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69) 文章有法,文無定法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打印 (被閱讀 次)

 

教育隨筆(69)    文章有法,文無定法

 

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

1986年9月,我應邀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修訂實驗教材《作文·漢語》時。他在辦公室與我和朱泳燚談完這次修訂的原則和方法之後,告別時,我和朱老師懇請國正先生給我們兩人各書賜一墨寶,先生欣然應允。

國正先生給我書寫了一首詩,是他當年為張中行著《作文雜談》的《序》中寫的:“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製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隻平平,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

回武漢,請裝裱師傅給我裱好後,一直掛在客廳。後來到海南農墾中學,有了一間不大的書房,就把國正先生的這幅珍貴的墨寶掛在書房。更難得的是,1991年國正先生到海南參加農墾中語會時,請先生到我家小坐,先生特地去我的書房,留下這張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詩人、書法家劉征與我們夫妻倆的合影,書房牆上掛著的就是先生的墨寶。

語文教育家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就是人們常說的“文章有法,文無定法”。先生的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有法”與“無法”、“循法”和“舍法”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

自從1983年在洛陽會議期間,第一次拜見了國正先生之後,先生一直對我關懷備至。六年試教,每年暑假見麵就鼓勵我努力學習,堅持寫作;在桂林,在廣州,在溫州,在大連等全國語文教改會議期間,每次見麵都促膝深談,為我能在教學上不斷成長而循循善誘:先生曾親臨我執教的初中實驗班,聽學生即席發言談參加試教的收獲和體會;先生還經常在試教的關鍵時刻,及時寫信給我,充分肯定成績,嚴肅指出問題,並予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1986年1月3日劉國正先生給我的一封回信:

培永老師:

信收到。很高興。

在西安,得知你班學生“參加”高考,取得好成績,這很有說服力,我聽了很受鼓舞。你信中又說,除王江外,又有一位孫燕同學寫了一部中篇。這即是說,不光普遍成績好,而且出尖子,你教學的成績是顯著的。

可惜你至今未寫出一篇短(三四千字)而有力的總結經驗的文章,在西安我曾請老彭同誌轉告你,並以支持,不知文章寫得怎麽樣了?你交給青島會議的那篇,雖提煉不夠,也有了較好的基礎,望在此基礎上較快地寫出一篇東西來。新年向你祝賀,並請代為問候試驗班的全體同學,希望他們同老師密切合作,認真學習,在新的試驗中創出更好的成績!                                                                                              國正86 .1 .3

先生信中說的“老彭”,是湖北省教育學院副院長、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她從西安回漢後,派教研室負責實驗教材工作的張良謨老師,到我們學校與領導商定,請陳治平和吳六林兩位老師指導李培永,修改國正先生說的“那篇”文章,就是關於說話訓練的《敢說·多說·會說》。1987年12月,我帶著這篇經國正先生點評,在我的兩位恩師的指導下進行“提煉”後寫成的論文,到廣州參加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第四次年會,得到國正先生和其他專家的好評,文章還被選入《語文教學改革新成果選粹》(廣東教育出版社)。

1986年開學前,時任校長李水生同意高中繼續進行教材改革實驗,但是堅決要拆掉原初中實驗班,盡管初中實驗班已經有37人考取了華師一附中,且家長和學生都要求繼續參加實驗。

當我把上述情況和自己的苦惱,寫信告訴劉國正先生時,他很快給我回了信:

培永老師:

來函敬悉。語文教學必須改革,你有改革的大誌,而且紮紮實實地在實踐著,積以時日,必見成果。中間出現一些曲折,應在意中。且高中試驗另換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難,但也會多一點經驗,望快然當之。

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僅以此二句相贈,匆匆,祝

教安。

                                                                    國正

                                                                              九月三日

 

國正先生贈予的“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不僅是鼓勵我繼續進行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精神支柱,更是我堅定不移走語文人生之路的領航燈塔。

我沒有學習過語文教育史,隻知道,自己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到執教人教社分編型實驗教材《閱讀》和《作文·漢語》之前,就沒有見過一本作文教材。正如國正先生說的,語文老師和學生都是“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

學校規定每兩周,學生必須寫一篇課內作文,老師必須“精批細改”,寫評語,給分數,有不及格的,但從來沒有滿分作文。學校評價語文教師的業績,其重要標準,是檢查教師是否完成每學期八次課內作文,是否“精批細改”。且課內作文命題基本上是老師出題目,教學管理嚴格的重點中學,必須是備課組討論研究,決定某一次作文命題,至於一般中學,都是任課老師“拍腦袋”決定寫什麽。總而言之,作文教學沒有教材,沒有係統,沒有計劃。

國正先生負責領導編寫的,人教社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作文·漢語》,是建國以來第一本寫作教材。比較科學、比較係統地編寫了作文教學內容。橫向與《閱讀》課本單元教學密切配合,縱向按作文教學規律逐步提升難度。與《閱讀》課本一樣每學期都是八個單元,且嚴格執行部頒標準,每周語文教學六課時,四課時用於閱讀教學,二課時用於《作文·漢語》教學。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教育部頒布)明確規定,寫作訓練分為課內作文和課外練筆兩種方式。

課內作文重點在“習法”,課外練筆關鍵在“神行”。

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文無定法”,但是,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在結構上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可分為起始、展開和結尾三大部分。從這個角度看“文有定法”。

所謂“文有定法”,就是說寫文章要講究章法。要考慮安排好文章內容的順序,先寫哪些,後寫哪寫;要考慮材料的取舍和詳略;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以及怎樣過渡,怎樣照應,等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布局謀篇”。

寫文章要整體布局,首先思路必須清楚。葉聖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所謂思路,實際上是作者對客觀事物內部規律和相互關係認識的反映。作者循著思路,把材料按一定的序列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就是“整體布局”。

課外練筆是《作文·漢語》的明確要求。國正先生說:“首先是練筆的機會大大增加,要求學生寫日記,天天要寫,長短不限,寫幾個字也可以。(學生的日記,教師應得到學生的同意才可以看。)再就是要求學生寫“課外練筆”,隨時寫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曆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要求一周至少寫一兩篇。這兩項如果能認真做起來,會大大增進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表達能力。我曾見過許多學生的讀書筆記本和課外練筆的本子,都書寫得十分工整,有的還自畫插圖,自己取了個動人的書名,並設計精美的封麵。由此看出,這種結合自身生活的作文與課堂上規定的作文很不相同。它不是為了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而是由自己決定寫或不寫,寫什麽怎麽寫的。寫的是自己想要說的話,寫的都是實話,真心話。寫這樣的作文,學生就會感到有話可說,而且興趣與日俱增。”

學生寫課內作文,還要寫課外練筆,執教老師如果還是沿襲“精批細改”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不合時宜。唯有改革作文批改方式,才能適應試教的需要。實踐表明,隻有改革作文評改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

回顧參加人教社分編型教材六年試教,我感恩改革大時代,給予我施展能力的平台;感恩國正先生,自從第一次在洛陽見麵之後,我得以與先生常相聚,親聆謦劾,如沐春風。每到試教關鍵時刻,總能及時接到先生的書信,猶如春風化雨,深受教益。感恩參加第一輪試教的學生,如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也不可能取得豐碩成果!

我執教六年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每一次完成課內作文後,都指導學生互改、自改。還是讓學生自己來說吧!

實驗班語文科代表孫燕,參加完武漢市中考後,利用一個暑假時間,寫了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初稿,後在時任湖北省作協副主席劉岱和《長江》叢刊主編田野指導下修改,公開發表在1988年第三期《長江》叢刊。

孫燕在微信中說:“我一直慶幸自己參加了這次教改,也一直感恩能碰到您這樣一位老師,這一段經曆更深深影響了我的職業走向和人生選擇,我一直享受著這四年帶給我的烙印,很驕傲!”

1985年6月3日,國正先生和張定遠先生到我們實驗班參加學生匯報會時,她是主持人。下麵選錄的是她的兩位同學的即席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附錄】趙勁鬆同學的發言:

轉眼間,三年的初中學習階段接近尾聲了。三年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我在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在語文學習方麵,無論是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還是學習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

剛上中學的時候,我不但對語文學習沒有一點興趣,而且連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法也沒有,隻知道跟著老師轉,老師講什麽,我就記什麽,自己不動腦筋思考。結果一個學習階段過去了,我感到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與李老師的教學方法太不適應了。我上中學以後遇到的這個語文老師有些與眾不同,他在課堂上很少向我們灌輸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爭論,使同學們在討論在取得進步,在爭論中提高能力。這就逼著我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去組織語言說服或反駁對方。在與同學的爭論中,不僅提高了說話能力,而且提高了邊聽邊思考的能力。這是三年來我在能力方麵最大的收獲!

在寫作方麵,老師采取了同學互相評改的方法。剛開始時,我非常懷疑這種方法,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評改方法對我們有益無害,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寫作能力,而且鍛煉了我們的閱讀和思考能力。以前,我最怕寫作文,一拿起筆就感到無話可說;現在,我雖然不敢說提筆成文,但至少對作文已經沒有害怕心理了。

我對語文學習興趣由淡變濃的主要原因,還是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教學。由於我們實驗班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就免不了發生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爭論。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使同學們上了一節還想上下一節。李老師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他總是鼓勵學生向他提問,指出他講課中出現的錯誤,還鼓勵大家大膽地對編入課本的名家名篇質疑。這就打開了我們的思路,培養了我們的創造能力。

【附錄】盧山同學的發言:

在小學,我們的語文課本每冊隻有十幾篇課文,當然這與我們那時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有很大關係。到中學後,我被分到了語文實驗班,一冊語文書就有40篇課文,這與小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開始,我對這項實驗是持懷疑態度的,唯恐自己做了實驗的“犧牲品”,可是通過三年實驗證明,我們收獲了許多許多,我為自己能在實驗班學習感到非常驕傲!

在初中三年語文實驗中,我最大的收獲是能力提高了,其顯著標誌是增強了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和完整性。

由於在小學聽慣了老師“滿堂灌”的教學,一進中學,對老師的開放式教學很不適應,總是期待著老師在下課前,把課後練習題的答案公布出來。須不知,我們這套教材有許多練習題,是沒有什麽標準答案的,最正確的答案莫過於同學們自己思考、討論後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經常自己動腦筋揣摩、斟酌課後的每一道練習題。但是,在開始實驗的一段時期,這種獨立思考往往是被動的,隻不過是為了應付老師上課時的提問,所以,雖然也做到了獨立思考,但這是一種消極的思考。因而不論是預習,還是上課,自己提出的問題往往與課文沒有多大關係,有的問題甚至是與課文風馬牛不相及。這種難堪的局麵維持了一、兩個學期,看到同學們學語文的勁頭越來越足,我的確是有點兒不甘落後,於是,我開始留心別的同學學習語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無事和同學聊天,在閑聊時,我總是反複問我的同學,你是怎樣學習語文的。同學們見我那迫切的樣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告訴我許多學語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其關鍵是上課要積極思維,爭取發言機會。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一點兒不假。我雖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氣,想在課堂上發言,但每回都在節骨眼上退縮了,我還是不敢當著大家的麵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久,我的這種心思就被細心的李老師看出來了。他看到我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但又不敢舉手的樣子,就在課堂上經常點我回答問題。剛開始,我隻能說一句話,爾後,說兩句,再後來說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問題逐漸有條理,而且比較嚴密了。我在課堂上也越來越愛發言了,以至於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說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樣。

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中,我認為,如果在“說”的方麵有了突破,那麽其他三種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麽大問題了,因為大作家老舍曾經說過,如果把說了的話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來,我著重抓了自己的說話訓練,不僅說話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進了其他三種能力的提高。

在近三年的學習中,我對這套教材的認識也日臻全麵。總的說來,我比較喜歡“自讀課文”後設計的練習,當然,這並不是說“講讀課文”設計的練習不好,隻不過兩者相比較,總有一個比另一個要更好些。這些練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創造性強,留給同學們發揮的餘地大。這在當今這個時代,這種練習對同學們未來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希望今後“講讀課文”的練習設計也該向自讀練習設計看齊。

我覺得,我們這套教材似乎對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我想,編輯部應錄製一些教學磁帶,如課本中的一些名篇。讓同學們聽完錄音後做練習,或口頭回答問題,培養同學們的聽力,使大家在聽他人表述時,能抓住對方說話的要點,而不至於人家講了半天,你還不知東南西北。隨著社會的發展,等我們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後,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了,而一個善於交際的人,沒有善於揣摩他人講話意圖的本領和雄辯的口才是不行的。

此外,我還想向編輯同誌提一個建議,能不能把教材改為16開的,以便同學們得心應手地在書上圈點勾畫。

 

 

 

 

 

 

 

 

 

 

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

1986年9月,我應邀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修訂實驗教材《作文·漢語》時。他在辦公室與我和朱泳燚談完這次修訂的原則和方法之後,告別時,我和朱老師懇請國正先生給我們兩人各書賜一墨寶,先生欣然應允。

國正先生給我書寫了一首詩,是他當年為張中行著《作文雜談》的《序》中寫的:“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製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隻平平,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

回武漢,請裝裱師傅給我裱好後,一直掛在客廳。後來到海南農墾中學,有了一間不大的書房,就把國正先生的這幅珍貴的墨寶掛在書房。更難得的是,1991年國正先生到海南參加農墾中語會時,請先生到我家小坐,先生特地去我的書房,留下這張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詩人、書法家劉征與我們夫妻倆的合影,書房牆上掛著的就是先生的墨寶。

語文教育家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就是人們常說的“文章有法,文無定法”。先生的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有法”與“無法”、“循法”和“舍法”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

自從1983年在洛陽會議期間,第一次拜見了國正先生之後,先生一直對我關懷備至。六年試教,每年暑假見麵就鼓勵我努力學習,堅持寫作;在桂林,在廣州,在溫州,在大連等全國語文教改會議期間,每次見麵都促膝深談,為我能在教學上不斷成長而循循善誘:先生曾親臨我執教的初中實驗班,聽學生即席發言談參加試教的收獲和體會;先生還經常在試教的關鍵時刻,及時寫信給我,充分肯定成績,嚴肅指出問題,並予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1986年1月3日劉國正先生給我的一封回信:

培永老師:

信收到。很高興。

在西安,得知你班學生“參加”高考,取得好成績,這很有說服力,我聽了很受鼓舞。你信中又說,除王江外,又有一位孫燕同學寫了一部中篇。這即是說,不光普遍成績好,而且出尖子,你教學的成績是顯著的。

可惜你至今未寫出一篇短(三四千字)而有力的總結經驗的文章,在西安我曾請老彭同誌轉告你,並以支持,不知文章寫得怎麽樣了?你交給青島會議的那篇,雖提煉不夠,也有了較好的基礎,望在此基礎上較快地寫出一篇東西來。新年向你祝賀,並請代為問候試驗班的全體同學,希望他們同老師密切合作,認真學習,在新的試驗中創出更好的成績!                              國正86 .1 .3

先生信中說的“老彭”,是湖北省教育學院副院長、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她從西安回漢後,派教研室負責實驗教材工作的張良謨老師,到我們學校與領導商定,請陳治平和吳六林兩位老師指導李培永,修改國正先生說的“那篇”文章,就是關於說話訓練的《敢說·多說·會說》。1987年12月,我帶著這篇經國正先生點評,在我的兩位恩師的指導下進行“提煉”後寫成的論文,到廣州參加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第四次年會,得到國正先生和其他專家的好評,文章還被選入《語文教學改革新成果選粹》(廣東教育出版社)。

1986年開學前,時任校長李水生同意高中繼續進行教材改革實驗,但是堅決要拆掉原初中實驗班,盡管初中實驗班已經有37人考取了華師一附中,且家長和學生都要求繼續參加實驗。

當我把上述情況和自己的苦惱,寫信告訴劉國正先生時,他很快給我回了信:

                                        培永老師:

來函敬悉。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你有改革的大誌,而且紮紮實實地在實踐著,積以時日,必見成果。中間出現一些曲折,應在意中。且高中試驗另換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難,但也會多一點經驗,望快然當之。

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僅以此二句相贈,匆匆,祝

教安。

國正

           九月三日

 

國正先生贈予的“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不僅是鼓勵我繼續進行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精神支柱,更是我堅定不移走語文人生之路的領航燈塔。

我沒有學習過語文教育史,隻知道,自己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到執教人教社分編型實驗教材《閱讀》和《作文·漢語》之前,就沒有見過一本作文教材。正如國正先生說的,語文老師和學生都是“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

學校規定每兩周,學生必須寫一篇課內作文,老師必須“精批細改”,寫評語,給分數,有不及格的,但從來沒有滿分作文。學校評價語文教師的業績,其重要標準,是檢查教師是否完成每學期八次課內作文,是否“精批細改”。且課內作文命題基本上是老師出題目,教學管理嚴格的重點中學,必須是備課組討論研究,決定某一次作文命題,至於一般中學,都是任課老師“拍腦袋”決定寫什麽。總而言之,作文教學沒有教材,沒有係統,沒有計劃。

國正先生負責領導編寫的,人教社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作文·漢語》,是建國以來第一本寫作教材。比較科學、比較係統地編寫了作文教學內容。橫向與《閱讀》課本單元教學密切配合,縱向按作文教學規律逐步提升難度。與《閱讀》課本一樣每學期都是八個單元,且嚴格執行部頒標準,每周語文教學六課時,四課時用於閱讀教學,二課時用於《作文·漢語》教學。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教育部頒布)明確規定,寫作訓練分為課內作文和課外練筆兩種方式。

課內作文重點在“習法”,課外練筆關鍵在“神行”。

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文無定法”,但是,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在結構上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可分為起始、展開和結尾三大部分。從這個角度看“文有定法”。

所謂“文有定法”,就是說寫文章要講究章法。要考慮安排好文章內容的順序,先寫哪些,後寫哪寫;要考慮材料的取舍和詳略;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以及怎樣過渡,怎樣照應,等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布局謀篇”。

寫文章要整體布局,首先思路必須清楚。葉聖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所謂思路,實際上是作者對客觀事物內部規律和相互關係認識的反映。作者循著思路,把材料按一定的序列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就是“整體布局”。

課外練筆是《作文·漢語》的明確要求。國正先生說:“首先是練筆的機會大大增加,要求學生寫日記,天天要寫,長短不限,寫幾個字也可以。(學生的日記,教師應得到學生的同意才可以看。)再就是要求學生寫“課外練筆”,隨時寫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曆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要求一周至少寫一兩篇。這兩項如果能認真做起來,會大大增進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表達能力。我曾見過許多學生的讀書筆記本和課外練筆的本子,都書寫得十分工整,有的還自畫插圖,自己取了個動人的書名,並設計精美的封麵。由此看出,這種結合自身生活的作文與課堂上規定的作文很不相同。它不是為了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而是由自己決定寫或不寫,寫什麽怎麽寫的。寫的是自己想要說的話,寫的都是實話,真心話。寫這樣的作文,學生就會感到有話可說,而且興趣與日俱增。”

學生寫課內作文,還要寫課外練筆,執教老師如果還是沿襲“精批細改”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不合時宜。唯有改革作文批改方式,才能適應試教的需要。實踐表明,隻有改革作文評改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

回顧參加人教社分編型教材六年試教,我感恩改革大時代,給予我施展能力的平台;感恩國正先生,自從第一次在洛陽見麵之後,我得以與先生常相聚,親聆謦劾,如沐春風。每到試教關鍵時刻,總能及時接到先生的書信,猶如春風化雨,深受教益。感恩參加第一輪試教的學生,如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也不可能取得豐碩成果!

我執教六年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每一次完成課內作文後,都指導學生互改、自改。還是讓學生自己來說吧!

實驗班語文科代表孫燕,參加完武漢市中考後,利用一個暑假時間,寫了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初稿,後在時任湖北省作協副主席劉岱和《長江》叢刊主編田野指導下修改,公開發表在1988年第三期《長江》叢刊。

孫燕在微信中說:“我一直慶幸自己參加了這次教改,也一直感恩能碰到您這樣一位老師,這一段經曆更深深影響了我的職業走向和人生選擇,我一直享受著這四年帶給我的烙印,很驕傲!”

1985年6月3日,國正先生和張定遠先生到我們實驗班參加學生匯報會時,她是主持人。下麵選錄的是她的兩位同學的即席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附錄】趙勁鬆同學的發言:

轉眼間,三年的初中學習階段接近尾聲了。三年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我在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在語文學習方麵,無論是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還是學習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

剛上中學的時候,我不但對語文學習沒有一點興趣,而且連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法也沒有,隻知道跟著老師轉,老師講什麽,我就記什麽,自己不動腦筋思考。結果一個學習階段過去了,我感到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與李老師的教學方法太不適應了。我上中學以後遇到的這個語文老師有些與眾不同,他在課堂上很少向我們灌輸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爭論,使同學們在討論在取得進步,在爭論中提高能力。這就逼著我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去組織語言說服或反駁對方。在與同學的爭論中,不僅提高了說話能力,而且提高了邊聽邊思考的能力。這是三年來我在能力方麵最大的收獲!

在寫作方麵,老師采取了同學互相評改的方法。剛開始時,我非常懷疑這種方法,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評改方法對我們有益無害,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寫作能力,而且鍛煉了我們的閱讀和思考能力。以前,我最怕寫作文,一拿起筆就感到無話可說;現在,我雖然不敢說提筆成文,但至少對作文已經沒有害怕心理了。

我對語文學習興趣由淡變濃的主要原因,還是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教學。由於我們實驗班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就免不了發生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爭論。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使同學們上了一節還想上下一節。李老師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他總是鼓勵學生向他提問,指出他講課中出現的錯誤,還鼓勵大家大膽地對編入課本的名家名篇質疑。這就打開了我們的思路,培養了我們的創造能力。

【附錄】盧山同學的發言:

在小學,我們的語文課本每冊隻有十幾篇課文,當然這與我們那時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有很大關係。到中學後,我被分到了語文實驗班,一冊語文書就有40篇課文,這與小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開始,我對這項實驗是持懷疑態度的,唯恐自己做了實驗的“犧牲品”,可是通過三年實驗證明,我們收獲了許多許多,我為自己能在實驗班學習感到非常驕傲!

在初中三年語文實驗中,我最大的收獲是能力提高了,其顯著標誌是增強了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和完整性。

由於在小學聽慣了老師“滿堂灌”的教學,一進中學,對老師的開放式教學很不適應,總是期待著老師在下課前,把課後練習題的答案公布出來。須不知,我們這套教材有許多練習題,是沒有什麽標準答案的,最正確的答案莫過於同學們自己思考、討論後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經常自己動腦筋揣摩、斟酌課後的每一道練習題。但是,在開始實驗的一段時期,這種獨立思考往往是被動的,隻不過是為了應付老師上課時的提問,所以,雖然也做到了獨立思考,但這是一種消極的思考。因而不論是預習,還是上課,自己提出的問題往往與課文沒有多大關係,有的問題甚至是與課文風馬牛不相及。這種難堪的局麵維持了一、兩個學期,看到同學們學語文的勁頭越來越足,我的確是有點兒不甘落後,於是,我開始留心別的同學學習語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無事和同學聊天,在閑聊時,我總是反複問我的同學,你是怎樣學習語文的。同學們見我那迫切的樣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告訴我許多學語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其關鍵是上課要積極思維,爭取發言機會。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一點兒不假。我雖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氣,想在課堂上發言,但每回都在節骨眼上退縮了,我還是不敢當著大家的麵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久,我的這種心思就被細心的李老師看出來了。他看到我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但又不敢舉手的樣子,就在課堂上經常點我回答問題。剛開始,我隻能說一句話,爾後,說兩句,再後來說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問題逐漸有條理,而且比較嚴密了。我在課堂上也越來越愛發言了,以至於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說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樣。

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中,我認為,如果在“說”的方麵有了突破,那麽其他三種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麽大問題了,因為大作家老舍曾經說過,如果把說了的話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來,我著重抓了自己的說話訓練,不僅說話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進了其他三種能力的提高。

在近三年的學習中,我對這套教材的認識也日臻全麵。總的說來,我比較喜歡“自讀課文”後設計的練習,當然,這並不是說“講讀課文”設計的練習不好,隻不過兩者相比較,總有一個比另一個要更好些。這些練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創造性強,留給同學們發揮的餘地大。這在當今這個時代,這種練習對同學們未來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希望今後“講讀課文”的練習設計也該向自讀練習設計看齊。

我覺得,我們這套教材似乎對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我想,編輯部應錄製一些教學磁帶,如課本中的一些名篇。讓同學們聽完錄音後做練習,或口頭回答問題,培養同學們的聽力,使大家在聽他人表述時,能抓住對方說話的要點,而不至於人家講了半天,你還不知東南西北。隨著社會的發展,等我們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後,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了,而一個善於交際的人,沒有善於揣摩他人講話意圖的本領和雄辯的口才是不行的。

此外,我還想向編輯同誌提一個建議,能不能把教材改為16開的,以便同學們得心應手地在書上圈點勾畫。

 

 

 

 

 

 

 

 

 

guoke001 發表評論於
這樣敬業精神,實在是令人欽佩。
我覺得以前文人科舉考試要被四書五經,是很有道理的。
文和德是連在一起的。
smithmaella 發表評論於
可惜我們沒有遇上這麽好的老師,機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