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中醫神醫

培土 (2019-08-09 07:02:50) 評論 (25)
  • 西醫,“西方屬金,金曰從革”。“從革”有“肅殺”和“清潔”之意。
  • 中醫,含“中和”之意,求的是陰陽平衡,六氣調和。
  • 神醫,“望而知之謂之神”。近到身邊,一眼望去,便知病在何處,並且掌握了當時的最佳治療手段。

一、西醫

       西醫是從“盲人摸象”上發展而來的,注重實物結構,客觀、精確、理性,一直在走向數字化、影像化,這就是科學。多年來,無數的人各摸大象的某一部分:腹部如牆、大腿如柱子、尾巴如繩、等等,結合各人的描述而得出一隻大象的樣子。越摸越精確,細節不斷完善。由於結構精確,西醫一向長於外科手術。而且通過物理化學等科技方法,如X射線、超聲波、放射性元素檢測、細胞形態、酶蛋白和化學元素分析、DNA序列分析、等等,“摸”到了部分內部結構。但西醫仍是一個從外向內的醫學,擅長於解決某個很具體的問題,尤其是結構問題。

       總之,西醫是從形態結構著手,再聯係其功能。由於肉眼不可視的和無形的,往往更重要。因此,當科學及西醫,在幾百年前發展到顯微和亞顯微結構水平,西醫便突飛猛進。故現代的西醫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

      然而,西醫缺乏一貫的理論指導,主要依靠科技的發展,不斷有新的發現,也不斷糾錯,每逢幾年,就有一些知識和觀念要修改,甚至顛覆。並且由於注重結構,容易陷於靜態的和機械性的思維。不過問題最大的是,西醫對細節之重視,而對病人經常缺乏整體觀念,甚至缺乏治病的大方向,經常陷入到解決某一具體結構,或某一生化指標的異常。

      西醫簡單直觀,其科學性和數字化很有利於應用在廣大普通群眾,並容易交流。政府、公司等組織可以對其醫藥進行標準化控製,也有利於經濟和科學的發展。

      西醫的特點,特別注重清潔和無菌。西方,在五行中屬金,其特點:肅殺、沉降、清潔;金生水,生燥氣。

二、中醫

       中醫是從“摸著石頭過河” 上發展而來的,傳統中醫並不很在乎“石頭”的具體結構,更注重的是“風水”,即人體內氣血津液的動態變化。中醫的科學成分不多,更多的是依靠主觀感覺,和模糊印象。如診病靠“望聞問切”,即患者的氣色,語音和身體散發的氣味,患者自述或回答有何不良感覺,脈象所反映出的體內“風水”、即體內氣液在手腕的“寸關尺”不同位置的大概情況,大小、數遲、沉浮、等。

      其中,望是第一位的,這方麵的高手一望便知八九成:包括麵相、舌像、眼睛、耳朵、手紋、等等。當然,推理能力是一個高手的必需。

       自古以來,世界各民族都多少發展了一些經驗醫學,中醫也不例外,其第一本中醫藥方麵的經典書《神農本草經》記載了三百多種天然藥物的味、性、用途,便是經驗的總結。但中醫一開始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主要注重的是藥物的上,而不是其用途;而後又進一步理解到藥物的歸經。在“本草”之後,中醫進一步發展出陰陽、中氣、五行、六氣、五臧六府、經絡、氣血津液、精氣神、等等一大堆理論,並指導和發展了一些非常獨特的中醫診病和治療方法,如脈象、針刺、艾灸、等等。即便到今天,中醫是唯一有連貫性理論指導的醫學。

       然而,自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成書以後,中醫的理論進步不多,仍未完善。即便是這不完整的理論,曆史上也鮮少有人完全掌握。近代以來,受西醫和科學發展的衝擊,基本上處於隻求自保的地步。直到今天,中醫基本還處於,“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加上許多中藥材缺乏科學標準,使得中醫藥界內如一潭渾水。

       中醫很注重感覺和直覺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和現代學校的教育下,人們的天然本能不斷降低,理解中醫似乎更難了。

       五行之中,中部屬土。土載萬物,土化萬物,土裏麵自然是什麽東西都有,不幹不淨的。土生濕氣,嚴重的話,便是一片稀泥。

三、中西醫比較

西醫: 疾病分類 ——》醫師+實驗室(檢驗、病理、影像、等)——》治療

中醫: 醫學理論 ——》醫師判斷(經驗、感覺)——》失衡、瘀堵、虛損、等 ——》治療

       西醫依靠著科學的進步,其本身不斷進步,並得到政府和各種組織機構的偏愛。交通通訊的發達,也使西醫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資料搜索和全球範圍的合作。不過其醫療係統也不斷的擴大和複雜化,費用越來越高。因為西醫依靠於有形物質,易被職業醫師所理解,執業者可以普遍達到一定標準。西醫從結構著手,包括顯微水平,甚至亞顯微水平,但總是從結構到功能的思維。

       大體的結構和功能人人都知道。傳統的中醫,主要是從氣場到功能,最後才到結構,要能領悟不可視的和無形的水平。因此,傳統中醫,視人為一團精氣。至於骨骼肌肉、五臟六腑等,氣之凝聚成形而已。精盡則人亡,氣散則命損。醫學的水平,主要也是在無形之中,沒有可視可量的標準。

       總之,西醫從形出發;中醫從氣出發。兩者完全相反。

四、神醫

       中華曆史上有幾個神醫和醫聖,如歧伯、伊尹、扁鵲、華佗、張仲景等。扁鵲(約公元前407—前310年)具有超人的感覺和知覺能力,能隔牆“看”到人,望病人時,能感知患者體內氣血津液的狀況,因此,人都稱其為神醫。扁鵲並不需要靠把脈來診病,傳說他利用了自己的知覺能力,與脈象對比,由此發展和完善了寸口把脈診病的方法。因此,扁鵲奠定了“切脈”的獨特中醫診病方法。

       如上所述,每個人都帶著一團精氣,有著一個氣場。有些練功修行有成的人,在靠近患者,或把脈時,能夠感覺出患者的氣血流通和病灶所在。扁鵲的敏感度,達到能夠隔牆感知他人(視見垣一方人)。扁鵲的神跡之一,救猝死的虢國太子,可能就是感知了棺材內的太子仍有氣場存在。最終,秦國太醫李謐嫉妒其才,遣刺客害死年近百歲的扁鵲。

       華佗(145年-208年)在醫技方麵是全能大師,尤其以外科手術聞名,能做麻醉手術的人,傳說有獨家的麻沸湯。史上記載華佗能做開腹修腸的手術,刮骨療傷更不在話下。華佗之後,世界上大概就再無神醫。

       (實際上,從“春秋”開始,就一直有零星的外科手術記載。《史記·楚世家》記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刨而產焉。”不過,中華文化一向反對切除任何組織器官,著名之說“父精母血,不可去也”。自華佗被殺後,手術更成為少數醫家的不傳之密。)

       曹操之操量太大,加上軍政大權獨攬,時局多變,發展出頭痛並不奇怪,洛陽無醫能治。華歆推薦華佗過來,經華佗針刺某些穴位,其頭痛緩解。曹操留華佗為待醫,但華佗請辭說妻子有恙,需回去照料,一去數月不回。最後曹操下令將華佗扣回,問其能否根治頭痛。華佗答曰:需刺龜頭。

(《三國演義》戲說要砍開腦袋,做開顱手術。然而,筆者相信,華佗會實話直說:操勞心勞房過多,已經油盡燈枯。當時情景不得而知,按今天中醫知識,如果操能退隱並禁欲,扶陽填精,還是有希望得救的。)

      曹操發怒,殺了華佗。華佗的技藝和書籍多數沒能流傳下來,傳說其《青囊書》僅殘留一兩頁,是有關閹雞豬等小法。筆者年輕時曾見過閹豬,就一個人自已操作,手腳並用,將豬按倒,並不做清潔消毒,從腹部開口,取出睾丸。那是1970年代,上門服務,閹一隻豬四毛錢,閹隻雞一毛錢,未聞有失。

       張仲景(150年-219年)的《傷寒雜病論》被認為是集漢代之前的經方大成,或說是《伊尹湯液經》的傳經大師。該文確立了六經辯證體係,被捧位中醫辯證論治的醫聖。其理、法,一直是治療外感的主要指導理論,其方、藥,至今仍廣泛應用。仲景之法主要靠辯證推理和精準用藥,因此最為後世儒醫們所推崇。

五、五花八門的中醫

       古早時候,中醫大約可分為三大類:儒醫,道醫,其他、如遊醫鈴醫土醫等。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很多讀書人變成儒醫之路,廣讀醫書,是其最大特點。其中有偏向於理論研究,力圖以理論指導實踐;有偏向於經驗學習的,大量閱讀醫案和學習他人經驗。留傳世上的多數醫書自然是源自儒醫之手。

      道醫:道家的學術繁雜,一般認為包括了五術:山(仙)、醫、命、卜、相。習醫人當中,有偏向於個人的靈修築基,有偏向於方劑丹藥,等。善於方藥者,著名有西晉的葛洪,隋唐的孫思邈,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活人藥方,及諾貝爾獎的資料。修煉有成者,能感知日月的氣場,如靜坐於黑屋子中,能感知日月的方位。畢竟日和月對我們有一股力,老牛頓稱之為“萬有引力”,一個找不到介質和緣由的力,但有個公式F=G(Mm/r2),這就是科學,盡管不能證明普遍適用。陰陽學說認為,萬物皆有氣場,由於陰進陽退,陰長陽消,因此氣場總是以內向(陰性)為主,這是古人的覺悟,談不上科學。原始人恐怕很多人都能感知這種氣場,譬如在山洞中,原始人中應該有人能感知洞口是否有猛獸的埋伏。直至現代,世上亦有極個別的人,天生的能感知他人體內氣血流通的狀況。

      古早前土醫眾多,鄰居總有人會刮痧,或懂個把偏方,有問題相互幫助。文革時曾大量培養赤腳醫生,類似於土醫,不過多以西醫知識為底。

      現代“中醫學院”的培養和執照製度,產生出大量的介於西醫和儒醫之間的醫生。受現代科學和西醫的影響,及西式的學習和考試製度,他們兼懂點中西醫知識,不過卻是歸類於現代中醫,因為畢竟最後的臨床學習主要用的是中醫藥技術。經過了幾十年的學校教育,這些人成了現代中醫的形象。不過他們的中醫知識和能力差別很大,畢竟中醫沒有具體衡量的標準。結果其中不少人恐怕影響了中醫形象。

六、中西醫湊合

      真正的中醫,並不被多數人所理解,包括許多中醫師。第一、本來世界上就沒有幾個人能夠達到理解領悟無形無象的水平,因此,很多人主要是依據經驗;第二、現代的中醫藥院校,都是按西醫的模式建立和教學,一半時間學中醫,一半時間學西醫。掛的招牌是中醫藥大學,實際上是中西醫結合,西醫思維為主。傳統中醫稀少,勉強在民間生存。

      有業內人戲稱中醫藥大學為“中西醫湊合大學”,也見到過“中西醫嵌合”的說法。問題是,中西醫思維完全是相反的兩個方向,而一般人並沒有這種思維能力。

      物質化的社會和唯物主義思維的民眾難以接受無形的理念,並且,招牌上的中醫,一片亂象,而西醫無疑的很適應現代社會。真正的中醫更象是一門藝術,資本主義社會中,商業中醫似乎不應該存在。總之,中醫與資本主義經濟社會是不入流的。然而,中醫有個巨大的好處,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家醫院,不僅可為本人和至親好友提供保護,或有利於荒遠邊郊、軍事、航天航空、等人員設備有限之處。

七、中醫之難

      已故大師鄧鐵濤說“中醫六十歲成才”。假設20歲開始學中醫,其中隻會有少數人,要到60歲之後算是懂中醫。因為他們是從西醫思維開始,如果有較好的推理能力和悟性,在堅持中醫實踐、學習和修煉,最後終於領悟中醫精髓。

      理論上,當今主流學校隻能教簡單基礎知識,不求來龍去脈。更深更廣的道理,需要學者從基礎文化學起,河圖、洛書、易經、道德經、等。另外,包括神魂魄、命相等知識,課堂上都是沒有的。個人修行和感知能力,更是學校教育的弱項。有業者說,個人的修煉就需要十年以上。

      中醫還必須懂藥,不僅是藥物的性、味、歸經,最好包括采藥製藥,還需要辨認藥物的真偽優劣。缺乏科學標準,中藥的商品化市場化,必然導致大量的偽劣產品。另外,中藥中包括了許多惡心物、和一些受保護動物。中藥或許不應成為大眾普遍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