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真妮轉來的關於虎媽的問題

饒恕 (2011-03-31 22:10:15) 評論 (13)

        這篇文章是應真妮的邀請,就我的專業所學來回答一個媽媽的提問。心理學範疇有很多的支流,所以我並不是“完全正確並永遠正確”的,本人願意虛心聽接受這方麵別的專業人士的建議和意見。真妮轉過來的問題:

真妮:您好。
        我生活在美國,目前虎媽的書引起周圍媽媽們議論紛紛。想必您已有所耳聞。您能談談您的看法嗎?我想就push(推)孩子進步這個問題聽聽您的想法。
     
        現在我周圍的中國人父母,還是盡全力在推。有一個例子:我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歲多,遊泳學的不錯,就是不敢跳水。媽媽強迫了幾次都不行,就說:"你再不敢,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遊完泳後去吃飯,告訴服務生禁止她兒子進門,直到兒子同意再回去試。這樣嚴厲逼迫下,兒子終於敢跳了,當他成功跳下水後,開心極了。媽媽覺得自己非常正確,不這麽逼迫他,他幾時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呢?我認為這樣push是有害的,但她以兒子的開心反應來反駁我,認為孩子是會感激她的。她的觀點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呢?將來怎能幹成大事?我不這麽逼他一把,他躍不過去這個坎,怎麽體會的到成功的喜悅呢?她說的很有道理,但我總覺得不對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剛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兒童心理學書都指出這樣是有害的,我看了您最新的<美國初中對家長們的要求>, 文中提到"對於父母,她一再強調的是孩子有不同的生長節奏"...,我是覺得父母不應該拔苗助長的,但也親眼見到了拔苗的好處. 孩子在抵抗無效,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威脅後,的確也體會到了努力後的成就感和喜悅。難道這隻是表麵上的喜悅,而把委屈和憤怒轉移了?這樣從長遠來看,倒底好不好?
       
         而且, 也聽到過有很多已經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當初你怎麽不下狠心推我談琴/打球/畫畫...現在我什麽都不會!"當初父母的確是下不了"彈不過去就不讓上廁所"這樣的狠心的,現在竟然落這種埋怨。很困惑。謝謝指教。

Best regards,
晨星

我的回答:

真妮, 晨星 :
       “ 孩子在抵抗無效,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威脅後,的確也體會到了努力後的成就感和喜悅。難道這隻是表麵上的喜悅,而把委屈和憤怒轉移了?”—— 晨星自己已經很明白啊,就是這個道理啊,隻是就算是這樣的“努力”還不是由孩子的“自我”來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悅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時帶來的委屈和憤怒卻是沒有辦法轉移到別處去的,它們會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決掉。
 
         先回答我一個問題:什麽是成功?
         對於一個以前隻吃半碗飯的小孩子,這個星期開始吃大半碗飯,是不是成功?是。但對於一個二十歲的棒小夥子來說,吃大半碗飯算不算成功呢?不是。那就是說,成功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是不同的。並且,成功也不是跟別人比較才會有的,而需要跟自己比較。 
       
        按照心理學家 Erikson 的人生八步來說, 0-1 歲是建立一個人一生的信念的時候。一個人一生與他人的關係是否能夠互相信任,與 0-1 歲時得到食物、溫暖、清潔的頻率穩定化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的頻率的穩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關係。換言之,被照顧得越穩定、持續,孩子以後越有安全感與信任感。在這個階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實,人是必須要信任他人的,因為我們的環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國家貧窮會造成一代甚至好幾代人的“不信任感”。 
 
        1-3 歲的孩子,需要一種“自我滿足感”,就是來自學習“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說話、自我探索”等等。而我們的家長往往這時候就開始教識字、彈琴……而上廁所、吃飯、走路等等卻反而由家長百般伺候——不讓孩子自己做。家長要孩子學的東西,學會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滿足感,而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成長目標卻是 自我滿足感 。在這個階段沒有達到自我滿足感的孩子會害怕嚐試新事物,因為他們覺得很丟臉、很羞恥——這就直接影響到下一個階段( 3-6 歲)的成長。所以我推想,那個害怕不敢跳水的 7 歲孩子,在 1-3 歲時就已經沒成長好,沒有“成功”。所以媽媽發脾氣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可能從寶貝 3 歲開始,她就已經不得不逼她的兒子才能學新東西,所以媽媽也是很挫敗的情緒下,采用的極端手段。

        3-6 歲的孩子,在自我滿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開始要仿 效大人的行為,如果得到鼓勵,就會持續下去,如果遭到挫敗、或因父母的限製,就會感到負罪感,從而停止做類似的事情。所以明白“可以”和“不可以”,在這個階段就是成功。但是對於之前的階段沒有成功的孩子,這個階段是不願意嚐試新事物的。

         6-12 歲是孩子最忙的時候,他們要學會幾乎所有的有關於“自己”的事情,以預備青春期的來臨。在上一個階段成功成長的孩子,會很熱衷於學習更多新的東西,年齡越大,越“勇敢”。而那個不敢跳水的孩子,明顯對自己的能力認識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這個階段還是挫敗的,沒有發展成功。對自己沒有把握、沒有力量感,媽媽的威逼最終贏出的更是使“媽媽的力量大過我”這樣的概念深植於小孩子的記憶中。這會使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會知道——因為媽媽的作為對他來說,說明了兩點:一,“你不行”;二,“媽媽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訴他有關於他的“心裏不舒服”來自什麽問題。

         12 歲之前的問題不解決,到青春期會非常使人頭痛,如果在青春期還沒有解決,輕則會造成青春期延遲,問題性格(沒責任感、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信等等),重責造成青春期精神問題。人生發展每一個台階都受前一個的影響,一個不成功,都會影響一生。可惜的是我們中國人對這個事實幾乎完全沒概念。 當然, Erikson 也指出,每一個沒做好的台階,最好的方法是“回頭再走一次”。實在是有問題了,我們是可以“重返現場”。但有多少機會可以重回一次呢?並且這會增加多少痛苦?人生已經很辛苦,而孩子培養成“天驕”的沒幾個,需要“重來過”的卻很多!所以,這個算術我不做也能知道,逼迫孩子的勝算有多少? 

          再,那個男孩的媽媽怎麽能知道,孩子的“開心、喜悅”是來自“成就感”?就算是成就感,怎麽知道從何而來?我不這麽認為。他的開心是因為他終於做到了媽媽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一定是因為他“成功地滿足了媽媽的要求”。這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媽媽的。

          從行為心理學上說,那個被媽媽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後可能會聽媽媽的話,因為他“聽話”而得到媽媽的認同、得到媽媽所說的成功;但是他以後不會自己思考,因為“不聽話”時媽媽會不認他這個兒子,也不會得到媽媽所說的成功。所以,顯而易見的,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自我思考重要呢?還是跳水比較重要?或者是“按媽媽的要求做”比較重要?我就不用回答了。

         從家庭教養的方式上來說,嚴厲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何以讓自己快樂——除了不斷地拿“第一”或者“賺大錢”;溺愛的家庭,孩子一生都得不到快樂,因為他們不懂得使別人快樂,別人當然也就不給他們好臉色看。隻有威信與恩慈並有的家庭,才會養出真正快樂的人。而所謂虎媽,我勸她們“虎氣”用在促進孩子的自我發展上,盡可能讓他們自己決定吃不吃飯並自己吃飯,寧可媽媽在飯後辛辛苦苦撿飯粒;讓他們自己上廁所而寧可花時間力氣去洗他們弄髒的臭褲子;讓他們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幾跤 …… 而對於其他的技能學習,彈琴、畫畫、打球、遊泳什麽的,也讓他們自己決定——即使是決定放棄,也要讓他們明白,是他們自己的決定,而不是媽媽不夠“虎”。 關於孩子長大了之後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為什麽不逼他們這種事情本身更悲劇的是:孩子已經長大了,可還在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責怪家長,自己完全不承擔責任——因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決定權、選擇權都不曾給過他們,現在卻要他們承擔“長得不好”的責任和義務,這顯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孩子抱怨的內容不對,但孩子有權抱怨。家長代替孩子選擇、決定,所以也承擔責任,這個很公平。 所以,作為一個專業兒童工作者,我接受虎媽的心腸,但拒絕 虎媽的所“虎”的方向與內容。 
                                                                                                                             
                                                                                                                                       祝
平安喜樂! 

                                                                                                                    饒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