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隱秘筆記-一個天才的情愛悲劇 (4)

我喜歡無聊的事情。而且,我隻做我喜歡的事情。
打印 被閱讀次數




 

“顯然,達·芬奇患有躁狂抑鬱精神病(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恩裏科·貝林格(Enrico Berlinguer)是米蘭大學專門研究藝術家的精神狀態的專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躁狂抑鬱精神病是一種以情感的異常高漲或低落為特征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兼有躁狂狀態和抑鬱狀態兩種主要表現,可在同一病人間歇交替反複發作,也可以一種狀態為主反複發作。在精神病領域內,正常與異常往往並不存在絕對的區別。而天才就是一種罕見的有別於常人的精神狀態。所以,幾乎所有的天才都是某種精神病患者。躁狂抑鬱型的天才,在創造力的巔峰時期都很少睡眠。”恩裏科以牛頓為例,向記者解釋:“牛頓的秘書記錄,到秋天的時候,牛頓的創造力會達到巔峰:‘他很少在兩三點鍾之前上床睡覺,有的時候,他五六點鍾才睡覺……不管是晚上還是白天,他都激情似火,幾乎不會熄滅,他做實驗的時候,極為精確、嚴格、精密……使我認為他的目標是某種超越人類藝術和生計的東西。’躁狂還使得牛頓不知饑餓,沒有耐心坐下來吃一頓飯。但一旦離開實驗室,牛頓就變得狂躁易怒。如果在這時遇到牛頓就算你倒黴,簡直就像遇到了魔鬼。牛頓心胸狹窄,並且心狠好鬥。不論在科學中還是在生活中總是試圖將對手置於死地。(注36: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生前遺留下了1896冊藏書,一些小冊子和筆記本。藏書中許多是希臘文和拉丁文,幾乎沒有一本與文學藝術相關。他曾對他的老師說:詩歌是一種巧妙的廢話。藏書中有許多關於異國旅行的書,包括中國。生活中的牛頓,是一個脾氣古怪,小心眼,偏狹,心狠手辣的人。他重名好利,貪婪又極為吝嗇。牛頓一生生活簡樸,缺乏審美情趣。家裏唯一的裝飾隻有一座象牙雕塑。那是他本人的頭像,而且價值昂貴也是艾薩克喜歡它的一個重要原因。牛頓不喜歡繪畫。從來沒有人說過他喜歡音樂,包括他自己。貪財的牛頓熱衷股票投機。但在著名的英國“南海公司”投機泡沫中,著名的數學天才卻失去本可獲得巨額利潤的高位出倉機會,直到死時他手裏仍然持著這隻倒黴的股票。它讓牛頓虧損了4000英鎊。當然比起那些因為南海公司而傾家蕩產的投機者來說,牛頓的炒作業績還是不錯的。但這主要得益於他的吝嗇,而非明智。據說,牛頓死時床下有一隻盒子,裏麵裝滿了金子。牛頓一生最主要的職 業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位巫師。一生研究煉金術的煉金術術士。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鑽研煉金術上。在他死時的床頭有另一個箱子,裏麵不是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而全部是牛頓的煉金術筆記。這些手稿他常年攜帶,生前從未示人。1970年代,在牛頓的頭發中檢測出超出正常50多倍的水銀含量。汞中毒可能是牛頓晚年行為更加怪異難以理解的原因,這最有可能是因為他常年忘我從事煉金術的結果。牛頓不是私生子,但是一個早產兒。匆匆出生可仍沒有來得及見到自己的生父, 牛頓的父親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時死了。牛頓缺乏母愛。他痛恨自己的母親與繼父,多次揚言要殺死他們然後燒掉這個家。他也終身未娶,據說個同性 戀,但也很可能他對男人女人都沒有興趣。因為牛頓對於醫學、人體及生命,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他討厭小動物,極度厭惡養狗。那個關於牛頓給小貓 開洞的故事,比那個蘋果的故事更不可靠。牛頓一生任職最久的職務是皇家鑄幣廠監管。他擔任此職直至去世。原本這是一個給牛頓爵士的閑職,但牛頓爵士卻對此投入了最大的熱情。他幹得非常賣勁。他估計有20%的硬幣是偽幣。偽造貨幣在英國是大逆罪,要處以極刑。它的定罪困難,但在牛頓卻成功地把28個偽幣製造者送上了斷頭台。他曾經長期化妝隱瞞身份潛入民間,親自調查收集證據。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查洛納(William Chaloner)案。威廉是英國國王法律代理人。牛頓第一次起訴失敗,但成功地在第二次起訴中讓威廉被判處大逆罪。1699年3月23日,威廉在泰伯恩(Tyburn)刑場被車裂。為了專心投入鑄幣廠的工作,把更多的人送上絞刑架牛頓甚至在1701年辭去盧卡斯數學教授(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的職位。當年在劍橋,牛頓做為學校代表提出的唯一有記錄的提案是,抱怨會議大廳的寒冷氣流並要求開會時關閉窗戶。但牛頓推動了英國貨幣的金本位製度。這項改革對於英格蘭的財富與穩定意義重大。另外,在1701年的手稿中,牛頓描繪了他從《聖經》中提取的科學信息,據他估計世界將不會在2060年前終結。)還有狄更斯。”恩裏科接著說:“來看看狄更斯順利開啟作家的職業生涯時的那幾年吧:《霧都孤兒》完成之前,查爾斯已經開始了他的第三部小說,《尼古拉斯尼科爾貝》。1841年,他又寫了《老古玩店》和《巴納比拉奇》。同時,為了創辦和編輯他自己的雜誌,查爾斯離開了《本特利雜文集》出版社。日常工作完成後,他還會常常去貧民窟,盡其所能地為窮人家孩子的教育和福利做事情。最為讓人驚歎的創作狀態來自凡高。1886年在巴黎的夏季,凡高完全是以一種瘋狂的狀態在進行創作——‘他在痙攣似的狂亂中工作著。他像用泥鏟挖泥一樣挖起顏料,顏料從畫筆上滴下來,滴到他的手指上,粘粘乎乎的。當模特休息的時候,他還在不停地畫。’當文森特外出寫生的時候,他的興奮勢不可擋,以至於他會跟自己指手畫腳和大喊大叫。當然,貝多芬也一樣。”恩裏科向記者列出了一個長長的單子:牛頓為人凶狠好鬥,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凡·高發病時嚇跑了畫家高更,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沉浸於賭博,豪賭中輸光了全部家當,負債累累,但仍不能自拔;法國詩人魏爾倫經常毆打打妻子,甚至咬下了她臉上的肉生吞了下去;十六世紀與達·芬奇同在佛羅倫薩的意大利詩人塔索,曾因精神失常,被囚於瘋人院長達七年之久;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從 36 歲開始發生精神錯亂;德國作曲家舒曼,長期患有精神疾病,曾自殺未遂, 46 歲死於精神病院; 法國作家莫泊桑, 43 歲時精神病發作,死於精神病院;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被精神疾病折磨,最後吞槍自殺;英國作家伍爾芙,患有精神疾病, 59 歲時投河自盡,跳河時兜裏裝滿了石子;西爾維婭·普拉斯,精神分裂,宣稱每十年就自殺一次,但31歲時就成功了;艾米莉·狄金森,也是精神病,一生關在自己像封墳墓一樣的家裏,受著疾病和死亡的困擾,她的詩中提到過很多死亡的方法“釘死、淹死、絞死、憋死、凍死、因早產而死、槍擊、刀割、以及砍頭”;巴列霍在默默無聞中餓死在巴黎;帕斯卡在浴缸裏割腕,憂鬱症;同樣患憂鬱症在浴缸裏割腕的還有美國著名攝影師,黛安·阿勃絲;詩人哈特·克蘭32歲投海自盡,腦袋被螺旋槳打爛;約翰·貝裏曼,51歲時跳橋死了;安妮·塞克斯頓也自殺了;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一度患有抑鬱症;史上另一位最著名的瘋子、德國哲學家尼采,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在精神病院中度過;而尼采曾經非常欣賞,後來又與之反目的他的崇拜者德國作曲家瓦格納, 曾一度陷入精神崩潰;西班牙畫家戈雅,參加過多次街頭鬥毆,患有抑鬱症;美國詩人羅伯特·洛威爾,有嚴重的躁狂傾向,在精神病院裏待過;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曾因焦慮症入院治療達 18 個月;法國詩人繆賽,時常想要自殺,慣於發狂並受幻覺困擾;曾經是繆賽情人的法國小說家喬治·桑,患有精神紊亂症狀,一度想要自殺;美國作家愛倫坡,曾因醉酒而入獄,曾因過量服用鴉片而試圖自殺, 40 歲時猝死街頭;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曾一度精神失常;法國詩人魏爾倫,有嚴重的躁狂傾向,曾因毆打母親而入獄,還槍擊過他的情人蘭波; 貝多芬,躁鬱症;米開朗琪羅,自閉症;狄更斯,抑鬱症;達爾文,場所恐懼症;丘吉爾,躁鬱症;庫爾特·哥德爾,被迫型妄想症;梵·高,間歇性精神分裂;列夫·托爾斯泰,抑鬱症;而牛頓,涉及到幾乎所有的精神病。
 
“我們一直以為,達·芬奇是一個例外,但這些筆記的出現終於使我們明白,達·芬奇也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而且更加可怕。現在好了。沒有例外了。”
 
恩裏科分析,達·芬奇的精神病可能與他超強的對於光線的敏感有關。或者這種能力是他的疾病的原因之一;或者,是其結果。恩裏科不無解嘲地說:上帝本來把人類設計得平庸而快樂。但出現了一些天才的突變。痛苦不是生活的結果,是思考的結果。是天才為其天才所付出的代價。達·芬奇對於光線的敏感是無與倫比的。這使他能熟練運用許多技法,比如“明暗法”(Chiaroscuro),即畫麵中光線與陰影的對比,是達·芬奇全部作品中的主要特點。他的作品往往把明亮的主體置 於巧妙安排的陰暗背景下,產生一種神秘的質感和深度。他特別重視麵部的陰影,借助了“暈塗法”(sfumato)讓色域漸次溶合,其手法的圓熟洗煉,使人幾乎難以察覺有任何線條摻雜其中。他對光線和氛圍的喜愛,尤其見之於他的女性肖像畫中。 他畫出明亮的光線和清晰的輪廓,隨後他使背景的陰影逐漸沒入肖像的頭部,把人物和背景聯係在一起。在一些肖像畫中,如《聖母、聖嬰和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蒙娜麗莎》(Mona Lisa)及《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等,都可以看到這一技法。(圖16。)而暈塗法在《蒙娜麗莎》中達到了極限。(注37:2012年,法國科學家運用X光分析,證明達·芬奇用暈塗法,在整幅畫中融合了共40層超薄油彩,而且達·芬奇可能先把油彩塗在 手指,再抹在畫上。40層超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頭發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顏料組成,營造出蒙娜麗莎嘴角模糊和陰影效果,令人隱約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細看時笑容就消失了。帶領研究小組的沃爾特(Walter Kohn)表示,纖薄油彩是畫作引人入勝的關鍵。能使用如此纖薄的油彩,證明達·芬奇功力極深厚。同時,由於每層顏料都要很久才能風幹,因此畫作需要漫長的時間。)但現在當這些曾經如此熟悉達·芬奇的每一部作品的每一個細節的專家們重新審視達·芬奇的畫作時卻感到陌生,感到一種莫名的陰森氣息,包括《蒙娜麗莎》的微笑,每一個達·芬奇畫出的微笑。
 
恩裏科說:在達·芬奇的晚年,他的精神病症狀明顯加重,這從他筆記的最後的素描中即可看出來,無論是新發現的夜晚的筆記,還是以往白天的筆記。在這一時期,達·芬奇思考中國繪畫中的石頭充滿布皺褶的意義,他自認為發現了這個神秘的東方民族的深刻智慧,但他在筆記中寫到,他已經無法去那裏看看中國的石頭,而且還有中國的絲綢被子啊……寫到這裏達·芬奇已經寫不下去了。他由此開始發現了:“宇宙中的皺褶是無處不在的。人類、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不過是在某種神秘無形的力的作用下,從虛空中產生出的皺褶。而這些皺褶還在力的作用下,不斷地變化,不停地伸出、抹平。”這樣,他開始持續思考世界將如何終結的問題。在達·芬奇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畫下了大量的令人恐怖的素描,地震、山洪、火山爆發,或者世界毀滅在一股誰也不知道的濃濃的奇形怪狀的黑煙之中(圖17、18、19、20.)。“如果,你把這些素描與《蒙娜麗莎》放在一起,這將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對比。”但到了法國,在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設計完雙螺旋梯子後,達·芬奇就停止了他寫了一生的筆記。“所以,我們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後這些日子裏,達·芬奇是處於一種什麽樣的精神狀態。但是,他最後的雙螺旋素描,這同時出現在了他的白天和夜晚的兩種筆記中,卻顯示出一種異常的寧靜。這簡直讓人無法理解!每一個精神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都是最痛苦最混亂的。但達·芬奇這時似乎突然進入了一個神秘的平靜的世界。這是為什麽?” 恩裏科向著麵前的空氣問,然後,自答道:“我們不知道。”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達·芬奇因中風已經行動不便。臨終前,紅衣主教路易·德·阿拉貢和他的秘書安東尼奧·德·貝雅迪斯訪問萊昂納多。達·芬奇向主教大人做了懺悔,並把他的解剖素描的一部分交給了阿拉貢。後來貝雅迪斯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萊昂納多已經組建了一個特殊的解剖學圖案,展示了四肢、肌肉、神經、血管、關節、內髒等,使人可以想像男人和女人的內部結構特征。但這項工作並沒有完成。他的筆記華麗怪誕,被撥了皮的人體和胎兒,做著性交姿勢的男人女人。圖案周圍遍及筆記。注視這些素描,能讓你滲入達·芬奇的靈魂深處。不,是這時達·芬奇的靈魂就滲入進了你的身體裏,並控製了你的靈魂。” 貝雅迪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睡眠不好,惡魔頻頻。這樣在達·芬奇去世後,他的解剖學素描一部分就保存在了梵蒂岡,從未公布於世。17世紀這部分解剖學素描被查爾斯二世購買,並一直由英國皇家收藏。貝雅迪斯記錄道:在臨終前,達·芬奇不無心酸地告訴主教大人:“我一生從未完成過一項工作。”但造物主給他的時間已經沒有了。1519年,達·芬奇客死他鄉。終年67歲。他的學生弗朗西斯·穆埃基說:造物主再也無力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然而,也就是他因為對達·芬奇解剖學素描的恐懼,穆埃基把達·芬奇給他的剩餘部分的解剖學素描給銷毀了。(達·芬奇的夜晚筆記由他自己在臨終前封存,送回了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直到20世紀,一個由醫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才在英國研究了達·芬奇的解剖學素描。所有的專家都被震驚。達芬奇人體素描圖的精確度與現代任何科學畫家繪製的圖像不相上下。達·芬奇繪製的脊柱素描據信是曆史上第一次對脊柱進行的準確的描述。達·芬奇精準地描繪了脊骨的曲度和傾斜度以及脊椎骨之間的結構。僅憑這一幅素描已足以奠定他在解剖學研究史上的地位。達·芬奇的人體解剖素描領先他所處時代300年,精確度甚至超過19世紀的《格雷解剖學》。可惜,他對於人類解剖學沒有一點實質性的促進。達·芬奇是人類中的一個異類,他身處繁華鬧市,卻遠離人群,甚至這個地球,他始終活在他自己的空間裏他的筆記中。但又一次令沒有見過他的隱秘筆記的專家苦思不解的是達·芬奇的一張女性外陰的素描。在那張素描裏達·芬奇似乎內心慌張,心煩意亂,竟潦草完事。他把女陰粗糙地畫成了兩腿間的一個黑洞。想到他其他的解剖素描是何等的精確細致,優美而從容,這讓專家無法理解。而且,他們還發現達·芬奇對於子宮的記錄也出現了錯誤。(圖21、22、23.)

恩裏科介紹: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是哺乳動物機體內晝夜節律的起搏器或生物鍾,其調節著每天的睡眠覺醒周期、代謝過程、激素釋放、核心體溫、食欲及身體其他生理活動的節律。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視交叉上核產生略長於24 小時的晝夜節律。視交叉上核自身的節律性主要受光信息影響。視網膜節細胞軸突構成的視網膜下丘腦束(Retinohypothalamic tract)(注38:從眼球至視交叉上核。)是外界光信息進入視交叉上核的主要途徑。通過多突觸連接,視交叉上核有效抑製上交感神經節(給予鬆果體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刺激)的活性,此環路使光線抑製鬆果體分泌及釋放褪黑素(Melatonin)。正常人,褪黑素在睡眠開始前2小時,夜間核心體溫剛開始下降前開始分泌,血漿皮質醇(Cortisol)的濃度在傍晚達到最低點,在清晨即醒來不久達到最高點。褪黑素也通過與褪黑素1型(MT1)和褪黑素2型(MT2)受體作用於視交叉上核神經元。這樣,環境的光暗循環持續不斷地影響視交叉上核,使之將有機 體的所有功能和行為與外界光暗交替同步。除MT1、 MT2受體外,源自中縫核的5一羥色胺(5-HT)神經投射通過作用於5-HT受體(5-HT2C受體和其他5-HT受體)調節視交叉上核。恩裏科說:具體的分子機製,現在還不清楚,但5-HT和 NE與躁狂抑鬱精神病的發病有著密切關係。達·芬奇精神病肯定和他對光的超常的敏感有關。可惜,我們再也沒有第二個達·芬奇了。他的疾病的真正機製可能永遠也無法弄清了。(注39:在委羅基奧的畫室,達·芬奇研究了雞蛋明暗變化的關係,創造了自己明暗漸進畫法(Chiaroscuro)。這種方法始於意大利文藝複興(renaissance)初期的喬托,但達·芬奇讓它變成夢幻,光如絲綢般潤滑地沿物體表麵變化無法觀察出其分界,連續地從光明沒入黑暗。喬爾喬·瓦薩裏(Giorgio Vasari)說:明暗漸進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隻是,達·芬奇的畫麵明暗漸進太過於平滑,雖然技藝高超,但有時看起來就一個個雞蛋懸浮在畫麵中。當達·芬奇成名後,波提切利看到他的明暗漸進法的繪畫大為震驚,這才知道這個小他7歲,曾經和他同床共枕的狡黠的師弟,竟然背著他畫了那麽多的雞蛋,波提切利氣憤至極。以至於波提切利從此在繪畫中放棄了對光線的刻畫轉而致力於強調線條和飄逸的動感。在他的自畫像中他故意把臉畫黑,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同尋常的。而且,在其名作《春》和《維納斯的誕生》中,波提切利都對達·芬奇進行了諷刺。比如,維納斯誕生的那個毫不光滑的有皺折的蛋,一直被誤認為是貝殼了。同樣,與達·芬奇強調人體解剖相左,波提切利放棄了解剖學。波提切利所繪的女性追求一種傷感的柔美,在他的筆下,女性的裸體被拉長,縮窄的肩膀、臀部以及偏小的胸部。波提切利的女人沒有肌肉,柔美如水。而且,是色情的。他畫的是他想像中的女人。就這樣他被自己的小師弟逼迫,從達·芬奇追求的客觀真實轉向了主觀真實,成為了現代繪畫最遙遠的先驅。波提切利的畫還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在著名的《春》中,集中了美人,花朵,風,和皺褶。整個畫麵是一個迷。波提切利的女人是春天夜晚的一個輕盈的夢。據說,當波提切利完成了《維納斯的誕生》之後,他的學生們隻把它當成春宮畫,一遍一遍地臨摹維納斯的裸體。而同一時期佛羅倫薩的另一位文藝複興的巨匠米開朗琪羅的女人,顯然都分泌了過多的雄性激素,她們至少擁有4個睾丸並且天天泡健身房。隻有達·芬奇的麗達是真正寫實的,成為了之後很長時間裏,西方繪畫中女性裸體的標準,直到繪畫由古典進入了現代,波提切利和米開朗琪羅的變了形的女人才重新複活。並且,發育過程越來越令人難以琢磨,真不知道畫家是怎麽想的。但是,當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注意到了達·芬奇畫麵中的雞蛋時,卻頓悟了他自己苦苦思索許多年的繪畫之道。他告訴貝納爾(Paul Albert Besnard)“要視自然為球體、圓錐體、圓柱體”。這個生性害羞的的老處男於是躲在外省埃克斯家中的畫室裏,沒有畫雞蛋而是嚴肅的沒完沒了地一遍又一遍地畫起了充滿了性幻想的色情的蘋果。 據說,他的畫室長年擺放著蘋果,直到爛掉。老處男塞尚是達·芬奇之後又一個在處理女性裸體時遇到巨大困難的大師。畢加索曾說:他是我們的父親。那達·芬奇就是畢加索的爺爺了。這個來自西班牙安達魯西亞馬拉加市有著一個荒唐的全名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裏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林尼達德·魯伊斯·畢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的畢加索,小個子,大眼睛,在畫色情畫時,倒精力旺盛,他的色情畫熱情高漲,而且很多淫穢不堪。他說:藝術可以僅僅是色情的。
圖24、25、26、27、28.)
 
現在,通過這些筆記可以肯定了,有兩個達·芬奇,一個光明的達·芬奇,像太陽一個耀眼;一個黑暗的達·芬奇,是黑夜最深處的魔鬼。恩裏科說: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不僅需要光,還需要感受到光。即使是細菌也有特定的蛋白質來感受光。在大腸杆菌(E. coli)裏,有一個e-Fuc基因,它表達的蛋白質是一個轉錄因子,可以調節一係列把基因的表達。e-Fuc有一個感光基團,光線照射後它就被激活開始工作。這個最古老的基因在生命進化過程中,一直保留下來了,並且衍生出一係列的基因a、b、c、d、e、f、j,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它們的功能都是感受光明或黑暗,調節生物的日夜節律,而且還參與調節多器官的發育和功能活動,其中包括大腦和性腺。人類在夜間性激素分泌旺盛就是由c-Fuc決定的。如果長期生活在陽光之下,那人就會慢慢變得性欲淡薄。在前蘇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赤身裸體青年男女長期關在強光照射下的環境裏,允許他們隨意交配。但隨著照射時間的延長,他們之間的性活動越來越少。他們在陽光下變得“高尚”了。恩裏科又舉到了蛇和鱷魚的例子。它們都屬於古老的脊椎動物,隻能用嗅覺和觸覺來感知外界世界。蛇會不斷吐出信子,它就是在用信子,探測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將信號傳到大腦的嗅葉,通過氣味了解環境,獲得食物,逃離危險,尋找交配對象。蛇和鱷魚也有眼鏡,但他們的眼睛看不見任何東西,隻能感受到明暗。為什麽生命需要感知明暗?那是生命在感受時間啊!白天、夜晚,天才、魔鬼,而這一切都與時間有關,這又回到了那個令人費勁的古老問題:什麽是時間?恩裏科兩眼迷茫:
 
“愛因斯坦說:
 
‘時間存在的惟一意義就是不使所有事件同時發生。’”
 
是的,在達·芬奇生命的最後他進入了一段奇異的平靜時光。在他最早期的筆記中,達·芬奇記錄了一件發生在他16歲那年的事情。一個老人給他看了一塊石頭,石頭裏竟然有一副魚的骨骼。老人告訴他:在太古時,世界是一片海。海中遊弋著象山一樣的水中巨獸,他們是世界的主宰。後來,許多水凝集成石頭,巨獸也都濃縮進了石頭裏。而現在,世界已從海洋的世紀,進入到了大地的世紀。人成為世界的主宰。人比巨獸要小很多,但更聰明,也更邪惡。可是人也不會永久。人就要像巨獸一樣,濃縮進灰塵。那時,世界就進入了天空的時代。在天空的時代裏,世界充滿灰塵,主宰者是蚊子。世界會越來越輕。蚊子又要比人小很多,聰明很多,但並不邪惡,隻是最後,連灰塵和蚊子也要消失,世界就變成了空的時代。那是完全的虛空,連空間和時間也沒有了。達·芬奇聽到這些後,對那些海洋的巨獸,感到無比震驚。他想像著它們龐大、威嚴、恢宏萬鈞的氣勢。回到家後,在許許多多的夢境中,他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水中巨獸。但他從沒有想把它們畫出來。他知道,這些水中巨獸是他的神奇畫筆所永遠也無法畫出的。他最了解繪畫,也最懂得繪畫的局限。關於巨獸的任何一筆,都會瞬間毀掉它。在他21歲那年,他拿起筆,寫下了第一個描述巨獸的句子:
 
“啊,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洶湧海洋中沉浮,你長滿毛刺的黑背像大山一樣突兀,你儀態沉穩而端莊!”
 
之後,在其一生的筆記中,達·芬奇一共將這個句子,修改了152次,試圖用語言精確描述出心中的這隻巨獸。 直到1519年,臨終的一年,達·芬奇在筆記的最後一頁,終於找到了這個句子。他說,“世界永遠是海洋的時代,亙古久遠的世間萬物,一直漂浮在時光之海中,他們柔軟、透明得像水母,連石頭、人,也是透明的,在時光之波裏,像衣服一樣卷曲、舒展。什麽都沒有產生過,什麽都已經產生了;什麽也都沒有滅亡過,什麽都已經滅亡了。那些水中的巨獸,世界永遠的主宰。所有的事件在一瞬間都已經發生、已經存在、已經消失。”接著,他寫出了這個達·芬奇筆記中最後一個句子:
 
“啊,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洶湧海洋中沉浮,你像大山一樣突兀,擊敗並且駕馭了巨浪,你長滿毛刺的黑背犁開了海水,儀態沉穩而端莊! ”
 
隨著研究的進展,這些平日裏侃侃而談的專家們的話語越來越少,最後幾乎停止了相互間的交流,內心深處都充滿了痛苦,不約而同地有一種毀滅的感覺。因為他們都視達·芬奇為信仰,以他為自己終身的事業。埃斯波西托教授告訴記者,研究結束後,那些筆記裏的內容,仍然日日夜夜縈繞在他的腦子裏,折磨著他。他坦承:那些邪惡的文字和草圖,對他有著一種難以抵禦的吸引力。他甚至親手造出了一隻潛水艇。當記者問他是否嚐試過時,埃斯波西托教授並沒有回答,而是拿過來手邊的一部他寫的達·芬奇專著,翻開,尋找到一頁,然後給記者讀了起來。那是這位名聲卓著的達·芬奇研究者所作出的自以為是的想像,他想像著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智者在思考人類的飛行:
 
“在人類對於飛行的想像力還僅限於將天使的後背粘上一對小翅膀時,達·芬奇已經站在塞提涅亞諾的山崗上沉思如何讓人類真正地飛起來。他想像著自己設計的飛行機器第一次試飛時的景象:巨鳥的首次飛行將會從塞提涅亞諾山的背麵開始,它的光輝將照亮天地萬物,盛名遠揚,榮耀永駐。這無疑是達·芬奇超越他所在時代的一個證明。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達·芬奇代表著人類的尊嚴,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征,懷著極遠大的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人世間的美,度量世界的廣大,解釋自然的奧秘,他以他那些在當時甚至現在看來都不切實際的設計向時間證明:人類並非鼠目寸光、隻懂得食色性也的庸常之物,他們有美妙絕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的思想有時是可以超越肉身與現實而飛翔的。”
 
埃斯波西托,Esposito,意大利語的意思是(因為被父母遺棄而)暴露(在街頭)的。當這個現在孤單地站立在十字街頭的棄兒讀完了這一段文字後,就合上了書本,向著記者痛苦而解嘲地一笑,然後,平靜地說:
 
“現在看來,我寫的這些文章,純屬意淫式的扯淡。”
 
“它們毫無意義。”
 
“但這就是我的一生。”
 
……
 
 
完(圖29、30.)
 
 
 
立譯
2014/10/10
 


下周在簡單聊聊我的翻譯,和達芬奇。歡迎一直看的朋友也來看看聊聊。
 

 
16.
 

抱銀貂的女子

 
17.


 
達·芬奇關於世界毀滅的素描

 
18.



達·芬奇關於世界毀滅的素描

 
19.


 
達·芬奇關於世界毀滅的素描
 
 
20.


 
達·芬奇關於世界毀滅的素描
 
 
21.


 
達·芬奇的脊椎骨素描和現在脊柱3維成像

 
22.


 
達·芬奇的解剖素描
 
 
23.


 
達·芬奇女性外陰的素描

 
24.


 
波提切利《自畫像》

 
25.


 
波提切利《春》

 
26.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27.


 
米開朗琪羅女性素描

 
28.
 
 
 
塞尚的蘋果

 
29.

 
 
一個帶胡子男人頭像(自畫像)

 
30.
 


網絡VVV
 
 

 

 

BIT 發表評論於
多謝版主費力翻譯。

這是一篇關於寫鏡像字的學術論文,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Jan 2007; 78(1): 5–1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117809/

達芬奇活著的時候,就被推崇為天才。 但是,他給權貴畫肖像,給公爵設計兵器,給市鎮政府鑄造雕塑, 得到的報酬並不高,也就是市價。還經常需要去催債,或者要預付款。 一次他寫信說,你看我養著一大夥人,入不敷出啊。
何仙姑 發表評論於
達芬奇的所有都讓人著迷! 感謝! 很多收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