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微笑的魅力——吳哥行(6)吳哥寺,不朽的輝煌

本文內容已被 [ 林間溪 ] 在 2024-06-17 18:34:0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吳哥窟(Angkor Wak)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是整個遺址群的精華。它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柬埔寨的精神象征,柬埔寨國旗上就是它的圖樣,因此它是所有遊客參觀訪問的重中之重。12世紀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拔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建起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用以作為王朝的太廟。他舉全國之力,花費約30年時間建造出這座曠世傑作,不朽的宗教建築。吳哥窟是吳哥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之美譽。本來早晨已來到這裏看日出,因為寺廟麵朝西方,下午參觀效果最好,因此看完日出我們並未進去,而是前往巴戒寺。走完小圈一整天行程,最後我們又回到這裏。至於寺廟為什麽朝西說法不一,一說它是獻給毗濕奴的,毗濕奴主西;二是蘇利耶拔摩打算將它作為自己的墓地,故而朝西,但都沒有得到證實。吳哥窟規模宏大,結構對稱,雕刻精美,主要包括塔山、祭台和回廊。祭台是三層正方形有回廊的須彌台,層層上升。頂部矗立著五座石塔,象征須彌山上的五座山峰。中間的一座最高,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Mont Meru)。

參觀吳哥窟從參道開始:進入寺廟前先要走過一條長達472米的參道,這是一條信仰的路,象征著追求信仰必須經過漫長的修行,才能到達參道的盡頭——代表須彌山的五座高塔。

參道由西塔門將它分為兩段,西塔門外是寬190米護城河,這是一條人工河,河水從暹粒河導引而來。兩邊護欄為蛇神那伽(Naga)的身體,Naga是連接人間和神界的彩虹橋。因此Naga總是出現在寺廟之前的參道上。

走在參道上細看腳下的石塊,很明顯可以分成兩半,一半是整修過的引道,另一邊保持原狀,讓遊客們可以看到當初發現它時的景象。無意中發現這一雙腳印,不知是否有什麽含義                   

西塔門,穿過護城河,來到西塔門,門內有一座4米高的毗濕奴神像,牆壁上有精美的雕刻,那個著名的露齒微笑女神像就在西塔門的內側。

跨過西塔門,參道在繼續,吳哥窟石塔出現眼前                                        

藏經樓,參道兩邊各有一藏經樓,在印度教裏,寺廟的護城河象征海洋(Aral Sea),參道代表橋梁,而藏經樓則是代表天庭。這裏也是攝影的好地方                                                      

漸漸接近寺院主體,參道兩邊各出現一座水池,倒影出吳哥窟的五座佛塔。蔣勳形容水池就像兩麵鏡子,反映了佛教世界的鏡花水月,真與假,實與虛,空與色,有與無的佛教精神世界。我們早晨看日出就是在這裏。

參道盡頭是寺廟建築主體的內殿大門,建築離地1米多,中間有樓梯門樓為人行步道,左右兩邊沒是象門,可以讓大象或牛車通過。                                                                                                       

吳哥窟為三層長方形回廊環繞的平台,層層高疊,最上層平台上排列著五點梅花式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高峰。第一層平台回廊分為內外兩圈,可有效保護牆壁上的浮雕不受風吹雨打。每層回廊的看點都不一樣。一層回廊的主要看點是浮雕壁畫。回廊四麵牆壁上雕刻著八幅巨型浮雕壁畫,每一幅壁畫高近百米,長約200米,全長將近八百米。浮雕描繪《羅摩耶納》和《摩柯婆羅多》中的故事,以及吳哥王朝的曆史。                                          

《俱盧之戰》(Battle of Kurushetra),西麵南側的浮雕壁畫講述出自《摩柯婆羅多》中的故事。婆羅多(Bharata)王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Kauravas)和般度族(Pandavas)為爭奪王位而開戰,戰爭非常慘烈,雙方幾乎全軍覆沒,最後以般度族慘勝結束戰爭。 

慘烈的戰爭真切地顯示在壁畫上                                                                         

《蘇耶拔摩二世軍隊行進中》(Suryavarman II in Procession),南麵西側壁畫表現蘇耶拔摩二世行軍圖。蘇耶拔摩二世頭戴王冠,赤足盤坐在寶座上,他的頭上共有15副華蓋傘,可見他的儀仗之氣派。據說當時國王身上覆蓋一層金箔。右邊占卜師占卜出征的日期以及對戰爭的預判                                                               

王的大象軍隊                                                                    

指揮戰鬥的將軍                                               

高棉的象兵                                         

《天國與地獄》南麵東側,壁畫分為三段,講述人死後世界的天國和地獄的畫麵

《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Sea of Milk)東麵南側,攪拌乳海的故事前文已有敘述,從壁畫中故事更加清楚明了。為了得到不死甘露,阿修羅和天神修羅合作,毗濕奴取曼荼羅山(Mount of Mandara)為杵,以蛇王瓦蘇吉(Vasuki) 的身體為攪繩,請神龜庫爾馬(Kurma)鎮海,92尊阿修羅在左邊,88座天神修羅在右邊,雙方合力攪拌乳海。

壁畫正中間的表現:毗濕奴取曼荼羅山為杵,以蛇王瓦蘇吉的身體為攪繩,請神龜庫爾馬鎮海,讓眾神攪拌大海。飛天仙女Apsara在攪拌中獲得了生命,從乳海中誕生。她們翩翩起舞,慶祝生命的開始

阿修羅一方以魔王掌舵,它抓住蛇頭(左),天神一方由神猴哈魯曼坐鎮,抓住蛇尾(右),齊心協力攪拌乳海

《毗濕奴戰勝阿修羅》(Victory of Vishnu over the Asuras),東麵北側表現阿修羅軍隊從左右兩邊向中間的毗濕奴進攻,毗濕奴站在金翅大鳥身上,驅趕阿修羅                                                                            

《克裏希那和魔王班納的戰鬥》(Victory of Krishna over Bana),北麵東側描繪克裏希那(Krishna,也叫黑天,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戰勝魔王班納(Bana)的情景。八手黑天騎著金翅大鳥,戰勝騎著怪獅的千手魔王班納。騎著犀牛的火神阿耆尼(Agni)縱火,金翅大鳥滅火。                                               

八手黑天騎著金翅大鳥,戰勝騎著怪獅的千手魔王班納

千手魔王班納                                                 

《爭奪長生甘露的戰鬥》(The Battle of the Gods),北麵西側,描述攪動乳海甘露出現後,天神與阿修羅展開了一場爭奪長生甘露的戰爭。壁畫中,印度教的眾神騎著自己的坐騎,參與戰鬥的情景。

千手魔王班納                                          

《蘭卡之戰》(The Battle of Lanka),西麵北側,講述眾猴在哈努曼的帶領下,幫助羅摩奪回夕多的故事

羅摩站在哈努曼肩上,滿弓如月射向敵人                                             

看完壁畫我們走進內院,第一層平台上有四個水池,稱為淨身池,以印度教四大元素,地、水、風、火排列。參拜者必須依次進入每一個池子將手與臉洗淨,去除人間汙穢,才能繼續向上,進入神的殿堂。

二層回廊的主要看點是女神浮雕。吳哥窟有1800多個女神雕像,分布在東西南北四座大門的外壁和平台的內外壁,其中以二層回廊最為集中。與其他寺廟端莊的女神雕像不同,吳哥窟的女神浮雕顯得很人性化:她們姿態曼妙,裝扮奇特,頭飾多變,爭奇鬥豔;她們三兩成群,手持花束,麵帶微笑,很像是參加人間舞會

第三層平台是最內和最高的台基,拔地而起12米,東西南北每麵有三個共12個台階與第二層相連。台頂五座石塔,呈五點梅花狀排列,中間主塔最高。主塔內供奉毗濕奴神像,吳哥改信佛教後改為佛像。通向頂層的台階非常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艱辛,以及對神的敬畏。東西中軸線的石階是國王的正門,坡度較為緩和(約50-60度),台階的寬度也較大,專供國王登頂用,大臣和寺廟僧侶隻能從兩側旁門上下,其樓梯更為陡峭,約60-70度,而且台階麵也隻有半個腳掌大。目前所有台階關閉,隻有一個修建的有扶手的階梯對遊客開放。曾經有一對法國夫婦參觀吳哥窟時,妻子不慎摔下台階而亡。丈夫悲痛萬分,捐錢修建了這座有扶手的樓梯。

舍利塔                                                                                           

藏經樓                                                                                              

小心翼翼終於上來了!這裏就是吳哥窟的核心,象征須彌山的高塔。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睹它的風采。

俯瞰寺廟,前麵是長長的參道,藏經樓和西塔門                                                           

坐在那伽身上的打坐的佛陀,吳哥窟原為印度教寺廟,14世紀柬埔寨改信佛教。這座佛像可能就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結合吧 

小圈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吳哥窟非常值得一遊 -nolie- 給 nolie 發送悄悄話 (57 bytes) () 06/18/2024 postreply 08:03:59

好美 -renwukeren- 給 renwukere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19/2024 postreply 06:16:00

安靜的氛圍,古老的歲月,這些雕刻如同紋身,永遠留在人類曆史的文明中。林MM的遊記非常細膩,謝謝分享。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0/2024 postreply 13:25: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