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棉微笑的魅力——吳哥行(5)小圈,吳哥遺址的精華(下)

(2024-06-06 09:54:52) 下一個

接上篇《吳哥遺址的精華(上)

聖劍寺(Preah Khan)

看完癩王台,大吳哥通王城就算告一段落。司機帶我們出北門,來到聖劍寺。聖劍寺屬於大圈範圍,我們為了節約一天時間,將它加到小圈行程,當然是要加錢的。聖劍寺是12世紀闍耶拔摩為紀念父親修建,也稱父廟。大吳哥城修建時,這裏曾是國王的臨時住所,也是國王參拜和讀書的地方。寺內有一座二層樓建築,傳說是用來存放聖劍,這也是寺廟名字的由來。聖劍寺是吳哥王朝非常重要的寺廟,有一段時間高棉18個重要的節日都在這裏舉行。據記載寺內裝飾有金、銀、寶石和大量珍珠,僧侶達10萬人。如今的聖劍寺並沒有經過修複,眼前一片殘垣斷壁。聖劍寺規模宏大,由三層圍牆包圍,長800米,寬700米,整個建築呈十字型,中心是中央聖堂,周邊是由拱廊連接的東南西北四座大門,門外是長長的甬道。沿著從東到西的拱頂長廊,穿過19道門,越往中心門越寬,高度卻越低,使進入的人逐漸低頭,放下身段,產生敬畏之心。終於來到中央殿堂,當初這裏樹立著一座闍耶拔摩七世父親的雕像,內藏其骨灰。四麵牆壁鑲滿寶石,使得殿堂光芒閃射。現在雕像已經不見,這座小佛塔是16世紀後建造的。站在塔前向上看,陽光從石頭縫隙中穿過,形成火焰形光亮,象征佛祖的光芒照亮人間的一切。

長長的參道,兩邊的林伽很有特色                                   

攪動乳海,大多數雕像的頭顱都沒有了                        

護城河                                                 

兩座神像守衛著東大門,這是我看見的唯一一座有神像守衛大門的廟宇,雖然已經沒有頭,但依然威武                  

西門                                                              

回廊                                                        

舞女大廳(Hall of Dancer),房梁上雕刻著13個翩翩起舞的飛天仙女                    

中央殿堂,沿著從東到西的拱頂長廊,穿過19道門,越往中心門越寬,高度卻越低,使進入的人逐漸低頭,放下身段,產生敬畏之心。終於來到中央殿堂,當初這裏樹立著一座闍耶拔摩七世父親的雕像,內藏其骨灰。四麵牆壁鑲滿寶石,使得殿堂光芒閃射。現在的這座小佛塔是16世紀後建造的。站在塔前向上看,陽光從石頭縫隙中穿過,形成火焰形光亮,象征佛祖的光芒照亮人間的一切。                                             

中間庭院,牆壁上的雕刻很漂亮,有一些還殘留著色彩                        

塔高寺(Takeo)

塔高寺又稱茶膠寺,建於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是闍耶拔摩五世時期一件未完成作品,至今已被擱置了一千多年。至於終止的原因有碑文提起,修廟期間塔頂遭到雷擊,被視為不祥之兆,因而停工。又有一說法,由於闍耶拔摩五世突然去世,繼任者不願繼續建造。塔高寺外形純樸自然無雕飾,大塊青灰砂石展現出粗曠之美。從這個未完成的寺廟我們可以看到吳哥人建造寺廟的程序,先將石塊像積木一樣架起,整個結構完成後才開始外部雕刻。寺廟呈方形,共三層,上層有五座石塔,呈梅花分布,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周薩神廟(Chau Say Thevoda)

周薩神廟建於12世紀初,由於沒有發現碑石,為何而建尚不得知。法國人當初發現它時,從當地人口中得知它是供奉周薩神(Chau Say)的,故而命名。周薩神廟是由中國承辦修複,不由進去看看中國人的修複水平。神廟遠遠看上去還是不錯,可是走進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中國人倒是幹脆,整個地基重打,倒塌的柱子用水泥重糊,還洋洋得意號稱再也不擔心地基的問題了。我有些哭笑不得,不由想起幾年前我在雲岡石窟看到的一座大佛雕像。講解員悄悄跟我說,那是修複過的。其實不用他說我也一眼看出來,雖然裝飾得花團錦簇,可那頭像一看就是水泥糊弄出來的,與旁邊的佛像形成鮮明對比。如此修複實屬破壞,還不如不修,好在修複很快叫停了,才避免了進一步的破壞。眼前的修複雖談不上破壞,但寺廟本來的神韻和歲月印記也全沒了。相比後麵要看到印度修複的塔布籠寺,差距立顯。

塔瑪依寺(Thommanom)

塔瑪依寺位於馬路對麵,和周薩神廟為同一時期建造,其建築風格,寺廟布局以及結構形式完全相同,均為平地式寺院,雕工精細,小巧美麗,供奉濕婆神和毗濕奴神。它與周薩神廟遙相呼應,被稱為其姊妹寺。

塔布隆寺(Ta Promh)

塔布隆寺是1181年闍耶拔摩為母親修建的佛教寺院,也叫母廟。當時這裏進駐5000名僧侶和615名舞女。吳哥王朝遷都金邊後,寺廟遭到廢棄。幾百年過去,不知什麽時候落下的一粒粒小小的種子早已長成參天大樹,它們有的從牆壁中擠出,有的將寺廟包裹在懷中,相依相伴。這座寺廟是由印度人負責修複。印度人尊重大自然,認為這些樹木生長了幾百年,也是這裏的主人。既不能讓古樹死,也不能讓古塔塌,他們本著自然與建築共生的理念,盡量保持寺廟被發現時原本的模樣,將寺院修複成今天的模樣。殊不知如此修複難度更大,更加費錢費工,可是達到的效果卻是人人稱奇、稱讚。在這裏我們看到盤根錯節的大樹纏繞著佛塔,好像是和寺廟作一場生死較量,又好像是相互纏綿的曠世之戀。無論是哪一種,它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回廊是整個寺廟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