說他特別厭煩閨怨詩,娘娘腔,就那點東西,沒有深度。我當時覺得很對。而現在,我至少對閨怨詩、特別是對描寫征夫妻子的閨怨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那個時代的女人嫁雞隨雞,丈夫去打仗杳無音訊,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換成你,你怨不怨?
宋雨:明代時評家胡應麟認為本詩“起語千古驪珠,結語幾成蛇足”,也就是說他不喜歡尾聯“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明代陸時雍在其《唐詩鏡》持相反觀點,他說結尾“雄厚深沉”。我同意後者。尾聯與前麵部分的銜接和映襯和諧,本身也很有意境。
唐風:我也很喜歡尾聯。它不溫不火,結束得恰到好處。“誰為”即“為誰”, “更教”意思是“偏偏讓”,“流黃”這裏指褐黃色的窗簾。究竟是為了誰而這般愁苦卻不得相見啊?這種反詰不論出自少婦本人還是第三方,都有很強的抒情色彩。而末句說,那明月又偏偏照在窗簾上,這不正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意境嗎?。
宋雨:沈佺期的這首《獨不見》是初唐為數不多的七律中的傑作。它雖在語言上尚遺留樂府風格,也未脫盡齊梁體的浮豔,但言之有物,意境寬廣,技法純熟。此詩對後來唐代律詩,以及閨怨詩、邊塞詩均有很大影響,另外作為宮廷詩人,他在這首《獨不見》卻表現了對婦女的同情和反戰情緒,也是難能可貴的。
唐風:說句題外話:本詩在有些選本上的標題是《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垂拱二年(686年),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出師北征同羅、仆固(皆為契丹部落名),喬知之任侍禦史護其軍。喬知之曾經作過一首五古長詩《從軍行》,內有“平砧搗文練”、“寂寞十年啼”、“夜上流黃機”等句。所以有人猜測,沈佺期的這首詩實際上是對喬知之《從軍行》的和詩。
宋雨:喬知之回朝後沒兩年就被殺了,也是死得冤屈。喬知之有一位侍婢名叫窈娘,美麗且善歌舞。結果被武則天的侄子、文昌左相武承嗣看上了,強行霸占。喬知之很傷感,於是作《綠珠篇》寄情(此詩傳至今),密送給窈娘,女人讀後無比傷感而自盡。武承嗣知情後大怒,讓人羅織罪名後殺了喬知之。不過,武承嗣也沒能得瑟太久。他想讓武則天立其為太子,但在大臣狄仁傑等人的反對下未能得逞,而且被罷相。結果他不到50歲就憂鬱而死,也算惡有惡報。
---------------
【論壇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8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