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ing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t the BBC Proms in August 2006
"Promenade" - "The Old Castle"
"Promenade/Tuileries" - "Goldenberg & Schmuyle"
"Limoges" - "Cum Mortuis"
"Hut on Fowl's Legs" and stunning "Great Gate of Kiev"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Modest Mussorgsky/orch. Ravel
Esa-Pekka Salonen ( born June 30, 1958) is a prominent Finnish orchestral conductor and composer. He is currently Principal Conductor and Artistic Advisor of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in London and Conductor Laureate of the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圖畫展覽會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是一部鋼琴組曲,是俄國天才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創作於1874年。這部經典之作的由來與一個悲慘的故事有關。
穆索爾斯基的摯友加爾特曼是一位才華傑出的畫家和建築設計師,不幸英年早逝,給穆索爾斯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打擊。在參觀了亡友遺作的展覽會後,作曲家寫出了這部不朽的作品,以表達對亡友的哀思和懷念之情。
這部組曲由14首小曲組成,除包括引子在內的由“漫步”主題發展而成的4首小曲外,其他10首小曲分別根據加爾特曼的10幅畫寫成。這10幅畫內容各不相同,有的是生活情景,有的是人物肖像,有的則描繪了童話和幻想中的形象。而10首小曲則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這10幅畫的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組曲中的各樂章雖然各自描述了不同的內容,但有一個“漫步”主題貫穿了全曲,樂曲開始時這個主題作為引子出現,之後其變奏又不時出現在組曲的不同部分。在這部作品的後半部,這個主題更是與圖畫音樂結為一體,成為樂曲發展的有機部分,使整部作品成為完善的統一體。
這部作品也曾被不少作曲家改編為管弦樂組曲,其中以拉威爾的版本最為出色,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鋼琴版本更有味道.
1、引子 是由“漫步”主題發展而成的一首完整小曲,這個主題很像一首俄羅斯民間合唱曲:一人領唱,然後是合唱副歌。它描寫了作曲家邊走邊欣賞亡友畫作的情景。這個主題在樂曲中多次出現,既作為小曲間的過渡,又代表了作曲家的形象,是保持樂曲統一性的重要環節。
2、侏儒 加爾特曼畫了一個木製玩具,是用來壓核桃的,它的樣子是一個跛腳的侏儒。作曲家賦予這個侏儒以人的性格,采用了痙攣似的音調,長時間的停頓等手法來刻畫這個畸形人物的複雜內心世界。
3、漫步 表現作曲家欣賞完第一幅畫後繼續前行,為進入下麵一幅畫的意境作過渡。這裏的漫步主題較為平靜和隨意,又夾雜著一絲哀傷,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作曲家當時的心情。
4、古堡 加爾特曼畫的是夕陽下的一座中世紀的古堡,古堡下有一位抒情詩人在孤獨地唱著憂傷的歌曲,意境蕭索而悲涼。作曲家筆下的旋律帶有十八世紀的牧歌情懷,全曲古樸而又帶有淒涼色彩。
5、漫步 漫步主題在這裏明朗而有力,似乎表達了作曲家從憂鬱的古堡氣氛中回到現實時的感受。
6、杜依勒裏宮的花園 這是一幅巴黎的街頭小景,畫麵上有母親、保姆和孩子們在玩耍。作曲家以清純而活潑的曲調把孩子們追逐嬉鬧、爭吵叫喊的形象逼真地展示在我們麵前。
7、牛車 畫麵是一頭牛,拉著一輛波蘭大輪車在吃力地前行。樂曲伴奏部分的沉重和弦,襯托著一隻簡單、憂鬱的旋律,描繪了沉重的牛車在艱難地前進。音樂也由弱到強,再由強轉弱,使人聯想到牛車由遠至近,又漸漸遠去的形象。
8、漫步 這裏的漫步主題有著隨想的性質,似乎作曲家還沉浸在對“牛車”的回味中。在曲末還出現了對下一主題的呼喚。
9、鳥雛的舞蹈 這幅畫是畫家為一部芭蕾舞劇的上演作的一幅布景草圖,畫的是一些還未完全孵出的小鳥在蛋殼裏的樣子。作曲家賦予草圖上的形象以生命活力,讓鳥雛們活躍起來,跳起稚嫩的舞蹈。
10、兩個猶太人 這是畫家在旅行時所作的寫生畫,一個是富有肥胖的猶太人,一個是瘦弱、悲哀的窮苦人。作曲家以威嚴的低音旋律刻畫了富人,以飛速的同音反複和倚音描繪了軟弱顫抖、喋喋不休的窮人。接著兩個音樂形象以複調形式出現,相互對話,最後富人占了上風,打斷了窮人的哀訴。音樂表現相當形象。
11、裏莫日的市場 裏莫日是法國中部的一個小城市,樂曲形象地描寫了人聲喧鬧的市場上,小商小販與婦女們在討價還價,最後變成一場罵架的情景。
12、墓窖 原作是一幅水彩畫,畫中描繪了畫家自己同一位建築家,由向導打著燈籠帶路,參觀巴黎的墓穴的情景。樂曲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一連串低沉陰暗的和弦組成,描寫了墓穴中的陰森氣氛和作曲家因亡友引起的陰鬱心情。第二部分出現了變形的“漫步”主題,仿佛作曲家在與亡友對話,音樂籠罩著沉寂、茫然的情緒。
13、雞腳上的小屋 原畫是一幅時鍾設計圖,那是一座建立在雞腳上的茅屋,鍾表的字盤就是窗戶。作曲家並沒有表現時鍾或是小屋,而是用幻想的筆觸描寫了小屋的主人——俄羅斯童話中的巫婆“巴巴耶加”。音樂集中表現了粗野、怪誕、在黑暗中騎掃帚急速飛行的老妖婆的形象。
14、基輔大門 這是畫家為基輔城門所作的設計圖,它具有宏偉的古代風格。作曲家的音樂表現了這種古樸、雄渾的俄羅斯氣魄。本曲有三個音樂形象:第一個是莊嚴、巨人般的形象,音調與“漫步”相似,象是對全曲的總結。第二個形象虔誠而嚴肅,如教堂中的祈禱,有和聲式旋律構成。第三個形象是節日的鍾聲,樂曲在壯麗的高潮中結束。
http://www.classical.com.cn/html/20/2992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