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注釋】
不出戶,知天下(1)。不窺(2)牖(3),見天道(4)。其出彌遠,其知彌少(5)。是以聖人不行而知(6),不見而名(7),不為而成(8)。
(1)不出戶,知天下:不用出門到外麵去,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情。老子並不看重外在的經驗,卻極端重視內在的直觀體驗。他認為,心靈本是潔靜透明的,宛如一麵鏡子,自身便具備洞察外界自然、透視現實世界的功能。
(2)窺(kuī):從小孔隙裏看。
(3)牖(yǒu):窗戶。
(4)天道:指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5)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出,指走出門外;彌,越、愈。有人走出去越遠,他知道的東西就越少。這又是老子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心靈如一麵明鏡,可以洞察萬物、知曉世事,具有本明的智慧。但是,如果心智活動向外馳求,就會使思慮紛雜、精神散亂,宛如使鏡子上麵蒙上灰塵,這便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老子認為,應該通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反照,淨化欲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觀照外物,去了解外物運行的規律。
(6)不行而知:行,出行、出門走動,也指行動、實踐。不用親自出去經驗。能知道(外界的情況)。
(7)不見而名:名,即明,《韓非子•喻老》引《老子》作"明",古時"明"、"名"通用。不見而名,不必親自觀察事物就能明了。
(8)不為而成:不為,就是無為,即不妄為。不挖空心思去有所作為卻能成就大事。
【譯文】
不出門外,就能夠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自然的規律,(有人)走出門越遠,他知道的情況卻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用親自走出去,就能知道(外界的情況);不用親自觀察就能明了事物;不挖空心思去作卻能成就大事。(譯文1)
(真正有能耐的人,能做到) 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不看窗外的世界,可明自然之理。走得越遠,了解得反而越少。因此,聖人不遠行卻能心知天下事,沒看過的事物也能把握它的規律,不用自己動手卻能將事情辦成功。(譯文2)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譯文3)
【古文正解】
道者,不可行而知,而天下知;不可見而名,而萬事明;不可為而行,而莫不成。
【今文正解】
道無法用行動獲知,依據它卻可以知道天下;道無法用肉眼觀知,認識它卻可以明曉一切;行道不在於有什麽行動,沒有作為反而無所不成功。
【引語】
這一章主要談的是哲學上的認識論。這裏的基本觀點是:在認識上純任感覺經驗是靠不住的。因為這樣做無法深入事物的內部,不能認識事物的全體,而且還會擾亂人的心靈。那麽,要認識事物就隻有靠內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養,才能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對此,學術界在討論老子哲學認識論時,有的觀點是說,老子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者,而有的觀點則說,老子並不輕視實踐所獲取的感性知識,隻是誇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關於這幾種觀點的爭論,將在本章評析中詳加論述。
【評析】
陳鼓應先生說:“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掌握著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為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麵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麵蒙著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欲(情欲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就會趨於頻繁)。老子認為我們應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淨化欲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律。”
(《老子注釋及評介》第249頁)我們同意陳鼓應先生的見解。以往批評老子的認識論是徹頭徹尾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論著,都要引“不出戶,知天下”作為論據。這樣的認識實際是一種誤解。老子是一位博學多識之人,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在以前的若幹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內容,這些都表明老子極為重視生活實踐。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極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並不是什麽事都隻有經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視理性認識,間接知識。
“不出戶”、“不窺牖”這類極而言之的強調手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應用的。不過,我們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經》,應當深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真實觀點,不可望文生義,更不可片麵理解。同時,還要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為正確地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不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們所能夠解決的重大哲學論題。
【補充:微觀認識論】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憑借的是書本知識。聖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憑借的是他自身的修養功夫,是對人體基因組這一天書的破譯。人體基因組是宇宙的全息縮影,記載了宇宙萬物及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書。隻要具備了查閱這一天書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戶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窺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及其規律。所以,秀才所知和聖人所知是無法相比的。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聖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依賴的是返觀內視的自身修養功夫,是解讀自我基因組的結果。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智力也是有限的,僅憑五官去感知世界遠遠不夠,因為宇宙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奔波世界各地,於事物的表麵現象探索無限的宇宙奧妙,必然知之甚少。細胞雖是生命體的最小功能單位,卻蘊藏著宇宙信息和遺傳信息,所以,隻要破譯了基因密碼,就能徹悟自然之道、社會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也就是“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
現在的人類基因工程,誌在破譯基因密碼,目的就在於以小見大,揭示生命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奧秘。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工程將和分裂原子一樣,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危害的一麵,利害程度完全取決於人類的道德水平。道這一天書,隻有用德去解碼,才有百利而無一害。另外,破譯基因密碼的電腦功能畢竟是有限的,永遠無法和人類的心靈相比,因此,密碼的破譯程度也終將是有限的。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聖人返觀內視,修德悟道,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麵認識上,所以是“不行而知”;大道不能以目視,隻能以神視,用心靈對基因組作生動、具體、形象的直觀,所以說“不見而名”;聖人功德圓滿,開發出了潛在的大智大慧和特異功能,雖然自我清靜無為,卻能成就無所不為的業績,其關鍵是樸在發揮作用,所以說“不為而成”。
本章說明了微觀認識論的巨大功用。微觀認識功能為人人所具備,並非聖人獨有。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在於他不同於常人的認識方法。隻要潛心修煉,人人可以成為聖人。
讀萬卷書 行萬裏路 閱人無數 高人指路 貴人相助 小人成全 自己去悟!
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