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變陸軍編製結構,成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下設4個方麵軍:
a. 第一方麵軍(雲南 – 盧漢)
b. 第二方麵軍(廣西 – 張發奎)
c. 第三方麵軍(貴州 – 湯恩伯)
d. 第四方麵軍(湖南 – 王耀武)
2. 阿爾法計劃 (Alpha Plan)繼續史迪威過去的訓練和裝備陸軍36或40個師的計劃(史迪威計劃是90個師)
3. 建立和強化後勤補給機構
4. 提高軍人待遇 (軍人的薪水翻倍)
5. 美軍顧問和無線電通訊下到國軍團級
魏德邁計劃得到了蔣介石和國軍其他高級官員的支持,這和他善長於製定計劃以及個人性格有關,這自然也有在蔣介石與史迪威鬧翻後,蔣更加注意與盟國關係的因素。
魏德邁的計劃很快就有了結果。經美軍顧問訓練和裝備的國軍,在1945年4月日軍發起以奪取芷江為目的湘西戰役/芷江戰役(Chihkiang Campaign)中的作戰表現煥然一新。日軍認識到國軍的戰鬥力明顯提高。國軍和美國人自己也認識到了這個變化。如果不是因為美軍在日本投原子彈和蘇聯出兵東北,戰爭再延續數年,經美軍訓練和裝備的中國軍隊一定會使中國的戰爭局勢反轉,能夠最後戰勝和消滅日本占領軍。隻是可惜時間已經太晚了,Time Runs Out!
芷江戰役是以日本人失敗撤退,盟軍勝利而告終。網上可以查到的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為28000,日軍傷亡人數為15000-27000。
但是美軍的戰史《中緬印戰區 – 時間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中記載的日軍傷亡數字約為1500死亡,5000人受傷。美軍的數字來源是文獻《日本研究-Japanese Study》,我沒有查到這個文獻,但是我估計這些數字是中國陸軍的作戰結果,應該沒有包括中美空軍的作戰結果。
台灣國防部編著的《中美空軍混合團英勇戰鬥紀實》記載,在芷江戰役中,中美空軍聯隊空中襲擊,給日軍造成的傷亡數字是6026人。
國軍陸軍和中美聯合空軍的日軍傷亡數字之和為12500人。這個數字至少是有出處來源。
美軍的戰史記載,芷江戰役國軍在不包括第94軍和18軍的傷亡數字在內,共有6832人陣亡,11727人負傷。傷亡人數為18559人。
從雙方傷亡數字來看,似乎得不到日軍在芷江戰役失敗的結論。但是芷江戰役中日軍完全沒有實現預定的計劃,而且在戰鬥中日軍並沒有總是處於主動地位,像過去那樣是他們想怎麽打就怎麽打。相反,國軍能攻能守,完全改變了過去戰場上處處被動的地位和局麵。
圖5-1 國軍在魏德邁訓練之後和日軍師級的戰力比較-來自美軍戰史《中緬印戰區 – 時間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
注釋:
1. 國際上通常一個師的標準人數是10000人,而日軍一個師團的人數並不固定,一般是15000-20000人。國軍的一個師在訓練前隻有2400支長槍(包括步槍和衝鋒槍),訓練後有6103支長槍,而日軍則有9000支長槍。我估計一個師隻有2400支長槍這個數字是泛指的國軍部隊,但是中央軍,即國民黨的主力部隊應該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另外,從這些數字也可以看出國軍的戰鬥力如此低的原因。
2. 美軍戰史中對國軍戰鬥力的評價是日軍一個大隊/團(regiment)就可以和中國軍隊的一個師(division)或一個軍(army)對峙作戰。除開士氣和訓練的差別,武器和火力的巨大區別應該也是主要原因。後來在緬甸新1軍和新6軍和日軍作戰時,中日雙方的兵力相當,對峙的結果是新1軍和新6軍完全不輸駐緬甸的日軍第18師團,戰場上雙方傷亡數字接近。
圖5-2. 國軍中央軍在日本戰敗前的訓練狀況 - 來自美軍戰史《中緬印戰區 – 時間不多了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TIME RUNS OUT IN CBI》
注釋:
1. 受訓部隊是由蔣介石和何應欽指定,全部是國軍的主力(包括國民黨5大主力: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和第74軍)。
2. 新1軍和新6軍因為已在印度完成全部訓練,並且已經全部是美式裝備,所以不再需要訓練,除了新6軍剛剛加入的青年軍207師之外。
3. 原文表明第2軍,8軍,54軍剛剛經曆過怒江戰役,所以不需要訓練。
4. 國軍201-209師是青年軍,全部是由青年學生組成,其特點是士氣高昂,學習新技術和掌握新裝備快。
5. 史迪威和魏德邁原先的訓練計劃是26周,後來因為戰事緊迫,訓練時間改成為13周,但是實際有些部隊的訓練時間隻有3-5周。
圖5-3. 芷江戰役雙方攻防地圖(照片來自網絡)
附錄5-1:魏德邁對蔣介石軍事能力的評價
《魏德邁報告》(1945年3月,魏德邁回到華盛頓,他和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的談話記載):
史汀生問我對大元帥(Generalissimo-指蔣介石)的軍事能力有何看法。我告訴他,按照我的判斷,他不是一個訓練有素或熟練的軍事戰略家。他在領導中國軍隊對抗該地區的軍閥和共產黨軍隊非常成功。但是事實證明他對現代軍事戰術和技術知之甚少。
(Mr. Stimson asked me what I thought of the Generalissimo’s military ability. I told him that he was not, in my judgment, a highly trained or skillful military strategist 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word.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leading Chinese troops against war lords and the Communists in the area. But he evidenced little knowledge of modern military tactics and techniques. )
附錄5-2:魏德邁對蔣介石和國軍的評價
《魏德邁給馬歇爾的信,1944年12月16日》:
中國人沒有組織,後勤或現代戰爭的概念。...,大元帥(Generalissimo-指蔣介石)不會將權力下放給下屬。...,他不斷地改變主意 - 實際上,他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命令昆明地區的師調動。..., 常常是在他的顧問的影響下,這些人具有自私和易變的動機,並且在我不在場時說服他采取與商定的計劃相反的行動。...,他們不知道什麽是自我犧牲和愛國主義。
(The Chinese have no conception of organization, logistics or modern warfare...The Generalissimo will not decentralize power to subordinates...He is vacillating -in fact he has ordered movements of divisions from the Kunming area without my knowledge... It is the influence and chicanery of his advisors who have selfish, mercurial motives and who persuade him when I am not present to take action which conflicts with agreed plans...Self-sacrifice and patriotism are unknown...The Chinese soldiers are starving by the hundreds. If only the Chinese will cooperate. )
六. 曆史回顧 - 抗戰時期的芷江和芷江機場
圖6-1. 原中美空軍作戰指揮塔
芷江機場附近的原中美空軍作戰指揮塔是一座看上去相當敦實的紅磚三層小樓,據記載它是建於1938年10月,是抗戰時期芷江機場的無線電指揮中心,發報中心,機要室,情報室,作戰室和指揮室等。一樓的走廊上還有當時留下的黑板,上麵記錄的是飛機的維修記錄。我猜想這是為了還原和渲染當時的情景。
網上現在有很多前CACW成員當時拍攝的芷江機場的照片和視頻,但是沒有任何照片和視頻中有這個中美空軍指揮塔的蹤影。
圖6-2. 這是日本洽降代表團在1945年8月21日在芷江機場的照片,圖中的指揮塔台非常簡陋。照片中的指揮塔應該就是在現在的這個指揮塔台的位置。(照片來自網絡)
圖6-3. 這是當年芷江機場指揮塔台的照片,同一個塔台出現在圖6-2上。(照片來自網絡)
圖6-4. 這是芷江機場指揮塔台內部走廊黑板的照片。
這張照片應該是表明地勤維修部門飛機引擎維護記錄。根據我後來在網上查證,這張照片不是當時實際情況的複製,它是一個由不熟悉美軍第14航空隊曆史的人想象出來的。原因是照片中的飛行中隊編號(SQ. NO.)所代表的這些飛行中隊基本上全不是隸屬於第14航空隊。實際上,除了第75飛行中隊之外,其他的所有飛行中隊從未駐紮在中國。
美國空軍的飛行中隊的編號從創建以來,就沒有變化以保持曆史的延續性。這在網上很容易就可以查到。
圖6-5. 當年中美空軍聯隊的上尉林雨生在芷江機場指揮塔台的照片。原照片注釋文字為:林雨生說當年日軍洽降飛機就是停在機場指揮塔台前麵,就在他手指的地方。(照片來自網絡)
這一切說明這個紅磚塔台是在1945年8月以後才修建的,它是在原塔台,即照片6-2上塔台的位置上重新修建的。我沒有找到任何表明這個紅磚塔台是在1938年修建的,並在1941-45年期間被用做飛虎隊和中美空軍聯隊的指揮塔台的證據。
芷江在日本投降前,有6000多美國軍人駐紮,居住在竹坪鋪、大壟坪、七裏橋一帶。這些人中的除了屬於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的空地勤人員,應該是為中國軍隊服務的美軍後勤部門以及美軍顧問團的成員,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美軍機構。網上有中文網站說當時第14航空隊的第68聯隊也是駐紮在芷江機場。我查的結果是第68聯隊下屬第23戰鬥機大隊(原飛虎隊的血脈)和第308轟炸機大隊,在43-45年間曾經在昆明和雲南陸良,廣西桂林和柳州等地駐紮,並沒有在芷江駐紮過。
在1945年5月,駐紮在印度的美國空軍第10航空隊第443運輸機大隊轉場到了芷江,廖耀湘的新六軍就是第443運輸機大隊從芷江空運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另外,網上可以查到第14航空隊的空中偵察中隊曾經在芷江機場駐紮。
網上查到在台灣的國軍記錄,當時在芷江戰役參戰的是駐紮在芷江的中美空軍聯隊第5大隊和第1大隊第4中隊,以及總部駐紮陸良的第2大隊的第9中隊,和總部駐紮梁山的第3 大隊的一部分。所以基本上可以說在芷江機場駐紮的盟軍空軍主力是隸屬於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的中美空軍聯隊的部分編製。這和飛虎隊紀念館內的信息相符合。
七. 曆史回顧 – 日本在盟國中國戰區投降過程
1. 7月26日
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宣言 - Potsdam Declaration》發布
2. 8月10日
(1). 日本政府通過瑞士政府向盟國投降,表示接受盟國《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的無條件投降的條件。
(2). 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從外電廣播中獲悉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3). 芷江因為有大量美軍和中美混合聯隊的駐紮,他們立刻就知道了。有會議和記載說當日美軍在駐地瘋狂對天開槍,有人以為日軍偷襲美軍駐地。
3. 8月11日
《中央日報》刊登了日本政府請求投降的號外,中央通訊社廣播報道此消息。
4. 8月15日
(1). 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崗村寧次收到日本天皇廣播的投降詔書。
(2). 國民政府正式收到日本政府致中美英蘇四國的投降電文。
(3). 蔣介石以盟軍中國戰區最高指揮官的名義致電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關於日軍投降的六項原則,其中要求日軍派代表去江西玉山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之命令。
5. 8月17日
(1). 岡村寧次複電蔣介石,表示將派今井總參謀副長18日至杭州待命,再飛往玉山。
(2). 蔣介石複電給岡村寧次:八月十七日電悉,玉山機場目前不能使用,改為湖南芷江機場,何時起飛,另行通知。
6. 8月21日
(1).11:15,日軍投降代表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8人乘機到達芷江。
(2).15:40 - 17:00,蕭毅肅等與今井武夫等在七裏橋剛設立的陸軍總司令部會場進行受降會談。今井呈現給中方侵華日軍駐紮分布地圖一張,侵華日軍人員和武器表一份。今井接受何應欽給岡村寧次的第一號備忘錄,並在備忘錄的收據上簽字。
7. 8月22日
(1). 11:39中日雙方就日本投降細節問題進行會談
(2). 下午,中國陸軍司令部繼續討論日本投降細節及決定
8. 8月23日
(1). 上午,中方鈕先銘少將遞交給今井武夫,何應欽至岡村寧次的第二,三四號備忘錄,並麵告日本投降書將於南京簽字。
(2). 13:00,今井再次在備忘錄的收據上簽字。
(3). 13:30,何應欽在總司令部召見中日雙方投降細節會談人員。
(4). 14:30,今井武夫一行乘原機離開芷江前往南京。
9. 8月27日
冷欣少將率175人飛往南京建立陸軍司令部前進指揮所(Forward Command Center)
10. 9月2日
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
11. 9月5日
新六軍由美國空軍空運南京
12. 9月8日
08:00 何應欽從芷江飛往南京
13. 9月9日
09:00 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何應欽接受岡村寧次簽署的降書。
八. 曆史回顧 -芷江洽降史實
芷江因為駐紮有大量美軍和中美混合聯隊,他們在8月10日就從無線電廣播知道日本已經通過瑞士政府向盟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了。
所以有回憶錄和記載說8月10日晚美軍駐地槍聲大作,國軍部隊誤認為是日軍偷襲美軍駐地。實際上是美軍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後,因為興奮瘋狂對天開槍。
題外話:日本投降的消息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美軍驚喜若狂,他們用身邊的武器對天空和無人處開槍和開火。在日本衝繩的幾萬美軍,由於瘋狂射擊,造成了8人死亡。
蔣介石在8月15日致電岡村寧次時,要求日方派員去江西玉山機場會談關於投降事宜。後來在參謀聯席會議中,魏德邁提出芷江作為日軍投降代表會談地點的建議。
當時的背景是雖然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傷亡慘重,慘遭失敗,日本本土又遭受美軍兩顆原子彈爆炸,日軍的士氣和力量都很低。但是在中國戰場上,侵華日軍並沒有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他們對投降於弱勢的中國軍隊有很大的抵觸。因此,魏德邁提出因為江西玉山是在敵後,是在日軍占領區的包圍之中,而芷江是在後方,有大量中美陸軍和空軍駐紮在這裏,一是安全,二是能給日軍威懾。應該立即將在昆明的陸軍總司令部移至芷江,成為陸軍前進總司令部。 蔣介石和軍事委員會接受了魏德邁的建議。8月17日在接到岡村寧次的回複之後,立即複電告知岡村寧次以玉山機場跑道被大水衝壞為由,將洽降的地點改在芷江。有意思的是日軍從44年的豫湘桂戰役到45年的芷江戰役,都沒有實現攻占芷江這個戰略要地的計劃,不過在失敗投降的時候,他們終於可以來了。
現在的曆史,通常稱芷江是中國接受日本投降的地方,即芷江受降。在芷江看到的都是這種說法,實際上這與事實不符。嚴格地說,芷江並不是駐華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所在地,它隻是日軍參謀部的投降代表和中國陸軍參謀部的代表會談關於日本投降細節問題的地點。芷江洽降的說法是準確的。在盟軍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軍艦上接受日本投降儀式之前,美軍也是派代表去菲律賓馬尼拉和日軍會談日本投降細節。而馬尼拉日本投降會談從沒有被稱為在馬尼拉接受日本投降的說法。
圖7-1.何應欽給岡村寧次的關於日本投降的一號備忘錄
8月22日和23日,中日雙方參謀部人員會談之後,又起草了2-6號備忘錄。(照片來自網絡)
圖7-2. 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簽署的文件 – 接收何應欽給岡村寧次的關於日本投降的備忘錄的收據。8月23日,在離開芷江返回南京之前,今井又在接收備忘錄2-6號的收據上簽字。(照片來自網絡)
據魏德邁回憶,他當時強烈要求蔣介石親自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但是蔣介石想讓魏德邁代表盟軍中國戰區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魏德邁拒絕了蔣的提議。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任命何應欽代表盟軍中國戰區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蔣介石與何應欽的原計劃是今井武夫代表的日軍芷江洽降之後,也是在芷江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所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已經做好了在芷江進行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的一切準備。
芷江洽降時,美軍方麵覺得最後日本投降總簽字典禮的地點應該是在南京,和中國方麵商量後,何應欽仍然想在芷江進行日本投降簽字典禮。這種情況下,魏德邁再次向蔣介石建議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的地點應該改在南京。蔣介石考慮到在南京簽字的意義深遠,最後同意在南京簽字。這樣,原本是在芷江舉行的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總簽字典禮最後就改在了南京。
魏德邁的兩個建議最後改變了日本投降的地點和程序,芷江洽降曆史永存。
今井武夫和美國人的回憶錄中有個事實現在很少為人所知。可能是因為語言方便的原因,國軍的受降會談代表中留學日本軍校的軍人占多數,包括何應欽。這些人安排的日軍受降會談簽字儀式,原計劃是在一張圓桌上完成,中日雙方代表圍圓桌而坐。後來被美軍將領發現,堅決要求雙方代表分別坐在不同的方桌上。這樣才有了現在看到的受降會談簽字儀式現場的布置。
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國軍將領的回憶錄中提到他們為了準備日軍洽降會談,曾經長時間反複觀看了德軍向盟軍投降的影片,他們為什麽會想到將圓桌用來和敵國進行洽降會談?
附錄7-1:魏德邁回憶蔣介石要他代表蔣接受日本投降
他(蔣介石)要我代表他(接受日本投降)。我反對這樣,並建議由中國國防部長陳誠將軍或中國部隊野戰指揮官何應欽將軍接受投降。我說過:畢竟,中國已經失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而且被敵人破壞了八年。任何外國勢力的代表都不應在中國戰區範圍內接受敵人的投降。
(In his typical self-effacing manner he wanted me to represent him. I countered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either General Chen Cheng, the Chinese Minister of Defense, or General Ho Ying-chin, the Field Commander of the Chinese forces, should accept the surrender. “After all,” I had said, “China has lost several million lives and has been ravaged by the enemy for eight years. No representative of a foreign power should receive the surrender of the enem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China Theater.”)
附錄7-2:維基百科上日本投降時芷江洽降過程
20日上午, 國民黨各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盧漢、餘漢謀、顧祝同、湯恩伯、孫蔚如等陸續到達芷江。下午5時,何應欽、陸軍參謀長蕭毅肅及陸軍總部的主要幕僚、行政院的顧問團32人,加上美國軍方人員、記者團共50多人,分乘4架運輸機,由重慶飛抵芷江。當晚,由何應欽召集軍事會議,設立“陸軍前方司令部”,又稱“陸軍前進總指揮部”,負責全部受降事宜。因日軍代表係副參謀長職位,考慮兩軍代表軍階的大體對等,便安排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直接出麵會談,並指派新六軍軍政治部少將主任陳應莊、中國陸軍總部上校參謀陳昭凱、均改佩少校軍銜負責對日軍降使的警戒和接待工作。
附錄7-3:今井武夫關於談判桌的回憶
......。蕭參謀長和我們舉行正式會談的的會場,為不使日方代表產生威脅性的壓迫感,中國方麵本來準備采用圓桌會議形式,會場已經布置好了,但臨開會前想不到美軍出來幹涉,匆促之間改成長方桌麵對麵的會談方式。日本留學生出身的人們(指國軍洽降會談代表)對此深感不滿,認為美國人不理解東洋道義,表示憤慨。......
附錄7-4:南京受降簽字典禮是日軍向盟國中國戰區投降的總會場,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和城市一共有15個受降區,日軍分別在這15個受降區向中國軍隊投降。
九. 後記
這次冠狀病毒Covid-19在全球範圍傳播,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完全停擺。我從3月18日開始在家裏工作,既不能去遊泳,也不能去附近中學操場跑步。我想這段時間裏,除了工作之外,我還能做些什麽?幾周後,我想到了去年10月底回中國時的湖南芷江之行。
湖南芷江之行後,因為有些問題不清楚,我在網上做了很多功課,了解到許多過去不知道或不清楚的曆史事件。去年底以來,我曾經想將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寫出來和朋友分享,但仔細考慮之後還是放下了。主要考慮是:雖然芷江洽降過程及背景的信息比較多,但並沒有很重要的內容和價值。冠狀病毒Covid-19迫使大家在家裏工作之後,讓我重新想起了芷江行的經曆和做過的功課,最後下決心將它寫出來。查找資料,核對史實,我花了100+小時的時間,基本上它就是一個流水帳加讀書筆記。但這個梳理曆史事實的過程,使我對這段曆史的了解和認識更加清楚。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最大的遺憾和困擾是中文曆史資料和信息的缺失。在海外,各種曆史信息,包括原始資料大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而在中國,原始的曆史資料和信息很少能夠從網上獲得,幾乎見不到應對大眾公開的曆史檔案。通常中文網站上的信息都是相互傳抄,很少有原始出處。這也是中國社會上偽史和演義太多,事實真相反而鮮為人知的原因之一。
蘇聯航空誌願隊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來中國助戰,它的戰績沒有記錄。
法國空軍誌願者是陳納德為飛虎隊招募的個別法國人而已。
魏德邁給了回答:畢竟,中國已經失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而且被敵人破壞了八年。任何外國勢力的代表都不應在中國戰區範圍內接受敵人的投降。
(“After all, China has lost several million lives and has been ravaged by the enemy for eight years. No representative of a foreign power should receive the surrender of the enem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China Theater.”)
>>>> 據魏德邁回憶,他當時強烈要求蔣介石親自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但是蔣介石想讓魏德邁代表盟軍中國戰區接受岡村寧次的日本投降。魏德邁拒絕了蔣的提議。
這麽露臉的事,作為中國戰區總司令的蔣介石為啥不親自受降呢?
魏德邁為啥要推辭呢?這是極大的榮譽啊。
本人竟然不知道蘇聯航空兵也參與了援華抗日。還有法國空軍誌願者!
紀念碑上應該刻上所有犧牲的飛行員的名字,而不僅僅是台山裔華裔飛虎隊員。這塊碑是2015年台山當地政協牽頭設立的。可以理解。
台北忠烈祠有40萬將士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