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西西裏(4) 阿格裏真托,希臘諸神的居所

離開塞利農特後,我們驅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阿格裏真托(Agrigento ),路程90多公裏。在去往阿格裏真托的路上,我們先在雷爾蒙特(Realmonte)的著名景點土耳其台階(Scala dei Turchi)停留片刻。



土耳其台階是雷爾蒙特海岸的一座懸崖,是一個階梯形狀的白色石灰岩岩層。千萬年來,岩石與大海相愛相殺,勾勒出一層層的天然的台階,這裏是許多著名電影的取景地。




土耳其階梯的各稱來源於曆史上海盜使用這個區域作為船隻停靠和上岸的地方。這些階梯狀的白色岩石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與湖藍色的地中海水形成鮮明對比,構成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景象。



這裏是西西裏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過去,土耳其台階是開放的,遊人可以走到懸崖上去。可是由於出了一些事故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現在這裏已經建立了圍欄,遊客不能隨意下去了。



雖然很遺憾不能下到台階上去,但拍攝到的白色懸崖的壯觀,以及一望無際的湖藍色地中海還是令人心曠神怡的。



從土耳其階梯出來後,行駛十幾分鍾,我們便來到了阿格裏真托的神殿之穀(Valle dei Templi/Valley of the Temple )。



阿格裏真托(Agrigento )位於西西裏島南部海岸,是阿格裏真托省的首府。它是古希臘黃金時代的主要城市之一。在公元前406年之前,人口估計在20萬至80萬之間。而現在的阿格裏真托隻有不到6萬人口。




阿格裏真托是由來自克裏特島和羅德島的希臘人在公元前581年建造的,短短百年便達到鼎盛。城市建在離海不遠的山坡上,依山傍海,住宅區圍繞神殿、劇院、廣場、集市。希臘詩人品達爾(Pindar)曾盛讚阿格裏真托為:[人間最美的地方]。



阿格裏真托有“諸神的居所”的美稱,經曆過鼎盛時期後的阿格裏真托,又被迦太基、羅馬帝國統治,因為戰爭的因素,使得這個城市不斷的重建,在中世紀拜占庭帝國統治期間,人們漸漸搬到向北的坡地上定居,也就是阿格裏真托現在的位置。到阿拉伯統治西西裏島的時候,把巴勒莫作為中心,阿格裏真托慢慢淡出,再也回不到大希臘的鼎盛時期了。但是由於早年的遷移,希臘古城區的古神廟反而得以獨立完整的保存下來,這些遺跡成為希臘本地外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臘神廟群,於1997年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這就是神殿之穀所在的地方。





神殿之穀(Valle del Templi), 聽起來像是一座山穀,其實這些神殿矗立在阿格裏真托城南麵一座地勢險要的山坡上,古希臘人選址時首先考慮的是防禦,一麵坐擁山穀,一麵可遠眺市區。



神殿之穀的全稱是“阿格裏真托神殿之穀考古景觀公園(Parco archeologico epaesaggistico Della Valle dei Templi di Agrigento)”, 占地麵積達1300多公頃,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考古遺址公園,從入口處走到最後一座神廟大約4公裏,必須返回入口才能坐車離開。景區內沒有任何遮擋,烈日豔陽裏下暴走還是需要體力和勇氣。



走進景區,到處都是斷壁殘恒,破碎的石塊無聲地傾訴著這塊土地上的故事。鼎盛時期這裏曾經有20餘座神殿,但是目前能看出樣子的,隻剩下五座神廟,全部為多立克式神殿,完好程度不一。



首先看的是朱諾神殿(Tempio do Gunner)。朱諾是羅馬神話裏的天後,朱庇特之妻,是女性、婚姻和母性之神,集美貌、溫柔、慈愛於一身,被羅馬人稱為“帶領孩子看到光明的女神”,對應希臘的天後赫拉,宙斯的妻子,所以也可稱作赫拉神殿。



至今仍有25根多立克式廊柱巍然聳立,其中有一麵完好保存下來,從中還能想象出昔日的宏偉。




神殿之穀南側這些遺跡就是公元前幾世紀的阿格裏真托的城牆,用來防禦對岸北非的強敵。牆中的洞穴是當時逝者的墳。千年的風雨滄桑,許多墓穴成了空洞,也成了可以瞭望地中海的窗口。



一路走來,見到的第二座神殿是神殿之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協和神殿(Tempio Della Concordia/Temple of Concord)),神廟建於公元前440年。它不僅僅是整個神殿之穀保存最完整的神殿,也是希臘境外保存最為完整的神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個LOGO上的神殿就是以協和神殿為原型設計的,而不是許多人以為的雅典衛城帕特農神殿。



協和神殿又譯為“孔科爾迪亞(Concordia)神殿,得名於古羅馬神話中的“和諧女神”孔科爾迪亞,對應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哈爾摩尼亞(Harmonia)。她是愛神阿芙洛狄忒和戰神阿瑞斯的女兒,考古人員在附近發現一個刻有女神名字的拉丁銘文,就以此命名。這座神殿到底是獻給誰的早巳無從考證了。屋頂早已坍塌,但柱廊和前後麵都保存完好,正麵6根立柱,側麵13立柱,完整無缺,和雅典的帕特農神殿一樣,都是多立克式的。



這座神殿保存的如此完好,是因為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神殿被改建成一座基督教堂,神殿的主體結構得以幸存。原本立柱之間被砌上了牆,供奉希臘神像的位置變成了教堂的祭壇。直到1788年,改造的部分才被拆除,陸續恢複成今天的模樣。



在陽光照射下,它整體通透、已經在這裏矗立了2400多年,靜靜地望著地中海歲月的變遷。



2011年波蘭藝術家Igor Mitoral 把他的青銅雕像“墜落的伊卡洛斯”放在這裏。伊卡洛斯(Icarus)是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的兒子,父子倆使用蠟和羽毛造的翅膀逃離克裏特島前往西西裏島的途中,伊卡洛斯忘記了父親的忠告,因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融化跌落水中喪生。這是一個為了奔向自由而努力,但由於太過驕傲自負最終悲劇收場的故事。




眼前的青銅像,正是描繪了伊卡洛斯墜亡的景象:四肢斷裂,軀體殘缺,羽翼折損,神情頹靡,赤身裸體橫臥在荒土之上。極其落寞男神的殘缺之美以廢棄千年的神殿做背景,絲毫沒有違和感,反而加重了這個場景的淒美。



站在此處向南遠眺,就是北非突尼斯,即古代迦太基。第一次布匿戰爭初期,迦太基的4萬大軍就是從阿格裏真托登陸西西裏島。



沿著步道下坡,遠遠地回望著協和神殿的身影。



途中看到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園洋房展現在眼前,小廣場有一座男人雕像,他是英國考古學家亞曆山大·哈德卡斯爾(Alexander Hardcastle ),這裏是他的故居。他曾在皇家海軍服役,退役後在西西裏島買下一座莊園,一直居住這裏,後半生致力於神殿之穀的考古與保護,直到在阿格裏真托去世。



看到的第三座神殿就是赫拉克勒斯神殿(Temple of Heracles),它是神殿之穀中最古老的神殿,修建於公元前520年。據推測原神殿長67米,寬25.34米,共有38根多立克式立柱。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神殿附近的市場,裏麵有一尊赫拉克勒斯雕像,考古學家據此為這座神殿命名。




今天看到的神殿隻剩下8根立柱,1924年由英國考古學家哈德卡斯爾複原的。



赫拉克勒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宙斯與阿爾克墨之子。他自小力大無窮,繈褓中就扼死了赫拉派來殺害自己的毒蛇,後解救普羅米修斯,受到小人陷害而自焚身亡。在西方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大力神的身影。西班牙國徽上兩根立柱就叫“海格力斯柱”,代表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山峰。



距赫拉克勒神殿不遠處有一片斷壁殘垣,完全看不出神殿的痕跡。斷壁殘垣中躺著一座巨人頭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神宙斯,神殿也因此得名宙斯神殿(Tempio do Giove/ Temple of Zeus),也被稱為奧林匹克神殿。





據說這裏原先要計劃修建一個6000平方米的神殿,是有史以來最宏大的神殿,而當時雅典的帕特農神廟都還沒有建造。神殿的建造可能是為了紀念公元前480古希臘在薩拉米斯海戰(Battle of Salamis)中的勝利。但是神殿始終沒有完工,之後迦太基人攻占了這裏,神殿就停止了建造。又經過曆次地震,末竣工的神殿也倒塌了。





在宙斯神殿廢墟裏,這個長7.5米的巨型石像,原本是作為柱子支撐神殿的,可以想像神殿有多宏偉了。這個是複製品,真品在博物館裏。





狄俄斯庫裏神殿(雙子神殿) Temple of Dioscuri (Temple of Castor and Pollux),建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兩千多年的石塊在經曆數次地震後散落一地,隻有幾根廊柱依然頑強地矗立在那裏。




“狄俄斯庫裏”不是一個人,而是雙胞胎“卡斯托萊”和“波盧切”。 他們的母親是斯巴達王後勒達(Lada),可這雙胞胎卻來自不同的父親……一個是斯巴達國王Tyndareus, 另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宙斯。他們的妹妹海倫引發特洛伊戰爭。雙子星座就是以他們兩兄弟命名。



雙子神殿這裏是遠眺阿格裏真托城的最佳觀景點,最高處就是阿格裏真托大教堂。



神殿穀除了幾個大殿之外,還零星散落著許多小殿、水利工程、港口、民居、會場、集市及墓地等古希臘遺跡。



不知不覺中,我們差不多逛了3個多小時,地中海的陽光實在是太燦爛了,這裏可以遮陰的陰涼處實在太少了,我們回到了停車場,開車來到阿格裏真托的老城區。



阿格裏真托老城是山城,街道陡窄密小,兩旁是典型的西西裏風格的房屋,安靜而深長的巷子。




阿格裏真托大教堂(Agrigento Cathedral )是這座小鎮的地標,建於11世紀,位於城市的最高處。教堂是諾曼-哥特式建築。外牆隨著歲月的風雨侵蝕,已經殘破,但是陽光下依然有著和小鎮古建築一樣迷人的金色。



次日清晨,在我們留宿的老城民居的露台上俯瞰遠處的神殿之穀,看到廣闊而平坦的斜坡,在濃鬱的綠色中看到了?立著的協和神殿,以及雙子神殿的殘存立柱……正是這?殘存的神殿和斷柱留住了古希臘人的曆史和文化,留住了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交融的根,更留住了世人對古人的記憶與崇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