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打出手的”蘇修”“侵略者”,是如何成為兄弟的?

打印 (被閱讀 次)

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再次訪問北京。此次訪問的日程與俄羅斯全麵入侵烏克蘭以來的前兩次訪問沒有太大不同,普京談到了俄中之間的“兄弟友誼”,北京談到了兩個大國之間的“示範性合作”。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克裏姆林宮開始尋找“情境盟友”。伊朗、朝鮮等國家並不受全球地緣政治參與者的重視,而中國是一個強大的盟友。

莫斯科一直試圖向世界證明,其侵略行動得到了與北京的支持。與此同時,北京一直對外界宣布,不尋求示威性地選邊站,而是保持維和中立。

前蘇聯時代的任何一位領導人,都很難想象在21世紀的某一天,他們的繼承者會用魚子醬和鱘魚熱情招待中國領導人,北京會在克裏姆林宮訪問期間唱《伏爾加河在流淌》。前蘇聯是社會主義子陣營的老大哥和群管理員,他們隻會用俯視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群成員,稍有看到不滿的態度就立即揮舞手中的大棒嚴厲彈壓。

最典型的,莫過於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特別軍事行動。

1968年8月20日晚11點,蘇聯的大型運輸機裝載著坦克、裝甲車、大炮物資,一架接一架地降落在布拉格的魯津機場。同時,蘇聯、民主德國等國的武裝部隊兵分八路衝入了捷克斯洛伐克。此時捷共中央主席團正在開會,正在討論14大的準備工作和改革進展情況,就這樣,“布拉格之春”在蘇軍的槍口之下灰飛煙滅。

1968年4月5日,捷共公布了改革的行動綱領,標誌著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改革正式開始。蘇聯擔心捷克斯洛伐克脫離蘇聯,就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進行了百般地阻撓,先是勸說,然後訓斥,最後恐嚇。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人雖然進行了一定的讓步,但對於改革的決心,依然沒有動搖。蘇聯意識到這些手段沒有效果,就帶領著其他的四個華約國家出兵鎮壓。

8月18日,準備跟蘇聯一起出兵的華約國領導人,齊聚莫斯科,勃列日涅夫向他們介紹了此次軍事行動的具體部署和安排。19日,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州委和邊疆區委的一把手到莫斯科參加會議,勃列日涅夫發布動員令,任命陸軍總司令巴甫洛夫斯基爾擔任總指揮,出動兵力24.5萬人。

此時的捷共中央卻認為,通過此前雙方之間的溝通,捷共還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和承諾,以為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緩解,進入八月份以後,捷共正忙著準備九月份召開的14大,根本就沒有料到蘇聯會出兵。

8月20日下午4點,布拉格的魯津機場指揮台,收到了兩架蘇聯民用客機發來的、因機械故障需要臨時降落的信號。在兩架飛機降落後,從飛機上走出來了幾十名壯漢,身著統一製服,手拿統一箱子。

這些壯漢到了機場以後,就安安靜靜地坐在機場的候機大廳,到了晚上11點,這批壯漢突然間出動,拿出了手提箱當中的機槍,迅速占領了機場的各個要害部門。

這一夥壯漢就是蘇軍特種部隊的突擊隊員,他們乘坐的那兩架客機也不是普通的客機,它是一個活動的雷達站。

三分鍾之後,蘇聯的大型運輸機裝載著坦克、裝甲車、大炮物資,一架接一架地降落在魯津機場。

此時,蘇聯使館也派來了向導,引導著蘇軍迅速撲向了在布拉格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黨政要害部門,以及在伏爾塔瓦河上的各座橋梁。同樣是在晚11點,蘇聯、民主德國、波蘭、匈牙利以及保加利亞的武裝部隊,也兵分八路衝入了捷克斯洛伐克,一路上也沒有遇到抵抗。

此時捷共中央主席團正在開會,正在討論14大的準備工作。在11點半的時候,總理切爾尼克被叫到隔壁去接電話,電話是國防部長楚爾打來的。接過電話之後,切爾尼克向大家作了匯報,說據楚爾報告,華約的部隊已經進入了捷克斯洛伐克,預計在明天早晨六點就將占領全國,而且他的辦公室現在也已經被蘇軍占領,隻允許與總理通話。

此時總統斯沃博達也趕到了會議室,最終中央主席團作出決定誰也不可以辭職,必須要堅守崗位,誰也不可以在武裝占領之下,建立新的機構,搞新的任免,而且也決定不要對蘇軍的入侵進行抵抗,號召人民保持平靜,不要阻攔蘇聯的入侵。

捷共最終做出不抵抗的決定也是無奈之舉,雖然捷克斯洛伐克有14.5萬人的軍隊,而且還有500架作戰飛機,加上5萬名空軍部隊,但是,此前毫無準備,要知道指揮係統、聯絡係統、情報係統完全都是蘇聯掌控著的。

8月21日淩晨4點,蘇軍占領了捷共中央大樓,上午9點的時候,將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政府總理切爾尼克,以及國民議會主席斯爾科夫斯基等人劫持到了莫斯科。

8月21日淩晨5:25,蘇聯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則聲明,說蘇聯應捷克斯洛伐克的請求,要求對其進行緊急的援助。為此,蘇軍和盟國的一些部隊已經進入了該國。

此時,捷克斯洛伐克的百姓卻紛紛走上街頭,包圍了蘇軍的坦克和士兵,向他們吐唾沫,扔髒東西。他們高喊領導人杜布切克的名字,高喊著俄國佬滾出去的口號,有一些人還將布拉格的各個街道都改成了領導人的名字。百姓們卻以這種方式抵抗著蘇軍的入侵,也是表達著對領導人和政府以及改革的支持。

8月23日,杜布切克等人在莫斯科,從俘虜變成了談判代表,與蘇聯開始了談判。會談開始,勃列日涅夫上來就說,過去的事咱就不談了,也不討論誰對誰錯,現在隻討論一下目前該怎麽辦。

實際上蘇共依然是想撤換掉杜布切克等人,想重新再組捷克斯巴克的黨和政府。但是,目前的捷共領導人誰也不同意,其次之前想扶持的比拉克、英德拉等人,已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百姓心中變成了賣國賊和叛徒,所以再讓他們出來組建新的政府也不合適。

雙方的談判一直持續到26日午夜,最終蘇聯放棄了撤換杜布切克等人的想法,勃列日涅夫也要杜布切克承認,說五國的軍事幹預是正確合法的,同時,勃列日涅夫還說了一段比較坦誠的話,聲稱說捷克斯洛伐克本來就是蘇聯安全區的一部分,蘇聯無意放棄。

當勃列日涅夫說完這番話以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團當中有人對此表示反對,勃列日涅夫對此是臉紅脖子粗,站起來大聲喊叫,然後起身就走出了會議室。

杜布切克等人雖然以死相抗,但終究不能拿普通百姓的性命做代價,最終,在蘇聯的刺刀之下,在8月26日晚上,雙方簽署了莫斯科會談公報。捷克斯伐克承諾不再提出將本國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也重申對華沙條約組織的承諾。

8月27日淩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全體成員返回了布拉格。在8月31日和9月1日,捷共中央在蘇軍的槍口之下召開了全會,最終將堅定的改革派克裏格爾、裏戈和卡佩克等人開除出中央主席團,也免除了齊薩日中央書記的職務。

10月中旬,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軍簽訂了蘇軍暫時留住捷克斯洛伐克的條約,條約規定,捷克斯伐克要向蘇軍提供一切的軍事設施和駐地,並且要承擔一切費用,蘇聯駐軍和駐軍家屬享有治外法權。

蘇軍入侵並駐軍捷克斯洛伐克,遭到了全世界的譴責。當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國百姓也沒有停止抗爭,在1969年1月8日,查理大學哲學係的學生帕拉赫,為了表達對蘇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抗議,當眾自焚。帕拉赫的慷慨赴死,再次激起了全國人民反對蘇軍占領的高潮。

麵對這樣的局勢,蘇聯也加緊了控製,1969年1月16日,斯米爾科夫斯基被解除了國民議會主席的職務,一年之後又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4月17日,胡薩克當選為捷共第一書記,杜布切克被調離捷克斯洛伐克,擔任駐土耳其大使,一年之後回國,被開除出黨,並且被宣布成為人民和民族的敵人。

1970年6月,政府總理切爾尼克也被解除了職務,同時被開除出黨。

胡薩克在蘇共中央的指揮之下,將四名中央書記和九名州委第一書記,以及59名縣委第一書記開除出黨,在1970年12月份,胡薩克召開了全會,會上否定了此前的“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同時也接受了蘇聯保護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成果的觀點。

至此,在蘇軍的槍口之下,“布拉格之春”灰飛煙滅了。此前,對於改革躍躍欲試的其他東歐國家,也徹底無可奈何花落去。

除了武力鎮壓捷克斯洛伐克,蘇聯還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並於1969年爆發了珍寶島戰役。蘇聯當時的海報上寫著:“擊退北京侵略者!”

從七十年代初期開始,中國或多或少與美國建立了關係,再到蘇聯解體,新成立的俄羅斯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起初,俄羅斯人期望的盟友不是中國,而是西方,整個20世紀90年代,莫斯科一直在傳播親西方的言論,根據各種社會學研究,當時俄羅斯人對中國人的懷疑程度遠高於美國人。

但是,西方世界卻並不相信侵略成性、擴張成性的俄羅斯,他們拒絕了俄羅斯的橄欖枝,卻對中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友好,包括幫助中國加入WTO,加大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當北京最終成為世界最強大經濟體之一時,俄羅斯這才驀然發現,原來美國人根本一直就不尿他們,隨之,俄羅斯反西方情緒逐漸高漲,開展把目光轉向中國。此時的中國,對美國在二戰以後長達七十餘年的強勢也早已經不滿,“中國夢”的提出,更為十數億中國人畫了一張重回“漢唐盛世”的超級大餅。

於是,俄羅斯和中國走到了一起。

不過,中國對西方的態度與俄羅斯對西方的態度存在幾個關鍵差異。當俄羅斯與幾乎整個西方國家處於戰爭狀態之時,中國則與西方共享舞台。在中國看來,美國是競爭對手,歐洲則是合作夥伴。

在西方對與俄羅斯的貿易關係實施製裁,有效地將俄羅斯與市場隔離開來後,中國成為莫斯科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這導致俄中貿易在戰爭的第一年創下了曆史新高。貿易額超過1900億美元,增長近30%。這一趨勢在隨後的時期繼續延續。克裏姆林宮當然對此大肆渲染,稱這一增長令人印象深刻,並聲稱這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求的。

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貿易主要份額是能源資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 2022年,這類商品占俄羅斯對中國總供應量的70%以上。與此同時,俄羅斯通過灰色計劃向中國出口同樣的石油,例如影子油輪船隊。它用它來繞過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今天,中國市場約占能源出口的40%。戰前是20%,這意味著俄羅斯也開始依賴中國。

假如沒有中國的支持,俄羅斯不可能生存下去,帝國會迅速解體,這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齊風獵,畢業於解放軍廣州通信學院(現陸軍特種作戰學院),曾長期從事軍事教學工作。

資料來源:俄中領導人聲明、公開貿易統計數據、烏克蘭駐華大使帕夫洛·裏亞比金和烏克蘭未來研究所專家伊利亞·庫薩的獨家評論。)

exception1 發表評論於
擁有世界地圖上最恥辱的邊界線,遠東沿海土地全被侵略一寸不剩。孝子跪得忘乎所以了,還時不時拿出一些數字,聲稱“你沒有我的支持,你就生存不下去”。爹在乎阿Q的這些屁話麽?每年高調慶祝侵略屠殺殖民征服東方市,孝子按時來朝拜吧
JustWorld 發表評論於
林彪的四野是中共奪取政權的關鍵力量。

中共贏得內戰勝利的原因並不複雜。

蘇共借二戰勝利之際,在東北亞扶植兩個傀儡政權,中共和北韓。之後指揮兩個傀儡政權發動韓戰。美蘇兩國解密文檔顯示韓戰中共軍人死亡近百萬。

毛是蘇共指定的頭。二戰後中共在蘇共直接指揮策劃下,從哈爾濱周邊地區召集大約80萬人,發動內戰,遼沈戰役結束四野兵力達150萬。使用蘇共提供的各種武器,包括T34坦克,所向披靡,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

真實情況是,國共內戰是蘇聯人策劃指揮實施的一場侵略戰爭。

不讓中國人知道哈爾濱名字由來,及內戰和韓戰的真實信息。

雙城四野前線指揮部舊址信息一直秘而不宣,直到 2006年10月1日建成四野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所以,中共關於成立到打敗國民黨的報道基本都是誇張虛構的。

現代哈爾濱的名字來自俄語 Харбин 哈拉賓尼, Харбина 哈拉賓娜,Харбинскаго 哈拉濱斯嘎娃,這些俄語都是一個意思 ,用在不同的情況,寫法不同。翻開哈爾濱開埠時期的俄文版1901---1906--1910年地圖,明顯注明早期哈爾濱叫 Сунгар 鬆花江市,俄語發音;鬆格裏。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正式通車,同時改 Сунгар鬆花江市為 Харбин 哈拉賓尼市,即目前的哈爾濱市。

哈爾濱的名字最早見於遠郊的老香坊火車站,當時被稱為老哈爾濱 Стар Харбина(俄語譯音,斯達列 哈拉賓娜),香坊是當時的一個末等鐵路小站,現在依舊是,可見100多年前的俄文版地圖。如今哈爾濱的名字就是從這個末等小站的名字發展而來的,第二步是發展到到南崗區叫哈爾濱區(均有俄文曆史地圖為證)最後發展到全市通用哈爾濱的名字。

http://news.sohu.com/20090805/n265727014.shtml

新晚報聯合搜狐:哈爾濱籍老兵尋訪活動今啟動

http://news.my399.com/local/content/2018-09/12/content_2298368.htm

152師後代回哈“探親”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44735.html

哈爾濱的真實曆史被人為的掩蓋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64065.html

哈爾濱東正教聖母守護教堂的前生今世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64212.html

哈爾濱建城地標聖尼古拉教堂毀於文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