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莫是西西裏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於西西裏的西北端。它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2700年的曆史。從人口和城市規模,以及曆史文化地位上看,它在意大利占第五位。和意大利其他城市相比,巴勒莫的特點是多元文化的混合。這表現在語言,建築的風格和各式各樣的西西裏美食。
這種多元文化的起源是因為西西裏島曆史上曾經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統治,其大致時間列表如下:
1. 750 BC - 腓尼基人 (Phoenicia-黎巴嫩-敘利亞地區)
2. 750-500BC - 希臘人
3. 500-450BC - 迦太基人 (Carthago-突尼斯地區)
4. 264BC-313AD - 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
5. 469-535 - 日耳曼人
6. 535-827 - 拜占庭帝國
7. 827-1072 - 阿拉伯人
8. 1072-1198 - 諾曼人(西西裏王國)
9. 1198-1412 - 羅馬帝國
10. 1412-1713 - 西班牙人
11. 1816-1860 - 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
12. 1861-1946 - 意大利王國
13. 1946 - 如今 - 意大利共和國
這張時間表是我在出行前做功課時根據維基和其他網站信息列出的,現在讓ChatGPT做了事實核對,個別時間有偏差,但基本正確。這張表能夠幫助理解西西裏文化多元性的根源。另外,用它對照教堂和建築物的修建時期和事件發生時間,找到當時的西西裏統治者,這有助於了解教堂建築風格的曆史背景。
巴勒莫的主要名勝古跡和看點是9個UNESCO遺址,以及若幹西西裏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教堂。巴勒莫的教堂十分密集,幾乎每個街區都有。感覺它們的密度甚至高過同樣是南歐天主教國家城市的裏斯本和馬德裏。網上一查發現巴勒莫,以及西西裏,居然是意大利和世界上每千人教堂數量很低的地區。巴勒莫市區雖然人口有65萬,教堂數量隻有約100個,大約平均教堂擁有率是每6500人/座教堂。仔細想一下才明白,因為我們是在巴勒莫老城區活動,老城區的麵積隻有約2.5平方公裏,而老城區教堂數量為50-60座。這樣算下來,巴勒莫老城區每平方公裏的教堂數量不僅遠高於裏斯本和馬德裏,在世界上也排名前三。千人教堂數量低和平方公裏教堂數量高並不矛盾。
我們計劃和實際造訪的主要景點為:
1. 諾曼皇宮帕拉提娜禮拜堂(Palazzo dei Normanni & Cappella Palatina)
2. 巴勒莫主教座堂(Cattedrale di Palermo )
3. 馬爾托拉納教堂(Chiesa di Martorana)
4. 聖卡塔爾多教堂(Chiesa di San Cataldo)
5.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San Giovanni degli Eremiti)
6. 耶穌教堂(Chiesa del Gesù)
7.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Chiesa di San Giuseppe dei Teatini)
8. 聖卡特琳娜教堂(Chiesa di Santa Caterina d'Alessandria)
9. 聖多米尼克教堂(Chiesa di San Domenico)
10. 四角廣場(Quattro Canti)
11. 巴勒莫歌劇院(Teatro Politeama Garibaldi)
12. 喬瓦尼·法爾科內紀念碑(Giovanni Falcone Monument)
13. 反黑手黨紀念館(No Mafia Memorial)
14. 巴勒莫的集市(Vucciria/Ballaro Market)
15. 巴勒莫美食
我們實際去過的教堂遠不止這裏列出的教堂,至少有20-30個。我們原計劃隻去那些重要的教堂,因為在老城區主要是步行,沿途遇到一個教堂,不論大小和建築的好壞,我們都會進去看看。這後來成為我們在西西裏旅行的一個準則:如果路遇一個教堂,不論是否收費都進去看,如果一個教堂有收費的博物館和鍾樓,都不錯過。
這些教堂的意大利文和中文名字有不同的說法和翻譯,比較容易混淆。另外,因為巴勒莫的教堂巨多,有些不太知名教堂,我們會記不住是否已經去過,進門後才想起來。而那些主要教堂我們會有意重訪。所以有若幹教堂我們重複去了兩遍。我寫遊記時,翻看照片和資料,相當於又重看了一遍教堂,才將這些主要教堂的名字,地點和基本曆史完全搞清楚。
2.1 諾曼皇宮和帕拉提娜禮拜堂(Palazzo dei Normanni & Cappella Palatina)
圖2.1.1 諾曼皇宮前的雕塑
諾曼皇宮及帕拉提娜禮拜堂是UNESCO遺址。諾曼皇宮始於9世紀阿拉伯人統治時期的宮殿,1072年諾曼人征服西西裏後,改造和擴建了阿拉伯宮殿。1130-1154年完成包括帕拉提娜禮拜堂的大部分建築。
諾曼皇宮外部正在裝修,它的外部十分簡樸。門票包括帕拉提娜禮拜堂,皇宮花園和一個畢加索的畫展。帕拉提娜(Palatina)是拉丁文的宮殿一詞。
圖2.1.2 諾曼皇宮-帕拉提娜禮拜堂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大麵積的金箔馬賽克的宗教壁畫。過去我常聽說某佛像貼金箔或宗教壁畫用了多少公斤的黃金,但是並沒有準確的數值概念,這次了解了一下。因為黃金有極好的延展性,金箔的厚度可以做到0.1-0.5微米(um)。如果金箔厚度是0.3微米,一克黃金能夠做成麵積為一平方米的金箔。帕拉提娜禮拜堂的黃金馬賽克的麵積,查到的數據是1000平方米左右,所以其黃金用量僅一公斤而已。從使用黃金重量的角度考慮,這些金箔馬賽克的黃金價值並不高。一克黃金可以做一平方米的金箔,可以用作一個基準數據來衡量其他塑像或建築的黃金貼麵和壁畫的黃金用量。
黃金雖然其化學性質十分穩定,但是由於做成的金箔厚度極薄,直接貼麵容易損壞,這催生了玻璃夾黃金馬賽克技術,即拜占庭的“雙層玻璃夾金馬賽克”技術(Gold Sandwich Tesserae)。它是由兩層玻璃夾極薄的金箔形成。通常底層玻璃比較厚,上層玻璃比較薄。兩層玻璃在夾金箔後,控製溫度讓玻璃開始溶化,然後停止升溫,因為低於黃金的熔點黃金並沒有溶化,這樣形成一個完整的夾金玻璃板。然後再將大片夾金玻璃板切成5-10毫米的小塊,做為馬賽克貼麵使用。
現在看到的幾百年前到現在仍然完好如初的教堂黃金馬賽克壁畫,基本上都是使用這種雙層玻璃夾金馬賽克技術。
圖2.1.3 諾曼皇宮-帕拉提娜禮拜堂左側
圖2.1.4 諾曼皇宮-帕拉提娜禮拜堂右側
以上照片顯示帕拉提娜禮拜堂的內壁和拱頂貼滿這種金箔馬賽克,金碧輝煌。其壁畫中的人物多是早期的聖經故事。
圖2.1.5 皇宮內的長廊-帕拉提娜禮拜堂就在照片左邊的2樓
圖2.1.6 皇宮內中國廳
諾曼皇宮中的中國廳是18-19世紀交替時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的費迪南多三世(Ferdinando III)修建的,當時在歐洲貴族中流行中國風(Chinoiserie)。中國的瓷器,漆器,絲綢,山水畫和家具成為時尚。因為當時和中國的貿易困難,這些流行的中國物品和藝術品,大都是歐洲藝術家憑借有限的實物,根據想象做出來的。所以這些中國廳中文橫幅的尺寸,式樣和文字,有很多錯誤。
圖2.1.7 皇宮內花園
圖2.1.8 皇宮內地下遺址
皇宮的地下有一個遺址博物館,它詳細介紹了皇宮的修建和演變曆史。
圖2.1.9 皇宮內的畢加索畫展中的一幅
皇宮中有一個巨大畫廊專門陳列大量畢加索的畫作和瓷器。我以為這個畢加索畫展是皇宮的永久收藏,問後得知這是一個巡回畫展。這讓我想起去年在葡萄牙波爾多看到的一個具有大量畢加索藝術品,美國收藏家藏品為主的畢加索畫展。這些珍貴藝術品的主人並不是將它們深藏閨中,而是利用世界各地巡展的方式來惠人惠己。
圖2.1.10 諾曼皇宮內的西西裏議會大廳
諾曼皇宮的一部分自1947年以來成為西西裏議會所在地,這個議會大廳平時開放供人參觀。
2.2 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 )
巴勒莫大教堂的前身是8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教堂,9-11世紀阿拉伯人占領西西裏期間,它被改變成清真寺。12世紀諾曼人收複西西裏之後,重建為諾曼-阿拉伯風格的主教座堂。這個教堂和巴勒莫地區的九個教堂建築物,包括蒙雷阿萊(Monreale)和切法盧(Cefalu)大教堂,一起成為UNESCO的世界遺產。
和其他城市的主教座堂相同,巴勒莫大教堂內也有個博物館。它收藏了曆史上曆屆主教使用過的物品,包括服裝,珠寶和用於宗教活動的器具。同樣,和歐洲的許多大教堂相似,巴勒莫大教堂內也安葬了若幹皇家成員和大主教,包括西西裏王國的四位國王和曆史上的九位大主教。國王的棺槨是在教堂左前部,需要購票才能看到,而主教的棺槨是在兩側的小禮拜堂內,可以自由出入。
題外話:過去皇家成員和大主教的安葬基本上是使用多重棺槨,通常是三層。最外層是石棺,中間是木棺,最內層是鉛或銅鋅合金的金屬棺材。金屬棺材最後焊接密封,不僅保證防腐防疫,也能夠保證被安葬者身體的永久完整。根據記載,1820年巴勒莫大教堂曾經有過一次考古活動,當時曾經打開兩位國王的棺槨。留下的記錄顯示他們的棺槨都是三層,最裏層的金屬棺槨確實是焊接封閉的。
巴勒莫大教堂不收門票,遊人可以自由出入,即使是在複活節大主教做彌撒的時候。但是參觀博物館和登屋頂鍾樓,需要購買門票。這和歐洲其他國家和城市的大教堂的要求相似。有些教堂為了減少遊客打擾,需要買門票才能入內。
圖2.2.1 巴勒莫大教堂全景
圖2.2.2 巴勒莫大教堂近景
圖2.2.3 巴勒莫大教堂大門
圖2.2.4 巴勒莫大教堂和博物館
照片的左邊是教堂博物館和主教官邸。它的門前停有一個複活節彩車。
圖2.2.5 從巴勒莫大教堂博物館眺望教堂廣場
照片圖2.2.5左下角的人物是複活節時的遊行花車的聖女塑像。我們周五上午到的巴勒莫,以為會看到大規模的複活節遊行。可能遊行已經在周五前結束,我們在周五和周末都沒有看到複活節遊行,隻看見了停在這裏的遊行花車。
圖2.2.6 巴勒莫大教堂博物館一角圖
圖2.2.7 巴勒莫大教堂屋頂 - 上麵站滿了等待參觀鍾樓的遊客
圖2.2.8 巴勒莫大教堂主殿
圖2.2.9 巴勒莫大教堂內部地麵上的日晷線
圖2.2.10 巴勒莫大教堂日晷線上的雙魚-天蠍座
大教堂大廳內的大理石地麵上有一條20米長的日晷線,由嵌入大理石中的一根銅條和12個星座圖案組成。日晷線的上方屋頂上有一個玻璃覆蓋的小孔,日光可以從中穿過投射至日晷線上。12個星座分成7個節點,其中首尾兩端的節點表示夏至(巨蟹座)和冬至(魔蠍座),之間的5個節點由表示10個月份的5對星座及圖案組成。這條日晷線上的7個節點表示12個月份,首尾兩個端點表示6月和12月,其餘的10個月用5個節點和線段來表示。日晷線可以根據每天正午時間太陽在這條日晷線上的投射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月份。比如說第5個節點是雙魚-天蠍座,它們分別表示2月和11月。所以人們能夠根據太陽在日晷線上的投射點,以及現在是上半年還是下半年,知道現在的月份(或許可以根據陽光投射點的移動方向知道是兩個月中的哪個月)。甚至可以根據投影點在兩個節點之間的位置,大致推測出是這個月的哪一天。為什麽是7個節點而不是12個節點來直接表示每個月,這是因為太陽的軌跡-即黃道(準確地說,黃道或黃道帶是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軌跡),不能在地麵上形成12個節點的投影。
圖2.2.11 巴勒莫大教堂內四個西西裏王國國王的棺槨
2.3 馬爾托拉納教堂(Chiesa di Martorana)
馬爾托拉納教堂的正式名稱是:聖母瑪麗亞海軍上將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mmiraglio)。它是一座拜占庭風格的希臘東正教教堂,也是巴勒莫UNESCO有關的九座教堂建築之一。馬爾托拉納教堂是1143年由當時的諾曼王朝的海軍統帥修建,所以教堂的正式名稱中有海軍上將一詞。
馬爾托拉納教堂是阿爾巴尼亞人的教堂,它的教友主要是阿爾巴尼亞後裔。這些阿爾巴尼亞人主要是15-16世紀奧斯曼帝國擴張時,從阿爾巴尼亞逃到意大利和西西裏島。他們堅持信仰東正教和拜占庭儀式的天主教。
馬爾托拉納教堂的主祭壇和拱頂上有拜占庭風格的金箔壁畫,它們也是十分著名。
圖2.3.1馬爾托拉納教堂外觀
圖2.3.2馬爾托拉納教堂前的UNESCO標誌
圖2.3.3 馬爾托拉納教堂主殿
圖2.3.4 馬爾托拉納教堂主殿側角
圖2.3.4 馬爾托拉納教堂內的玻璃金箔壁畫
2.4 聖卡塔爾多教堂(Chiesa di San Cataldo)
建於1154年的聖卡塔爾多教堂和馬爾托拉納教堂相鄰(兩個教堂修建時間接近),它的屋頂上有3個紅顏色的拱頂。這是一個十分簡樸而且麵積很小的教堂,它現在仍然在為教民提供彌撒等活動。這是個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的小教堂,但它卻是巴勒莫的一個重要的UNESCO世界遺產地。
圖2.4.1 聖卡塔爾多教堂
聖卡塔爾多教堂過去是諾曼王國的宮廷總管個人修建的私人教堂,13世紀後諾曼王朝衰落之後,這個教堂被廢棄變為倉庫等世俗建築,直到19世紀它才被恢複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圖2.4.2 聖卡塔爾多教堂中殿
這個教堂現在還在使用,但是因為它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在做彌撒期間,遊客不能入內。
圖2.4.3 聖卡塔爾多教堂主祭壇
圖2.4.4 聖卡塔爾多教堂拱頂下
2.5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San Giovanni degli Eremiti)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建於1132年左右,與前述的幾個教堂修建時期基本相同。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是本篤會(Benedictine)的教堂,它是諾曼-阿拉伯風格建築的典範和巴勒莫地區的9個UNESCO遺產之一。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是在諾曼人收複被阿拉伯人占領的西西裏後修建的,它具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格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工匠都是阿拉伯人或精於阿拉伯工藝的西西裏人,所以多個小拱頂和教堂庭院都是阿拉伯風格。教堂的內部和外部建築物顯得十分簡潔,樸素。這符合於本篤會教堂的風格。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現在已經沒有用於宗教活動,僅僅是一個博物館和曆史遺址。
圖2.5.1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外觀
圖2.5.2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的庭院
圖2.5.3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的部分拱頂
圖2.5.4 聖喬凡尼隱修士教堂的主拱頂
2.6 耶穌教堂(Chiesa del Gesù)
建於1590-1636年間的巴勒莫耶穌教堂或耶穌會(Jesuits)教堂並不在巴勒莫的九座世界遺產建築中。但是這座教堂是西西裏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典範,教堂的地麵,牆壁,立柱和祭壇大量使用彩色大理石鑲嵌和雕塑,極其精致奢華。拱頂上有精美壁畫,主殿和兩旁的側廊富麗堂皇,色彩豔麗。
準備旅遊功課時,關於西西裏古建築的西西裏巴洛克風格,我在網上找到近10個風格特點,它們中的許多部分可以在耶穌教堂裏找到。西西裏巴洛克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分支,它比通常的巴洛克風格更加追求極致。
耶穌會(Jesuits)和本篤會(Benedictine)是基督教中的兩個分支和兩個極端。前者是注重於傳教和政治影響力,後者強調個人修行和遠離塵世。兩者追求的不同,導致兩者教堂的極大不同,一個是極其豔麗奢華,另一個極其簡樸。
圖2.6.1 耶穌教堂(Chiesa del Gesù)
圖2.6.2 耶穌教堂主殿
圖2.6.3 耶穌教堂主祭壇
圖2.6.4 耶穌教堂立柱和牆壁上的精致華麗彩色大理石雕塑
圖2.6.5 耶穌教堂華麗的側殿祭壇
圖2.6.6 耶穌教堂內側麵
圖2.6.7 耶穌教堂豪華立柱和拱頂
圖2.6.8 耶穌教堂入口端
2.7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Chiesa di San Giuseppe dei Teatini)
毗鄰巴勒莫四角廣場西南角的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建成於1677年,它是巴勒莫的西西裏巴洛克建築的另一個典範。教堂內部的壁畫,雕塑和裝飾非常奢華和精致,教堂中殿的黑色大理石柱給人印象深刻。
圖2.7.1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是四角廣場的西南角
照片圖2.7.1的左上方的教堂拱頂的外表是由黃藍相間的陶瓷貼麵製成,這是巴勒莫天際線的重要標誌之一。如果登上任何一個教堂的屋頂或塔樓,看到這個黃藍相間的陶瓷貼麵的拱頂你就能知道巴勒莫市中心四角廣場在哪裏。照片的右下方是教堂的入口。
圖2.7.2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主殿
圖2.7.3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主祭壇
圖2.7.4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主殿側廊
圖2.7.5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側廊
圖2.7.6 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巨大的地宮
圖2.7.7 從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頂俯視普雷托利亞廣場上的普雷托利亞噴泉(Fontana Pretoria)
照片圖2.7.7中的教堂圓頂是普雷托利亞廣場旁的聖卡特琳娜教堂。可以看出聖卡特琳娜教堂與普雷托利亞噴泉-羞恥噴泉近在咫尺。
圖2.7.8 從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頂俯視四角廣場
2.8 聖卡特琳娜教堂(Chiesa di Santa Caterina d'Alessandria)
聖卡特琳娜教堂位於和UNESCO遺址的馬爾托拉納教堂和聖卡塔爾多教堂同在的貝裏尼廣場(Piazza Bellini),貝裏尼廣場上共有三座教堂。聖卡特琳娜教堂是1310年由一個巴勒莫貴族婦女創建的貧困婦女收容所,後來成為多米尼克教派的女子修道院。1566-1596期間在此修建了現在這個教堂。修道院在2014年關閉,其原址成為博物館。教堂仍然作為一個宗教活動場所存在。
聖卡特琳娜教堂的修道院過去是巴勒莫最富有的修道院,修女多來自於貴族家庭,她們來到這裏過著嚴格的隱修生活。
圖2.8.1 聖卡特琳娜教堂(Chiesa di Santa Caterina d'Alessandria)
圖2.8.2 聖卡特琳娜教堂主殿
圖2.8.3 聖卡特琳娜教堂主祭壇和拱頂
圖2.8.4 從聖卡特琳娜教堂主祭壇後修女合唱席望主殿
圖2.8.5 從聖卡特琳娜教堂頂眺望貝裏尼廣場(Piazza Bellini)UNESCO的馬爾托拉納教堂和聖卡塔爾多教堂
馬爾托拉納教堂和聖卡塔爾多教堂在2.3和2.4介紹。
圖2.8.6 從聖卡特琳娜教堂俯視教堂修道院的花園
花園四周的樓房是過去修道院裏修女的宿舍和其他生活場所。修道院的甜品店非常有名,我們去的時候是複活節,那裏正在熱賣巧克力製成的精美的複活節彩蛋,排隊的遊客多達幾十人。
圖2.8.7 從聖卡特琳娜教堂眺望黃藍陶瓷貼麵的聖朱塞佩·德·蒂蒂尼教堂拱頂
2.9 聖多米尼克教堂(Chiesa di San Domenico)
聖多米尼克教堂建於1640-1726年間,這裏曾經是1280-1285年修建的一座同名老教堂的遺址。1853年,聖多米尼克教堂成為西西裏的萬神殿(Pantheon)。近兩百年來,聖多米尼克教堂內部安葬有許多西西裏各界名人。查看名人錄時,看到的這些人我都不熟悉,唯一知道的是1992年死於黑手黨汽車炸彈事件的檢察官喬瓦尼·法爾科內(Giovanni Falcone)法官。
聖多米尼克教堂是我在巴勒莫最想去的教堂之一,原因是我想去參拜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的陵墓。
喬瓦尼·法爾科內法官去世後先是與妻子一同埋葬在巴勒莫的聖奧索拉公墓(Sant´Orsola Cemetery),2015年喬瓦尼·法爾科內法官的遺骸被遷至聖多米尼克教堂。
聖多米尼克教堂現在正在裝修,每周隻有幾次有限的時間開放供教友做彌撒。我們經過此地多次,最後才在離開巴勒莫的前一天得以如願。
圖2.9.1 正在裝修中的聖多米尼克教堂(Chiesa di San Domenico)
圖2.9.2 聖多米尼克教堂主殿
圖2.9.3 聖多米尼克教堂中一個小禮拜堂中安放的若幹西西裏名人棺槨
圖2.9.4 聖多米尼克教堂 - 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陵墓
圖2.9.4是個小禮拜堂(chapel),裏麵已經安放有三位西西裏著名人物的棺槨和紀念碑。2015年時,法官喬瓦尼·法爾科作為西西裏人的驕傲,他的遺骸被安放於此。外牆上的兩塊白色大理石碑是黑手黨策劃的兩次爆炸事件中死亡的兩位法官和保護他們的警察的紀念碑,紀念碑上刻有兩次事件中的死者姓名。
圖2.9.5 聖多米尼克教堂 - 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陵墓-2
圖2.9.6 聖多米尼克教堂 - 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陵墓紀念碑
圖2.9.7 人們在法官法爾科內陵墓前留下的信件和文字
圖2.9.8 一個男子帶著三個兒童在法官法爾科內陵墓前停留
法官喬瓦尼·法爾科深得西西裏人的愛戴和尊敬,他的紀念碑旁可以看到許多普通人留下的文字,表達對他的敬仰和對黑手黨的譴責。幾乎所有來聖多米尼克教堂的拜訪者都會在法官喬瓦尼·法爾科的陵墓前停留,他的陵墓是安葬在這裏的眾多西西裏名人中來訪者最多的一個。
圖2.9.9 聖多米尼克教堂側廊上的小禮拜堂-西西裏名人安息地
2.10 四角廣場(Quattro Canti)
建於1608-1620年的四角廣場(Quattro Canti),其正式名稱為維格列納廣場(Piazza Vigliena),是巴勒莫老城區一個典型的西西裏巴洛克風格的廣場。說是廣場,但它的麵積比較小,是巴勒莫的兩條主要街道:馬克達街(Via Maqueda)和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大街(Corso Vittorio Emanuele II),以及巴勒莫老城的四個古老街區的交匯處。
對照前麵列出的西西裏統治者的時間表,17世紀是西班牙統治時期。所以四角廣場和廣場上的建築物和西班牙人有關。
廣場雖然被稱為四角廣場,但它實際上是呈八角形,這是因為廣場上的四個建築物有典型的凹形巴洛克式立麵,這樣,四個街口和四個建築物立麵,形成了一個幾乎完美對稱的八角/邊形。廣場邊的建築物共四層,每個建築物的立麵的中央各有三個真人大小的雕像。從街道層到二樓有四個噴泉,分別代表四季。每個建築三樓的壁龕內各有一位西西裏西班牙統治者的雕像,上方的屋簷上雕刻著他的盾徽。每個建築頂樓則有一位巴勒莫女守護神的雕像。
圖2.10.1 四角廣場立麵之一
圖2.10.2 四角廣場立麵之二
圖2.10.3 四角廣場立麵兩個街區交界處
圖2.10.4 四角廣場附近的普雷托利亞噴泉(Fontana Pretoria)
圖2.10.5 四角廣場附近的普雷托利亞噴泉-2
普雷托裏亞噴泉是巴勒莫最具藝術價值的城市地標之一。它是意大利藝術家弗朗切斯科·卡米利亞尼(Francesco Camilliani -米開朗琪羅的同時代雕塑家)於1554年,為佛羅倫薩一位貴族的私人別墅設計的花園噴泉。後來這個貴族家人因為財政困難,將它賣給巴勒莫市議會。1573年噴泉被拆解裝船運抵西西裏島,後在巴勒莫市市政廳前重新組裝。整個噴泉包括許多希臘神話人物和神話動物的雕塑像,數目超過50尊,雕像多為全裸或半裸的姿態。由於噴泉所在地是在教堂集中的市中心,旁邊就是著名的聖卡特琳娜教堂和修道院,相傳周圍修女每天看見這些雕像後覺得羞恥,所以它有"羞恥之泉"的別稱。
2.11 巴勒莫歌劇院(Teatro Politeama Garibaldi)
巴勒莫歌劇院號稱是意大利最大,歐洲第三的歌劇院,但這是指建築總麵積和舞台的規模,而不是指它所容納的觀眾人數。實際上,它所能容納的觀眾人數隻有1300人,遠小於巴塞羅那和馬德裏歌劇院。作為對比,巴塞羅那歌劇院容納人數為2300人。巴勒莫歌劇院有導遊帶領的參觀,時間約一小時。我們的這個組是由講英語和西班牙語的遊客組成,所以整個過程導遊用兩種語言講解。
圖2.11.1 巴勒莫歌劇院-1
圖2.11.2 巴勒莫歌劇院-2
圖2.11.3 巴勒莫歌劇院門前台階
巴勒莫歌劇院門前台階是典型的西西裏巴洛克建築特點。在電影《教父 III》的結尾,教父邁克爾·科利昂的女兒就是在這個台階上為了保護父親而喪生,當時他們一大家人在安東尼順利完成演唱會後離開教堂。
圖2.11.4 巴勒莫歌劇院內部-1
圖2.11.5 巴勒莫歌劇院內部-2
照片圖2.11.5正中的包廂是皇家包廂,《教父 III》中邁克爾科利昂及家人就是在這裏觀看他兒子安東尼的首場演出。
圖2.11.6 巴勒莫歌劇院內的拱頂房間
導遊說這個歌劇院的拱頂房間具有極好的聲音反射效果,特別是在拱頂的正下方,能夠聽到別人的小聲說話。但是由於這個反射效果,人在這個房間覺得特別嘈雜。他解釋說這個房間的主要用途是休息室,歌劇開始和中間休息時人們在這裏社交。不知道人們如何在這裏聊天交談。
2.12 喬瓦尼·法爾科內紀念碑(Giovanni Falcone Monument)
巴勒莫機場附近高速公路A29的兩側有兩個造型完全相同的紀念碑,它們是為了紀念在1992年5月23日,在此地喪生的喬瓦尼·法爾科內法官,他的妻子和三位警察。
這次出遊前我已經在網上看過這個紀念碑的照片,但是並沒有看到過這兩個紀念碑同框的照片,我並不知道這裏有兩個相同的紀念碑。抵達巴勒莫後,從機場駛往市區時,我坐在車上注意觀察公路的右側並看見了高速公路旁的紀念碑。但是我仍然沒有意識到還有另一個紀念碑的存在。
離開巴勒莫去機場取車開始我們的自駕行時,我讓出租車司機提醒我紀念碑的位置。當出租車司機在紀念碑前停下了,並讓我下車近距離觀看紀念碑。這時候我才知道紀念碑有兩個,分別是在高速公路的兩側。
圖2.12.1 巴勒莫機場附近高速公路A29旁的喬瓦尼·法爾科內紀念碑-從市區至機場一側
圖2.12.2 高速公路A29另一側的喬瓦尼·法爾科內紀念碑
照片圖2.12.2中央,紀念碑旁遠處山上的一個白點是當時黑手黨徒遙控引爆炸彈的所在地。那個白點是一個白色小屋,是後來由喬瓦尼·法爾科內法官的妹妹修建的一個小紀念館,我試圖開車去那裏,但是穀歌地圖上沒有通往那裏的路線,我停車下來問了好幾個人,得到的最有用的信息是說那裏屬於私人領地,不能去。
圖2.12.3 高速公路A29旁的法爾科內紀念碑-從機場至市區一側(注意左邊的涵洞)
喬瓦尼·法爾科內法官在世時因為他堅決反對黑手黨,在巴勒莫受到排擠並且調到羅馬的意大利司法部工作。他後來在司法部開展大規模的反黑手黨的行動,多次受到死亡威脅。因為他每周都從羅馬返回巴勒莫,黑手黨人熟知他的行蹤。1992年5月23日,黑手黨在從機場到巴勒莫的A29高速公路上,遙控引爆埋藏在高速公路地下涵洞內的400公斤炸藥將喬瓦尼·法爾科內法官的座車炸毀,法官和他的妻子,以及司機和警衛當場身亡。
具體爆炸地點是在一個高速公路A29,機場至市區的路上的一個名為卡帕奇(Capaci )的小村莊附近。照片圖2.12.3右下方,距離同側紀念碑不遠處可以看見一個涵洞。這就是當年的爆炸所在地的附近。
為了確保成功,黑手黨當時做過兩個實驗。其一是他們專門修建了一個與這個涵洞類似的水泥結構,用400公斤炸藥實彈檢驗威力。其二是他們用了一個受控的閃光裝置代替炸彈,模擬從遠處看見車輛駛上涵洞所在地然後遙控起爆的過程。之後,爆炸案當天黑手黨人從機場就開始跟蹤喬瓦尼·法爾科內的座車,一路用電話將法官座車位置信息告知躲在遠處小屋的遙控起爆人員,整個爆炸過程順利完成。
圖2.12.4 從路旁的小公園看兩個喬瓦尼·法爾科內紀念碑
我沒有在網上看到過兩個紀念碑同框的照片,這是因為遊人通常是在高速公路的路邊停車,然後下來觀看同側的紀念碑和拍照。他們隻能分開拍同側和另一側紀念碑的照片。這個公園不能從高速公路上直接下來,需要下高速公路後繞道卡帕奇(Capaci )小村莊後才能到達。而一般旅遊者或者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足夠的興趣,很少有人來到這個花園。所以網上多由遊客張貼的照片中沒有兩個紀念碑同框的鏡頭。
圖2.12.5 喬瓦尼·法爾科內過去居住的公寓前的榕樹
喬瓦尼·法爾科內過去居住的公寓前的這棵榕樹被人稱之為法爾科內樹,人們常常將各種表示敬仰和歌頌的文字寫下來張貼在此。
圖2.12.6 喬瓦尼·法爾科和他的好友,法官保羅·博爾塞利諾的巨幅照片
2.13 巴勒莫集市
我們去了兩個巴勒莫集市,一個是武奇裏亞市場(Vucciria Market),另一個是巴拉羅市場(Ballaro Market)。我在YouTube上曾經看過多個遊客拍的市場視頻。視頻裏熙熙攘攘的市場裏擠滿了商販和顧客,許多商販在大聲叫賣,還有遊客圍著一個煙氣繚繞的烤牛腸的攤點在看稀奇。有個賣魚的小販特別有意思,一邊處理魚,一邊高聲叫賣,所以他和他的攤點出現在許多遊客的視頻中。這些市場的時間性特別強,早來隻能看到小商販在緊張地出攤,如果來晚了,隻能看到小商販在收攤。而看不到視頻中出現的人山人海一般的顧客。我們在早晚路過武奇裏亞市場多次,因為時間不對,隻看見出攤和收攤。
圖2.13.1 巴勒莫集市上的魚攤
圖2.13.2 巴勒莫集市上的炸魚攤
圖2.13.3 巴勒莫集市上的水果攤
圖2.13.4 巴勒莫集市上的柑橘攤
圖2.13.5 巴勒莫集市上的果蔬攤
圖2.13.6 巴勒莫集市上的檸檬攤
圖2.13.7 巴勒莫集市上的烤牛腸攤
2.14 反黑手黨紀念館(No Mafia Memorial)
巴勒莫有一個反黑手黨紀念館(No Mafia Memorial),它在巴勒莫最主要的大街-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Via Vittorio Emanuele)上的古利宮(Palazzo Gulì)內。古利宮是一個建於18世紀的老建築,過去屬於私人所有,1993年被市政府收購,2019年後作為反黑手黨紀念館。紀念館由朱塞佩·因帕斯塔托西西裏文件中心(Centro Siciliano di Documentazione Giuseppe Impastato)管理。這個中心是巴勒莫的兩個社會學家發起的。朱塞佩·因帕斯塔托(Giuseppe Impastato,1948-1978)是被黑手黨謀殺的一個反對黑手黨的記者和社會活動家。為了紀念他,這個成立於1977年的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我在這個中心買的兩本介紹黑手黨曆史的書中,有一本介紹他的人生。
反黑手黨紀念館不收門票,但是接受捐贈。另外,它還有許多反黑手黨的書籍出售,買書就是直接支持他們。
紀念館主要是通過曆史照片和文字來介紹西西裏島黑手黨的和反黑手黨的曆史,有很多遊人來此觀光。
圖2.14.1 反黑手黨紀念館-1
圖2.14.2 反黑手黨紀念館-2
圖2.14.3 反黑手黨紀念館-3
圖2.14.4 反黑手黨紀念館-4
圖2.14.5 反黑手黨紀念館-5
上圖左下角照片中的前排左一為法官保羅·博爾塞利諾,二排左一為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右邊兩張照片中的右2均為法官喬瓦尼·法爾科內。
圖2.14.6 反黑手黨紀念館館員給我介紹反黑手黨商鋪的標記
2.15 巴勒莫的西西裏美食
我們對西西裏美食的認知是從巴勒莫開始。因為在這裏一共住了6晚上,所以在這裏嚐試了許多不同的餐館。這裏餐館的高峰期時晚上9點左右,6-7點期間各餐館門可羅雀,許多餐館都需要預約。
吃過的多家餐館中,有兩家印象最深。一是巴勒莫的一家米其林餐廳,它的內部非常幹淨整潔,食物非常美味而且價格公道。另一家是街上隨便找的,餐館的牆上貼滿了食客的照片。被告知照片上的很多人是西西裏和意大利名人,還指給我看了幾個意大利演員。我一個也不認識。我問他們有沒有國際名人,他們告訴我說有美國演員安迪·加西亞(Andy Garcia)。我曾經在邁阿密住過多年,古巴裔的安迪·加西亞我十分熟悉,看過他出演的許多影片,包括他在《教父III》中扮演的桑尼·科裏昂的兒子的角色。一看照片上的安迪是近年的形象,已經是滿頭斑白的發須。
我在這家餐館點的是烤羊排和西西裏蠶豆湯。覺得烤羊排一般,但是它的蠶豆湯是我所吃過的蠶豆湯中最好之一。新鮮蠶豆是我最愛的美食之一,幾年前在秘魯的庫斯科(Cuzco)的一家印第安餐館吃過的一碗新鮮蠶豆湯是第一。因為巴勒莫的這碗蠶豆湯,我在餘下的西西裏旅行中的餐館用餐時,逢蠶豆湯必點。
圖2.15.1 巴勒莫的西西裏海鮮麵-1
圖2.15.2 巴勒莫的西西裏海鮮麵-2
這是我們下榻的旅館餐廳的海鮮麵。坐下來看菜單後覺得看不太懂,我就問侍者有沒有什麽意大利麵?他告訴我說菜單上沒有,但是他可以為我專門做一份。我問他們會不會太麻煩?他說完全沒問題。我就說那就來一份最普通的海鮮麵。他說西紅柿蝦仁可以嗎?我說當然可以。海鮮麵上來後,吃起來覺得它的海鮮醬汁十分家常和美味,但是意大利麵煮的太硬了。後來發現,西西裏餐館的意大利麵煮的都很硬。我幾乎每次都要求專門煮軟一點。
圖2.15.3 切法盧(Cefalu)的西西裏海鮮麵-3
圖2.15.4 巴勒莫米其林餐廳的黑豬肉意大利麵
圖2.15.5 和上麵海鮮麵同上的西西裏蠶豆
圖2.15.6 巴勒莫的西西裏海鮮麵-5
圖2.15.7 特拉伯尼(Trapani)的西西裏海鮮麵-6
圖2.15.8 巴勒莫一家餐館牆上的顧客照片-1
圖2.15.9 巴勒莫一家餐館牆上的顧客照片-2
最後兩張照片是兩個印象深刻的餐館之一,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拍這家餐館的蠶豆湯和烤羊排。