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央視一幅經濟增長圖表的誤導性

打印 (被閱讀 次)

評說央視一幅經濟增長圖表的誤導性

常樂俠

2019年9月16日在慶祝建國七十周年之際,央視“數說中國”節目為了突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給出了如下這幅1952-2018年中國GDP變化曲線圖:

圖一

將電視畫麵轉換為純圖表是這樣的(下麵圖二與上圖有些少差別,時間段為1952-2017年,但數據和曲線基本一致):

圖二

兩幅圖表為了突出改革開放之後的成就,都在圖表中間畫了一道縱虛線以區分改開前的平緩曲線走勢和改開後的陡升曲線走勢。看了上述兩幅圖表,讀者會產生一種什麽樣的印象?不言而喻:一般人看了這兩幅圖表,都會將建國68年的前後兩段時間內經濟發展做出強烈的對比:1979年(即圖表中段虛縱線)之前的30年經濟發展毫無起色、乏善可陳;而1979年(虛縱線)之後的經濟開始起飛,八十年代加速,二十一世紀實現騰飛。這明明是以圖表討伐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發展緩慢,而對鄧小平時代之後的經濟加速發展大加謳歌的節奏啊!對於不懂經濟的人而言,似乎這騰飛的GDP增長值完全拜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增長率提升所賜。

是圖一、圖二有什麽錯誤嗎?不得不說的是,這兩幅圖表還真沒有什麽錯誤。我為此專門查核過國家統計局建國後曆年來的GDP統計數據,利用微軟的Excel表格功能製作出的曲線與圖二的曲線完全相同。但是,我要說用這樣的圖表曲線來判斷新中國68年來的經濟功過,具有極大的誤導性或者說是錯覺性,因為它輕而易舉地就將建國後1949-1979三十年間社會主義建設的豐功偉績一筆勾銷。

為說明圖表的誤導性,我們先來看看圖三:

圖三

親愛的讀者:當你看到圖三,判斷淺藍色的縱向線條是平行的,你的判斷答對了一半。可是再問你深藍色的橫向線條是否平行的呢?“是”或者“否”?你的回答是什麽?我估計大多數人會選擇“否”。非常遺憾,你的判斷錯了。錯在哪裏?錯在你被這輻圖像誤導了。其實,深藍色的橫向線條也是平行的。

我們再來看看下麵的這幅相片(圖四):

圖四

你是否覺得這位女士身材十分豐滿?是的,我的感覺和你一模一樣。但看了下圖,你會明白我們都受到了誤導(圖五):

圖五

圖三、圖四和圖五告訴我們,有些圖像、圖表具有誤導性、蒙蔽性,它們令讀者產生出完全錯誤的判斷。上述圖一、圖二就是這種具有誤導性、蒙蔽性,誘導人們得出錯誤結論的圖表。

請容我對圖一、圖二做如下的解析:

根據我所查閱的中國國家統計局關於建國以來曆年經濟發展的數據,製作出了下麵的經濟發展圖表(圖六):

圖六

圖中橙色曲線表示GDP增長值,68年來的上升曲線與央視出示的圖表曲線毫無二致。提請留意:藍色立柱線表示曆年來的增長率。不知讀者注意到了沒有:藍色的立柱線即增長率68年來都沒有發生大幅變化,都是徘徊在1-1.1(左側縱軸數字)的區間,除了一些特殊年份或高於1.1或低於1.0之外,其餘年份的增長率都介於1.0-1.1的區間。如果談經濟增長隻談增長值不談增長率,那就是耍流氓,就像你評論一場長跑隻談跑了多少距離卻閉口不談用了多少時間一樣沒有意義。不錯,橙色曲線是與上麵圖一、圖二相同,但是增長率並沒有顯示出後三十八年比前三十年速度更快。不僅沒有更快,根據曆年的經濟數據統計,後三十八年的平均增長率還比不上前三十年的增長率。我根據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建國以來曆年的GDP統計數字,發現以下被隱藏的事實:

1950-1979年三十年間的GDP平均增長率為:315.9%/30=10.53%

1980-2017年三十八年間的GDP平均增長率為:363.13%/38=9.556%

10.53%-9.556%=0.974%

真相是:人們口中的改開前30年GDP平均增長率比改開後的38年平均增長率還高出0.974%。

改開之後的經濟增長率居然比不上改開前的經濟增長率,這是真相之一

(統計數據見鏈接:http://portal.digitser.cn/article-431-1.html

今天國家統計局統計出來的增長值數字固然大得驚人。可是人們會問:你沒有增長率優勢的支持,這增長值到底是怎麽得來的?這些虛高的增長值都去了哪裏?其中有多少來自於物價指數上升(成本)的哄抬?有多少來自於需要償還的外資外企的投入?有多少來自於公共土地的出賣或出讓?有多少來自於環境惡化的付出?有多少來自於前三十年經濟積累、尤其是來自前三十年為工業基礎奠基和農田水利工程的紅利?等等等等。

四十年來的高增長值,受益於前三十年積累的紅利釋放、物價指數的哄抬、外資外企的進入和土地變賣的收入,這就是真相之二

為了讓讀者進一步清楚了解上述圖一、圖二隱藏的真相,我還根據如下的兩組數據製作了兩幅圖表以饗讀者。

第一組數據,剔除了前三十年的增長率比後三十八年的增長率還高的事實,將增長率完全固定在10%上。我們來看看圖表會出現什麽樣的曲線:

圖七

我們從圖七可知,即使增長率完全不變,增長值也會趨於越來越高。它隻與時間軸的長短即積累有關,完全不是拜增長率提升所賜。就像一個繼承了祖上富有產業的富二代,隻要他不敗家,即使他安於守業不再創業,日子也會過得滋滋潤潤,財富也會積累得越來越多一個道理。將增長值不斷提高歸功於自己,還轉彎抹角地去刻意貶低自己艱苦創業的祖先,這就頗有些像一個不屑子孫或潑皮無賴的所作所為了。

如果圖六還不足以說明圖一、圖二的誤導性,那麽我們還可以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用如下第二組數據來驗證其謬誤。圖二以1952年的GDP為起點來襯托2018年的GDP增長值曲線的騰飛,時間長度為66年。下圖以1979年的GDP為起點,時間延申到2045年為止,時間長度同樣為66年。我們假定這66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0%(事實上根據目前已經過去的1979-2020年的平均增長率,根本不可能達到年10%的增長率),讓我們來看看增長值的曲線是什麽樣子:

圖八

很清楚,假如GDP增長值以1979年為基數1的話,而且假設其間的增長率達到了非常理想的10%高速發展,那麽1979-2009這三十年間的增長值看起來同樣沒有什麽變化,隻是到了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才開始起步,第三個十年才開始加速,第四個十年才真正起飛。我很好奇:如果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那時的人們看了這幅圖表,會不會也對1979-2009這三十年的人們報以鄙夷的目光,責問為什麽在他們手上的這三十年發展得如此緩慢、為什麽他們會如此怠懈經濟?看到二十多年後的人們對今天一代人的指責,你會不會心生憤憤不平之感?如果你會,那麽也請你不要對建國初的三十年諸多挑剔、橫加指責,認為那是“不抓經濟”、“不懂經濟”的三十年吧!

足夠長的時間軸是三十年後GDP開始起飛的奧秘。沒有1949-1979年這三十年的經濟基礎作為奠基,1979-2009這三十年(如圖七)簡直就是相形見拙。這是真相之三

最近,李克強總理在人大開會期間披露了中國目前尚有6億人口的可支配月收入僅為1000元。1000元是個什麽概念?今天的1000元再怎麽估算,也不會比1976年時的50元更多吧?那時一個普通工薪階層月收入50元,在城市裏可以不失體麵地養活一家三口,在農村大概就屬於高收入群體了。可是今天的1000元在城市能夠養活幾口人?在農村又能夠養活幾口人?有些媒體宣稱,2017年的人均收入在扣除物價指數之後,比1979年之前的人均收入提高了23倍。照這些媒體的算法,請問今天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憑著一個月的收入,可以不失體麵地養活69(3 X 23)個人嗎?笑話!能夠體麵地養活3個人就謝天謝地了!

既然今天的1000元尚且不如當年的50元更有價值,去侈談今天的GDP高過當年GDP的多少倍還有任何意義嗎?不錯,1979年之前的中國在經濟生活方麵還相當貧窮,這個事實必須承認。那時,整個社會都相對平等,政府高官比普通民眾也好不到哪裏去。原因在於為了實現工業積累,必須要有一整代人的艱苦奮鬥和付出。1949-1979這三十年社會的貧窮,是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暫時還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結果,是國家後來實現騰飛必須經曆的積累階段,是改開後社會生產力蓄勢迸發的原因,吃苦受窮的責任完全由那一時代全社會共同承擔,完全無可厚非。今天社會的貧窮,卻是由於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之後因為分配機製的缺陷所造成,具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社會特征,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就出現了如下的社會現實:一方麵有人富可敵國,一方麵有人難揭鍋蓋,一方麵有人坐享其成豬籠入水,一方麵有人勞作終日無以養家,一方麵有人朱門酒肉臭,一方麵有人路有凍死骨,一方麵有人貪腐數億資產,一方麵有人被迫棄學謀生……。生活在貧富懸殊的當下,我們捫心自問:人們到底有什麽資格去指責前三十年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開國先賢們?今天的改開成就,真的普惠到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了嗎?如果受惠於改開紅利的隻是社會一部分人群,那麽刻意拔高改開成就的虛線就無異於自欺欺人。這是真相之四

經過以上四個真相的解析,我們難道不應該對於建國初三十年的經濟成就和那一代人的付出和努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麽?!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1949年那一代人麵臨的是什麽樣的經濟基礎?三十年後的1979年這一代人麵臨的是什麽經濟基礎?想想前後三十年兩個天差地別完全不可對比的經濟基礎,今天拿來強作做對比已經是丟人現眼的事了;如果還要極力以貶低前人來抬高自己,那還是人幹的事嗎?

我真心希望今天的中國人,真真正正地挺起腰杆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物質精神財富。哪怕未能創新,至少別丟失了守業。當人們在消費著前人積累下來的祖產時,千萬不要再做辱罵祖宗的事了!

lzr 發表評論於
統計就是科學的撒謊。圖表就是一絲不苟的扯蛋。這是科學界私下裏公認的真理。
huzi2015 發表評論於
歷代統治者都喜歡貶前壓後,覺得自己最了不起。
xilaideng 發表評論於
除了“前三十年積累的紅利釋放、物價指數的哄抬、外資外企的進入和土地變賣的收入”使得後四十年的GDP絕對值增長明顯,非物質生產的行業的重複計入也是一個原因。
以娛樂業為例,古代在大家都餓肚子時是不存在歌妓的。
後來生產發展了,有剩餘物質了,有多餘的糧食養活非物質生產行業的人了,才出現了歌妓。
歌妓也勞動,但出產的是娛樂,不是物質,而是換取其它行業生產的物質的剩餘部分。
當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是快是慢時,如果隻看物質生產,這個剩餘物質部分被計入一次,符合事實;如果不僅看物質生產,而且也包括娛樂業,就重複計入了剩餘物質部分。
如果一個社會的非物質生產行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所占比例不大,重複計入帶來的虛高不會太多。但是,後四十年的非物質生產行業占比低嗎?
當然,有可能某些非物質生產行業不是賺本國人的錢,而是賺外國人的錢,那這部分就不是重複計入。但是,華晨宇、蔡徐坤的票房收入裏麵有外國人的錢嗎?
fchshm 發表評論於
為什麽牛在天上飛,因為紅/衛/兵在地上吹。你那增長率,是畝產萬斤算出來的吧?全國都在跟你一樣打砸搶大串聯,還增長率。
周8皮 發表評論於
樓主驚人的前30年平均10.53%的GDP增長率,想請問為啥糧票布票工業票直到走資本主義道路後咋才消失呢。前30年中,經濟成果都被狗吃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