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團圓、歡聲笑語,在人們歡度春節的時候,天山深處一個退伍老兵的故事卻讓許多人潸然淚下。
陳俊貴,為老班長守墓24年。他的故事經本報報道後,在網民中引起強烈反響。
陳俊貴不是哪一級機關推出的先進典型,見報時間恰逢春節長假,而且刊登在本報的《離退休生活》專版。非重大題材、非重要時段、非重要版麵,卻引發了出人意料的轟動效應。
網友的點點淚光,讓我們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看到了人們對人間真情、戰友至愛的珍視,看到了人們對英雄的敬仰,看到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認同。
一個仰望英雄、追尋崇高的民族,是可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民族。我們為有鄭林書、陳俊貴這樣的戰友而驕傲,為無數網民的感動而感動,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而自豪。
這正是我們推出本期特別策劃的初衷。
守墓老兵陳俊貴與記者到烈士陵園看望烈士
一篇報道讓人們在過年時落淚
1月31日,大年初六,人們還沉浸在新春佳節的歡樂氣氛中。廣西南寧一位不知姓名的網友看完新浪網轉發的一篇報道後,寫下了第一篇留言:“世上最純真的感情就是戰友情!一個老兵向您敬禮!!!”
新浪網轉發的這篇文章是本報當天刊登的報道《天山深處的守望》,講述的是退伍老兵陳俊貴24年為班長守墓的故事。在廣西南寧這位網友的留言之後,各地網友的跟帖接連不斷,截至記者發稿時,已有1096位網友發表評論,其中還包括來自香港以及美國、英國、德國、埃及的網友。在中華網的論壇上,轉發這篇報道的帖子點擊量達到20653次。
“大過年的,看了這個帖,我看一遍眼睛濕潤一回!”中華網論壇轉帖中的第一篇留言這樣寫道。類似的跟帖數不勝數:“我真的哭了”“敬禮!眼淚在打轉”“除了感動,還是感動”“通篇讀下來不覺潸然淚下”“看得我眼淚嘩嘩的”……
陳俊貴隻是一位普通老兵,並非各級下大力推出的重大典型;見報時間恰逢春節長假,而且是刊登在本報的《離退休生活》專版。非重大題材、非重要時段、非重要版麵,卻引發了這麽強烈的反響。是什麽打動了讀者?
我是黨員我是老兵,我留下來你先走,陳俊貴的老班長讓我感動,在此向他鞠躬!——新浪網友(重慶)
這位班長名叫鄭林書,他在雪地絕境作出了一個生死抉擇:把最後一個饅頭留給相識僅僅38天的新兵陳俊貴。
1980年,陳俊貴21歲,當兵才一年時間,班長鄭林書26歲,再過一年就要退伍回鄉。
那一年4月8日下午,陳俊貴正在班裏洗衣服,班長把他喊過來:走,跟我去山上傳達命令。“班長也沒想到這次任務這麽難,當時我才調到班裏38天,他可能是為了加深了解才特意叫上了我。”陳俊貴對記者說道,又像是在喃喃自語。
30年前,推土機為上山車隊開道
“我們4個人帶了20多個饅頭出發,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去就……”當時的情景像電影畫麵一樣,已經在陳俊貴的腦海裏過了不知多少遍:
地上的雪最淺也埋到大腿,每挪一步都非常艱難。班長一直走在前麵,把雪趟開,其他人跟在後麵慢慢往前挪。出汗太多了,褲子被風一吹凍成了冰棍兒,走路沒法打彎,班長就把棉褲脫了,隻穿著一條秋褲趟雪。
在冰天雪地裏走了3天3夜,大家體力消耗殆盡。這時,班長從自己的挎包裏拿出最後一個饅頭。所有人心裏都清楚這個饅頭的分量,誰吃了它就有可能堅持到最後。“誰都想吃,但當時我們都表現得非常冷靜。”陳俊貴回憶說,“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感覺好像過了很長時間,誰都沒有說話。”最後,班長打破了沉寂:“我和羅強是共產黨員,陳衛星是老兵,你是新兵,年齡最小,饃饃你吃。”
陳俊貴馬上反對:“能不能分成4份,每人吃一點?”但班長說:“饅頭隻有這麽大,每人分一點,誰也堅持不到最後,我們的任務怎麽完成?這個饃饃你非吃不可!”在班長的催逼下,陳俊貴含淚咽下了硬得像冰塊一樣的饅頭。去年12月26日,記者見到陳俊貴時,他的第一句話是:“對我在這裏守護班長24年,現在的人肯定很難理解,因為沒有那段經曆。我跟你說吧,你的命是另外一個人給的,你會怎麽樣吧?其實感情比錢重要得多。如果我對班長說,把這個饅頭給我吧,我給你兩萬、三萬,班長肯定不會答應的。”
30年前,戰士們在懸崖絕壁上打炮眼
是啊,隻有刻骨銘心的經曆,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忠義之人,堪比關雲長!——網友“神州一片紅”
情誼無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誰做到,誰偉大。我沒做到,我要做到!——網友“紅尖兵”
記者把這些讀者評論告訴了陳俊貴,他淡淡地說:“這有啥?我沒有完成班長臨終托付,隻能用這種方式來彌補心中的遺憾。”
就在陳俊貴咽下最後一個饅頭後幾個小時,鄭林書昏倒在地。3名戰士緊緊擁著班長。
過了一會兒,鄭林書蘇醒過來,叫陳俊貴的名字,陳俊貴揉搓著他的手問:“班長,你想說什麽?”鄭林書用微弱的聲音說:“如果你能活著出去,一定到湖北老家看一下我的父母。”陳俊貴趕緊回答說:“你放心,你一定要挺住啊!”可班長還是走了。
後來,陳俊貴被當地的哈薩克族牧民救起,住院4年,被評為甲級二等傷殘軍人,退伍回了遼寧老家。他一直惦記著班長的臨終囑托,但由於老部隊多次轉隸,他和班長又僅僅相處了38天,隻知道班長是湖北人,其他一概不知。
“我們老家有個說法,你的恩人不在了,沒法報答他,就到他的墳前守上3年。”為了減少心中的愧疚,1985年冬天,陳俊貴辭去工作,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又回到了終身難忘的地方——那拉提。
陳俊貴最初也沒想到,在烈士陵園越呆感情越深,守著班長和戰友的墓碑,總是不忍離去。當他聽說一些地方的烈士墓因管理不善而荒草叢生、無人問津,更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留下來的意義。他索性帶著妻兒在這裏開荒種地,紮下根來,卻從未放棄過尋找班長的家人。直到2005年9月的一天,陳俊貴終於找到了鄭林書家鄉的具體地址: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上馬石河村。陳俊貴立即趕過去,才知道班長參軍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母親是2003年去世的,臨終前還在念叨班長的名字。
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的墳前仰天長歎,發誓今生今世為班長守墓,讓班長永遠不寂寞!
向你的妻子致敬,她那麽支持你,但報道你們的文章中沒有多少文字描寫她,沒有她你很難堅持到今天。——新浪網友dalimao
陳俊貴說:“感謝我的妻子,說句良心話,沒有她陪著我,我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1984年3月,陳俊貴退伍回到遼寧老家,被安排在縣城當電影放映員,妻子孫麗琴在公路收費站工作,生活過得挺美滿。當他決定去新疆為班長守墓時,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父母、戰友、同事都勸他:你想念你的班長,可以去新疆上墳,沒必要把家都搬過去吧?但妻子理解陳俊貴的感受:“班長是他的救命恩人,他答應班長的事沒法完成,不去守上3年,他會難過一輩子。”她隻對陳俊貴說了一句話:“如果你真的想去,我就陪你去。”
剛來那陣子,住的地方都沒有,就搭個窩棚。有一次下大雪,把窩棚埋了,外麵都看不出來,還是鄰居趕來才把一家人挖出來。夫妻倆在草灘上開荒種地,有時連吃鹽都困難。但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變成了天山深處地地道道的農民。
孫麗琴不怎麽愛說話,記者和陳俊貴談話時,她一直在旁邊認真地聽。陳俊貴告訴記者:“我這一生最感激的人,一是爹媽,他們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養育了我;二是班長,在生死關頭,將生的希望給了我;再就是我老婆。沒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絕對挺不到今天。”孫麗琴動情地插話:“我就是看中老陳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才跟他拋家舍業到新疆來。”
陳俊貴總是愧疚:“我和班長是生死之交,我該來為他守墓,對吧?可我妻子和班長又不認識,她完全可以不陪我來這裏吃苦,她還有自己的父母兄弟一大家子人呢!”
陳俊貴的價值觀傳給了兒子
記者到喬爾瑪烈士陵園拜訪陳俊貴時,見到了他的兒子陳曉紅。小夥子興奮地說,我剛剛從野戰部隊調到父親老部隊來,終於圓了自己的天山夢。
陳曉紅1984年5月出生,1.78米的個子,英俊、幹練,渾身透著青春氣息。他2001年12月入伍來到新疆軍區某師炮兵團指揮連,是師裏的標兵。
“你兒子太優秀了,肯定是受了你的影響吧?”記者脫口問道。
“應該說是受部隊的影響,是部隊這所大學校影響和改造了他!”陳俊貴一臉興奮地說,“兒子參軍是我們兩口子的主意。原來娃娃想考大學,沒有打算當兵。當時我們兩口子就動員說服他。還好,兒子還聽我們的。我們本來是想讓他到部隊感受一下部隊的戰友之情,鍛煉鍛煉就可以了,再幹什麽由他自己拿主意。沒有想到他到部隊後適應很快,我們再高興不過了。”
在野戰部隊,陳曉紅幹得很棒,7年的戰士生活,年年出彩:第1年是“優秀士兵”,第2年當副班長,第3年當班長,第4年入黨,第5年立三等功,被師裏樹為“創放心崗位標兵”,連續6年獲全團“利劍杯”比武競賽有線專業第一名。可當他聽說獨庫公路要由武警交通二總隊來修的時候,便向領導提出要調到這支父親的老部隊,也來守望天山。部隊領導得知陳俊貴的事跡後,非常感動,幫助陳曉紅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心願。
其實,陳曉紅原來並不理解父母的行為。他曾直問陳俊貴:“爸爸,你在這守護班長這麽多年,一無所獲。到底圖什麽?在外人看來,不是腦子有問題嗎?”陳曉紅清楚地記得,父親最見不得家裏人浪費糧食,常常為此大發雷霆:“我們班長一個饅頭,就能把我救活了,當時要有你們浪費的這點東西,他也不會死!”
直到陳曉紅到了軍營以後,真正成為一名軍人,才慢慢理解了父親。
2月4日,記者在電話裏問陳曉紅:“你爸爸守望天山的報道被轉發後,網民感動萬分,可以說最動人的詞都用上了,比如說:驚天地,泣鬼神!純爺們!當代關公。但也有個別人說你爸爸心理有病。你怎麽看?”
陳曉紅回答道:“我原來確實也不理解爸爸。現在是市場經濟,人們都在忙著賺錢,他卻來到這裏守墓。太落伍了嘛!我到部隊後,親身感受了戰友情,才理解了爸爸。過日子需要錢,但錢決不是一切!”
其實,陳俊貴還真有塊心病,他覺得對不住兒子。2006年的時候,陳曉紅與烏魯木齊市一位姑娘相戀了。處了2年,彼此都有好感。去年,姑娘提出上家看看。當時,陳俊貴已經把房子賣掉了,捐給當地政府修烈士陵園,就在敬老院借了一間房子住。姑娘來了扭頭就走:“你們家在敬老院?這是孤寡老人住的地方,你們家怎麽連房子都沒有?”回去不久,兩人就分了手。
不過,讓陳俊貴感到欣慰的是,在當地政府和部隊的支持下,修葺一新的烈士陵園當年就竣工了。
修路職工眼裏的陳俊貴
2月1日晚11時30分,記者撥通陳俊貴的手機,說:采訪您的那篇稿子已經見報,跟帖無數,網民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大家都很關心您的情況。您可以看看。
陳俊貴說:“我們這裏看不到報紙,更沒有電腦。”
是啊,喬爾瑪不是都市,不是平原。
記者已經領教了喬爾瑪的艱苦。那天,天空飄著雪花,天剛亮從伊犁出發,一直到下午5點,才趕到烈士陵園。祭奠烈士的時候,雪深的地方已經蓋過了小腿肚子。返回途中,300公裏的路程,僅遇到5輛車。陳俊貴說,這兩年還算好一點,前幾年的雪下得更大。
那天傍晚,記者到外麵“方便”,陳曉紅帶著一條狗跟著。記者不解。陳俊貴說:“你不知道,這裏晚上有狼。”
2月3日晚11時30分,記者再次撥通陳俊貴的手機,他說:你離開這裏半個月後,從山裏下來一群狼,把我們的兩條狗吃掉了,天山路橋公司留守處一條漂亮的牧羊犬也給吃掉了。留守處的小孫就在我這裏。
小孫接過陳俊貴手裏的電話對記者說:老陳太不容易了!這裏太危險了!1月10日那天,我的牧羊犬被狼吃掉了。那天後半夜,狼下山後,牧羊犬衝出去就不見了。我點著火才把狼趕跑了。天亮後,我在半山腰找到了心愛的牧羊犬,它的五髒六腑全被餓狼掏空了。
小孫接著說,這裏的生活條件太艱苦了,每頓飯都是白菜、土豆,用的水是雪水。因為雪水不幹淨,我們有時也去附近的小河裏,用鋼釺捅個窟窿打水。水還沒挑到家,就又結冰了。我這才來了幾個月,老陳在這裏待了24年,你能不佩服?
老陳的認真勁也讓小孫感動。他們公司就在陵園附近。夏天剛來的時候,他去瞻仰烈士墓,看到老陳守護陵園像守護自己的家一樣,原來還以為他是這裏的職工。後來才知道,陳俊貴完全是義務的,分文不取。他的左腿不好,原來修路時留下了傷,就這樣還每天早早就起來,把陵園打掃得幹幹淨淨,一個煙頭、一點羊糞也沒有。夏天的時候,哈薩克牧民就在附近的山上放羊,公司附近有個小商店,牧民要來買個什麽的,那羊也就跟著進了陵園,攔都攔不住。經常滿地都是羊糞,打掃起來很費勁的。
夏天,遇到各地遊客來這裏瞻仰烈士墓,陳俊貴就擔負解說的任務。公司的領導看他那麽辛苦,對他說:老陳,你需要什麽,就到我們公司來。他總是客氣地說,不給你們添麻煩。
陳俊貴的身後是一座英雄群雕
陳俊貴的事跡見諸報端後,老部隊武警交通二總隊政委張國華徹夜難眠。
2月3日晚,他與記者通了話。張國華1976年3月入伍,從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武警交通二總隊的前身)當兵幹起,一直到現在的總隊政委,曾3次立功,是“天山精神”的親曆者和見證人。1979年,張國華帶領戰士修防雪走廊,突然,山上放炮炸飛一塊石頭砸在他的頭上。幸好那時部隊剛剛把柳條編的安全帽換成塑料安全帽,張國華昏迷了幾天才從死神那裏逃了回來。
說到陳俊貴的報道引起網上熱議,張國華認為:陳俊貴是千千萬萬修路官兵的代表,他的身後是一個英雄群體。
修築一條路,凝聚一種精神;樹起一座碑,留下千秋美名。35年前,支隊數萬名官兵開進天山深處,浴血奮戰10餘載,克服高寒缺氧、雪崩、泥石流等困難,成功穿越了天山山脈,也創造了撼天動地的“天山精神”。
張國華介紹說,天山公路的500多公裏路段中有幾十公裏都是在懸崖上開出來的。這些絕壁上接雲天,下臨深澗,隻有蒼鷹飛上飛下。當初測量人員因為無法實地測量,隻好在圖紙上標了一段公路“虛線”,這一路段的施工稱為“飛線”施工。現在,那些二三百米高的大斷崖上,還插著當年施工用的鋼釺。
在“飛線”上開路,其實就是將山炸開,首先要打便道方便裝藥。最初大家都是腰係小包炸藥,沿著坡度較小的斜麵往上爬,從側麵接近絕壁,摳著石縫像壁虎一樣向絕壁中間移動,然後在距離地麵一二百米的地方,找到立足點,打進鋼釺,拴上保險繩,人便像蕩秋千似的在絕壁上打眼、放炮
有的導洞深達一二十米,高卻不到一米,風鑽的支架長,支不起來,人隻好跪著、斜躺著打眼。爆破後,洞內煙塵彌漫,幾個鍾頭散不盡。為了不耽誤施工進度,官兵們通常都是脫下棉衣往外扇煙。沒等煙塵排完,大家便爭著爬進洞去,一筐接一筐往外運石碴。高山空氣稀薄,導洞裏麵缺氧,往往打成一個導洞或藥室,就有人在洞內暈倒。
張國華說:“你知道嗎?修這條公路,我們部隊有100多名官兵長眠天山啊!”
記者那天到陵園采訪陳俊貴,在烈士紀念碑上看到了這些官兵的名字。紀念碑被群山環抱著,碑身用大理石貼麵,正麵是“為獨庫公路工程獻出生命的同誌永垂不朽”18個大字,背麵是用漢、維吾爾兩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和128位烈士的英名。
在紀念碑旁,陳俊貴逐一向記者作過介紹:
楊波,沈陽市人,與我同年入伍,是一個車皮到部隊的,分到一個連。1980年4月20日在施工中遇雪崩犧牲,年僅21歲;
姚虎成,十二支隊一團一營副營長,陝西城固縣人,被中央軍委授予“雷鋒式好幹部”榮譽稱號。1978年4月9日在獨庫公路110公裏處組織施工時,因雪崩犧牲,時年28歲;
楊曉海,7連連長,李善國,7連指導員。1975年7月15日,他們帶著3名戰士施工,上千方岩石忽然像瀑布一樣從幾十米的高處傾瀉下來,兩人當場犧牲;
劉煥言,十二支隊三團三營七連戰士,1982年11月15日在獨庫公路2號隧道施工中遇到塌方,為搶救戰友而犧牲,時年24歲;
……
碧血灑滿天山,捐軀為誰?為國威軍威振奮!
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萬戶團圓!
這副在天山築路官兵中廣為流傳的對聯,就是英雄精神的生動寫照。陳俊貴、張國華是活著的英雄,刻在紀念碑上的烈士,則是活在人們心中的英雄!
他們一樣偉大,一樣感人。正如煙台一位網友的留言:
“這篇報道我看過N遍了,激動得想寫詩,我覺得隻有詩才能表達我的心情……陳俊貴這個‘傻人’陪伴著長眠於地下的班長和戰友24年,他和班長生死相托的友情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所以我不知道該寫活著的人,還是寫長眠於地下的班長和他的戰友們,他們都讓我感動……我敬仰陳俊貴和他的班長,我熱愛這支偉大的人民軍隊!”
永遠記住那些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做出奉獻的有名的和無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