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7)
慶源村,婺源東北部深山裏隱藏的一個千年古村落,這裏四麵環山、峽穀幽深,古時水不通舟陸不車,因路遠地偏、環境優美素有“小桃源”之稱。它是婺源旅遊東線中最遠的一個村莊,坐落在贛皖浙三省交界處,北與安徽休寧縣僅隔一座五龍山,東與浙江開化也隻隔一條馬金嶺。兩條山嶺夾峙的山間穀地上,便是這座美麗而幽靜的徽派古村落。與婺源其他熱門景點相比,它的名氣不算大,因此商業開發不嚴重,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村莊。這裏仍保持著原始質樸的鄉村氣息,安靜而祥和,村民和藹可親,當然也有例外,且容後再稟。
汽車在前往慶源的上路上盤旋,記不清轉了多少彎,突然眼前一亮,前方一片開闊,一大片油菜花田出現在眼前。花田遠處是高高低低的白牆黛瓦馬頭牆,慶源村到了!
滿山遍野的油菜花海像一幅天然畫卷,勾勒出慶源古村的春韻
花田與村莊渾然天成,展現出一種原生態的美麗
慶源建村於唐開元年間(公元674年),具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據記載當初詹姓始祖為避免戰亂,帶著族人一路遷徙,發現了深山中這處不為人知且山清水秀之地,便結廬建村定居下來,逐漸村落形成一定規模,成為徽州地區詹氏家族的發祥地之一。村中心,一株千年銀杏,樹高30餘米,被村民奉為神樹。一條名為桃溪的小溪順村而下,將古村分為東、西兩岸人家。村民們在溪中浣衣洗菜,頗有幾分江南水鄉韻味。溪中有7座石碣,每隔十來米就有一座小石橋橫跨小溪,27座石橋將兩岸連為一體。 一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慶源湧現出不少的名流巨富,以明清期間最為鼎盛。如今村中還保存著“大史第”、“大夫第”、“資政第”等官宅,以及“福綏堂”、“敬慎堂”等商宅。如今尚存的數十棟明清時期的古建民居,是徽派建築的經典代表。昔日官邸、尋常巷陌,雖幾易其主,但古韻猶存。
村口“別有天”古亭內現依然保留古人絕句“空山隱臥好煙霞,水不通舟陸不車,一任中原戎馬亂,桃源深處是我家”
桃溪順流而下,將古村分為東、西兩岸人家。沿著小溪,青石板路已磨得光滑
村民們在溪中浣衣洗菜,給古村增添幾分江南水鄉韻味
每隔幾米,小溪上就有一座石橋橫跨,將兩岸連成一體
我們在村中心停下,剛下車就有一人前來詢問是否要找導遊,心中有些好奇,小小村莊還需要導遊?鑒於我們時間有限便謝絕了。不像篁嶺那樣人聲鼎沸、人流如織,這裏充滿寧靜和平和,整個村莊隻有我們兩個外來人。我們沿著小溪在村中慢慢行走,慶源古村曆經千年風雨侵蝕,雖飽受滄桑不複風采,卻依然保持著昔日的韻味。這裏每一個歲月斑駁的深宅大院都似乎是一段曆史的濃縮,在這個如世外桃源之地靜靜述說世代繁興的家族曆程。
村中心一株千年銀杏樹,被村民奉為神樹
沿著小溪,白牆青瓦,徽派民居鱗次櫛比
斑駁的院牆,承載著古村厚重的曆史
粉牆雖已殘破不堪,早看不出當初的模樣,但歲月的印記深深地刻在每一塊石磚上
我們沿著小溪慢慢走著,突然溪邊一位洗菜的婦女對著我們大叫起來,告訴我們身邊的一座古宅可以參觀。定睛一看,門前寫著“大夫第”。起初我們以為是村民好心提醒,可是走進院門發現大門緊鎖。正在我倆猶豫準備退出之時,婦女趕過來,告訴我們要想進去看,每人先交3塊錢門票,如果要講解便需要5元。既然來了就進去看看吧,我們表示不需要講解,交錢後她打開大門,一個年久失修的危房出現眼前。天井裏堆著亂七八糟的東西,除了天井,任何房間都不可以進。整個房子沒有任何可看之處,她開始劈劈啪啪講起了紅色年代打土豪分家產,房子被分為5家的瑣碎之事,我們不耐煩聽她的嘮叨,反複告訴她不要講解。她又開始哭窮,說是掙錢買瓦修房子,於是我們讓她停止講解,錢照付。本來幾塊錢的事,我們並不在意,也算是為修繕古宅的一點支持。可沒想到,錢到手後,再問她村裏還有哪些古宅可以看看,她翻臉不認人,來一句你們去請導遊,轉身離開了。她的態度讓我們認為剛才關於修房子的哭窮一定是假話。
婦女和我們囉嗦了半天,但關於這座大夫第究竟何時、何人所建,仍一無所知
院門呈八字型,寓意招財進寶,財富滾滾來
進入大門,天井亂七八糟,沒有整修的古宅還真沒法看
眼前這幅浮雕引起了我的注意,畫麵上人物都被鏟出。這種操作看上去如此眼熟:我家有個老櫃子,櫃門上雕刻著古人圖案。文革時,這種圖案被列為四舊。家裏老人害怕,將人物圖案全部鏟掉了。其實這絕對是掩耳盜鈴,雖然鏟掉,但人物還是清晰可見。眼前這幅浮雕恐怕也是那段時期的犧牲品吧
我們後來遇到的大爺和大媽都很熱情。在大媽的熱心指引下我們來到了敬慎堂。敬慎堂是一座民國建築,為近代徽州巨商詹勵吾為母賀壽所建。建築風格偏西洋式,仿造南京總統府結構。磚牆使用青磚勾縫,牆內有通水管道,牆體厚度為普通磚牆的兩到三倍。堂前庭院內有100多平方米的花園,並建有東南西北四樓,以走馬樓互相連接,各樓均設有前後堂。偏樓內仍有人居住,這座房屋打土豪時肯定也是分給其他村民的,但不知如今居住的是詹勵吾的後人,還是其他村民。
敬慎堂前牆每一個白框裏雕刻一個壽字,總共100個壽字
天井的木雕十分精美漂亮
繼續閑逛,又來到一個古宅前,村民熱情請我們進去參觀。古宅內部已改造成一座茶室,整個古宅就剩一座外牆保持原樣。村民介紹,這是村裏一個為官者的住宅。房主人還另有一座更加古老的祖宅。按照老人的指引,我們找到了這座400多年前的古宅。眼前是一段殘垣斷壁,走進院門,古宅前牆挺立眼前。可是這並不是一座完整的建築,除了前牆,整個宅院已經倒塌。我們從側麵繞到後麵,整個建築已淪為居民的菜地。沿著菜地走了一圈,宅基地清楚可見,可以想象,這裏原來是一座相當氣派的高樓大院。歲月的侵蝕,如今隻剩下一片殘垣。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這是一座很有曆史年代感的徽派建築,村民邀請我們進去參觀,並向我們介紹房主在巷子裏的另一座祖宅
內部已改造成茶室
我們按照老人的指引,尋找400多年前的古宅。眼前是一片斷壁殘垣
走進院門,古宅前牆仍挺立眼前,門上還掛著一把生鏽的鎖
卻不知這座曾經的高樓大宅已經淪為居民的菜地
透過殘垣,一排排整齊的馬頭牆挺立在後院。舊的已矣,新的湧現,曆史就是在這新舊交替中發展
院一株當年種下的羅漢鬆鬱鬱蔥蔥,枝繁葉茂。400多年過去,古宅早已倒塌,羅漢鬆卻依然散發著生機
村尾有一座雙層石拱廊橋,橋上建有二層樓,高16米,廊橋四門進出,牆窗砌日月造型,廊橋古樸獨特的造型堪稱一絕。
從村頭走到村尾,我們的慶源古村算是草草看完了。我們感歎婺源不僅有金燦燦的油菜花,還有這麽多隱藏在山間、坐落在花田裏的古村落。這片土地已養育人類千年,值得我們尊重它、愛護它。
小詩一首以附驥尾,望勿介懷
慶源古村吟
人人都道婺源美
粉壁黃花山色蔭
石徑桃溪踏行處
殘垣衰草說古今
太史第前停暖轎
縉紳堂內走財神
千年村落榮枯事
綠水無瀾照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