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249kP0mScKB.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424BNwE43pl.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598cVuiviWq.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693c02ErfkA.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741vJsTOhhA.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902Lnj06zCW.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6989JlHm4OBv.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129TKprKwFo.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189hu048DvI.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235G9fo4uMU.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297XswMKgqc.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342RPIoj3f9.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433cJeeswxX.jpg)
![](/upload/album/9f/b2/4d/03adb0b17454t7YCxgog.jpg)
1980年之後,因為信息開放,官方和民間對美國飛虎隊和國軍對日作戰的看法和評論更加公正和客觀,這些曆史才得到正視。之後,各地政府在中國新建了有多個美國飛虎隊紀念館,其中包括在昆明的飛虎隊紀念館和在桂林秧塘機場的飛虎隊紀念館(1941年8月-1944年9月,飛虎隊/第14航空隊指揮所在此)。
圖1-15. 2015後擴建的飛虎隊展覽館(照片來自網絡)
圖1-16. 2005年修建的飛虎隊展覽館(照片來自網絡)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7625IZoLGcTF.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7695FHLE7MiO.jpg)
圖1-19. 受降紀念典禮儀式紀念館 - 1
圖1-20. 受降紀念典禮儀式紀念館 - 2
在芷江日軍洽降舊址有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和何應欽的的辦公室。回來後查了一下知道:1945年2月9日,由剛替代史迪威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總長的魏德邁提議,在昆明成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是在昆明製定和指揮的湘西會戰(美軍稱之為芷江戰役),桂柳和廣東反攻作戰計劃。同樣也是魏德邁的建議,陸軍總司令部在8月20日才從昆明移至芷江(陸軍前進總司令部)。何應欽於8月20日離開重慶到達芷江,接受日軍洽降人員的文書。9月8日離開芷江,陸軍總司令部以及何的辦公室在芷江的時間隻有17天。
圖1-21. 何應欽總司令辦公室內部 - 他在裏麵隻坐了17天
圖1-22. 受降紀念典禮儀式紀念館內部-1
圖1-23. 受降紀念典禮儀式紀念館內部-2
圖1-24. 受降紀念典禮儀式所在地(上下交疊的美式建築方法)
圖1-25. 受降紀念典禮儀式所在地在1945年8月時的外景 (照片來自於《勝利榮光:芷江受降》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042nkyNFV3G.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104EueOIwZQ.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130Fu1oNCZW.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269n0JpGgtL.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322Yd2lrZX6.jpg)
為紀念團結持久抗戰之精神,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明令指定湖南省政府,把芷江作為受降紀念城來建設。1947年5月5日,芷江縣政府縣長楊化育、省府設計員陳譽膺根據中央都市規劃法新建城市須分區規劃之規定,起草了芷江受降城設計草案,受降城設計建設總費用預算為286億元(法幣)。
受降城新老城區規劃麵積72平方市裏(27000畝)。根據所附《芷江受降公園設計圖》和《芷江城區擴展設計圖》規劃,受降紀念公園選址城東七裏橋,麵積5400市方丈(90畝)。沿西北至東南中軸線布局,依次為受降紀念塔、受降堂、無名英雄銅像、凱旋門。芷江城區分為老城區,新市區,預留區以滿足30年的規劃。詳盡規劃了湘黔鐵路芷江站,城區道路和下水道係統,並在城內中山公園建抗戰紀念館及最高領袖銅像,在新橋頭廣場建何總司令銅像,在河西(下菜園)火車站廣場建抗戰勝利紀念碑,在七裏橋空軍房屋建抗戰軍人遺族學校。
楊化育,四川秀山人,1932年任貴州省德江縣縣長,1940年任貴州省沿河縣縣長,1945年任湖南省芷江縣縣長,1948年任貴州省鬆桃縣縣長,1949年8月任貴州省銅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少將保安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秀山投誠。
芷江縣有一個叫舒紹平的人,曾經在芷江文化館工作過,他非常熟悉芷江的曆史,寫了一本書《日落芷江》。他回憶:1966年夏天,文革開始不久,當時在七裏橋附近的芷江師範青年教師造反派張克光和江會挺帶領一些芷江師範的紅衛兵來砸紀念坊,認為這是給國民黨樹碑立傳。但七裏橋的農民兩次出手阻止紅衛兵的惡行,說“我們隻知道這是屬於中華民族的,不是哪一個黨的”。造反派紅衛兵不死心,後來就假借政治學習,把農民騙到大隊部,然後另外一撥人去砸紀念坊。結果把紀念坊砸毀了。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478a6bwmoD9.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532lLXf6rsl.pn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579p28OMsjI.pn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7001V3AzQL1.png)
混合聯隊滿編製有96架戰鬥機,48架轟炸機。起初,混合聯隊的總部是在印度,赴美學習的飛行員駕機從美國飛到印度,然後繼續在印度接受6個星期訓練才回到中國。起初中美飛行員的比例接近,後來中國飛行員的人數逐漸增加,接近於2:1的比例。
混合聯隊的第一大隊,第三和第五大隊在日本投降之後又回歸中國空軍編製,改為第401,427和443飛行大隊,它們現在仍然存在於台灣空軍。
中美混合聯隊的飛機不是塗有美國空軍的標誌,而是塗有中國空軍青天白日的徽記,但是機身和機尾仍然保持原有的編號。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851bKYcVB7y.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900KSIZqUmH.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0023d9q8GYdw.pn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9946DkvsPaIE.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0094sg3IKWeN.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0190F62UPIoQ.png)
王光複1948年去台灣,因為王光美的牽連,後來轉為飛行教官,再也沒有駕機飛行。
附錄3-1:中美空軍混合聯隊成立的背景: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的飛機和飛行員損失殆盡。1938年1月,政府成立中央航空學校,同年7月中央航校改名為空軍軍官學校繼續招生。從1941年第12期開始,學生完成學業和基本訓練後送去美國接受訓練,回來後再到印度的美軍基地做進一步訓練。第16期之後是新生在昆明空軍軍官學校入學後,即送至印度完成初級訓練,然後再去美國訓練。這些經過更多訓練的中國飛行員和抗戰初期的飛行員相比,素質,飛行和作戰經驗有了很大提高。
為了解決中國飛行員的經驗不足和為了保護寶貴的中國飛行員資源,1943年6月陳納德提議成立一支中美混合空軍部隊, 他當時向美國空軍司令阿諾德提議的理由是:如果是在美國軍官帶領和指揮下,這些在美國培訓的中國飛行員能夠更加有效地作戰。 阿諾德批準了建立了這個由中國空軍和美國空軍人員組成的中美混合聯隊。聯隊裏的各級主管由美國人擔任,他們的副手則是由中國人擔任。而無線電通信,情報,後勤,參謀作戰和地勤部門主要是由美國人組成。混合聯隊的總部(HQ)設立在重慶白市驛機場(Peishiyi Airfield),前進指揮部(Forward Command Center)設在廣西桂林。混合聯隊的基地包括陝西漢中,安康,西安;重慶梁山,湖北老河口,恩施;江西遂川,廣西桂林和湖南衡陽,柳州,零陵和芷江。其中,遂川,桂林,醴陵, 衡陽和柳州機場分別在44年4月-12月的豫湘桂戰役後被日軍攻占。芷江機場當時是盟軍在遠東第二大的戰地機場,是日本發動進攻的湘西戰役的主要爭奪目標。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0465OrGSm6Dy.jpg)
![](/upload/album/f6/9a/5c/ffdf7fc506457XMmZFrH.png)
魏德邁的另外一個對普通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影響是人車右行政策。過去中國民間的習慣是人和車輛都是左行,後來中國引入汽車,英國製造的汽車是適合左行,這種左行車輛在中國當時沒有什麽問題。而美國製造的汽車是適合右行,大量美國汽車根據租借法案來到中國之後,美國汽車左行很容易發生事故。魏德邁向蔣介石建議中國采用美國的右行製度以減少事故,他的建議被采納了。所以今天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人行和車輛都是右行。
a. 第一方麵軍(雲南 – 盧漢)
b. 第二方麵軍(廣西 – 張發奎)
c. 第三方麵軍(貴州 – 湯恩伯)
d. 第四方麵軍(湖南 – 王耀武)
2. 阿爾法計劃 (Alpha Plan)繼續史迪威過去的訓練和裝備陸軍36或40個師的計劃(史迪威計劃是90個師)
3. 建立和強化後勤補給機構
5. 美軍顧問和無線電通訊下到國軍團級
圖5-1 國軍在魏德邁訓練之後和日軍師級的戰力比較-來自美軍戰史《中緬印戰區 – 時間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
注釋:
1. 國際上通常一個師的標準人數是10000人,而日軍一個師團的人數並不固定,一般是15000-20000人。國軍的一個師在訓練前隻有2400支長槍(包括步槍和衝鋒槍),訓練後有6103支長槍,而日軍則有9000支長槍。我估計一個師隻有2400支長槍這個數字是泛指的國軍部隊,但是中央軍,即國民黨的主力部隊應該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另外,從這些數字也可以看出國軍的戰鬥力如此低的原因。
2. 美軍戰史中對國軍戰鬥力的評價是日軍一個大隊/團(regiment)就可以和中國軍隊的一個師(division)或一個軍(army)對峙作戰。除開士氣和訓練的差別,武器和火力的巨大區別應該也是主要原因。後來在緬甸新1軍和新6軍和日軍作戰時,中日雙方的兵力相當,對峙的結果是新1軍和新6軍完全不輸駐緬甸的日軍第18師團,戰場上雙方傷亡數字接近。
圖5-2. 國軍中央軍在日本戰敗前的訓練狀況 - 來自美軍戰史《中緬印戰區 – 時間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
注釋:
1. 受訓部隊是由蔣介石和何應欽指定,全部是國軍的主力(包括國民黨5大主力: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和第74軍)。
2. 新1軍和新6軍因為已在印度完成全部訓練,並且已經全部是美式裝備,所以不再需要訓練,除了新6軍剛剛加入的青年軍207師之外。
3. 原文表明第2軍,8軍,54軍剛剛經曆過怒江戰役,所以不需要訓練。
4. 國軍201-209師是青年軍,全部是由青年學生組成,其特點是士氣高昂,學習新技術和掌握新裝備快。
5. 史迪威和魏德邁原先的訓練計劃是26周,後來因為戰事緊迫,訓練時間改成為13周,但是實際有些部隊的訓練時間隻有3-5周。
圖5-3. 芷江戰役雙方攻防地圖(照片來自網絡)
附錄5-1:魏德邁對蔣介石軍事能力的評價
《魏德邁報告》(1945年3月,魏德邁回到華盛頓,他和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的談話記載):
中國人沒有組織,後勤或現代戰爭的概念。...,大元帥(Generalissimo-指蔣介石)不會將權力下放給下屬。...,他不斷地改變主意 - 實際上,他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命令昆明地區的師調動。..., 常常是在他的顧問的影響下,這些人具有自私和易變的動機,並且在我不在場時說服他采取與商定的計劃相反的行動。...,他們不知道什麽是自我犧牲和愛國主義。
(The Chinese have no conception of organization, logistics or modern warfare...The Generalissimo will not decentralize power to subordinates...He is vacillating -in fact he has ordered movements of divisions from the Kunming area without my knowledge... It is the influence and chicanery of his advisors who have selfish, mercurial motives and who persuade him when I am not present to take action which conflicts with agreed plans...Self-sacrifice and patriotism are unknown...The Chinese soldiers are starving by the hundreds. If only the Chinese will cooperate. )
六. 曆史回顧 - 抗戰時期的芷江和芷江機場
圖6-1. 原中美空軍作戰指揮塔
網上現在有很多前CACW成員當時拍攝的芷江機場的照片和視頻,但是沒有任何照片和視頻中有這個中美空軍指揮塔的蹤影。
圖6-2. 這是日本洽降代表團在1945年8月21日在芷江機場的照片,圖中的指揮塔台非常簡陋。照片中的指揮塔應該就是在現在的這個指揮塔台的位置。(照片來自網絡)
圖6-3. 這是當年芷江機場指揮塔台的照片,同一個塔台出現在圖6-2上。(照片來自網絡)
圖6-4. 這是芷江機場指揮塔台內部走廊黑板的照片。
![](/upload/album/93/a9/96/c021b72c1843OvrN5RCj.jpg)
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宣言 - Potsdam Declaration》發布
2. 8月10日
(1). 日本政府通過瑞士政府向盟國投降,表示接受盟國《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的無條件投降的條件。
(2). 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從外電廣播中獲悉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3). 芷江因為有大量美軍和中美混合聯隊的駐紮,他們立刻就知道了。有會議和記載說當日美軍在駐地瘋狂對天開槍,有人以為日軍偷襲美軍駐地。
3. 8月11日
《中央日報》刊登了日本政府請求投降的號外,中央通訊社廣播報道此消息。
4. 8月15日
(1). 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崗村寧次收到日本天皇廣播的投降詔書。
(2). 國民政府正式收到日本政府致中美英蘇四國的投降電文。
(3). 蔣介石以盟軍中國戰區最高指揮官的名義致電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關於日軍投降的六項原則,其中要求日軍派代表去江西玉山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之命令。
5. 8月17日
(1). 岡村寧次複電蔣介石,表示將派今井總參謀副長18日至杭州待命,再飛往玉山。
(2). 蔣介石複電給岡村寧次:八月十七日電悉,玉山機場目前不能使用,改為湖南芷江機場,何時起飛,另行通知。
6. 8月21日
(1).11:15,日軍投降代表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8人乘機到達芷江。
(2).15:40 - 17:00,蕭毅肅等與今井武夫等在七裏橋剛設立的陸軍總司令部會場進行受降會談。今井呈現給中方侵華日軍駐紮分布地圖一張,侵華日軍人員和武器表一份。今井接受何應欽給岡村寧次的第一號備忘錄,並在備忘錄的收據上簽字。
7. 8月22日
(1). 11:39中日雙方就日本投降細節問題進行會談
(2). 下午,中國陸軍司令部繼續討論日本投降細節及決定
8. 8月23日
(1). 上午,中方鈕先銘少將遞交給今井武夫,何應欽至岡村寧次的第二,三四號備忘錄,並麵告日本投降書將於南京簽字。
(2). 13:00,今井再次在備忘錄的收據上簽字。
(3). 13:30,何應欽在總司令部召見中日雙方投降細節會談人員。
(4). 14:30,今井武夫一行乘原機離開芷江前往南京。
9. 8月27日
冷欣少將率175人飛往南京建立陸軍司令部前進指揮所(Forward Command Center)
10. 9月2日
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
11. 9月5日
新六軍由美國空軍空運南京
12. 9月8日
08:00 何應欽從芷江飛往南京
13. 9月9日
09:00 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何應欽接受岡村寧次簽署的降書。
現在的曆史,通常稱芷江是中國接受日本投降的地方,即芷江受降。在芷江看到的都是這種說法,實際上這與事實不符。嚴格地說,芷江並不是駐華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所在地,它隻是日軍參謀部的投降代表和中國陸軍參謀部的代表會談關於日本投降細節問題的地點。芷江洽降的說法是準確的。在盟軍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軍艦上接受日本投降儀式之前,美軍也是派代表去菲律賓馬尼拉和日軍會談日本投降細節。而馬尼拉日本投降會談從沒有被稱為在馬尼拉接受日本投降的說法。
圖7-1.何應欽給岡村寧次的關於日本投降的一號備忘錄
8月22日和23日,中日雙方參謀部人員會談之後,又起草了2-6號備忘錄。(照片來自網絡)
圖7-2. 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簽署的文件 – 接收何應欽給岡村寧次的關於日本投降的備忘錄的收據。8月23日,在離開芷江返回南京之前,今井又在接收備忘錄2-6號的收據上簽字。(照片來自網絡)
據魏德邁回憶,他當時強烈要求蔣介石親自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但是蔣介石想讓魏德邁代表盟軍中國戰區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魏德邁拒絕了蔣的提議。
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國軍將領的回憶錄中提到他們為了準備日軍洽降會談,曾經長時間反複觀看了德軍向盟軍投降的影片,他們為什麽會想到將圓桌用來和敵國進行洽降會談?
(In his typical self-effacing manner he wanted me to represent him. I countered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either General Chen Cheng, the Chinese Minister of Defense, or General Ho Ying-chin, the Field Commander of the Chinese forces, should accept the surrender. “After all,” I had said, “China has lost several million lives and has been ravaged by the enemy for eight years. No representative of a foreign power should receive the surrender of the enem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China Theater.”)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